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時節(jié),悶熱潮濕,老年人在生活中須注意:起居宜夜臥早起,以適應天地的生機,生活中要經常沐浴,宣通腠理,順暢排汗,避免強烈陽光照射;情緒上宜舒暢少怒;衣著要勤洗勤換,寬松透氣,勿長時間著濕衣、汗衣、雨淋。飲食宜清淡、富營養(yǎng)、易消化。適當進魚、肉、奶、蛋;不宜過食生冷;多食瓜果蔬菜,如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飲用清暑、益氣、生津、養(yǎng)陰的飲料,如酸梅湯、山渣汁、楊梅汁、綠豆湯;渴熱不解者,宜飲用熱茶。暑伏天濕多雨多,酷暑濕重,宜食綠豆、薏仁米、芡實、蓮子、扁豆及荷
葉、連藕之類;不宜貪涼過飲,不宜久處濕熱之地,不宜過食肥甘,以免濕熱蘊脾,變生百
病。要注意預防上火、中暑,留心暑熱疫病。
中醫(yī)消暑,提倡自然方法,認為“心靜自然涼”。在室內窗下蔭涼處,手持搖扇消暑,或在室外涼爽處,借自然清風納涼。老年人要注意謹慎使用空調。每年暑季都有許多老人,因使用空調不當而引起感冒、咳嗽與肺炎者。如果要使用空調,溫度不要調得過低,室內外揾差不宜過大,否則老人宜患熱傷風。因為過貪風涼,猛開空調、風扇,過用涼水,會使風邪乘虛而人。在暑熱天氣還要注意補充水分,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以上的水,以防血液過濃引起心腦血管病。(健康報)
中醫(yī)三伏天如何養(yǎng)生
三伏酷暑,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對氧氣和養(yǎng)分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氣壓偏低、人體大量排汗,體內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環(huán)受阻,所以容易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據了解,每年三伏酷暑的時候,醫(yī)院都會接診大量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娜祓B(yǎng)生的知識,歡迎閱讀。
三伏天這些事需注意 首先,夏天應該注意少吃瓜,特別是西瓜,雖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膳湫┘t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對于冰飲一類,夏天更是不宜多食,特別是老年人更不宜飲用冷飲、雪糕之類的食物。
其次,日常生活細節(jié)要注意。夏天時,人洗澡特別勤。有的人頭發(fā)濕漉漉的,就坐在空調屋里,甚至頭發(fā)不吹干就睡覺,導致“濕邪”在不知不覺中入侵身體。所以,夏天也要把頭發(fā)擦干再入睡。頸椎、腰身不要對著空調。從外面一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后,對著空調使勁吹涼風,濕氣會借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損傷陽氣。在空調房里穿衣服,要過肘過肩,女性不露腰,男性不露頸椎。熬夜納涼也是大忌,睡眠不足就是脾虛的癥狀,表明體內濕氣過重,三伏天應該睡30~60分鐘午覺。
另外,夏天雖然天熱但還是應適當運動,不宜久坐不動。久坐會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響濕氣的排除。夏練三伏,但別傻練。夏天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的時候,人體會出汗;且情緒調節(jié)中樞就會受到明顯影響,人也容易心煩意亂。這個時候練一練的方法很簡單:端坐、閉目、吞津,就是一個好方法。
三伏天應該如何養(yǎng)生 三伏天養(yǎng)生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至于三伏天養(yǎng)生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三伏灸中醫(yī)療法、三伏進補,加上適當的體育鍛煉。
1、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的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2、三伏灸
三伏灸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祖國醫(y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y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這種療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制成藥餅,通過有經驗的針灸醫(yī)生辨證分析后,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
3、伏天進補
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徐州人也常說“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三伏進補養(yǎng)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癥補益,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4、夏練三伏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yǎng)生修煉的經驗總結。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運動時間最好選擇清晨或傍晚,運動期間要注意補水。另外,老年人在運動時要特別注意運動量適量,避免出現(xiàn)身體難以負荷的現(xiàn)象。
;
常言道“熱在三伏”,隨著漫長三伏天進入尾聲,8月20日迎來的“出伏”也就意味著暑熱即將結束,暑氣揪斂,秋意漸濃。青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綜合內科主任馬素起提到,這時早晚氣候溫差大,注意防寒很重要。再加上秋燥傷人,各種心血管毛病、支氣管炎、關節(jié)疼痛等常見老年病易發(fā),而糖尿病患者稍不留神,也會中招。對于這些癥狀,預防手段很重要。
心臟病:注意保暖適度鍛煉
進入秋季以后,早晚溫差逐漸變大。馬素起建議,根據天氣變化,要及時加衣,最好帶上一條圍巾,防止胸部區(qū)域受涼,讓心臟血管正常運行。此外,冠心病人群同樣需要鍛煉,盡量避免在早晚時間外出活動。堅持運動可以讓人體很快地適應寒冷,增強抵抗力,不至于在天氣漸涼時有很強烈的血管收縮反應。
糖尿?。罕O(jiān)測血糖多次飲水
天氣變涼,食欲變好,糖尿病患者也要控制飲食,保持合理的熱量攝入,時刻監(jiān)測血糖。在出伏后的秋季,宜選擇水分較多且生津潤燥、清熱通便、滋腎潤肺的果蔬,如苦瓜、黃瓜、西紅柿、萵筍、竹筍、菠菜、蘑菇等。平時做飯盡量選用清蒸、清煮和清燉等烹飪方式。
同時,秋天隨著濕度降低,皮膚、嘴唇和咽喉表皮細胞更易丟失水分,喝水是最直接的補水方法,血液粘稠度也與喝水量有關。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發(fā)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當然,飲水量也是個體差異。馬素起提醒道,在季節(jié)交替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監(jiān)測血糖,科學用藥,及時補充水分,選擇合適的潤膚品,防止皮膚干裂。
心腦血管?。憾喑詧怨茏∽彀?
入秋后,人的胃口也逐漸大好。控制飲食對心血管病人群而言,是重中之重。很多地方秋季 養(yǎng)生 有“貼秋膘”的說法,對于心腦血管患者來說,秋季進補需謹慎,過多脂肪的攝入會誘發(fā)心血管疾病,過多淀粉的攝入會導致血糖的升高。
因此, 健康 飲食為上,盡量少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馬素起建議,這類老年人群可以每天吃一把堅果(10~20克),榛子、核桃、杏仁等堅果類“護心食物”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極為豐富,有助于調節(jié)血脂。另外,南瓜子、山核桃中的鋅也有助于預防皮膚干燥。
關節(jié)疼痛:少吹空調和風扇
最近,不少老年人常覺得關節(jié)疼,納悶為什么夏天對著空調吹一點事兒都沒有,而夏天一過,電風扇就能把骨頭吹疼?馬素起提到,這是因為夏季人體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調時間過長,寒氣都集中在腿上;而秋天一到,不通則痛,就會出現(xiàn)關節(jié)腫脹、疼痛的癥狀,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因此,應少吹空調和風扇,尤其不可直吹腹部及關節(jié)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09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長壽秘訣二十九種按摩法
下一篇: 中醫(yī)氣功養(yǎng)生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