臨床化學檢驗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一、血清酶學檢查:
丙氨酸轉氨酶(AL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乳酸脫氫酶(LDH)
二、肝功能檢驗:
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麝香草酚濁度試驗(TTT)
三、血脂檢查:
血清總膽固醇(Tch)、血清膽固醇酯(CE)、血清磷脂測定(pL)
四、血液電解質檢查:
鉀(K)、鈣(Ca)、鈉(Na)、血清磷、鎂(Mg)、鐵(Fe)、鋅(Zn)、銅(Cu)、汞(Hg)、硒(Se)
一、血清酶學檢查:
1、丙氨酸轉氨酶(ALT)
[正常參考值]
速率法(酶法):5-35IU/L。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膽石癥、肝壞死、肝癌、膽管炎、膽囊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肌炎、多發(fā)性肌炎、酒精、化學毒物、藥物等因素致肝損害。
2、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
[正常參考值]
速率法(酶法):10-36IU/L。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急、慢性重癥肝炎、肝硬變、心肌炎、心肌梗塞、腎炎、膽管炎、皮肌炎等病癥。
3、堿性磷酸酶(ALP)
[正常參考值]
速率法:50-170IU/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急、慢性黃疸型肝炎、阻塞性黃疸、膽道結石癥、膽管癌、肝癌、纖維性骨炎、佝樓病、骨折修復愈合期。
4、乳酸脫氫酶(LDH)
[正常參考值]
速率法:55-135U/L。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肝炎、心肌梗塞、肺梗塞、某些惡性腫瘤、白血病、賢病綜合征、休克、溶血性貧血等病癥。
二、肝功能檢驗:
1、總膽紅素(TBIL)
[正常參考值]
咖啡因法:0.3-1.Omg/d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溶血性、肝細胞性、阻塞性黃疸等病。
2、直接膽紅素(DBIL)
[正常參考值]
鹽酸法:0-0.35mg/d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膽石癥、膽管癌、阻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
3、間接膽紅素(IBIL)
[正常參考值]
0.3-0.7mg/d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肝細胞性黃疸等疾病。
4、麝香草酚濁度試驗(TTT)
[正常參考值]
0-6u。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急、慢性肝炎等病。
三、血脂檢查:
1、血清總膽固醇(Tch)
[正常參考值]
2.9-6.0mmol/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腎病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膽總管阻塞、膽石癥、膽道腫瘤、糖尿病、粘液性水腫等。
減低 見于甲狀腺機能亢進、惡件貧血、急性重癥肝炎、肝硬化膽固醇合成減少等。
2、血清膽固醇酯(CE)
[正常參考值]
2.34-3.38mmol/L。
[臨床意義]
減低 見于肝臟實質性病病變,并提示病情發(fā)展,預后不良。
3、血清磷脂測定(pL)
[正常參考值]
1.10-2.10g/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壓等病。
減少 見于甲亢、溶血性貧血等病。
四、血液電解質檢查:
1、鉀(K)
[正常參考值]
3.6-5.5mmol/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腎功能衰竭、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癥、休克、組織擠壓傷、低醛固酮血癥、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鉀液過多等。
減低 見于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嚴重嘔吐、腹瀉、服用利尿劑和胰島素、鋇鹽中毒、代謝性堿中毒、低鉀飲食等。
2、鈣(Ca)
[正常參考值]
2.1-2.6mmol/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維生素D過多癥、結節(jié)病、急性骨萎縮、甲狀旁腺機能亢進、多發(fā)性骨腫瘤、血液中二氧化碳張力增加等。
3、鈉(Na)
[正常參考值]
135-145mmol/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垂體前葉腫瘤、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嚴重脫水、中樞性尿崩癥、過多輸入含鈉鹽溶液、腦外傷、腦血管意外等。
減低 見于糖尿病、腎上腺皮質機能不全、消化液丟失過多(如嘔吐、腹瀉)、嚴重腎盂腎炎、腎小管嚴重損害、應用利尿劑大量出汗、大面積燒傷、尿毒癥的多尿期等。
4、血清磷
[正常參考值]
0.87-1.45mmol/L。
[臨床意義]
增高 見于慢性腎炎尿毒癥、甲狀旁腺機能減退癥、維生素D過多癥、多發(fā)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等。
減低 見于佝僂病、軟骨病、糖尿病、腎小管病變、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癥、維生素D過少癥、長期吸收不良及腹瀉致磷攝入減少等疾病。
5、鎂(Mg)
[正常參考值]
0.8-1.2mmol/L。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甲狀腺機能減退癥、甲狀旁腺機能減退癥、阿狄森病、腎功能衰竭、多發(fā)性骨髓瘤、嚴重脫水癥、關節(jié)炎、鎂制劑治療過量、糖尿病昏迷等。
減低見于嘔吐、腹瀉、使用利尿劑、慢性腎功能衰竭、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旁腺機能亢進、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高血鈣、糖尿病酮中毒、低白蛋白血癥、長期使用氨基糖類抗生素等。
6、鐵(Fe)
[正常參考值]
男:8.95-28.64μmol/L;女:7.16-26.85μmol/L。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貧血、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壞死、維生素B6缺乏癥、鉛中毒、雌激素及鐵劑治療時。
減低缺鐵性貧血、感染、尿毒癥、痔瘡、潰瘍病、子宮功能性出血、飲食中缺鐵或鐵吸收障礙、惡性腫瘤等。
7、鋅(Zn)
[正常參考值]
7.65-22.95umol/L。
[臨床意義]
減低青少年可產(chǎn)生生長遲緩、貧血;成人可見于急性心肌梗塞、乙醇中毒性肝硬化、慢性感染、胃腸吸收障礙、腎病綜合征、急性傳染病、急性白血病、長期多汗、反復失血等。
增高見于急性鋅中毒、溶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8、銅(Cu)
[正常參考值]
男:10.99-21.98μmol/L;女:12.56-24.34μmol/L。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風濕熱、白血病、貧血、結核、甲狀腺機能亢進、腎臟病透析者、惡性腫瘤、心肌梗塞、肝硬化、各種感染等。
減低見于肝硬化、營養(yǎng)不良、吸收不良、腎病綜合征所致的低蛋白血癥、腦組織萎縮。
9、汞(Hg)
[正常參考值]
用原子吸收光譜法:<0.25μmol/L。
[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于汞中毒。
10、硒(Se)
[正常參考值]
用熒光法:1.27-4.32μmol/L。
[臨床意義]
降低見于貧血、心肌損害、惡性腫瘤等。
增高見于硒中毒、白內(nèi)障、肝硬化等。
血常規(guī)各項目的參考范圍及臨床意義
血常規(guī)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它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shù)量等。血常規(guī)用針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jīng)稀釋后滴入特制的計算盤上,再置于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shù)目。血紅蛋白也稱為血色素,遇鹽酸后變成褐色酸性血紅蛋白,然后再加蒸餾水,直到與標準比色柱顏色一致時,所讀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紅蛋白的克數(shù)。血常規(guī)檢查也要同時進行血涂片,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tài),及用血細胞分類計數(shù)器進行白細胞各類細胞的觀察與分類計數(shù)。
我國正常成人的紅細胞數(shù)量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紅蛋白的數(shù)量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為110~155克/升。臨床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數(shù)量上的增減往往相并行。
生理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僅見于初生嬰兒,但以后可逐漸降至正常。在嚴重嘔吐、腹瀉或出大汗等機體脫水狀態(tài)下,因血液濃縮,可引致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潛水病等缺氧狀態(tài)下,因機體緊急總動員,紅細胞與血紅蛋白也可相應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人,其血紅蛋白與紅細胞都可出現(xiàn)代償性增多。
而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數(shù)量的減少,則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偏食及吃素等不良飲食習慣所致的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更較常見,一般需補充營養(yǎng)、鐵劑及維生素B12等。在鉤蟲病流行區(qū),鉤蟲病病人會因長期腸道出血而引起貧血。還有外傷后大失血、活動性胃潰瘍或食道靜脈曲張的大嘔血,支氣管擴張、空洞性肺結核病人的大咯血,以及子宮功能性反復出血和血友病病人、痔瘡病人、壞血病病人等長久而慢性的失血,也可引致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原因,是骨髓的造血功能發(fā)生了障礙。正常情況下的紅細胞相對減少,有時也可見于老年人,但也常與營養(yǎng)狀況有關。我國正常成人血中白細胞的數(shù)量為:(40~100)×10^9/升;兒童(50~120)×10^9/升。生理性的白細胞增多,可見于新生兒、飯后、劇烈運動后或妊娠與分娩階段。而病理性白細胞增多,則常見于各種化膿性的球菌或桿菌的感染,如敗血癥、肺炎、腦膜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腎炎、急性膽囊炎及猩紅熱等。白血病的主要表現(xiàn)是白細胞的無限增生。
而白細胞的減少,則常見于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傷寒、布氏桿菌病等某些桿菌性疾病。也可見于粟粒性肺結核或敗血癥等嚴重感染及磺胺藥、砷、苯及放射性物質中毒時。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白細胞隨紅細胞制造的減少而一同減少。嚴重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的病人,其各種血細胞普遍貧乏,白細胞當然不例外。
進行血涂片后,顯微鏡下可發(fā)現(xiàn)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紅細胞大小與形態(tài)不均,細胞中心發(fā)白區(qū)域擴大。若見到紅藍色較幼稚紅細胞增多,可判知其骨髓再生機能旺盛。
在正常狀態(tài)下,白細胞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其中,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約50%~70%,中性桿狀核粒細胞約1%~4%,淋巴細胞約20%~35%,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都很少,分別為1%~6%、1%~4%、1%左右。中性粒細胞的增多,為最常見、最重要的改變,見于大多數(shù)傳染性疾病與化膿性疾病,也見于中毒。而中性粒細胞的減少,則常見于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桿菌性疾病。
血小板的正常數(shù)為(100~300)×109/升。血小板減少常見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急性感染和中毒時,血小板也可減少。而血小板增加,則見于急性出血停止后,或脾切除后,多為一時性增多。
血常規(guī)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是: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問題,如身體是否有感染,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這個要根據(jù)您的病情,結合血常規(guī)檢查判斷。
血常規(guī)各指標參考范圍及臨床意義
一、血液一般檢查:
1、紅細胞計數(shù)(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10^12~5.3×10^12個/L(400萬-550萬個/mm3)。
女:3.5×10^12~5.0×10^12個/L(350萬-500萬個/mm3)。
兒童:4.0×10^12~5.3×10^12個/L(400萬-5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紅細胞減少多見于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紅細胞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等。
2、血紅蛋白測定(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兒童:120~140g/L(12-14g/d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減少多見于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血紅蛋白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等。
3、白細胞計數(shù)(WBC)
[正常參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臨床意義]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劇烈運動、進食后、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shù)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shù)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癥、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DC)
[正常參考值]
中性稈狀核粒細胞: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0.005~0.05(0.5%-5%)。
淋巴細胞:0.20~0.40(20%-40%)。
單核細胞:0.03~0.08(3%-8%)。
[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 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藥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于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
淋巴細胞增高見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細胞減少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增高見于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5、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EOS)
[正常參考值]
50~300×10^6個/L(50-300個/mm3)。
[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檢查:
1、血小板計數(shù)(PLT)
[正常參考值]
100×10^9~300×10^9個/L(10萬~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血小板計數(shù)增高見于血小板增多癥、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癥等。
2、出血時間測定(BT)
[正常參考值]
紙片法:1~5min。
[臨床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于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
3、凝血時間測定(CT)
[正常參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試管法:4~12min。
[臨床意義]
延長見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環(huán)中有抗凝物質、纖溶活力增強、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縮短見于高血脂、高血糖、腦血栓形成、靜脈血栓等。
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自動化的檢驗設備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臨床,針對血常規(guī)中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shù)的機理是按血細胞有型成分的體積分類計數(shù)。由于只是在體積上計數(shù),而沒了傳統(tǒng)的形態(tài)識別,檢驗的結果可能產(chǎn)生誤差。對于臨場醫(yī)師來講懷疑檢驗結果會有異常的,要在檢驗申請單上注明鏡下復查;對于檢驗師來講檢驗結果出現(xiàn)異常也應該顯微鏡下復查。
順便提一句,有一個北方記者報道拿茶水到醫(yī)院檢查結果檢查出尿道炎,一個南方《**007》(這里不提了 可以百度一下 “茶水 尿道炎”)也模仿北方記者這樣做,媒體也敢對這些進行報道。感嘆??!“無知者無畏”,一類敢干一類敢登,純屬TMD惡意炒作。如果是尿檢驗不出現(xiàn)異常那就是真的有問題了??纯丛颍?br>
1尿液分析儀器與試劑的設計和檢測原理都是針對人體尿液的,沒有區(qū)別尿液和其他液體的功能。(既然狗糧可以吃,SB記者和編輯為啥不自己吃狗糧?)
2 茶葉水中的物質極其復雜,主要包括有水、蛋白質、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類等等。茶水中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物質影響尿液潛血(紅細胞)分析試紙的指示劑,從而可能產(chǎn)生假陽性反應。茶水中的酚類及其他有機物能與白細胞分析試紙中的重氮鹽發(fā)生偶合反應,可以產(chǎn)生假陽性反應。
3 即使進行顯微鏡下檢測。但是,尿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形態(tài)與血液中的不同,其形態(tài)多不完整,也不典型,有的僅留下細胞的碎片或殘形。茶水里的微粒、塵埃、茶堿結晶、茶葉碎屑等成分,會極大地干擾檢驗人員的判斷和鑒別。
中國的醫(yī)患關系一直不好,媒體對醫(yī)患關系的改善做出的貢獻真是“功不可沒”?。。。。?!
病情分析:你好,常用肝功能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1、肝功能正常值-谷丙轉氨酶(ALT
):參考值為小于50單位,是診斷肝細胞實質損害的主要項目,其高低往往與
病情輕重相平行。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活動,ALT均可升高。但ALT
缺乏特異性,許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變化與肝臟病理
組織改變?nèi)狈σ恢滦裕械膰乐馗螕p患者ALT并不升高。 2:肝功能正常
值-谷草轉氨酶(AST):前者位于細胞漿,后者位于細胞線粒體中。AST升高
的意義在診斷肝炎方面與ALT相似,在一般情況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
AST值高于ALT,說明肝細胞損傷、壞死的程度比較嚴重。如果測定其同功酶則
意義更大,輕度肝損時僅有ASTs升高,而重度損害則ASTm明顯升高。 3、
肝功能正常值-堿性磷酸酶(ALP):正常參與值為30-90u/L。由三種以上同功
酶組成,即肝臟型、腸型(含量極微)及胎盤型(僅見于中后期孕婦),還有
一部分來自骨骼。ALP經(jīng)由膽道排出。因此,肝臟疾患出現(xiàn)排泄功能障礙,膽
道疾患,骨骼疾患(如成骨肉瘤、轉移性骨瘤)均可使ALP上升。 4、肝
功能正常值-谷氨酰轉移酶(-GT):健康人血清中-GT水平甚低(小于40單位
),主要來自肝臟,少許由腎、胰、小腸產(chǎn)生。-GT在反映肝細胞壞死損害方
面不及ALT,但在黃疸鑒別方面有一定意義,肝臟內(nèi)排泄不暢(肝內(nèi)梗阻)和
肝外梗阻(如膽道系統(tǒng)阻塞)以及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腫瘤均可
升高。 5、肝功能正常值-總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
正常值TP為60-80克/L,A為40-55克/L,G為20-30克/L,A/G為1。5-2。5:1。
慢性肝炎、肝硬化時常出現(xiàn)白蛋白減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6、肝功能正常值-血清總膽紅質和直接膽紅質(Bc):肝病時出現(xiàn)黃疸,TB和
Bc均可不同程度升高,正常值TB為2-20umol/L,Bc小于3。4umol/L,如Bc明顯
升高,提示為梗阻性黃疸。 7、肝功能正常值-總膽固醇(Ch)及膽固醇
酯(cbE):可了解肝病時脂質代謝障礙情況,阻塞性黃疸時Ch可增加,脂肪
肝時也可能增加,如嚴重肝臟損害,總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均可下降。
意見建議:
血液常規(guī)檢查
1.白細胞(WBC或LEU)單位:個/升(個/L)
正常值:成人白細胞數(shù)為(4.0-10.0)×109/L ; 兒童隨年齡而異,新生兒為(15.0-20.0) ×109/L
6個月-2歲為(11.0-12.0) ×109/L;4-14歲為8.0×109/L左右
臨床意義:(1)增多:常見于急性感染 、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減少:常見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
和脾功能亢進等。
2.白細胞分類(DC)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1)嗜中性粒細胞(N)成人0.4-0.75(40%-75%), 兒童0.3-0.65(30%-65%)
(2)嗜酸性粒細胞(E)0.005-0.05(0.5%-5%)
(3)嗜堿性粒細胞(B)0-001(0-1%)
(4)淋巴細胞(L)成人0.2-0.45(20%-45%)兒童0.3-0.56(30%-56%)
(5)單核細胞(M)成人0.02-0.06(2%-6%)兒童0.02-0.08(2%-8%)
臨床意義:(1)嗜中性粒細胞(N)增多或減少,同白細胞(WBC).
(2)嗜酸性粒細胞(E)增多 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減少常見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tài)及長期應用腎糖皮質激素后.
(3)嗜堿性粒細胞(B)增多常見于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脾切除后及鉛,鋅中毒等.
減少無臨床意義
(4)淋巴細胞(L) 增多見于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
應,變態(tài)反應,溶血性貧血等.
減少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X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何奇金病及尿毒癥等.
(5)單核細胞(M)增多常見于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減少無臨床意義.
3.嗜中性粒細胞(N)核象變化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圍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桿狀粒細胞(如晚幼粒,桿狀核)應為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分葉少于4葉,為0.5-0.7(50%-70%).
臨床意義:(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細胞超過正常中性粒細胞的5%,表示中性粒細胞生長
旺盛。常見于急性傳染病或體內(nèi)有炎癥病灶者。中度感染時,白細
胞數(shù)超過10×109/L時,中性桿狀粒細胞大于6%,為輕度左移;
大于10%為中度左移;大于25%,為重度左移。
?。?)核右移:為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大部分為4-葉或更多(甚者15葉)。表示衰老白細胞增多,造血功能減退,如疾病進行期突然出現(xiàn)核右移(5葉核白細胞大于3%),則為疾病的危險預兆,預后不良。
4.嗜酸性粒細胞(E)直接計數(shù)單位:個/L正常值:(50-300)×106/L
臨床意義:同白細胞分類
5.紅細胞(RBC或BLC) 單位:個/L
正常值:成年男性為(4.0-5.5)×1012/L成年女性為(3.5-5.0) ×1012/L
新生兒為(6.0-7.0) ×1012/L嬰兒為(3.0-4.5) ×1012/L
兒童為(4.0-5.3) ×1012/L
臨床意義:(1)增多:分為相對增多(嘔吐、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灼傷等所致),絕
對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代償性增多(缺氧等)。
(2)減少:常見于缺鐵性、溶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6.血紅蛋白(HB或HGB)單位:克/升(g/L)
正常值:成年男性為120-160g/L成年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嬰兒為100-140g/L兒童為120-140g/L
臨床意義:同紅細胞
7.紅細胞壓積(HCT)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為0.40-0.50(40%--50%)女性為0.37-0.48(37%--48%)
新生兒為0.49-0.60(49%--60%)
臨床意義:同紅細胞
8.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單位:飛升(fl)正常值:80—95飛升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大細胞性貧血。減少:常見于小細胞性低色素性貧血。
9.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單位:皮克(pg) 正常值:27—32皮克
臨床意義:升高:常見于大細胞性貧血。降低:常見于小細胞性貧血。
10.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0.32—0.36(32%--36%) 臨床意義: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11.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0.109—0.157(10.9%-15.7%)
臨床意義: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時有意義,常見于各種類型的營養(yǎng)缺乏性貧血。目前
Bassmen提出了平均紅細胞體積(或容積)和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分類法,在臨
床上應用價值較大,見表1-1
表1-1幾種貧血的MCV和RDW變化
MCVRDW
正常人正常 正常
缺鐵性貧血降低 升高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升高 升高
再生障礙性貧血正常 正常
溶血性貧血升高 升高
鐵幼粒細胞貧血正常 升高
單純小細胞貧血降低 正常
12.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shù)單位:百分數(shù)(%)
正常值:約0.0001(0.01%) 絕對數(shù)<300/109紅細胞
臨床意義:明顯增多可見于鉛、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見于溶血性貧血、巨幼紅
細胞性貧血、白血病、惡性腫瘤等。
13.網(wǎng)織紅細胞(RC或RET)單位:個/升(個/L) 或百分比數(shù)(%)
正常值;成人絕對數(shù)為(24-84)×109/L ;百分數(shù)為0.005-0.015(0.5%-1.5%);
新生兒絕對數(shù)為(144-336) ×109/L ;百分數(shù)為0.02-0.06(2%-6%)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大出血。
減少:常見于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14.血沉(ESR) 單位;毫米/小時(mm/h)
正常值:男性為0-15女性;0-20
臨床意義:增快:常見于各種炎癥、結核病和風濕病活動期、組織損傷、貧血和高球蛋白血癥、惡性腫瘤等。
減慢:常見于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肝損害、脫水有使用抗炎藥物等。
15.血小板(PLT) 單位:個/升(個/L)
正常值:(100-300)×109/L ;(舊制單位:10-30萬/mm3).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16.血小板平均體積(MPV) 單位:飛升(fl)正常值:6.3-10.1飛升
臨床意義:增高:常見于血小板破壞過多、骨髓纖維化、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tài)、脾切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綜合征、鐮狀細胞性貧血等。
17.紅斑狼瘡(LE)細胞正常值:為陰性,即未找到LE細胞。
臨床意義:陽性,常見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急性期陽性率可高達80%),亦可見于一些結締組織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8.血常規(guī)化驗報告單;見表1-2
19.全自動血細胞計數(shù)分類儀9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儀)報告形式見表1-3
了
表1-3全自動血細胞計數(shù)分類報告單
檢驗項目英文縮寫正常參考值 計量單位
紅細胞計數(shù)RBC男4.0-5.5 ×1012/L ;
女3.5-5.0 ×1012/L ;
紅細胞壓積HCT男0.4-0.545 %
女0.37-0.48 %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4-100 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27-31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320-360g/L
血小析計數(shù)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體積MPV6.8-13.5 fl
血小板壓積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寬度PDW15.5-18.0%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0.109-0.157%
白細胞計數(shù)WBC4.0-10.0 ×109/L
血紅蛋白HGB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細胞絕對值LYM#
淋巴細胞百分比LYM20-40%
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NEU#
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50-70%
單核細胞絕對值MONO#
單核細胞百分比MONO 3-8 %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EOS#50-300 ×109/L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EOS0.5-5 %
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BASO#
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BASO 0-1%
?。閮x器打印后標志
選擇肝功能檢查的方法及臨床意義:
根據(jù)病情選擇某幾項肝功能試驗并定期復查作動態(tài)觀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療是否有效。如急性肝炎病情好轉時,GPT由增高恢復到正常;如GPT長期波動或持續(xù)升高,則提示肝炎有轉慢趨勢等。某些肝臟功能試驗有肝外疾病時,檢查結果也可見異常,如腎病綜合征、惡性腫瘤等導致血漿總蛋白和白蛋白減少;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可有血清膽固醇減低。而某些藥物、外傷等,均可導致血清轉氨酶升高。因此在選擇肝臟功能試驗及分析結果時應結合臨床具體分析。當臨床懷疑肝炎或已確診為急性肝炎需進一步了解病變的程度時,可檢測GPT(谷丙轉氨酶)或復方碘試驗。尿三膽試驗、血清凡登白試驗和膽紅素定量。如為慢性肝炎,除以上試驗外還可檢測A/G(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必要時檢測血清蛋白電泳。如病人無黃疸、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而不能排除輕度肝臟損害者,可檢測堿性磷酸酶。對原發(fā)性肝癌,除一般的肝功能試驗外,可進行AFP(甲胎蛋白)、γ- GT(γ-谷氨酸轉肽酶)、AKP等測定以幫助臨床診斷。在各項較大手術前,一般檢查血清GPT、A/G,必要時檢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以了解肝臟情況,做好術前準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596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臨床免疫學檢驗正常值及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