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三國時一位重要人物。他足智多謀,文韜武略,堪稱奇才。關于姜維之死,史料記載不多,但人們普遍認為是被殺的。但《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魏將鄧艾、鐘會攻取四川后,姜維用計離間鄧、鐘二將,并教鐘謀反。在謀殺魏將時,“姜維忽然一陣心痛,昏倒于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蘇”。后“姜維拔劍上殿,往來沖突。不幸心疼轉加。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九歲”。“魏兵爭欲報仇,共剖維腹,見其膽如雞卵”。
《三國演義》中記述“姜維膽大如雞卵”,原意是想借“膽乃將軍之官,謀斷出焉”的理論來證實大將軍的英勇果斷。如今病理學研究證明,膽囊增大現(xiàn)象恰恰多見于膽囊炎或膽管結石??梢韵胂?,在當時處境中,姜維按捺不住心情的緊張和激動,以致舊病復發(fā)。加上膽管擴張,膽道內壓升高,通過脊的同節(jié)反射或內臟神經(jīng)反射而引起冠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出現(xiàn)心絞痛。由此推斷,姜維患有膽心綜合征,是膽心綜合征毀了一代英才。
膽心綜合征發(fā)生心絞痛時,疼痛持續(xù)時間較長,有的甚至長達10余小時,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擴張冠狀動脈解除痙攣的藥物不能緩解疼痛,且發(fā)作頻繁。癥狀多在進食油膩或情緒波動時誘發(fā),有的伴有惡心、嘔吐,且痛勢劇烈難忍。疼痛有時從右脅部向下引到右下腹,上至胃脘部。有的患者心前區(qū)疼痛發(fā)作時先從脊柱兩肩胛區(qū)開始,疼痛放射至兩脅至左胸骨旁,有時壓迫右肋緣。B超檢查,顯示膽囊有炎癥或結石。而單純性冠心病心絞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一般在3—5分鐘,很少超過10—15分鐘,且服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迅速緩解。
膽心綜合征屬于祖國醫(yī)學的“膽心痛”、“心腹痛”、“心悸”等范疇。多由肝膽濕熱,或肝膽氣結,心脈瘀滯,或陽氣虛弱,痰濕痹阻引起。采用不同的方藥辨證施治:
(一)肝膽濕熱型:癥見胸悶脘脹,食欲不振,口干少飲,情志不舒時易導致胸脅滿痛,便干尿黃。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治宜清熱利濕,舒肝利膽,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2克,茵陳30克,柴胡12克,黃芩10克,金錢草20克,郁金15克,澤瀉15克,赤芍15克,大黃10克,梔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肝膽氣結,心脈瘀滯型:癥見右脅滿悶與上腹刺痛同時發(fā)作。每于情志不舒與進食脂肪食物后發(fā)作,舌淡紫,苔膩,脈細弦。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用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丹參30克,檀香6克,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柴胡10克,青皮10克,香附10克,赤芍15克,川楝子10克,當歸20克,金錢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三)心陽不振,痰濕內蘊型:癥見胸悶氣短,陣發(fā)心痛,畏寒肢冷,食少神疲,脘腹痞滿,時嘔痰涎。舌淡苔白,脈細弦。治宜溫通心陽,清利痰濕,可用瓜蔞薤白湯加減:瓜蔞20克,薤白10克,桂枝10克,玄胡15克,郁金15克,清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姜維簡介】三國蜀國名將姜維是怎么死的?姜維生平故事 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人,三國未期蜀國名將。姜維自幼少孤,和母親一起生活。他喜好鄭玄的經(jīng)學,在郡中做上計掾,不久,任州中從事。姜維的父親姜曾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亂時,他親自保護郡太守,戰(zhàn)死在疆場。因此,魏朝賜姜維中郎,命他參與管理本郡的軍事。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 諸葛亮 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派鎮(zhèn)東將軍 趙云 、揚武將軍鄧芝占據(jù)箕谷(今陜西寶雞南),佯從斜谷道(今陜西眉縣西南)攻鄖,以牽制魏軍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關右諸軍,在重兵設防, 諸葛亮 卻親率大軍攻祁山。時天水太守馬遵正帶姜維和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人隨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視察。馬遵聞蜀軍至祁山后,諸縣響應,郭淮聞后,決定東行,回上守備。馬遵疑姜維等人有異心,于是,也乘夜隨郭淮至上。姜維發(fā)現(xiàn)馬遵已走,忙追隨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維等人至上,城門已閉,不肯放其入城。姜維等人又返回冀縣,冀縣也不放姜維等人等進城。姜維等害怕,只好去投 諸葛亮 。時蜀軍先鋒馬稷因違背 諸葛亮 的部署,又不聽裨將軍王平勸阻,擅自放棄街亭,依山立寨,以為據(jù)高臨下?lián)粑很妱萑缙浦?。結果被魏左將軍張擊敗,失守戰(zhàn)略要地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隴城鎮(zhèn),一說今天水東南)。馬稷喪失街亭,使 諸葛亮 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zhàn)計劃遭到破壞。 諸葛亮 只好攻克西縣,率千余戶和姜維等人班師。姜維于是同其母失散。 諸葛亮 喜姜維有膽智,命其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姜維時年二十七歲。 諸葛亮 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對姜維贊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毙胖羞€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不久,姜維就升任中監(jiān)軍、征西大將軍。孫盛《雜記》記載,姜維投奔 諸葛亮 ,跟母親失散了。后來,他接到母親的書信,讓他設法回去。姜維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边@記載不太可信。因為姜維粗知學術,待母不至如此。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 諸葛亮 率軍10萬出斜谷攻魏,為魏大將軍司馬懿所拒。二軍相持百余日。其間, 諸葛亮 數(shù)番挑戰(zhàn),司馬懿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 諸葛亮 派入送司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馬懿出戰(zhàn),司馬懿仍不出戰(zhàn)。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上表請戰(zhàn),魏明帝派衛(wèi)尉辛毗為軍師制止之。以后, 諸葛亮 一來挑戰(zhàn),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jié)立于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維就對 諸葛亮 說:“辛佐治杖節(jié)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 說:“彼本無戰(zhàn)情,所以固請戰(zhàn)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zhàn)邪”(《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八月, 諸葛亮 病故于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軍中,蜀將秘不發(fā)喪,整軍后退。當?shù)匕傩找娛褴姵纷?,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姜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軍安全而撤,百姓作諺語道:“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宣帝傳》)。姜維回成都后,任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統(tǒng)率諸軍,進封平襄侯。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扎漢中。
司馬望、鄧艾軍近水筑寨。蜀軍多次挑戰(zhàn),魏軍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間,姜維聞諸葛誕敗亡,遂引軍而還。并再次被任命為大將軍。姜維屢次北伐,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輕易對外用兵,轉過頭來,致力于加強漢中的守御。當年 劉備 留魏延鎮(zhèn)守漢中,各個營寨都充實兵力,抵御外寇。敵人來進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后來漢中之戰(zhàn),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這種辦法。姜維認真研究了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姜維認為,“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御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zhèn)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并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諸城并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三國志·蜀書·姜維傳》)。朝廷也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jiān)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wèi)、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其實,斂軍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棄險要,自拆樊籬。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維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陽境。魏征西將軍鄧艾率兵迎戰(zhàn)。鄧艾抓住姜維懸?guī)熯h征,戰(zhàn)線長,給養(yǎng)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占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zhàn)后,魏軍發(fā)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嚴重。姜維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此后,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御態(tài)勢。姜維本非蜀人,托身蜀國,加上連年征戰(zhàn),沒有建立什么功績,所以頗遭非議。而當時蜀國后主劉禪無能,宮廷由宦官黃皓專權,為所欲為。右大將軍閻宇見黃皓炙手可熱,便依附于他,于其勾結。黃皓想尋機廢掉姜維,扶閻宇掌管軍政大權。姜維疑心,頗為恐懼,于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駐扎。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姜維對黃皓專權恣肆很不滿,曾上言后主,請求誅殺黃皓。后主說:“黃皓不過是一個奔走效力的小臣罷了。過去董允對他切齒痛恨,我常常感到遺憾。
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維見黃皓枝附葉連,勢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辭后主出宮。后主命黃皓到姜維那里謝罪,姜維對黃皓說自己要到沓中種麥,以資軍用,實際是為躲避黃皓。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表奏后主,說:“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guī)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三國志·蜀書·姜維傳》)。在這緊要關頭,黃皓不聽人言,卻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預言,認為敵人不會到來,稟告后主,把姜維的表章壓下,不予理睬,連大臣都不知道。同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余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余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鐘會率主力10余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后直趨成都。直到魏將鐘會將要進入駱谷,鄧艾將要進入沓中時,黃皓這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去沓中援助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率兵去陽安關中(今陜西沔縣西),作為各個營寨的外援。并令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jù)點,收縮兵力退保漢城(今陜西勉縣東)、樂城。廖化進軍到達陰平,聞魏將諸葛緒正向建威迸發(fā),便停下來等待敵兵。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地,命令隴西太守牽弘等人邀擊姜維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楊欣進擊甘松。姜維在沓中見鄧艾的軍隊攻來,又聽說鐘會進軍漢中,知漢中難保,立刻引兵東撤,急擺脫鄧艾,退往陰平。魏將楊欣等人追擊,直到疆川口,雙方大戰(zhàn),姜維敗退,為搶先占橋頭(陰平東南)的諸葛緒所阻。姜維從孔函谷(今甘肅省武都縣孔幽水人白龍江處)佯作向北欲繞道而東,作出出兵攻擊諸葛緒后部的樣子,誘使諸葛緒離開橋頭三十里向北堵?lián)魰r,姜維乘機迅速通過橋頭,與廖化、張翼等合兵,據(jù)守劍閣。諸葛緒趕去阻截,差了一天,沒有趕上。這一戰(zhàn),姜維靈活用兵,暫時擺脫了被動局面。
在陰平,姜維遇到了趕來增援他的廖化。姜維命廖化在陰平抵御敵軍,自己想率軍往陽平關迎擊鐘會。
由于蜀軍未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嚴加防守,被魏魏興太守劉欽占領。鐘會遂幾路并進,直入漢中,留2萬人圍漢、樂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陽安關口,守將蔣舒降投,傅僉戰(zhàn)死,繼克關城(今陜西陽平關),鐘會攻樂城不下,聞關口已克,引兵長驅南下。這時,張翼、董厥才到漢壽,姜維、廖化也舍棄陰平退回,剛好和張翼等會合。于是,合兵退守劍閣,抵御鐘會。
鐘會寫信給姜維,企圖用故土關系招降他。信中說:“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三國志·蜀書·姜維傳》)。
姜維沒有回信,而列營守險。鐘會不能克,雙方形成了對立之贄。魏軍因軍糧不繼,鐘會準備退兵。時鄧艾上書建議,出奇兵從陰平經(jīng)江油(今四川江油北)、涪縣(今四川錦陽東),襲取成都。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鐘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越過7百余里無人煙的險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并克綿竹,斬諸葛瞻。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劉禪驚恐失據(jù),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決定向鄧艾請降。
姜維等堅守劍閣,驚悉綿竹失守,接著,一日三驚,有的說后主想固守成都,有的說后主要向東投奔盟國東吳,有的說后主要向南進入建寧。姜維恐腹背受敵,即引軍退至巴西境,至縣(今四川射洪西)時,后主詔書傳來,命令全軍投降。姜維傷心落淚。但事已至此,只好奉詔到涪城向鐘會投降?!皩⑹肯膛蔚俄绞?《三國志·蜀書·姜維傳》)。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鐘會待姜維等甚厚,發(fā)還他們原平的印號節(jié)蓋,鐘會與姜維出則同車,坐則同席。并對長史杜預說:“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三國志·蜀書·姜維傳》)。
不久,鐘會與鄧艾爭功,陷害鄧艾,魏元景五年(264年)正月,鐘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鐘會心存異志,姜維看得很清楚。便想借鐘會構成魏國的內亂,然后伺機復國。便對鐘會說:“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邪!”鐘會道:“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道,或未盡于此也?!苯S心領神會,說:“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無煩于老夫矣”(《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八》)。從此兩人感情越發(fā)好起來。鐘會排除了有滅蜀大功的鄧艾,又掌握龐大的遠征軍,遂密謀反叛。鐘會想讓姜維率兵五萬為先鋒出斜谷,自領大軍隨后,前往洛陽爭奪天下。但司馬昭對鐘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1萬步騎入蜀進占樂城,隨即親率10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鐘會措手不及。鐘會知道司馬昭已經(jīng)看破自己的意圖,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并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后遺詔。姜維見時機已到,便慫恿鐘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鐘會,恢復蜀漢。并密書與劉禪道:“愿陛下忍數(shù)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八》)。因鐘會遲疑而消息泄露,護軍胡烈之弟胡淵率烈部眾擂鼓吶喊而出,各營官兵為營救本部將領也一起響應,蜂擁殺入蜀宮,被拘宮內的將領們沖出與其部眾會合。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zhàn),姜維、鐘會及部眾數(shù)百人被殺,蜀太子劉璇和姜維妻子也被誅殺。
據(jù)《世說》記載,姜維死后尸被分解,人們發(fā)現(xiàn),其膽如斗。有人說是如升,膽不可能斗大。對于姜維的投降和降后的圖謀再起,后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孫盛持否定態(tài)度,說他:“進不能奮節(jié)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wèi)蜀主,思后圖之計,而乃反覆逆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于蘭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裴松之不同意孫盛的看法,比較客觀地評論這件事,他認為:“當時鐘會已到劍閣,姜維與將領們列營守險,阻擊鐘會,鐘會無法前進,已經(jīng)準備退兵,姜維等保全蜀國的功勞,差一點就建成了。不料鄧艾偷渡陰平,出現(xiàn)在后方,諸葛瞻戰(zhàn)敗,成都自潰。在這種情況卜,姜維如果回師救援成都,鐘會則會進擊其后。形格勢禁,難以兩全。因此,如果責備姜維不能奮節(jié)綿竹、擁衛(wèi)蜀主,那實在是強人所難,沒有道理。后來鐘會要坑殺魏將以舉大事,授予姜維重兵,讓他作前驅,假如不出意外,此事得成,而兵權握在姜維手中,那么,殺掉鐘會,恢復蜀漢,也不是難事,也還是可能的。一般說來,在情理之外獲得成功,才算是‘出奇’。我們不能因為事情沒有按預期發(fā)展,出了差錯,就說姜維不好。試想,假如當年田單定計之后,機會不好,沒能成功,難道我們也說田單愚蠢暗昧嗎?”姜維為人,生性好學,生活儉樸。
正曾寫文章評論他說:“姜伯約據(jù)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 *** 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jié)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jié)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三國志·蜀書·姜維傳》)。相比之下,裴松之和正說得盡情盡理,足以服人。但姜維屢次出師,導致民困兵疲。在最后一次功魏前,蜀右車騎將廖化曾說:“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將何以存”(《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八》)!結果終為廖化所言中。《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評論姜維時也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瘺r于區(qū)區(qū)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沒有自殺,而是被殺。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zhàn)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祎死后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xù)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后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jù)守劍閣,阻擋住鐘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后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鐘會,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以實現(xiàn)恢復漢室的愿望,但最終鐘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鐘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4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漫談金庸武俠世界里的四大名醫(yī)
下一篇: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