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3年前就在醫(yī)院經(jīng)X線檢查被查出胃下垂,先是上腹部不適,飯后飽脹明顯,時有噯氣、厭食,有時還惡心、便秘,特別在站立過久、勞累過度時,腹部有隱痛感覺。藥也吃了不少,病情就是時好時壞。她向大夫詢問,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河南省中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牛學恩說,胃下垂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胃下垂患者的體形比較瘦弱,胸廓狹長,骨骼細弱,皮下脂肪缺乏,肌肉發(fā)育不良。以女性為多見,患者還多數(shù)伴有神經(jīng)衰弱的癥狀。后天性的胃下垂,多數(shù)由腹壁的緊張度發(fā)生變化所致。例如,女性在產(chǎn)后,腹壁松弛,腹壓降低,容易引起胃下垂或其他內(nèi)臟下垂?;蚴潜緛砗芘值娜耍剂讼男约膊⊥蝗幌菹聛硪惨谆嘉赶麓?。此外胃下垂也是老年人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因為老年人胃周圍韌帶松弛或胃壁張力降低,容易造成胃下垂。中醫(yī)認為,胃下垂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輕度胃下垂患者可無明顯癥狀,但胃下垂較嚴重者多形體消瘦、腹脹、惡心、噯氣、上腹部無規(guī)律性疼痛,且飲食后癥狀加重,平臥時舒服。
癥狀重者可進行一些對癥治療,輕者主要從生活上進行調(diào)理。牛學恩教授一再提醒胃下垂患者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后。飯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此外保持樂觀情緒和良好的飲食習慣至關(guān)重要,牛學恩教授向患者推薦幾款藥膳,可長期服用,效果頗佳。
黨參粥
黨參6~10g,茯苓10g,麥冬6g,粳米50g。先以水煮前了味40~60分鐘,取汁去渣,用汁煮米成粥,晨起作早餐用。
黃芪粥
黃芪30g,水煎40~60分鐘,取汁去渣,用汁煮米成粥,晨起空腹服用,每天一次。
桂心粥 桂心2g,茯苓2g,桑白皮3g。先用水煎煮約40分鐘,取汁去渣,用汁煮米成粥,晨起服用。(戴秀娟)
胃下垂
本病系胃的位置小降,胃下界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常有消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全身其他病狀,并有腹肌松弛,體重減輕等體證。
(病因病理)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胃下垂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乃由于胃平滑肌或韌帶松弛所致?;颊咭蜷L期勞累,大腦過渡疲勞,強烈的神經(jīng)刺激和情緒波動不斷作用于大腦皮層,使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功能失調(diào),導致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逆使胃緊張力減弱,蠕動緩慢,機能減退。但少數(shù)患者,因胃腸蠕動亢進,食物在胃內(nèi)停留時間較短,營養(yǎng)物質(zhì)不易被吸收,消化功能低下,故日漸消瘦,也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內(nèi)臟下垂。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兩種。
1.先天性 多見于無力型體形者。身體素若,胸廓狹小,皮膚蒼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營養(yǎng)不良,第十肋游離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刹l(fā)其他內(nèi)臟(如腎、肝、脾、橫結(jié)腸、子宮等內(nèi)臟下垂),所以又叫全內(nèi)臟下垂。
2.后天性 多與慢性消耗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為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并發(fā)癥。如慢性胃炎、猩性潰瘍等;腹肌松弛或腹內(nèi)壓降低,如婦女多次生育,腹部腫瘤切除術(shù),體重突然減輕,或胸腔內(nèi)壓增加,如長期咳嗽、悶氣、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祖國醫(yī)學雖無“胃下垂”病名的記載,但認為此癥乃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為和。兩者一納一運,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將水谷精微輸布于全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活動。
由于稟賦不足,機體素弱,七情內(nèi)傷,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調(diào),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臟器下垂。
(臨床表現(xiàn))
1.消化系統(tǒng)癥狀 患者食欲減退頑固性腹脹,以食后癥狀尤為突出,經(jīng)常噯氣不止,左腹有下墜感和壓迫感,且于食后或行走時加重,平臥時減輕。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或有腹瀉便秘交替出現(xiàn)。胃部多有悶痛、隱痛,劇烈疼痛比較少見,患者食欲明顯降低,并有畏食、厭食的表現(xiàn)。
2.全身癥狀 多表現(xiàn)為逐漸消瘦,可伴有眩暈、乏力、心悸、失眠、多夢等癥狀。
3.體征 患者身體瘦長,皮下脂肪缺乏,肌張力低下,直立時上腹凹陷,下腹膨隆,有明顯振水音,腹肌松弛,左下腹觸壓明顯疼痛。少數(shù)患者可見肢體多關(guān)節(jié)松弛。
4.x線檢查 x線觀察一般可見胃的位置下降、緊張力低下蠕動波稀疏,滯留物較多,胃由膨大型變?yōu)榇位蚱渌感巍?br>
胃下垂的診斷標準,一般以胃距髂嵴連線4厘米視為正常。按下垂的程度,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5到8厘米為輕度下垂;9到十二厘米為中度下垂,十三厘米以上為重度下垂。
根據(jù)病史,消化系統(tǒng)典型癥狀及全身情況,結(jié)合體征預x線檢查,對其診斷并不難。根據(jù)x線鋇餐透視與攝片,還可與吸收不良綜合征、惡病質(zhì)、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相鑒別。
(辯證論治) 胃下垂乃脾胃失和,中其不足,氣虛下陷所致。治療當以溫中健脾,益氣升舉為原則。
(基本手法)
1.推揉背俞健脾法 單掌或掌根交替推顫,雙拇指重疊頂推,疊掌上行攏揉,雙掌快速交替推搓背部膀胱經(jīng)內(nèi)側(cè)線大腸俞至膈俞一段,在主要穴位上,頂推時應重點刺激,以上手法自下而上,以左側(cè)為主,反復操作約十分鐘。
2.壓推三穴提胃法 單肘按壓三焦俞,在保持壓力的前提下,緩慢上推至脾俞,熱后輕輕抬起,再重復以上動作。
3.揉壓腎俞固本法 雙掌根同揉,對擠、按壓雙側(cè)腎俞。亦可左右撥動。
4.推顫腹部益氣法 兩手掌自右下腹交替推、顫至左上腹,兩手多指揉撥腎區(qū)后,捧攏腹肌向上推顫;單手多指左右輕撥腹直肌,自下而上;疊掌上行揉左側(cè)腹部胃經(jīng)路線,掌根揉關(guān)元,拇指揉脘,單指壓顫膻中穴等;以上手法應反復操作約8分鐘。
5.牽拉肢體升舉法 雙拇指分拿患者雙合谷或雙行間,令患者肢體屈曲,待肢體伸展時加外力牽拉抖動,患者應配合深呼吸,反復十次;平復后揉孔最、足三里,按壓公孫。
6.對癥處理手法 若患者伴左下腹墜疼,可按壓大腸俞、中脘、重壓粱丘;腹瀉者可采用掌搓八繆;便秘嚴重可側(cè)指敲擊結(jié)腸部位;腹脹嚴重者可握拿背?。皇秤徽?、消化不良者加捏脊法;失眠者,可同時按壓雙神門,交替壓兩側(cè)枕骨下緣;合并腎下垂者,可采用上摩百會,中按揉關(guān)元、擦搓、揉涌泉穴。
【附】胃下垂醫(yī)療體操
1.腹式呼吸舉腿法
(1)兩腿交替抬舉法配合腹式呼吸,兩腿交替伸直,抬舉90度停片刻放下,反復數(shù)次。
(2)兩腿一齊抬舉法配合腹式呼吸,雙腿伸直,一齊抬舉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放下,反復數(shù)次。
2.雙足空中蹬車法屈膝曲髖在空中作蹬自行車動作1~2分鐘。
3.雙手抱膝屈腰法雙腿舉至90度屈膝,然后兩手抱膝,屈髓抬髖使腰部屈曲,復原休息片刻,反復數(shù)次。
4.仰臥起坐收腹法雙下肢伸直靠緊,兩手十指在枕部交叉,腹直肌用力收縮,同時上身抬起坐立,再慢慢躺下還原,休息片刻并逐漸增加其次數(shù)。
5.收腹抬臀縮肛法屈膝抬臀,足蹬床面,然后收腹抬臀,肛門緊縮停半分鐘后,臀部著床,腹肌放松,休息片刻,復作數(shù)次。
6.靜臥雙掌摩腹法雙掌緊貼下腹部,循順時針方向掌揉全腹部(自下腹起經(jīng)右下腹向上,橫過上腹,轉(zhuǎn)向左側(cè),向下至左下部,循環(huán)全腹部),連續(xù)摩揉10至20遍。
注意:此醫(yī)療體操,有利于鞏固療效,但在進食前后一小時內(nèi)慎用。
【附2】 腎下垂醫(yī)療體操
第一節(jié)腹式呼吸
口呼鼻吸,呼時收腹,吸時鼓腹。
第二節(jié)仰臥半坐
拾起上身至半臥位,兩臂前平舉,呼氣,躺下,吸氣。
第三節(jié)單抬腿
兩腿伸直,輪流抬高和放下。
第四節(jié)挺胸
頭和兩肘支床面,抬起胸肩部,臀部不動。
第五節(jié)轉(zhuǎn)體
仰臥,兩臂側(cè)平舉,輪流向一側(cè)轉(zhuǎn)體,同時一臂經(jīng)體前擺,至對側(cè)擊掌。
第六節(jié)雙抬腿
兩腿并攏伸直上舉到垂直位,呼氣;放下,吸氣。
第七節(jié)“半橋”
兩腿屈曲,足踩床面,抬起臀腰,同時收緊肛門,吸氣,放下,呼氣。
第八節(jié)仰臥起坐
兩臂舉向頭側(cè),掌心向上,起坐,盡量以手抵足。
第九節(jié)舉腿側(cè)倒
1.兩腿伸直上舉至和地面垂直;
2.兩腿并攏向左側(cè)倒下;
3.還原到1:
4.兩腿并攏向右側(cè)倒下。
第十節(jié)抬腿剪交
1.兩腿伸直拾起約30度,然后左右分開;
2.兩腿伸直交叉,右腿在上;
3.兩腿伸直分開同1;
4.兩腿伸直交叉,左腿在上。
第十一節(jié)“全橋”
頭、兩臂、兩足撐地,抬起臀、胸及肩,吸氣,放下,呼氣。
第十二節(jié)蹬“自行車”
兩腿抬起,交替屈伸,模仿踏自行車動作。
說明:
1.體力較差時先練1至5節(jié),1至2周后加6至8節(jié),以后酌情增加11、12節(jié),最后加9、10節(jié)。
2.每節(jié)重復1至2個八拍,逐步增加至3至4個八拍。
(附3)胃下垂的叩壓診檢查法
仰臥位患者飯后屈膝仰臥,醫(yī)者立于其側(cè),沿左鎖骨中線自上而下叩診。正常人胃部呈濁音,腸曲呈鼓音。如胃內(nèi)氣體充盈,胃部可出現(xiàn)鼓音,腸曲鼓音相對減弱,兩種不同叩診音的分界線,即為胃下界。沿叩診線稍用力觸壓,可觸及到一半圓形囊體,用手撥動明顯上移,此囊體的最低點即胃下界。以上叩壓診所得胃下界距髂嵴連線的厘米數(shù)(橫指),即胃下垂的實際度數(shù)。
站立位患者頭、臀、足根緊貼墻壁,(方法同上)。所得結(jié)果比仰臥位檢查的胃下約低2至3厘米,這與站立時胃自然下垂或腹肌松弛有明顯關(guān)系。
以上檢查方法對于腹壁菲薄者準確率較高。
胃小彎角切跡低于髂嵴連線以下,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時,稱為胃下垂。胃下垂的程度不一,且常伴有其他內(nèi)臟下垂,多見于瘦長體型者。
(1)臨床表現(xiàn) 胃下垂的主要表現(xiàn)有:消瘦、乏力、胃部脹悶不舒,食手更甚,腹部似有物下墜,平臥時減輕,腹痛無周期性及節(jié)律性,常有嘔吐、噯氣,飽餐后臍下部可見隆起,而在上腹部反而凹陷。上腹部可捫及強烈的主動脈搏動。x線胃腸鋇餐檢查可幫助確診。
(2)治療 包括
1) 飲食 少吃多餐,食后平臥,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熱量。
2) 胃托 安置胃托。
3) 鍛煉 加強腹部肌肉的鍛煉,每天堅持做仰臥起坐,以增強腹肌張力。
4) 對癥治療 ①每餐前皮下注射正規(guī)胰島素4-8單位;或用甲苯磺丁脲0.5克,每天3次,飲前半小明服用,以促時食欲。②苯丙酸諾龍25毫克肌內(nèi)注射,每周2次。
5) 中藥 補中益氣丸或補中益氣湯。
6) 外敷法 五倍子10克,蓖麻子仁克,搗爛后以紗布包裹,敷貼臍區(qū)
西藥治療: 腹痛者口服普魯苯辛15毫克,每日3次。泛酸、胃酸分泌較高者用氫氧化鋁凝膠10毫升或碳酸鈣0.5克,每日3次。胃酸低或缺乏者用胃蛋白酶合劑10毫升,每日3次。上腹飽脹者口服胃復安10毫克,每日3次。
中藥治療:
1.中氣下陷
表現(xiàn):脘腹墜脹痞滿,食后則甚,平臥減輕,飲食減少,面色萎黃,氣短乏力,頭暈眼花。舌質(zhì)淡,脈沉弱。
中成藥: ①補氣升提片,每次4~6片,每日2次,淡姜湯或溫開水送服。 ②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2~3次,空腹時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豬肚1具,內(nèi)外洗凈,黃芪200克,陳皮30克,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用線扎緊,加水文火燉煮,熟后去掉藥包。趁熱食肚飲湯,分作4~6次食完,2具肝為1療程。 ②豬脾、豬肚各100克,漂洗干凈,切成條塊,加水煮至八成熟,再入粳米100克煮成粥,加糖適量,分頓隨意食用。以上為1療程,間隔3~5天,再進行下1療程。
2.飲停腸胃
表現(xiàn):脘腹脹滿,胃中有振水音,或腹部有水聲漉漉,惡心,嘔吐清水痰涎,或不欲飲水,或飲水后馬上吐出,心悸氣短,頭暈眼花。舌苔白滑,脈弦細滑。
中成藥: ①五苓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肥。 ②六君子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砂仁5克,生姜汁1湯匙,同置盅內(nèi),加清水半碗,隔水燉半小時,去渣緩緩飲用。 ②橘皮10克(新鮮30克),粳米50~100克,生姜汁少許。先將橘皮煎取藥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將成之時,加姜汁,粥成食用。
3.肝胃不和
表現(xiàn):胸脅、胃脘脹滿疼痛,情志不舒則加重,呃逆,噯氣,胃脘嘈雜,吐酸水,性情郁悶或煩躁易怒,喜長嘆氣。舌邊紅,苔薄黃,脈弦。
中成藥: ①調(diào)胃舒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②開郁順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食鹽腌楊梅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shù)顆,開水泡服。 ②砂仁1.5克,木香1克。共研細末,加適量藕粉、白糖,開水沖調(diào)服食。
家庭自療:
1.按摩:用拇指點按百會、中脘、天樞、氣海、關(guān)元、足三里,每穴半分鐘。然后患者平臥,用手掌在腹部外緣作逆時針方向按揉摩擦,約5分鐘。緊接著患者雙手十指交叉,用小指側(cè)著力上托小腹部,呼氣時,由下向上托起至臍部,吸氣時慢慢放下,重新托起,反復操作10次。最后,施術(shù)者提拿患者脾俞、胃俞處5次。
2.灸法:①取梁門、中脘、關(guān)元、氣海、足三里穴,按艾條灸法常規(guī)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穴15~20分鐘,10天為1療程。各型均可用本法。②取百會、足三里、關(guān)元、脾俞、胃俞、中脘穴,按艾條灸法常規(guī)操作,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鐘,每日灸治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7天。
3.刮痧:重刮大椎、膏盲、神堂、大杼經(jīng)穴部位,中等強度刮拭中脘,內(nèi)關(guān)、足三里經(jīng)穴部位,輕刮脾俞、胃俞、章門經(jīng)穴部位各3~5分鐘。
4.拔罐:取中脘、天樞、關(guān)元穴,每穴施行閃罐20~30下,然后留罐10分鐘,每日1次,癥狀緩解后改為隔1~2日施術(shù)1次。
5.敷貼:①將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搗為泥糊狀,敷于臍部,每天早、中、晚各熱敷1次,隔4天換藥1次。孕婦及吐血者忌用。一般敷藥6次可愈。②五倍子、升麻、枯礬、五味子各等量,研細末,水調(diào)敷貼于鳩尾穴、第二反應點(從鳩尾沿任脈往下摸到圓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點)。每天換藥1次,連用20~30次。
6.保健功法:仰臥位,雙下肢伸直,雙上肢放于身體兩側(cè),腹部用力,使上身和雙下肢離開床面,僅臀部著床,堅持一會兒,再慢慢恢復到平臥位,反復作20次。然后雙膝屈曲,雙足踏床面,將臀部抬起,越高越好,使背部和雙足著床,堅持1分鐘,恢復原姿勢,休息一會再做,反復10次。
生活提示:
胃下垂患者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后。飯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diào)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08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食療防治小兒遺尿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