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
在艾滋病患者病程中常見中性粒細胞減少.盡管患者無效造血和骨髓有核細胞增生低下是引起的原因,然而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絕對數(shù)<1000/μl)常是由于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抗病毒和抗真菌療法所引起的.使用造血生長因子---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中性粒細胞)和粒-單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和單核細胞)可治療這些藥物所致的粒細胞減少的副反應.在生長因子使用期間可維持療效.
HIV可引起特征性CD4+淋巴細胞減少,CD4+細胞數(shù)量可作為一種反映HIV病情的標志,最近證明運用多藥療法提高了CD4+數(shù)量,該研究結(jié)果進一步提示CD4+測定可作為預后評估的標志(參見第135節(jié)).
1.白細胞計數(shù)(WBC)臨床意義:生理性增多: ·初生兒、運動、疼痛、情緒變化、應激、妊娠、分娩。病理增高見于:a.急性感染:急性化膿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癥,以及一些細胞感染。 b.組織損傷:手術(shù)后急性心肌梗塞。 c.惡性腫瘤及白白?。杭毙浴⒙粤<毎园籽?,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d.其它:骨髓纖維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尿毒癥、酸中毒、某些藥物中毒、燒傷等。減少見于: a.某些感染:細菌感染(如傷感、副傷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風疹、麻疹)。 b.某些血液?。涸偕系K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癥、惡性網(wǎng)狀細胞增多癥。 c.脾功能亢進:各種原因所致的脾腫大,如肝硬班替氏綜合癥。 d.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質(zhì)、X線、某些抗癌藥、解熱鎮(zhèn)痛藥等,可造成白細胞減少。 少于0.5×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險極大,應采取適當?shù)念A防措施,并仔細監(jiān)測。少于3×10^9/L可認為白細胞減少,應了解白細胞分類,并作進一步檢查;多于12×10^9/L可視為增多,白細胞分類對確定增多原因有一定價值,應尋找感染的來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應作白細胞分類及骨髓檢查。參考值: 成人:4~10 ×10^9/L嬰兒(兩周歲內(nèi)):11~12×10^9/L新生兒:15~20×10^9/L2.白細胞分類中性粒細胞: 增高見于: a.急性感染和化膿性感染:如肺炎、敗血癥、膿腫等。 b.組織損傷:大手術(shù)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惡性腫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種中毒:尿毒癥、糖尿病酸中毒等。 減少見于: a.某些傳染?。毫鞲小?、付傷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減少癥。 c.化療或放療后,抗癌藥物,X線及鐳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惡病質(zhì)。嗜酸粒細胞: 增多見于: a.變態(tài)反應性疾?。褐夤芟⑺幬镞^敏、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過敏紫癜。 b.寄生蟲?。夯紫x病、鉤蟲病、血吸蟲病。 c.某些皮膚病:濕疹、牛皮癬、剝脫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郝!盒粤馨土?、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癥、多發(fā)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減少見于: a.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 b.傷寒、副傷寒等病患者。嗜堿性粒細胞:增多見于: a.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 b.某些轉(zhuǎn)移癌及骨髓纖維化。淋巴細胞: 增多見于: a.某些病毒或細胞所致的傳染?。簜魅拘粤馨图毎龆喟Y、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病恢復期、結(jié)核病、百日咳。 b.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減少見于: a.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接觸放射線。 b.細胞免疫缺陷病、某些傳染病的急性期。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細胞和異物外,又能吞噬原蟲及具有類脂質(zhì)包膜的結(jié)核桿菌及麻風桿菌。 增多見于: a.某些感染:傷寒、結(jié)核、瘧疾、黑熱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 b.某些血液?。簡魏思毎园籽 ⒘馨土?、骨髓異常增殖綜合癥、惡性組織細胞病。參考值: 中性細胞:40~70 % 淋巴細胞:20~40 % 單核細胞:3~10 %嗜酸細胞:0.5~5 % 嗜堿細胞:0~1 %
白細胞減少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分三大類:(1)白細胞生成減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或病態(tài)造血,各種惡性腫瘤細胞浸潤骨髓、營養(yǎng)缺乏、血細胞成熟障礙等;(2)白細胞破壞過多:包括多種藥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破壞;(3)白細胞分布異常:也稱假性白細胞減少,實際上體內(nèi)白細胞數(shù)并不減少,只是轉(zhuǎn)移到脾臟或吸附于全身血管的血管壁上(可通過腎上腺素試驗證實),一旦需要,它還能上升。 總的來說,最常見的原因除多種血液病外,各種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和多種藥物常可引起白細胞減少,特別是目前濫用藥物的情況普遍存在,常是引起白細胞減少的重要原因。
采納哦
白細胞經(jīng)常偏低是什么原因
白細胞經(jīng)常偏低是什么原因,白細胞是存在于血液當中的一種免疫細胞,如果白細胞偏低會給人體帶來很大危害。導致其偏低的生理原因主要是輻射損傷,藥物刺激以及飯后劇烈運動和寒冷,下面介紹白細胞經(jīng)常偏低是什么原因。
白細胞經(jīng)常偏低是什么原因1 血常規(guī)白細胞偏低往往見于四種情況,
一、感染,通常人體在細菌感染時白細胞增高,而病毒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降低,因為此時激活細胞免疫且以淋巴細胞為主,此時應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可酌情服用升高白細胞的藥物。
二、藥物因素,例如治療甲亢的藥物,如甲巰咪唑、丙硫氧嘧啶等可以引起白細胞下降。另外鎮(zhèn)痛藥、磺胺類、抗生素等,若服用藥物后白細胞下降明顯,則需要停藥。
三、血液系統(tǒng)疾病,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骨髓造血異常的疾病,也會使白細胞的數(shù)量減少,這時往往三系均會減低。
四、免疫系統(tǒng)疾病,例如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也會引起白細胞下降,當患者白細胞降低時機體抵抗力下降,患者就更容易感染,當白細胞輕度下降時不需要太過擔心,可以使用升高白細胞的藥物,但如果降低非常明顯就需要查找病因,對治療更加重要。
白細胞偏低的原因一般常見有以下幾個方面:
1、疾病因素:最常見的就是感染,感染當中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白細胞降低,同時以淋巴和單核細胞增高為主,除了病毒感染以外,原蟲感染例如瘧疾或者是黑熱病,這些感染也可以引起白細胞降低;
2、自身免疫性疾?。豪缦到y(tǒng)性紅斑狼瘡或者是干燥綜合征,也可以引起白細胞減低,還有一部分可能是由于甲狀腺疾病,導致白細胞減低;
3、血液系統(tǒng)疾病:例如血液系統(tǒng)疾病當中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或者是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先天性的粒細胞缺乏等等;
4、其他因素:藥物因素,比如抗腫瘤藥物或者是經(jīng)常接觸放射性的`物質(zhì),也可以引起白細胞偏低。
白細胞經(jīng)常偏低是什么原因2 白細胞降低主要與以下原因有關(guān):
一、白細胞生成障礙,包括由干細胞的增殖、降低或再生障礙引起。
二、白細胞破壞過多,由于感染免疫學因素,而使白細胞破壞過多,使外周血中白細胞數(shù)量的減少。
三、粒細胞分布異常,由于各種原因,而使邊緣池中白細胞增多,循環(huán)池中白細胞數(shù)量減少,白細胞降低,可以形成白細胞減少癥,典型表現(xiàn)為頭暈、乏力、肢體酸軟,食欲減退、精神萎糜、低熱等癥狀。
白細胞偏低出現(xiàn)的主要癥狀有容易得病,免疫力低下,身上的傷口恢復的慢等等,所以一定要去檢查,這是對生活是不利的,這種情況可以去醫(yī)院做一個檢查。
白細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首先要了解一下白細胞正常值范圍是在4-10×10^9/L。一般低于4×10^9/L,叫白細胞偏低。白細胞偏低的原因有哪些。病毒感染是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常見的原因,比如出現(xiàn)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水痘、風疹等。長期接觸放射線和各種理化因素而導致的中毒。
腫瘤化療和放療、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血液病,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以及某些藥物等都會引起白細胞減少。還有就是白細胞減少癥,成人是低于2×10^9/L。還有一種是粒細胞缺乏癥,是低于0、5×10^9/L。這類疾病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發(fā)病的原因:一是中性粒細胞先天性的成長缺失。二是中性粒細胞破壞和損耗過多。
白細胞經(jīng)常偏低是什么原因3 一、白細胞偏低的生理性原因
1、輻射損傷
電離輻射是導致白細胞偏低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比如因為治療某些疾病而采用了放射性療法的患者,身體當中的白細胞會有偏低的現(xiàn)象,再就是長期從事放射線工作,早期沒有多加防護的人也會出現(xiàn)白細胞偏低的情況。
2、藥物刺激
某些藥物對血液造成了刺激,也會引起白細胞偏低,比如說服用了解熱鎮(zhèn)痛藥,抗甲亢類藥物以及磺胺類藥物等,血液當中的白細胞都會偏低,只要停藥或者是換藥癥狀就能夠緩解。
3、飯后劇烈運動和寒冷
飯后劇烈運動對人的腸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同時也有可能會造成血液當中的白細胞偏低。除此之外,天氣如果過于寒冷,人長時間處于寒冷的環(huán)境當中,白細胞也有可能會偏低。
二、白細胞偏低的病理性原因
1、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是有可能引起白細胞偏低的,比較常見的就是傷寒感染和副傷寒感染,布魯氏桿菌病以及粟粒性結(jié)核感染也會導致這種情況。除此之外,嚴重的敗血癥也會使血液當中的白細胞偏低。
2、病毒感染
某一些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會導致白細胞偏低,比較常見的就是流感病毒,麻疹和風疹病毒再就是病毒性肝炎。如果說因為這些病毒感染所引發(fā)了某種疾病,就有可能使血液當中的白細胞降低,需要及時的對白細胞進行補充,并且進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療。
3、某些血液疾病
如果患了某些血液疾病,血液當中的白細胞也會大大的降低,比較常見的就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以及淋巴瘤。
白細胞經(jīng)常偏低是什么原因4 一、外界刺激引起白細胞偏低
1、細胞毒性藥物
人們由于某些疾病原因,長時間服用某些帶有細胞毒性的藥物,會引起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最主要是因為這些藥物會對患者干細胞池以及分裂池造成破壞或者是損傷,干擾蛋白質(zhì)的有效合成。
2、化學毒物
很多人由于工作或者是生活原因,需要長時間的接觸,各種有毒化學物質(zhì),這時候會引起身體出現(xiàn)過敏,或者是自身免疫出現(xiàn)異常而誘發(fā)白細胞偏低。
3、電離輻射
長時間或者是大量的基礎(chǔ),電離輻射是引起白細胞偏低的一個常見原因。最主要是因為電離輻射對于細胞復制,以及蛋白質(zhì)的合成會起到干擾作用。
二、自身疾病引起白細胞偏低
1、影響造血干細胞的疾病
當患者出現(xiàn)有再生障礙性貧血或者是其他的有可能會影響到身體造血干細胞,正常運行的疾病都可能會引起白細胞偏低。
2、骨髓造血組織受到破壞
當骨髓造血組織受到疾病破壞時,也會引起白細胞偏低,這時候最常見的就是患者出現(xiàn)有轉(zhuǎn)移瘤細胞浸潤,白血病,骨髓瘤等。
三、免疫異常以及感染
白細胞偏低會和身體免疫系統(tǒng)出現(xiàn)異常有關(guān)系,當免疫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對于各種致病因子的抵抗能力會明顯減弱,這時候就可能會誘發(fā)各種身體感染,從而誘發(fā)白細胞數(shù)量明顯減少。一般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這種情況就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白細胞減少原因:
1.感染:
(1).某些病毒性感染,是感染類引起粒細胞減少常見原因,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
(2).某些革蘭陰性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等,
(3).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
2.血液系統(tǒng)疾?。喝缭偕系K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骨髓轉(zhuǎn)移癌等,常同時伴紅細胞和血小板的減少
3.理化損傷:是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
(1)藥物:如抗腫瘤和免疫抑制劑,抗糖尿病藥物,氯霉素等,
(2)化學物質(zhì):如苯,鉛,貢等中毒,(3)放射線損傷,放射物質(zhì)可直接損害造血干細胞和骨髓微環(huán)境
4.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如脾功能亢進,門脈性肝硬化,淋巴瘤等疾病,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破壞血細胞增強
5.免疫性破壞增加:如新生兒同種免疫,自身免疫疾病,藥物性免疫等,其中由藥物所致的變態(tài)反應性粒細胞缺乏最常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10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腫瘤會傳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