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按照習(xí)俗,人們要舉行一系列醫(yī)藥保健活動,借以預(yù)防疾病。“草藥浴”就是這種習(xí)俗的一個內(nèi)容。屈原的“浴蘭湯兮沐芳華”曾在民間十分盛行。
端午傳統(tǒng)的“草藥浴”除了用香草外,還用鮮艾草、菖蒲、銀花藤、野菊花、麻柳樹葉、九節(jié)楓、蕁麻、柳樹枝、野薄荷、桑葉等煎水沐浴。
中醫(yī)認(rèn)為:具芳香開竅、溫氣血、散寒濕、消毒、防腐之功效,艾葉浴對毛囊炎、濕疹有一定療效。菖蒲葉及根芳香化濕可治惡瘡疥癬。水浸劑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外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消除老年斑、汗斑有一定作用。新鮮的桑葉性味苦、甘、寒,具有疏風(fēng)清熱、清肝明目等功能,用它煮水洗澡,可使皮膚變細(xì)嫩。薄荷揮發(fā)油有發(fā)汗、解熱及興奮中樞的作用,外感風(fēng)熱、咽喉腫痛的病人洗浴特別有用,還能麻痹神經(jīng)末梢,可消炎、止痛、止癢,并有清涼之感。夏季常用此沐浴,可防治濕疹、痱子等皮膚病。野菊花有散風(fēng)、清熱、解毒、明目、醒腦的作用;黃菊花清熱解暑、美容肌膚,最宜腦力勞動者洗浴。銀花藤有清熱解毒、通經(jīng)絡(luò)的作用,沐浴后,涼爽舒暢,可敗毒除燥,治痱效果最理想。用桉樹葉、麻柳葉、九節(jié)楓、柳葉、蕁麻等草藥沐浴時,具有祛風(fēng)除濕、活血消腫、殺蟲止痛,止癢嫩膚等功效。
有些專家認(rèn)為:草藥浴不但可消除疲勞、清潔皮膚、增強皮膚的血液循環(huán),還可預(yù)防和治療痱子、各種皮膚瘙癢、汗斑、狐臭、老年斑、皮炎等皮膚病,并且具有潤滑、增白,增香等作用。如用草藥湯來洗頭,可消除頭皮屑;用來浴面,可清除暗瘡,防止“青春豆”的滋生。
屈原詩詞名句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屈原詩詞名句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屈原詩詞名句1 1、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峨x騷》 2、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冻o》 3、悲莫悲兮生離別,樂莫樂兮新相知?!毒鸥枭偎久?4、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屈原《楚辭》 5、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6、魂兮歸來!去君之恒干,何為四方兮?舍君之樂處,而離彼不祥兮?!墩谢辍?7、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冻o·漁父》 8、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屈原《離騷》 9、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屈原《離騷》 10、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九歌·國殤》 11、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耆w來兮,哀江南。——屈原《招魂》 12、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13、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是以見放?!冻o·漁父》 14、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稘O父》 1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楚辭》 16、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冻o》 17、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18、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峨x騷》 19、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謇將澹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靈皇皇兮既降,飆遠(yuǎn)舉兮云中;覽冀洲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屈原《九歌》 20、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冻o》 2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峨x騷》 22、山中人兮芳杜若?!毒鸥琛?23、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 24、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秶鴼憽?25、樂莫樂兮新相知?!?26、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断娣蛉恕?27、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28、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從,更壹志兮——屈原 29、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屈原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31、愿歲并謝,與長友兮。——屈原《楚辭》 32、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冻o》 33、桂棹兮蘭槳,擊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峨x騷》 34、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冻o》 35、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毒耪隆ど娼?3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漁父》 37、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楚辭》 38、鳥飛反故鄉(xiāng),孤死必首丘——屈原 39、約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離騷》 40、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屈原《九歌》 41、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屈原《橘頌》 42、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九章·抽思》 43、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冻o》 44、閉心自慎,終不失過?!?45、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冻o》 46、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 47、哀莫哀兮生別離,樂莫樂兮心相惜。——屈原 48、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冻o》 49、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毒鸥琛ど偎久?50、"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毒鸥琛? 屈原詩詞名句2 1、風(fēng)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毒鸥琛?2、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毒鸥琛?3、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毒耪隆ど娼?4、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毒耪隆ど娼?5、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峨x騷》 6、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九章·抽思》 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8、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峨x騷》 9、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毒耪隆こ樗肌?10、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毒鸥琛?br>屈原的詩句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下面是我為大家準(zhǔn)備的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希望大家喜歡。 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夜坐彈《離騷》 〔元〕耶律楚材 一曲離騷一碗茶,個中真味更何加! 香銷燭盡穹廬冷,星斗闌干山月斜。 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屈原卜居圖 〔元〕王 惲 用舍行藏圣有余,卻從詹尹卜攸居。 乾坤許大無容處,正在先生見道疎。 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屈原對漁父 〔元〕王 惲 國既無人不知我,秋風(fēng)澤畔一湘累。 君臣大義明如鏡,抵用漁翁辯歠醨。 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讀《離騷》 〔元〕王 旭 詩到東周雅頌亡,詞興南國自流芳。 天門日暮靈修遠(yuǎn),瑤草春深佩服香。 奸骨百年塵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 呼兒掩卷還倚枕,風(fēng)雨無邊夜正長。 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吊屈原 〔元〕侯克中 懷襄為主子蘭卿,何必逢人話獨醒。 長恨忠良多坎坷,頗傷辭語太丁寧。 致君自合宗三代,作法誰能過六經(jīng)。 千載英魂招不得,楚江如練楚山青。 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題《離騷.九歌圖》 〔元〕柳 貫 紫貝東皇席,青霓北斗旗。 究觀神保意,皇恤放臣悲。 有客傳芭舞,何人執(zhí)籥吹。 楚巫千載恨,憑向畫中窺。 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屈子行吟圖 〔元〕黃 溍 丈夫生不遇明時,故爾行吟楚水湄。 今喜太平歌既醉,不須多和獨醒辭。 這就是我為大家準(zhǔn)備的關(guān)于屈原的詩句,東周戰(zhàn)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省秭歸縣)人,屈原是一個黃老之學(xué)的傳播者。繼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戰(zhàn)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屈原主張對內(nèi)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后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汨羅江(一說丹江)懷石自殺,端午節(jié)據(jù)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在楚國民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zhuǎn)變?yōu)閭€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jì)元,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詩詞名句導(dǎo)語: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屈原詩詞的經(jīng)典名句及風(fēng)格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屈原詩歌的經(jīng)典名句 1、 入不言兮出不辭, 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 樂莫樂兮新相知?!毒鸥琛ど偎久?2、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九章·一抽一思》 3、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冻o》 4、 愿歲并謝,與長友兮。——屈原《楚辭》 5、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峨x騷》 6、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稘O父》 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8、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冻o》 9、 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的詩《楚辭》 10、 悲莫悲兮生離別,樂莫樂兮新相知?!毒鸥?少司命》 11、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12、 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冻o》 13、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脑姟冻o》 14、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冻o》 15、 少司命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 悲莫愁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修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云之際; 與女沐兮咸池,希女發(fā)兮陽之阿;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祝⑨兮好歌; 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慧星; 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屈原《九歌》 16、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冻o》 17、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楚辭》 18、 云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謇將澹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龍駕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靈皇皇兮既降,飆遠(yuǎn)舉兮云中; 覽冀洲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屈原《九歌》 19、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脑姟冻o》 20、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峨x騷》 21、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冻o》 22、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峨x騷》 23、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峨x騷》 24、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漁父》 2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數(shù)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26、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冻o》 27、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毒鸥琛?28、 哀莫哀兮生別離,樂莫樂兮心相惜?!?屈原作品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屈原的作品,以縱恣的文筆,表達(dá)了強烈而激蕩的情感。漢儒曾說,《離騷》與《詩經(jīng)》中《小雅》同為“忽而不傷”之作,明代詩人袁宏道于《敘小修詩》中駁斥道:《離騷》“忿懟之極”,對“黨人”和楚王都“明示唾罵”,“安在所謂怨而不傷者乎?”并指出:“勁質(zhì)而多懟,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風(fēng)”的特點。 《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第一篇由詩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長篇抒情詩?!峨x騷》杰出的浪漫主義的抒情作品,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國的現(xiàn)實政治。它汲取了北方文化與文學(xué),尤其是《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又在南方巫術(shù)宗教的'文化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 《離騷》在詩歌語言和形式上,也有創(chuàng)新和開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營養(yǎng),打破了《詩經(jīng)》的四言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基本整齊,而又參差錯落,靈活自由的的語言形式。《離騷》的語言精煉華美,極富表現(xiàn)力,并多用方言、虛詞、雙聲、疊韻等。 不僅如此,屈原贊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實袒露;詠唱神靈的戀愛,是熱情洋溢、淋漓盡致;頌揚烈士的犧牲,是激昂慷慨、悲涼豪壯……較之《詩經(jīng)》總體上比較克制、顯得溫和蘊藉的情感表達(dá),屈原的創(chuàng)作在相當(dāng)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fēng)格。 由于這種情感表達(dá)的需要,屈原不能滿足于平實的寫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征。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后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fā)。 屈原是一位愛美的詩人。他對各種藝術(shù)的美,都不以狹隘的功利觀加以否定?!毒鸥琛贰ⅰ墩谢辍分?,處處渲染音樂歌舞的熱烈場面和引發(fā)的感動?!扒悸暽畩嗜耍^者憺兮忘歸”,在屈原筆下,是美好的景象。
屈原的詩句有哪些1、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出自先秦佚名的《詩經(jīng)? 黍離》 翻譯: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么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2、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鲎栽呙鞯摹杜糜洝?翻譯: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于衷毫不領(lǐng)情。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屈原列傳》 翻譯:誠實對待君主反而被懷疑,忠誠卻被奸臣誹謗,能不產(chǎn)生怨恨嗎?4、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出自唐代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翻譯:有誰能相信秋蟬是這樣的清廉高潔呢?又有誰能為我這個無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5、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鲎运未鷱堮绲摹逗投宋纭?翻譯:國破身死后現(xiàn)在還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關(guān)于屈原的古詩關(guān)于屈原的古詩: 1、年年端午粽飄香,汨羅江,淚成行,天下悲思,南北寄哀傷。百姓黎民齊紀(jì)念,桑梓地,賽舟忙;家國繁盛庶民昌,信心強,再爭光,戲子明星,商女禁隔江。祭奠屈原銘志向,抬眼望,復(fù)唐煌。 2、屈子投江去,瀟湘淚雨寒?;柰跏柢驳拢嬝M兇殘。報國無門路,銜冤逝急瀾。孤忠遺戚恨,千古一嵩巒。 3、端午行將至,農(nóng)家粽葉鮮。濤濤江水月,滿滿汨羅冤。屈子家國恨,佞臣酒肉甜。奈何西駕去,而此樹人寰。 4、汨羅咽淚為誰柔,嗟嘆靈均楚事憂。謀出輔君圖國策,智行揚旆號諸侯。枯燈血諫無人醒,碎稷魂銷怎夢休?天問呼天驚日月,離騷一韻訴千秋。5、英雄故里正端陽,敬吊靈均倍感傷。荊楚云浮霏漢水,汨羅竹淚灑瀟湘。美人香草諧橘頌,天問離騷恰九章。吶喊揮毫詰鬼魅,亢直悲壯赴國殤。 6、豪文赤膽縈雙斗,悲壯離騷歷代留。錚骨凝情昭楚頌,江山溢彩韻風(fēng)流。汨羅水碧揚馨遠(yuǎn),賢士名輝飲譽稠。擊鼓龍舟飛競渡,歌旋麗日漾春秋。 7、懷沙屈子躍羅江,一代英魂萬代揚。名著昭昭縈壯志,粽香郁郁緬賢良。尤思橘頌初衷昱,更敬離騷永世芳。上下索求天問地,長城永熠步輝煌。 8、祭吊離騷歲歲評,詩篇永遠(yuǎn)感人吟。歌聲陪伴冤魂唱,細(xì)雨同哀舊昔情。萬念全灰無處敘,一心為國略何行?五洲四海同悲泣,封建王朝不復(fù)生! 9、屈原飲恨汨羅江,變法圖強遇楚王。至愛曹娥情感動,沿河尋父夢悲傷。賢臣自古多遭棄,孝子從來倍受揚。公道人心思正義,流傳永世話端陽!
倪方六 明天是端午節(jié)。古時候這一天,是非常熱鬧的。在2008年端午節(jié)成為法定假日后,現(xiàn)代人對端午節(jié)的興趣也隨之大增。那么,古代中國人是怎么看待端午節(jié)的呢? 端午節(jié)是為紀(jì)念屈原嗎? 因周昭王 江上遇難而起 端午節(jié),又有端陽節(jié)、端五節(jié)、重五節(jié)、五五節(jié)等十幾種叫法。在大家的印象中,端午節(jié)是因為楚國詩人屈原投了汩羅江,人們向江里投食以紀(jì)念他,從而形成的一個節(jié)日。 這說法,實在是一個誤解。五月初五成為一個節(jié)日,早在屈原去世前,便已經(jīng)存在,并且有豐富的節(jié)日內(nèi)容,其中之一是“蓄蘭為沐”。屈原在其《楚辭》中有“浴蘭湯兮沐芳華”一語,說的就是這種節(jié)俗,古人稱端午節(jié)為“浴蘭節(jié)”即此原因。 端午節(jié)向江里投食,最早與周代第四位國王——昭王姬瑕有關(guān)。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記載,“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币馑际牵苷淹醯侥戏窖惨暫蟊銢]再回來,死于江上。這個死訊沒有向諸侯通告,掩蓋周昭王的死因。 這大概是古代帝王死后“密不發(fā)喪”的最早一起記載。周昭王怎么死的?據(jù)《帝王世紀(jì)》記載,周昭王實是南征楚人的過程中,坐船過漢江,結(jié)果中了船老大的詭計,船散板遇難,與兩位陪侍在側(cè)的美女一起沉江。 周昭王死后,當(dāng)?shù)厝税l(fā)現(xiàn)周昭王與兩個女人的陰魂不散,常在江面上出現(xiàn),人們于是在水邊立祠祭祀。東晉人王嘉《拾遺記》就此事進行了演繹:“至暮春上巳之日,褉集祠間?;蛞詴r鮮甘味,采蘭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結(jié)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之器并沉水中,以驚蛟龍水■,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將食品用植物葉子包裹起來,這正是粽子的做法??梢?,最早向江里投放包裹食品,并非是為了紀(jì)念屈原,而是因為周昭王。 在江浙一帶,過端午節(jié)是為了祭祀水神,對象之一是“濤神”。這位濤神是本為楚國人的伍子胥,他寃死吳國后化身為濤神,當(dāng)年吳地人過端午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是“迎濤神”。 另外一說是,端午節(jié)是為祭祀與寒食節(jié)有關(guān)、被晉文公燒死的介之推。到了漢代時,祭祀對象則是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江尋找溺水父親尸體的14歲女孩曹娥,端午節(jié)在浙江上虞一帶,因此又稱為“女兒節(jié)”。 至于紀(jì)念屈原,一直到南北朝時才真正確立,日期也固定為陰歷五月初五,并發(fā)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節(jié)日。梁人吳均《續(xù)齊諧記》中是這樣說的:“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屈原的投江日期是有爭議的,一般認(rèn)為五月初五,但也有說是五月十五?!端鍟さ乩碇尽繁惴Q,屈原是五月望日赴汩羅,“望日”即月圓的陰歷十五。從這點也可以看出,端午確非屈原而起,祭祀他只不過是端午節(jié)的附加內(nèi)容。 古人為何認(rèn)為端午節(jié)生子“命毒”? 五月實是原始“計劃生育月” 事實上,端午節(jié)的出現(xiàn),最早是古代中國人出于避邪的需要。從《呂氏春秋·仲夏紀(jì)》的記述來看,古代中國人把五月視為最不吉利的月份,認(rèn)為此月夏至到來,陰陽相爭,陽生至極,陰殺始起,死生以五月為分界。 因為有這種認(rèn)識,古人才把五月份看做是毒月、惡月、兇月。這種“毒觀點”應(yīng)該源于對自然災(zāi)害的感性反應(yīng):五月正處仲夏時節(jié),酷暑即將到來,此時毒蟲滋生,人們極容易生瘡患疾、遭傷咬,因此給古人留下了“五月不好”的印象。 五月份不好,五月份出生的孩子也不好,傳會給家人帶來不幸,即俗話說的“命毒”。為何有這種認(rèn)識?可能與原始“生克觀”有直接關(guān)系。五月是古人眼里陰陽交替的時節(jié),子女屬“陽”,父母屬“陰”,生子則會陽氣上升,自然是不利父母的。 五月最毒的一天就是五月初五,這天邪佞當(dāng)?shù)?,五毒并出。所以,古人認(rèn)為這天出生的孩子也最不好。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中便稱,“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边@天出生的孩子,不論男女,一律要弄死,此即遠(yuǎn)古時代的“溺嬰”風(fēng)俗。 《史記》中有傳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名叫田文,因生于五月初五,其父親田嬰便要求其母親弄死他,其母舍不得,悄悄撫養(yǎng),這才留了條活命。田嬰當(dāng)時即認(rèn)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即便是皇帝的“龍子”,如果生在五月初五,要想留下也得另想辦法。宋神宗趙頊在五月初五得一子,只好將孩子送到宮外寄養(yǎng),這孩子就是后來的宋徽宗趙佶。出于避諱,趙佶在當(dāng)了皇帝后,將自己的生日改定在十月十日。但趙佶的命真的“毒”,“靖康之難”中成了金國的俘虜。 五月份不宜生子,甚至連夫妻也不宜同房,特別是端午節(jié)這天,同房會帶來不幸。先秦時要求,“君子齋戒,處必?fù)R,身欲靜無躁,止聲色,無或進?!币馑际?,在五月份,君子要潔身齋戒,居于深處,躲避暑熱,讓身體安靜;還要禁止女色,也不許嬪妃進御……由此可見,早期的五月份,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個原始的“計劃生育月”。 包粽子始于哪個朝代? 唐宋時端午節(jié)已成為法定假日 端午節(jié)最早流行于南方。南方水多,一直有向水里投放包裹食物祭祀水神的風(fēng)俗。早期的包裹物并不固定于蘆葦葉,有的用植物葉子,如菰葉將有黏性的黍米包裹成角狀,這叫“角黍”,也是最原始的粽子;有的用竹筒裝米,稱為筒粽。后來還有用箬葉包粽子,至于用蘆葦葉包粽子,則相對比較晚,但卻流傳至今。 端午節(jié)吃粽子,在魏晉時期得到強化,粽子的形狀、內(nèi)容也都發(fā)生了變化。今天的肉粽、果仁粽在當(dāng)時均已出現(xiàn)。當(dāng)時煮粽子很講究,并不是直接放在清水里。據(jù)西晉人周處《風(fēng)土記》記載,當(dāng)時人們“以菰葉裹黏米,以栗、棗灰汁煮之”,即將栗、棗燒成灰,和水煮粽子。 粽子用米最講究的當(dāng)是唐代,要選用上等糯米,當(dāng)年來華的日本人將粽子的做法帶回國,至今日本還有“大唐粽子”的叫法。 唐代人很重視端午節(jié),這一天“公務(wù)員”還會放假。端午節(jié)成為法定假期,便始于唐朝。唐代人很喜歡放假,漢魏時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只有冬至和夏至,而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全都可以“休假一日”。 宋朝繼承了唐代的休假制度,而且比唐代人還喜歡過端午節(jié),時人俗稱之為“解粽節(jié)”。 從史料來看,宋朝人最會包粽子,花色很豐富。據(jù)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宋朝人會在粽子里加入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類,包出的粽子多種多樣,有角粽、筒粽、錐粽、秤錘粽、茭粽、九子粽等。煮也不一樣,將艾葉燒成灰,和水共煮,這樣煮出的粽子呈金色,故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一說。 宋時還有“賭粽”一俗:賭誰拿的粽子粽葉長。解開粽子后,粽葉長的勝,短的輸,輸家或賠酒或賠錢。 宋朝人過端午節(jié)也大有講究。在宋朝,京城人家一般從五月初一就開始準(zhǔn)備了,會用粽子祭祀天神。節(jié)日食品除粽子外,還要吃“白團”、品“端午果子”、飲菖蒲酒、艾酒。這之后,古代中國人過端午節(jié)再也沒有宋人的那份熱情了。 元代為何禁止賽龍舟? 明朝人認(rèn)為 賽龍舟有“三害”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又一重要內(nèi)容,與吃粽子一樣,是傳統(tǒng)保留節(jié)目。 端午節(jié)賽龍舟最原始目的,是出于避邪、祛瘴氣的考慮,即所謂“斗龍舟以祛瘴癘”。在當(dāng)年的越國,人們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則是為憑吊臥薪嘗膽、復(fù)仇滅吳的越王勾踐,勾踐曾以此方式操練水軍,終于滅了吳國。 端午節(jié)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源于吳越人祭龍的“龍子節(jié)”。聞一多曾考證,在龍子節(jié),時人會劃著畫成龍狀的獨木舟,把包裹好的食物投入水中祭龍。北方也有龍神節(jié),但一般選在龍再生的陰歷二月進行,后來移到端午節(jié),此時北方干旱少雨,端午節(jié)賽龍舟又多了祈龍降雨的心愿。 賽龍舟在宋代最為流行,據(jù)《東京夢華錄》所記,北宋皇帝有到臨水殿看金明池內(nèi)龍舟競渡的習(xí)俗。但到了元代,朝廷下令禁止端午節(jié)賽龍舟。原來,蒙古人把端午節(jié)賽龍舟看成了亡宋的節(jié)日風(fēng)俗,認(rèn)為對當(dāng)權(quán)者統(tǒng)治不利。 在忽必烈(元世祖)當(dāng)皇帝的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福州路曾發(fā)生一起端午節(jié)賽龍舟淹死人的嚴(yán)重事件,有臣子就此向朝廷上奏,建議禁止此項活動,認(rèn)為這是“無益之事”,除了“傷人命”外,還極易發(fā)生群體性事件,因為看賽龍舟的人太多了。元朝廷遂下令端午節(jié)禁劃“龍舡”,并寫進法律條文中。 有意思的是,明代也曾禁過賽龍舟。明朝認(rèn)為賽龍舟有“三害”:“破財一也,起斗爭詞訟二也,不幸覆舟殞性命三也?!?但是,元、明的禁令并未能讓民間賽龍舟的熱情消失,禁而不止,各地不時有因端午節(jié)賽龍舟而溺亡的事件發(fā)生,鐵穆耳(元成宗)當(dāng)皇帝的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江南行御史臺報告:“去歲端午,紀(jì)機察等率眾樺舡,淹死六七人。”朝廷不得不重申禁止“戲樺龍舡”的規(guī)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5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東方麻醉劑—美麗曼陀羅
下一篇: 狗年來說說狗藥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