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中醫(yī)文獻館日前舉辦的“雷氏杏靈海派中醫(yī)名家論壇”上,來自申城10余位老中醫(yī)暢所欲言,為海派中醫(yī)的將來“診脈”。
名老中醫(yī)裘沛然開門見山:古往今來中醫(yī)分為各種流派,而海派中醫(yī)能立足腳跟并產生影響,就在于它是“無派之派”,海納百川、不拘一格,汲取了各家優(yōu)勢?!皩W會中醫(yī)也要了解復方藥,學會把脈也要了解人體解剖?!泵现嗅t(yī)嚴世蕓認為,只有在融匯后知己知彼,方能讓古老中醫(yī)煥發(fā)新彩。
中藥科研簡單等同于實驗室科研,創(chuàng)新研究圍著為西醫(yī)“量體裁衣”的招標指南走……與會專家不無擔憂地指出,致力于中醫(yī)的人才數(shù)目不少,卻因缺乏原汁原味的中醫(yī)環(huán)境,難以實現(xiàn)真正姓“中”,中醫(yī)后繼人才不多。嚴世蕓表示,中醫(yī)發(fā)展需要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它應遵循中醫(yī)特點,而非一味用西醫(yī)模式硬套。名老中醫(yī)顏德馨指出,中醫(yī)、中藥本為一家,但近年來走向世界時,兩者常會被隔離開來。中醫(yī)藥擰成一股繩,其創(chuàng)新力量將不言而喻。
融匯的意思是融合,聚集在一起。
詳細釋義:
融會,融合。
林紓 《譯<塊肉馀生>述序》:“ 迭更司 乃能化腐為奇,撮散作整,收五蟲萬怪,融匯之以精神,真特筆也?!?謝覺哉 《不惑集·不合理的現(xiàn)象應該成為過去了》:“我國現(xiàn)有文化,吸收世界各國的成分不少,大都融匯成為一體?!?/p>
例句:
1、兩個生活方式,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為求實通融匯,無限度而痛苦的遷就是必須的。
2、融匯東方韻味的東海檸檬郡體現(xiàn)了飽滿純粹的東南亞風格。
3、倡導法治,法治執(zhí)根于社會;謀求誠信,誠信融匯于民心。
4、熙熙攘攘的游客大量涌入、穿梭,喧囂與海浪融匯,打破了這座神秘之地的安詳與靜怡。
5、由此足可窺見,先生堪稱學貫古今,融匯中西,一專多能,素質全面的藝術大師。
6、在作品的結構特別是花鳥、動物形象的動勢上融匯了明人之境,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一股幽遠的古意,又有生動、活躍的氣息。
7、海派黃楊木雕融匯中西,注重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風趣幽默的兒童題材更具特色。
8、畫家繪出被畫人的面孔和身軀,但實際上融匯了畫家自己的情感。
近年以來,海派文學和通俗文學的深入研究造成了我們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新的認識 。這兩種文學形態(tài)正好都是長期被有意無意地排斥、遮蔽,不見于文學史家的筆端的。 現(xiàn)在我們知道,非主流的文學并非沒有生命力。經過“五四”新文學家們嚴正口誅筆伐 的鴛鴦蝴蝶派,到了20年代并未銷聲匿跡,反而增長,這有資料為憑。(注:據(jù)范伯群 主編的《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第七編“通俗期刊編”(湯哲聲執(zhí)筆)有關統(tǒng)計,僅19 21年至1929年創(chuàng)刊的鴛鴦蝴蝶派刊物就有51種之多。其中有名的,如《半月》、《禮拜 六》(再復刊)、《紅雜志》、《紅玫瑰》、《小說世界》、《偵探世界》等。)海派到 了40年代上海的孤島和淪陷環(huán)境,在左翼作家和他們的讀者紛紛轉入大后方的時候,反 而出現(xiàn)了鼎盛狀態(tài),并與現(xiàn)代性顯著增強的鴛鴦蝴蝶派有了漸趨合攏之勢。張愛玲就是 一個真真確確的代表。至于在今日中國文壇上,海派和通俗文學的“復活”是無疑的, 有目共睹的。
于是,學術界有人提出寫純文學和通俗文學雙翼齊飛的“大文學史”的目標。這當然 是針對以往文學史嚴拒通俗作家,至多不過把歷史梳理成通俗文學如何向純文學、雅文 學“投降”這樣一種狀況而言的。(注:一般將張恨水這個通俗文學大家就作逐漸向新 文學“投降”來詮釋。)“大文學史”的提法如在今后展開討論,估計會引起有益的爭 議。比如我本人認為在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的歷史上,文學觀念的一次次更新,實驗性、先鋒 性創(chuàng)作的此起彼伏,形式的不斷探索,總歸是純文學的事情。這不能不決定著文學史的 流向。而通俗文學并非就是鴛鴦蝴蝶派,它還應包括海派的一部分,解放區(qū)文學的一部 分,加上形形色色的大眾文學。即便以鴛鴦蝴蝶派論,其主要功能和貢獻,是將文學推 向市場,推向市民,積累了一些將傳統(tǒng)文學逐步調整為(改良為)現(xiàn)代文學的經驗。但畢 竟在文學發(fā)展的作用上,不能說是可以完全等量齊觀的。
兩種文學并置的文學史設想,雖然可以質疑,卻能激發(fā)想象和思考。純文學中的海派 由于從產生那一天起,便與所處的都市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關,又同通俗文學靠得最近(按 照魯迅、沈從文的提法,鴛鴦蝴蝶派就是海派,或海派的張資平簡直就是鴛鴦蝴蝶派的 余孽等(注:魯迅論及海派和張資平的文字可見《上海文藝之一瞥》、《張資平氏的“ 小說學”》等,收入《二心集》。沈從文談及海派和張資平的文章《論中國創(chuàng)作小說》 、《論“海派”》、《關于海派》等,分別收入《沈從文文集》第11卷、第12卷,花城 出版社,1984年7月版。)),那么,如果要寫一本純文學和通俗文學長期并存、互相滲 透的文學史的話,將現(xiàn)代通俗文學中的鴛鴦蝴蝶派和主要性質是純文學的海派區(qū)別開來 是必要的,說清楚兩者的關系也應是一個前沿的、不容忽視的題目。
一
鴛鴦蝴蝶派文學同海派文學,不是源與流的關系。就像民國舊文學不能自然過渡為新 文學,鴛鴦蝴蝶派也不能自然延伸出海派來。
這可以用小說為例。在民國舊派小說中,鴛鴦蝴蝶小說是最占據(jù)勢力的。這派小說經 過近年來對其現(xiàn)代性萌芽的仔細尋覓,大致指認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已經具有一定 的揭發(fā)封建禮教罪惡的進步意識;第二,學到一些外國文學的技法,不是完全封閉;第 三,對文學語言有相當?shù)母倪M,所使用的是業(yè)已松動的、能向白話過渡的近代文言。有 了這帶現(xiàn)代因素的三項條件,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卻沒有能夠經過積累、自我調整為新文 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的文化態(tài)度的保守性。鴛鴦蝴蝶派的小說不肯與明清小說作 徹底的決裂,它的觀念如此,做了點改動后還是順著舊軌道滑行。被稱作鴛鴦蝴蝶派小 說“祖師”的駢體小說《玉梨魂》現(xiàn)在看來一點都不通俗,搭了古典詩文傳統(tǒng)和林(紓) 譯小說的兩頭,得到有舊記憶的文人讀者的“最后”一次歡迎,然后就一直向保守市民 的通俗閱讀傾向流去。而“五四”小說是徹底移植西洋小說的結果。雖然它一旦樹立起 來之后,“傳統(tǒng)”的內在機制就隱隱地顯露,但它絕不向“后”看,徑直培養(yǎng)自己的新 型讀者和新興市場,走入了現(xiàn)代小說的行列。有人在比較“民國通俗小說”和“新文藝 小說”時,就曾說過:“民國通俗小說的變化與西方小說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它與西 方文化的關系是通過了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的間接關系,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即中國的社會風俗,西 方文化影響了民國社會風俗,民國通俗小說又隨社會風俗之變而變?!薄爱斎?,這并不 排除某些民國作家的某些具體作品直接搬用了某些西方小說的做法,但從總體上說,是 間接接受影響還是直接搬用、模仿,正是民國通俗小說與新文藝小說的根本區(qū)別?!盵1 ](P25)我們撇開這位作者明顯抬高“傳統(tǒng)”價值的傾向,也可證明不與西方小說“對接 ”是鴛鴦蝴蝶派小說和純文學小說的一個嚴重分野。
正像商務印書館1910年創(chuàng)辦的鴛鴦蝴蝶派刊物《小說月報》的命運,到了1921年從12 卷1號起由茅盾接編,改弦易轍,成了當時創(chuàng)作現(xiàn)代小說的大本營。《小說月報》的鴛 鴦蝴蝶派舊人說服商務印書館的老板另辟《小說世界》,于是各走各的道路。張資平原 為“創(chuàng)造社”四元老之一,是純文學內部才會孕育出海派張資平的。張資平寫的是茅盾 執(zhí)編《小說月報》時期的小說,帶頭“下?!焙髮懙氖侨嵌嘟堑奈餮髴賽坌≌f,從來 沒有寫過鴛鴦蝴蝶派控制《小說月報》時代的那種言情小說,是再明顯不過的事。
實際上,鴛鴦蝴蝶派和海派雖都處身于商業(yè)文化的環(huán)境里,都是帶有商業(yè)氣息的文學 ,但它們是在現(xiàn)代都市轉型的不同時期先后出現(xiàn)的,是在上海文化的多重錯位中形成并 生存的。從晚清、民國到20世紀的20、30年代,上海形成的初步現(xiàn)代物質文明,落在了 中國大陸廣袤的“農業(yè)文明”包圍之中,這是一重的文化錯位。此種錯位也決定了第二 重錯位,即上海新興文化內部的不平衡性。就是,上海既有古老的華界,又有新起的租 界;在租界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既有貼近華界的華洋過渡型的文化社區(qū),也有在租界“ 腹心地帶”形成的全新的由國外引進的現(xiàn)代型文化社區(qū)。華界和華洋過渡地區(qū),即清末 的上??h城(今南市區(qū))和五馬路、四馬路地區(qū),就是鴛鴦蝴蝶派文學賴以生存之地;租 界中心區(qū)以20、30年代的南京路(大馬路)、霞飛路為代表的,即是海派的誕生地。重要 的是后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前者,因為有第一重的大文化錯位圈存在。這情景到了30年代 的中期,隨著上海現(xiàn)代文化環(huán)境的移植成功,就顯得格外顯眼。有“移植性”,就有“ 本土性”,兩者糾纏如怨鬼是以后的事情,在當初,鴛鴦蝴蝶派和海派在上海各自依托 的卻是兩種消費文化環(huán)境。此即鴛鴦蝴蝶派和海派來路不同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如果考察鴛鴦蝴蝶派所寫的妓院戲樓,及男女間的歡愛、戲弄、殘害的故事,再看后 來的海派所表現(xiàn)的出入影院舞廳回力球場的摩登男女的現(xiàn)代生活姿態(tài),把兩者區(qū)分是很 容易的。在30年代中期,鴛鴦蝴蝶派的作品也會寫到南京路的現(xiàn)代生活場景,這時你要 注意它們各自不同的文化眼光,其中的差異仍然不小。海派在功能上,會去分鴛鴦蝴蝶 派的文學市場份額,會去學鴛鴦蝴蝶派文學獲取“大眾”的手法,但在文學價值上,它 一心追求的是如何體認現(xiàn)代人的現(xiàn)代品格:注重和張揚個性,領會都市的聲光影色,感 受物質進化帶來的精神困惑與重壓,進而提出人對自我的質疑等等。鴛鴦蝴蝶派的現(xiàn)代 感覺大大落伍,慢了不是一個兩個節(jié)拍,它們是不能混同的。
海派一開始就認識到在上海的文化錯位中自己占了有利的位置。它發(fā)生的時候所具有 的眼光是“白領”的眼光(對普通下層市民只抱同情)。它所認同的洋場社會生活方式, 滬西高級生活區(qū)的情調、專演派拉蒙和米高梅片的電影院、跑馬廳、跑狗場、博覽會的 氣氛,開放的社交、娛樂、商業(yè)、教育活動,人和人在金錢關系中尋求新的調整方式, 逐漸成了“上?!钡臉酥?。就像過去的上海典型標志物是“城隍廟”,如今成了“先施 公司”的尖頂。上海成了“移植文化”為主導、而中國固有文化要在融入“移植文化” 之后才能立定腳跟的一個都市。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在上海的發(fā)展史中,中國人的民族主 義情緒曾要改變這種現(xiàn)實。國民黨上海市政府1929年曾有過一個在江灣一帶建設“上海 市市中心區(qū)域”的計劃,目的就是想把“外灘”的上海、租界的上海,改成以華界為中 心的上海。而且進行了一部分,蓋了政府辦公樓和體育場。中日淞滬戰(zhàn)爭可能是導致此 “愛國”計劃流產的原因之一,而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這一行政命令違背了上海之所以 成為上海的城市特性。近代以來的上海如果離開了世界性的金融、貿易體系,是構不成 真正意義的現(xiàn)代都市的。而上海的金融貿易把握在殖民者手中,經濟活動發(fā)生在租界的 大樓里。海派文學反映的正是以租界為主位、華界為邊緣的這個城市的面貌。而鴛鴦蝴 蝶派長久地在“邊緣地帶”徘徊,一直到40年代的上海出現(xiàn)了一個歷史機會,左翼轉向 了后方,通俗文學得勢,鴛鴦蝴蝶派對上海的文化環(huán)境有了認識,它找到了融入“移植 文化”的切入點,尋找與海派接近的可能性。我們只要仔細研究《萬象》雜志的生長過 程,就能體會到這一點?!度f象》自1941年創(chuàng)刊,本來由陳蝶衣主編,作者幾乎都是鴛 鴦蝴蝶派的人,傾向已經趨“新”,但無奈作者群舊派勢力過強,老市民的趣味脫不掉 ,影響了銷售市場。兩年后的1943年改由柯靈主編,走的是大眾文化的路子,新文藝作 家成為作者隊伍的主體,將鴛鴦蝴蝶派的作品也納入“新市民”的軌道,特別提攜新興 的海派作家,張愛玲的名字就在《萬象》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我的博士生(李楠)在研究上海 小報時發(fā)現(xiàn),從上個世紀初到30年代的小報主要是控制在鴛鴦蝴蝶派的手中,那里的“ 社會新聞”將諷刺的矛頭指向初起的海派作家,一點不比挖苦左翼作家差。一直要到40 年代才逐漸緩和下來。這也是一個明證。
可見,鴛鴦蝴蝶派和海派在很長時間里是兩股文學流。海派自產生之日起,便是“現(xiàn) 代性”文學的一部分。鴛鴦蝴蝶派有一個較長的獲得“現(xiàn)代性”的演變過程。而且只要 上海一地的新舊消費文化交疊錯位,兩派就都有存活的依據(jù)。
二
我們從海派和鴛鴦蝴蝶派相似的文學主題上,再來作些分辨。
先看都市物質主題。海派以展露現(xiàn)代文明條件下人的生存與物質關系為基本母題,那 么,取其兩端,則屈服于物質的壓力迷醉而不能自拔者有之,對機械文明造成的人的困 頓提出疑義者也有之。像劉吶鷗、穆時英這樣的“都市之子”,從《都市風景線》、《 公墓》等集子里所傳訴出來的城市生命感覺,對物質的揭露,是與對物質的企慕、沉溺 ,緊緊糾葛在一起,享用生活和厭倦生活是同時產生的。這是海派的生命體驗,來自現(xiàn) 代都市不可克服的矛盾性。也是現(xiàn)代人從鄉(xiāng)村蟬蛻出來之后面臨的處境。海派是都市中 敏感的一群,他們對現(xiàn)代生存壓力的反彈,鍛煉成海派兩個方面的感情形式:如果能保 持理想,較為理性地反詰社會、反詰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批判力,文學中也會包藏憂郁 ;否則,痛快地宣泄,放浪形骸,狂暴的、怪誕的、無顧忌的表現(xiàn),就會走向“邪僻” 。但無論哪一類,他們對現(xiàn)代都市的發(fā)現(xiàn)都是雙重的,于罪惡中發(fā)現(xiàn)美。劉吶鷗不斷地 說,城市不是沒有“詩意”,只是“詩的內容已經變換了”[2]?!半娷囂媵[了,本 來是蒼青色的天空,被工廠的炭煙布得黑蒙蒙了,云雀的聲音也聽不見了??娰悅?,拿 著斷弦的琴,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那么現(xiàn)代的生活里沒有美的嗎?哪里,有的,不過 形式換了罷”。劉吶鷗在下文提出,那個美的內容和形式,即叫“thrill,carnalintoxication”(劉將此句譯為“戰(zhàn)栗和肉的沉醉”)[3]這真是海派的文學宣言!這里引 進的新的價值觀念,對于現(xiàn)代上海不是簡單的詛咒和反叛,而是加進了遠為復雜的音調 ,在現(xiàn)代消費文化的籠罩下,充滿了人對物質的驚喜和恐懼。對于海派,都市已無所謂 天堂和地獄的明顯界限,同時,又存在著把都市描畫成天堂或地獄的全部可能性。
這樣的物質化都市的觀念,海派怎能存希望從鴛鴦蝴蝶派那里繼承呢?綜觀最優(yōu)秀的鴛 蝴通俗社會小說,特別是專寫上海的,如包天笑的《上海春秋》、朱瘦菊的《歇浦潮》 、平襟亞的《人海潮》、畢倚虹的《人間地獄》,它們對現(xiàn)代都市的態(tài)度只是揭發(fā)罪惡 和弊端,從農業(yè)中國的立場出發(fā)。這批小說好似對現(xiàn)代進程的大上海眾生相給予一個詳 盡的攝錄,富有時事性、秘聞性,很可借此存下一部豐富多彩的上海風俗史,卻缺乏獨 特的眼光和生命的體驗。所以,夏濟安可以對《歇浦潮》、《上海春秋》保留下的老上 海風俗材料“佩服得五體投地”,卻最終仍批評說:“這種書的缺點是:作者對道德沒 有什么新的認識,只是暗中在搖頭嘆息‘人心不古’;對于經濟、社會變遷,也沒有什 么認識,只是覺得在‘變’,他們不知道,也不caretoknow為什么有這個‘變’。他 們自命揭穿‘黑幕’,其實注意的只是表面。”[4]
接著看兩性主題。海派和鴛鴦蝴蝶派文學歷來被認為是最擅長表現(xiàn)男女關系的文學, 前者寫戀愛小說,后者寫言情小說,就是這兩種叫法,中間的區(qū)別已經夠分明了。在都 市背景下表達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兩性關系,海派的現(xiàn)代性可說直逼眼前。如果沒有對 兩性問題的思索,新興的戀情方式同丑陋的色情勾引,如何分得清楚?海派內部這兩種 城市兩性的典型表現(xiàn),顯然色色具備。而將“性”與“愛”兩相分離,使得“性”裸露 出某種“原始”的意味,是最易與那種為“性”而“性”的描寫相混淆的。這樣,在都 市,性愛的美與丑激烈碰撞,海派文學中的佼佼者,就有了葉靈鳳的性懺悔、張愛玲的 對女性困境的逼真寫照、徐訐的尋覓性愛和情愛真正出路的意識。海派的兩性文學,從 生理搏動到包孕現(xiàn)代生命哲學,都市人的內在心理沖突均得到充分的展示。
而鴛鴦蝴蝶派的言情,長久地在“傳統(tǒng)道德”的圈子里打轉。它最早的境界,是同情 于妓院里的戀情,后來是揭發(fā)用金錢買“性”的可悲。到了張恨水的《啼笑因緣》、秦 瘦鷗的《秋海棠》、劉云若的《紅杏出墻記》這三部言情代表作出現(xiàn),鴛鴦蝴蝶派文學 的兩性表達攀上了自己這派文學從來沒有達到的高峰。其中,前兩部意在暴露軍閥惡勢 力對伶人的肆意踐踏,“真情”的被毀滅,世上美好事物的被毀滅,即是全書文學價值 的所在?!都t杏出墻記》可能是此類小說中最出格的一種,兩性中多愛的現(xiàn)實性,婚外 戀釀成人物的內心焦慮和痛苦,都得到了正面的表述,是很難得的。但這部小說,情節(jié) 設計花哨,懸念的設置尤其復雜,通俗小說的“本性”即注重故事的熱鬧往往掩蓋了對 兩性關系的深入探討。如此看來,把海派的兩性觀念與鴛鴦蝴蝶派的相比較,現(xiàn)代性差 距之遠也是十分明顯,談不上有什么直接前后接續(xù)關系的可能。
再來看新與舊的主題。表面上看,兩派在這里似乎很不接近,鴛鴦蝴蝶派的文學是寫 舊的,感情也傾向舊的,而海派就是要出新,要現(xiàn)代,要摩登。其實不是這樣簡單。鴛 鴦蝴蝶派的作家為了獵奇,觀念是陳舊的、落后一步的,描寫的事物反而是上海剛剛登 場的嶄新嶄新的東西。對于社會的新舊交替,它倒容易廉價地將新的終將取代舊的,直 線地告訴讀者。海派的都市故事發(fā)生在十里洋場,穆時英的流線型的上海,“爵士樂, 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車,埃及煙”[5],多么時髦,但有意味 的是這樣的上海仿佛仍被鄉(xiāng)土中國包圍著。穆時英一方面是洋場文學的“圣手”,一方 面卻用寫舞廳、酒吧的筆,來寫《父親》、《舊宅》和集外的《竹林的惆悵》。(注: 穆時英的《父親》、《舊宅》收《白金的女體塑像》,現(xiàn)代書局1934年7月版?!吨窳?的惆悵》作為遺作發(fā)表于1954年10月澳門《小說月服》第8期。)這些小說是些十足的懷 舊感傷的故事,作者似乎是患了“懷鄉(xiāng)病”。而海派的另一位作家施蟄存背靠松江、蘇 州、杭州,寫他的鄉(xiāng)人在上海的遭遇如《春陽》、《鷗》,同他的《梅雨之夕》、《巴 黎大戲院》純都市人的感覺適成對照,可見他身上充溢的“鄉(xiāng)土情結”和“民間情懷” 。讀海派的這類小說如置身于都市中的鄉(xiāng)村,或者拉開更大的時空距離,似覺置身在宏 大鄉(xiāng)村世界的一個邊緣城市。新舊的摻雜更顯錯綜。
海派描寫舊事物怎樣附著于大都會肌體之上,尤其深入的是一種新上海的舊家族文學 。張愛玲、東方@①@②便是最長于寫舊的世家兒女在都市的遭際與不測命運的。作為李 鴻章的重外孫女,張愛玲寫出的《傾城之戀》、《金鎖記》、《花雕》,是由舊家族世 界的失落,轉而向上海、香港的世俗市民生活去尋找個人的精神家園的。張愛玲盡管熟 悉出入電影院、服裝店的洋派生活,但她發(fā)現(xiàn)在此類簇新的消費方式下面,所殘留的都 市感情方式,有多少仍是那么古老:封建性的嫉恨幾乎貫串了她作品人物男女之間、上 下輩之間的恩恩怨怨。張愛玲真正了解上海首先還是傳統(tǒng)中國的一分子,然后才是添加 上去的“現(xiàn)代質”。她說過:“上海人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 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里有一種奇異的智慧?!盵6 ]這是對中國新與舊的透底的認識。東方@①@②的作品成集的有《紳士淑女圖》,他的 小說里面活動著洋場上的舊家子弟,留下了從滿清貴族到新型少爺(“小開”)的錯雜腳 印。東方@①@②表現(xiàn)上海的新中有舊、新舊過渡,也是別開生面。
關于現(xiàn)代上海的新與舊,常與變(沈從文喜愛談論湘西的新與舊、常與變),如果沒有 對現(xiàn)代中國相當深入的觀察、認識,是無從融匯到文學寫作中去的。鴛鴦蝴蝶派對都市 的看法遠遠落后。海派的都市意識具某種超前性質,這只有在提前體驗了工業(yè)化都市而 反叛的世界現(xiàn)代派文學和美學的影響下,才會產生。已經有學者指出,中國海派的審美 根源來于唯美主義。(注:參見解志熙《美的偏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版;李 今《海派小說與現(xiàn)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所以,將海派和鴛 鴦蝴蝶派的文學都市意識兩相對比,它們的思想資源也是不同的。我們只能感嘆于中國 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在一地之內的不平衡性,想到它們的錯位,而主要不是想到他們有什么 相互繼承關系。
三
說到雅和俗,在文學面向市民讀者、面向消費,因而全部或部分地走向“通俗”這一 方面,海派和鴛鴦蝴蝶派倒是最有接近點的。
海派的雅俗善惡二元混雜,來源于上海這個商業(yè)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 活力的現(xiàn)代都市;另一方面,因為有舊文化的多層包圍,因為現(xiàn)代性質的文化消費并不 能排除消極面,現(xiàn)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現(xiàn)出善惡兼?zhèn)涞男螒B(tài)。又由于讀書市場的商 業(yè)趨利作為重要動因,海派如想無限地求新求奇,就要發(fā)展自己的先鋒性;如從眾、從 俗、從下,就會追求趣味,反對崇高,擴大自己的通俗特征。海派的雅俗,還同上海這 個都市的讀者分流有關。雅是為了呼應這個城市的雅讀者群,包括洋行、海關、銀行、 公司的寫字間讀者,也包括鐵路、郵政雇員的一部分及大中學校師生的一部分(即有的 是海派的讀者,有的則構成激進的左翼讀者群)。俗是為了迎合通俗讀物的讀者群體, 如低級職員階層、廣大的店員階層和其他居住在石庫門房子里的市民階層。這樣,海派 在上海的先鋒文學市場和通俗文學市場兩邊都占據(jù)了位置:表現(xiàn)都市新的觀念、新的生 活方式的海派文學,由先鋒而高雅;俗的支流則表現(xiàn)艷情、恐怖、騙局,收集城市奇聞 ,制造軟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在通俗文學市場之上,30年代的海派同生命力 頑強的鴛鴦蝴蝶派終于遭遇。
綜觀上海的小報、畫報的歷史,我們一時幾乎難于辨認海派文人和鴛鴦蝴蝶派文人了 。小報從晚清誕生,一路下來比較有名的如《晶報》、《社會日報》、《立報》、《辛 報》、《力報》、《海報》、《吉報》、《鐵報》、《亦報》等,在城市的覆蓋面都頗 大。起《福爾摩斯》、《金剛鉆》、《開心報》這樣名字的,當然娛樂的意圖自明。還 有“白相人”辦的報,有“花報”,不一而足??赡苡胁偈氐镍x鴦蝴蝶派作家也只肯在 像樣的小報上露名,但有的海派作家不避小報,比如張愛玲。她看小報,也在小報上發(fā) 小文章,發(fā)過議論說:“我對于小報向來并沒有一般人的偏見,只有中國有小報;只有 小報有這種特殊的,得人心的機智風趣”[7]。
在上海40年代的市民讀者群手執(zhí)的文學讀物里,我們也一時難辨海派的作品和鴛鴦蝴 蝶派的作品了。因為原來20年代末讀鴛鴦蝴蝶小說的老市民(比如魯迅的媽媽魯瑞老太 太不讀兒子的新文藝,而只讀鴛蝴體小說),和讀新感覺派“穆時英風”文字的新市民( 如沈從文不屑地提到的“一面看《良友》上女?;屎笠幻嬲務撾娪敖游欠椒欠N大學生 ”[8]這些人),兩者是涇渭分明的。到了淪陷時期的上海,鴛鴦蝴蝶派明白新市民讀者 是它們的唯一選擇,因為20、30年代出生受新式教育的年輕一代已經開始看小說了。于 是,《雜志》、《小說月報》(顧冷觀主編)、《大眾》、《春秋》、《萬象》這些40年 代的流行刊物,有的是鴛鴦蝴蝶派文人編的,有的是海派文學家編的,居然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各期的目錄上,鄭逸梅、張狠水、程小青、張愛玲、孫了紅、施濟美、周瘦 鵑、施蟄存、沈寂、包天笑、徐卓呆、予且、丁諦、周楞伽等的名字同時出現(xiàn),打成一 片。(注:如將這五種雜志兩類作家的名單抄下,委實太長。這里主要錄于《萬象》, 分開來,鴛鴦蝴蝶派作家有鄭逸梅、張恨水、程小青、孫了紅、周瘦鵑、包天笑、徐卓 呆,海派作家有張愛玲、施濟美、施蟄存、沈寂、予且、丁諦、周楞伽。)30、40年代 成名的海派作家,許多人的作品模糊了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界別,有的成為純文學和通 俗文學的兩棲人。張愛玲的大部分小說如《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 記》,純文學性和通俗文學性兼有,思想意識偏淺的像《多少恨》、《小艾》是通俗作 品,而《封鎖》無論如何只能算純文學作品。予且的情況要單純得多,他的長短篇小說 《如意珠》、《鳳》、《七女書》等,全部是分不出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從當時一部 分暢銷文學雜志的面貌上,能分明看出兩派在通俗層面上雜糅的格局。
不過,雜糅的局面也僅止于雜糅而已。兩派的小說這時可以都寫家庭婚戀題材,敘述 方式和敘述語言可以很為接近,但思想意識仍不在一個層次上。試以周瘦鵑的《秋海棠 》和張愛玲的《金鎖記》作比,《秋海棠》在社會上的影響要大得多,知名度也高,可 兩者還是無法放在一個層次上閱讀接受。我們還可拿幾個鴛鴦蝴蝶派和海派前后接替辦 下去的著名刊物來研究,同樣能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像《良友》,一個1926年2月創(chuàng)刊的畫 報(文字部分一直占相當?shù)谋壤?,最初由伍聯(lián)德、周瘦鵑先后編輯的時期,它是鴛鴦蝴 蝶派的刊物。1927年3月梁得所接編,編到1933年8月為止,大力推行改革,每期能發(fā)行 到四、五萬份之多,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東南亞發(fā)生廣泛影響。他改革的方向是讓《良 友》陡然成為海派畫報,而不是讓它由“鴛蝴”自然演變?yōu)楹E?。因梁得所需要學周瘦 鵑的地方不多,即便是最接近的封面女郎,也從妓女一變?yōu)槁殬I(yè)婦女、電影明星了。其 它像大量增加世界美術攝影作品的介紹,增加現(xiàn)代科技知識的插頁,登載現(xiàn)代派小說特 別是登載穆時英、施蟄存、葉靈鳳新感覺派的作品,25期后說明文字用中英文對照等等 ,距離鴛鴦蝴蝶派的舊式氣息該有多么大是一望而知的?!度f象》也應作如是觀。不能 僅看到兩派的文章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雜志上,就以為是雅俗滲透的全面完成?!度f象》越 兩年改由柯靈主編之后,氣象大變,成了新文藝海派雜志,衣食住行和嚴肅的東西兼得 。但我們讀同時連載的長篇小說,張恨水的《胭脂淚》,張愛玲的《連環(huán)套》,師陀的 《荒野》,通俗就是通俗,純文學就是純文學,中介就是中介,彼此相去的有效距離, 仍是不允忽視的。
最有意味的,是《萬象》上關于“通俗文學”的討論。陳蝶衣提出“提倡通俗文學的 目的,是想把新舊雙方森嚴的壁壘打通”[9]。但他的主張是在通俗文學的旗幟下統(tǒng)一 新舊文學。這怎么可能呢?這不能不說是通俗文學家的一廂情愿了。我們可以說,以往 經過了“工農兵方向”時期的中國文學,某種意義上已經是在“通俗”、“民間”、“ 普及”的大旗下轟轟烈烈地走了一回,但情況怎樣?今日的通俗作品和先鋒作品的距離 似乎仍沒有縮小的跡象。所以說,人為地去規(guī)定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結合是不會奏效的 。假如認真地去研究海派文學與鴛鴦蝴蝶派文學的歷史,看這之間新文學如何影響于舊 派通俗文學的現(xiàn)代化調整,舊派通俗文學又如何影響于新文學部分地向市場化、市民化 傾斜,倒許是個不無意義的課題
1.形容上海灘的句子上海,中國第一大城市,又稱上海灘,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
上海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中部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外貿港口和最大工業(yè)基地;隔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上海是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市,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舉辦過世博會。
江南的傳統(tǒng)與移民帶入的文化融合,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已成為國際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設成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
地處江南,既有蘇杭千年吳越文化的浸潤,又有當代東方芝加哥紙醉金迷式的大繁華。讓人對這座城市既愛又無奈。
城市硬件日新月異,世界聲譽遠播,知名品牌爭相進駐,讓上海日益繁榮。
2.什么是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xiàn)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風格獨特的“世界建筑博覽會”; 2. 上海的舞臺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鄉(xiāng)本土的“申曲”(滬?。┡c國劇京戲、越劇、淮劇等地方戲,以及來自域外的話劇、芭蕾舞等百花爭妍的“大聯(lián)袂”; 3. 上海的音樂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由鄉(xiāng)土氣息濃烈的“紫竹調”、“梅花三弄”,吹來了喜氣洋洋的“廣東音樂”、喧騰激越的“歡慶鑼鼓”、回腸蕩氣的“二泉映月”,以及來自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上海的書畫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傳承、光大了傳統(tǒng)中國書畫的風骨,出現(xiàn)了被稱為“海派”的“海上畫派”,而且使發(fā)源于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來自文藝復興發(fā)祥地佛羅倫薩的油畫藝術在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飲食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江浙、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tǒng)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fā)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不僅保存并革新著傳統(tǒng)節(jié)慶、吉兇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并發(fā)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chuàng)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于揚棄,追求卓越,勇于創(chuàng)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1. 是開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納百川,熔鑄中西,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chuàng)風氣之先.還表現(xiàn)在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不排斥時尚。 2. 是創(chuàng)造性,吸納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復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洋溢著創(chuàng)造的活力.當年的海派京劇開創(chuàng)了連臺本戲,機關布景是創(chuàng)新,如今的《曹操與楊修》也是創(chuàng)新,金茂大廈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創(chuàng)新。
3. 是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動開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形勢之下,有些饑不擇食,來者不拒,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及時地提出這時特別需要清醒地辨別,有選擇地有區(qū)別地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是復雜的共同體,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以致先進與落后,甚至低級,庸俗,黃色,反動文化也有可能混雜其間,特別需要清醒地區(qū)別對待。
3.寫出描寫上海的句子1、上海的東方明珠有著獨特漂亮的外形,整座建筑規(guī)模雄偉,像一座巨大的寶塔,又像兩個插入云霄的大彩球,更像一個高聳入云的巨人。
2.、在外灘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萬國建筑博覽群”中間看,明珠塔直指蒼穹,璀璨的光芒閃耀在夢幻的夜空,也閃耀在歷史的新篇章。
3.、夜晚,從黃浦江的游輪上看,明珠塔上點點繁星,熠熠生輝,光影流動,變幻奇妙。
4、上海的東方明珠有著獨特、漂亮的外型:整座建筑聳立云霄,像一串項鏈,又像一串糖葫蘆,再仔細一看,更像一火箭。
5、弄堂中老上海人將油燈點亮,星星點點照亮長廊,臨街的商鋪里是閃亮的衣裳,美麗的上海讓我如此彷徨。
6、東方明珠是上海的標志,美麗而又雄偉。它高聳入云,像一把鑲了十一顆明珠的寶劍直插云霄,又像一個巨人昂首屹立在東方,更像一艘將要啟航的火箭,隨時準備騰飛。
7、夜晚,從黃浦江的游輪上看,東方明珠塔上點點繁星,熠熠生輝,光影流動,變幻奇妙。
8、無數(shù)前來上海旅游的外地人眼中,上海的中心一定是那條被電視節(jié)目報道了無數(shù)便的熙熙攘攘的南京路。
9、藍天白云之下,東方明珠的各個球體呈現(xiàn)出炫目耀眼的粉紅色,真像披著婚紗的新娘。
10、絢麗的霓虹燈凸顯著東方明珠的輝煌,外灘的洋房讓人在這座城市中迷惘,黃浦江上耀眼的光芒卻有一種近代的滄桑。
11.黃浦浪花千塵雪, 東方明珠百度春, 花滿堵,酒滿甌, 十里綺羅外灘煙.
12.這是一個以光速往前發(fā)展的城市。
13.而一條馬路之隔的外灘對面的江邊大道上,無數(shù)從外地慕名而來的游客正在拿著相機,彼此搶占著絕佳的拍照地點,用各種口音大聲吼著"看這里!看這里!"
14.今日的上海,是一座極具現(xiàn)代化而又不失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
15.上海是一個細膩的城市,集中了太多中國人的智慧和勞動。
4.海派一詞從何而來一
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最早是指文化藝術的流派,起源于清末民初的上海畫派,以后擴展到建筑、家具、服飾、作風等,形成以商業(yè)、開放、多元、大眾、新穎和海納百川為特色的海派文化。
二
文學史研究界有“海派”文學之說,但文學史上并不存在一個標舉“海派”旗幟的創(chuàng)作團體,被納入海派文學的作家也是色彩各異,既有新文學作家群所排斥的“星期六派”,也有后期創(chuàng)造社的某些成員、“現(xiàn)代派”和“唯美派”,甚至有人將魯迅、茅盾等人也歸入海派。歷史上,海派并不是一個褒義詞,挑起“京海之爭”的沈從文等人對海派的定義是“道德上與文化上的”“惡風氣”,是“名士才情”與“商業(yè)競拍”相結合;魯迅則指出: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閑,害怕則是商的幫忙而已。
總體看來,人們將體現(xiàn)都市文化和商業(yè)色彩的各路作家都當作了海派,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現(xiàn)代派”詩歌,“新感覺派”小說,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林微音,予且等人,而忽略了他們在創(chuàng)作主張和藝術風格上的差異。若從藝術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杜衡、戴望舒?zhèn)ゴ淼默F(xiàn)代派,他們熱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虛秘五光十色的美,熱衷于表現(xiàn)商業(yè)文明的節(jié)奏和情緒,有同人刊物,真正體現(xiàn)了流派的特征。
5.描述上海的句子弄堂中老上海人將油燈點亮,星星點點照亮長廊,臨街的商鋪里是閃亮的衣裳,美麗的上海讓我如此彷徨。
到了夜晚,上海電視塔上閃爍著美麗的彩燈,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絢麗的霓虹燈凸顯著東方明珠的輝煌,外灘的洋房讓人在這座城市中迷惘,黃浦江上耀眼的光芒卻有一種近代的滄桑。
無數(shù)前來上海旅游的外地人眼中,上海的中心一定是那條被電視節(jié)目報道了無數(shù)便的熙熙攘攘的南京路。
明珠塔卓然秀立于黃浦江岸邊、現(xiàn)代化建筑群中,以無與倫比的高雅氣質、頂天立地的王者風范,親切地向人們述說黃河、長江的源遠流長和黃山、長城的絕美神奇。
東方明珠塔卓然秀立于黃浦江岸邊、現(xiàn)代化建筑群中。
上海的東方明珠塔有獨特,漂亮的外形:整座建筑高聳入云,像一座高聳的巨塔,又像火箭直射天空,更像從而天降的明珠。
在外灘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萬國建筑博覽群”中間看,明珠塔直指蒼穹,璀璨的光芒閃耀在夢幻的夜空,也閃耀在歷史的新篇章。
夜晚,從黃浦江的游輪上看,明珠塔上點點繁星,熠熠生輝,光影流動,變幻奇妙。
白天,從遠處眺望,東方明珠塔與兩邊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組成二龍戲珠的巨幅畫卷。
要去東方明珠塔350米高的塔球,那可就難了,你要排很長很長的隊才能乘電梯到350米的太空艙,從這里往下看,行人和汽車就像螞蟻一樣的渺小。
上海的東方明珠有著獨特、漂亮的外型:整座建筑聳立云霄,像一串項鏈,又像一串糖葫蘆,再仔細一看,更像一火箭。
第一站先乘電梯上二百六十三米高的上球體觀光層,電梯速度為每秒七米。觀光層有很多120*30的投幣望遠鏡,投幣的人不是太多,因為玻璃鋼上列出的世界高塔借助這些望遠鏡是連影子也看不到的。
東方明珠是上海的標志,美麗而又雄偉。它高聳入云,像一把鑲了十一顆明珠的寶劍直插云霄,又像一個巨人昂首屹立在東方,更像一艘將要啟航的火箭,隨時準備騰飛。
夜晚,從黃浦江的游輪上看,東方明珠塔上點點繁星,熠熠生輝,光影流動,變幻奇妙。
中國之最。上海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最大的工業(yè)。
藍天白云之下,東方明珠的各個球體呈現(xiàn)出炫目耀眼的粉紅色,真像披著婚紗的新娘。
上海很安靜,當安靜與繁華交織在一起時,除了有文詞錯搭的感覺以外,似乎還有一種現(xiàn)實的錯位。然而,當你身臨其境時所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她的硬件文明,同樣重要的還有人文感覺。因為我所看到的是連同城市里旅游的人們都有著特別的儒雅,不張揚,不喧嘩,就像這座城市中的建筑一樣,充滿了包容。
6.海派文化的代表有哪些“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xiàn)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風格獨特的“世界建筑博覽會”;上海的舞臺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鄉(xiāng)本土的“申曲”(滬?。┡c國劇京戲、越劇、淮劇等地方戲,以及來自域外的話劇、芭蕾舞等百花爭妍的“大聯(lián)袂”;上海的音樂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由鄉(xiāng)土氣息濃烈的“紫竹調”、“梅花三弄”,吹來了喜氣洋洋的“廣東音樂”、喧騰激越的“歡慶鑼鼓”、回腸蕩氣的“二泉映月”,以及來自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上海的書畫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傳承、光大了傳統(tǒng)中國書畫的風骨,出現(xiàn)了被稱為“海派”的“海上畫派”,而且使發(fā)源于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來自文藝復興發(fā)祥地佛羅倫薩的油畫藝術在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的飲食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江浙、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tǒng)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fā)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不僅保存并革新著傳統(tǒng)節(jié)慶、吉兇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并發(fā)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6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藥秘方枯君散著作權風波
下一篇: 中醫(yī)是不是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