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損傷妙方
異遠真人的跌打損傷妙方
跌打損傷所致瘀腫疼痛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病,患者往往因疼痛而影響飲食、睡眠甚至日常生活。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異遠真人根據(jù)人體氣血運行依賴十四經(jīng)脈的理論,概括了前人和自己的用藥經(jīng)驗,以行氣活血為治療大法,結(jié)合引經(jīng)藥物,創(chuàng)立了此“跌打損傷妙方”。
跌打損傷妙方的主藥:
當歸9克 生地12克 檳榔9克 赤芍9克。
部位引經(jīng)藥:
頭部——羌活9克 防風6克 白芷5克。
胸部——枳殼9克 枳實9克 茯苓皮10克。
胃脘——桔梗9克 菖蒲9克 厚樸9克。
背部——烏藥9克 威靈仙9克。
上肢——續(xù)斷12克 五加皮9克 桂枝6克。
兩脅——柴胡9克 龍膽草9克 紫荊皮9克。
腰部——大茴香6克 破故紙12克 杜仲12克。
肚腹——小茴香6克 木香6克。
下肢——牛膝15克 木瓜9克。
全身——苧麻6克 桃仁6克 紅花5克 血竭1-1.5克,并用酒滿杯送服。
出處:《養(yǎng)生治病秘方選集》
1、肺癰。取合歡皮一掌大,加水三升,煮成一半,分二次服。
2、跌打損傷。用合歡皮,把粗皮去掉,炒成黑色,取四兩,與芥菜子(炒)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臥時服,溫酒送下,另以藥末敷傷處,能助接骨。
3、小兒撮口風。有合歡花枝煮成濃汁,揩洗口腔。
4、中風攣縮。用合歡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兩,生銼;另取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兩,防風五錢、細曲七升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汗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加曲與防風、羌活,照常法釀。封二十日后,壓汁飲服,每飲五合,常有酒氣即可,不宜過醉致吐。
1、赤眼生翳。用秦皮一兩,加水一升半煮成七合,澄清后,每日煎溫洗眼。此方中亦可加滑石、黃連等分。
2、眼睛突然腫痛。用秦皮、黃連各一兩,苦竹葉半升,加水二升半,煮成八合,飯后溫服。
3、眼長挑針。用秦皮銼細,和沙糖水同煎,調(diào)大黃末一錢服,微瀉見效?!?br>4、血痢多年。用秦皮、鼠尾草、薔薇根等分,水煎,去渣,再煎濃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六丸,一天服二次。亦可煎服。
1、中風身直,有能轉(zhuǎn)動。用槐皮(黃白者)切細,加酒或水六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2、風蟲牙痛。用槐樹白皮一把,切細,加酪一升煮過,去渣,放一點鹽,含漱。
3、蠼螋惡瘡。用槐白皮浸醋中半日后洗患處。
1、腸風痔疾。用槐葉一斤,蒸熟曬干,研為末,煎飲代茶。久服還能明目。
2、鼻氣窒塞。水煮槐葉,五升煮成三升,加入蔥,豉調(diào)和,有煎飲。
槐枝:1、風熱牙痛。用槐枝燒,烙痛處。
2、血崩、白帶。用槐枝燒灰,每服一匙,飯前服,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3、陰瘡濕癢。用槐枝煎水熱洗。
其實中醫(yī)的經(jīng)脈穴位學說,已經(jīng)被證明了有相當?shù)目茖W性,科學家在中醫(yī)認為的經(jīng)脈的位置,探測到了人體一些數(shù)據(jù)的相應變化,而且針灸真的可以治病,點穴也就真的有一定作用。但是肯定沒有電影里那樣神乎其神。
/question/3939221.html
/question/3230825.html
少林點穴的三層功夫
第一層功夫
“點穴容易識穴難”。點穴之法主要在于熟知全身各穴,不但能言其所在,而且能瞑目撫之。否則,如盲人看馬。識穴必須認真準確,絲毫無差。具體練法是:
習點穴之法,必須先明確十二經(jīng)之穴名,再熟悉各穴之位置,經(jīng)絡與臟腑的關系。其具體練法是:取較堅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繪標出某一經(jīng)的諸穴,循其經(jīng)絡點其穴位,每日三至五次,每次三至六回。熟悉之后,改為夜晚點之,繼練月余。若能在暗處點中,初藝則成,可另換一經(jīng),依上法習之,依次增加。將人身全部穴位練熟后,可合并通練,練到能在暗處準確地點中全身諸經(jīng)百穴者,功則已就。
人身之穴位占面積極小,所點擊之面積只不過二三分也,所以初練時千萬不可疏忽大意,誤此為彼或誤彼為此。練時應由少到多,由簡到繁,著力應由輕到重,時間應由短到長,苦恒點練。
習點穴之法,無論制人或救人皆須身有真功,手有高技。否則,制敵人反而被敵所制,救人卻反而貽誤人。
古人云:
點者出手暴客殘 應指倒地一剎間 我若失技反被擒 他借我力殺人便
制人必先學救法 誤傷良君可復原 能制無解非真功 還須從頭把功練習點穴法,雖力在指,但要牢記"心與意合,意與力合,力與氣合,手與眼合,技與巧合";"陰陽歸一,五行求本,本為力氣";"力氣之本,仍為氣血,氣血密依";"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順血行快,血壯氣充盈"。所以,習點穴者還需增加營養(yǎng)以宜壯血,苦練氣功以宜發(fā)力。
習點穴法,切要"識透穴理"。凡學者必須細心體會,隨時習練,不拘形式,如床頭、桌前、地邊、途中等均可練。經(jīng)常摸索點穴之理,依理推之,逐穴求之,必有所得。如氣血之頭在某時應在何穴,在某時經(jīng)流何穴,始自何時幾刻,又終止于何時等,皆須精推細摸,了如指掌。
習點穴之法,還須深知氣血循行,行之某經(jīng)是逆行還是順行,是向上還是向下,是向左還是向右等等,都必須辨其明,知其詳,方能得心應手,點之即中。若誤其前后,或誤其左右、上下,則都不能奏效。習點穴法,還應熟知人體諸經(jīng)的血液循行軌道及其變化,血液循行在何時經(jīng)何經(jīng)絡,注入何穴,順逆凝滯,緩急多少等。
點穴之妙,在于選中穴位,擊中要害,靈在眼疾手快,視其準,點其速,力之雄,無不妙也。百點百中,點中要害。若無真功,皆會點偏穴位,著手是空,不僅不能制對方,反而給對方開了一個缺口,被對方擊中??昭ㄖ饬碛幸徽f,即"氣未到,血已過"。換句話說,就是未點在氣血頭上,任你指頭上很有功夫,也難奏效。因氣血之循行和氣血之頭所注入各經(jīng)穴的時刻、路線,都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所以習點穴之法應深知氣血循行的路線及氣血循行之頭,方可點之即效,制服敵人。
前輩云:"氣血頭者五枝也,上下兩枝,左右兩枝,正中前一枝。"以正中一枝諸穴者,最為要害。出手點時,應視準而力猛,中者必應。氣血還有正頭和直頭之說,氣血正頭為猛,氣血直頭為沖。其實都是指正中前一枝諸穴而言,僅說法不一。
歌訣曰:
點穴之妙在血頭 何時點打須追求 何時正頭注何處
何時氣血經(jīng)穴流 五枝血頭須詳辨 絲毫偏誤不可有
更考時辰多幻變 悉知五枝血注頭 切記交手搶直頭
若失良機命要休 勸君切莫忘練氣 點穴無氣功白丟
習點穴法,應講實效,其秘法有三:一則精悉經(jīng)絡、穴道和氣血循行之理;二則深知氣血流注與五行、天時的關系;三則熟讀并牢記點穴諸訣。
習點穴法,還必須采用考問法,來驗證自己所學之法。何者正,何者誤,何者優(yōu),正者持之,誤者改之,優(yōu)者揚之。其考問之法有四:
1.考問穴位
制一木人,繪出人體全部穴位,用手指或教尺指點木人諸穴,學者一一答之。教者可先問致命穴,次問大穴,最后問小穴。也可先考問經(jīng)穴,次考問經(jīng)外奇穴,或任意考問。
2.考問經(jīng)絡
仍以木人考之。在木人體表繪出經(jīng)絡和奇脈,教者考學者:傷人者點何經(jīng)絡?此經(jīng)絡引連何臟?被點者當時有何癥象?救治者用何手法、何藥?效果如何?等等,逐經(jīng)逐穴逐日考問。
3.考問人體之氣血,諸穴與臟腑之關系
習點穴之法,必須深考人體的氣血循行、肢體百穴與五臟六腑的密切關系。對氣血某時循行流注何穴、路線,某穴與某臟某腑的生理關系,都必須了如指掌,對答如流,方能于出手點打時,選中要穴,百發(fā)則百中。
4.考問才德
拳譜曰:"對于不守寺規(guī)與門外無德之門徒,概不傳點穴之技,對一般徒眾雖可授點穴手法,但切不可傳致命要穴與制人之技。"
歷代武僧在授徒時都嚴行法規(guī),慎重行事。凡對隨徒未經(jīng)十年之考查和具備高尚德行的門徒,概不傳授點穴法技,亦免暴徒得技,損國害民。另對只有德而無真才的門徒,也不傳藝,亦免半途而廢或一知半解,無濟于事,名損山門武威。對久經(jīng)考問確為德才兼?zhèn)涞馁t徒,定誠懇授藝,扶植成才。
良師教徒要嚴守三則:其一,平日與人交手不可亂點要害穴位。其二,遇到死穴,點時要有分寸,不可貿(mào)點;其三,持之以恒,刻苦研練,不可半途而廢,困難再大也要堅持到最后成功。
第二層功夫
點穴之法,不同于拳打腳踢,克敵制勝,全靠一指之功。勁有硬度,觸于硬物,易于破傷皮肉,初學者,更是如此。奉勸初學練點穴之法者,不要心急,更不可無規(guī)亂練,應在良師訓教下,循序漸進。
歌訣曰:
初習點穴莫心急 循序漸進守規(guī)矩 不可無章亂點打
免得流血傷身體 尊師訓練即妙方 點穴真功名列一
習點穴者,經(jīng)過對第一層功夫的學練之后,就要轉(zhuǎn)入第二層功夫的學習,即指功。
1.點木物
初練時,宜在較軟的物具上練,如桐木板、腐木等。其具體練法是:持金針指或金剪指緩緩點,每日三至五次,每次15~30下。三個月后,可逐漸加重指功的勁力,其點法由緩變猛,每日五至七次,每次30~50下。練三至五個月后,自感點指有勁而點物不痛時,可改為點練比較硬的木板,如杉木板、椿木板等。
2.點石物
經(jīng)過一段苦練點木物之后,指端逐漸堅實,則可開始練指點石。以點指指端向平滑堅硬的石頭上點練,點勁由輕到重,點時由短增長,點次由少增多。若感到指頭疼痛或腫脹,可以酌情減力、減時、減次數(shù),切不要終止練功。練至兩個月后,痛苦亦能日漸消除。此時可換在較粗糙而無芒角的堅硬石頭上點練,每天不少于300下。這樣苦練三至五年可獲顯效。
3.點沙袋
袋中填入散沙,約一尺二寸厚,以點指點插之,每天點插360下。練功三年,傾出散沙,填入小石粒,約五寸厚,再練功三年,改填入鐵砂,每天練點指單點380下;再練三年后,加至5OO下,繼續(xù)練三年,再去掉鐵砂,換成鐵屑,加倍研練。鐵屑多尖棱,易傷指頭皮肉,特別當心。但也不能因受皮肉之苦而停止研練。古人云"不惜流血痛,自能成真功","有志定成才,苦可育英雄"。
練點沙袋之功,約時三年,以肉指點打土塊、木材等硬物亦獲奇效,若去點打人身,功效令人驚贊。
4.練頂勁
運一臂之全力,貫注于指端去按點硬物者,為頂勁也。頂勁的練法仍由軟到硬。先運氣變力,再點打其物。用力時,由輕到重,逐漸增之,至力盡而略停,繼續(xù)進行。每天以300~500下為宜,天天點練,不可中斷。
體弱者,可以戴指帽(用三層白粗布制成)點練,先點五谷、砂粒,再更換成腐木,逐漸變成點練硬木、墻壁、石頭,甚至鐵物。
5.練抓勁
抓勁即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并用抓點制人的功法。其法是以食指為中點的重力,大拇指和中指先抓后點,輔助食指去點抓制人的方法,亦有獨特之處。其練法是:拇、食、中三指的末節(jié)向內(nèi)稍屈,似鷹嘴狀,形如圓椎,銳如槍矛,盡三指之力,緊緊扣之,用至全身銳力盡也。每日練抓握實物三至五次,每次100~250握。依此苦練三至五年,即可成功矣。
苦練此功成就,出手抓住對方要害部位,彈指用力,可將對方觸處抓爛。初練者可先練抓土塊、水果,有一定功夫后,再研練抓握磚頭、石頭等硬物。體弱或可練抓砂、球(用白布縫成球形小袋,內(nèi)填滿砂粒,縫好),每日二至三次,每次30~50握。體壯者可練抓木棒、鐵桿、酒罐等(內(nèi)裝鐵砂或鐵片)。
以上所談諸法,皆屬外層功夫,點指非粘人身者,難以奏效,凡有志者亦非難之事。但聞有點打不著人身者而能制人的內(nèi)層功夫,此功夫僅聞而未見實,聞之就感難,練成功夫則是難上加難,極難也。
練點穴功夫,有時亦有誤傷或被別人無意致傷者,必須及時治療,用藥水洗之。如能在練功之前浸洗一次,可防意外。其藥方是:生半夏、生南星、羌活、青皮、辣椒各3O克,川芎、象皮、乳香、鹿角、茄皮、紫草、當歸各45克,大附子、黃蜂窩各6克,川椒一兩,鷹爪一對,青土120克,老醋五斤。
以上諸藥,置砂鍋內(nèi)同煎去渣。放溫時,將兩手放入盆內(nèi)浸洗之,待藥汁生效,自感溫氣在體內(nèi)如蟻行之時,出手擦干,然后練功。
此方可以防患,有舒筋活血和通絡之功,有壯血益氣和強髓健骨之能,為練點穴功夫的良方。適于練點石、插砂等外層功夫。
又方:鳳仙花草一株,桑枝一兩,桃樹枝一兩,鹿角一兩,象皮五錢,紅花、桃仁、赤芍各八錢,云木香三錢,青皮、廣陳皮各三錢,草烏、川烏各四錢。煎法用法和效果同上方。
6.點打功夫
練點打之功,應結(jié)合認穴、識別經(jīng)絡、氣血循行和氣功等基礎知識。先制一與真人大孝高低、模樣相似的木人,用墨法標明人體十二經(jīng)絡和常用穴位。其中致命穴、要害穴要用不同顏色標出,宜于點打(如三十六致命穴用紅色,要害穴用黃色等)。但所標諸穴的位置必須準確,否則會導致錯點部位,反而被敵所制的惡果。
其具體練法是:練點打者,先熟記穴位,面對木人,相距一尺二寸,任選一穴,出點指向木人標穴點打,然后檢查是否準確。若無絲毫差位,再改點他穴,一一點打,遍至木人全身。此為一循,每日練點二至三循,練至閉上雙眼,也能點準諸穴時,可轉(zhuǎn)入點打。其法是:氣沉丹田,運至全身,調(diào)精銳之氣,貫注指端,對準木人要穴發(fā)指點打。用力時,先慢而后快,先輕而后重,出柔著剛,剛?cè)嵯酀?。持之以恒,必能成功矣?
初練者:每日一至二次,每次5O~15O下,練至三個月后,指若未破,證明得法,可增至每日三次,每次15O~3OO下。
練點打之功,以每日早晨5~7時和晚間10~11時為宜,每天不能少于3OO下,中間可以適當修練。
少林點打名師汝靜法師曰:
點打奇功門 秘傳在少林 立志練真功 該有苦恒心
一練硬功底 氣功乃根本 氣壯推山河 四兩撥千斤
二練手指功 平日須專心 先練指點土 再練點桐椿
更練指點石 苦習五冬春 后練點鐵板 莫懼受苦深
食盡黃連苦 英名樹武林 練成妙指法 秘訣在眼神
先練視點處 次練開穴門 眼力練成準 暗室辨假真
夜間能點打 白日千百準 氣指眼之法 點打武藝真
三十春秋苦 可得真功夫
湛舉和尚練點打歌訣:
點打要在點穴準 常用三法牢記心 其一刻制一木人
經(jīng)絡俞穴詳標真 黑黃紅藍穴分色 眼了手疾點穴準
其二練氣合崩勁 一氣呵成火分金 初開點打輕柔緩
剛?cè)嵯酀蜻M 其三墨室練點位 白灰染掌尋穴紋
暗宅發(fā)指若點中 光日點打皆精準 勸君練功莫怕苦
小樹日久必成林
7.練眼力
第三層功夫
拳譜曰:
點穴妙法貴三功 三層功夫步步生 唯有奇功第三層
十步之外制人痛 若遇良師能解救 何如巧用輕和重
制服于人不傷命 何需動手不留情
少林點穴法的第一、二層功夫,皆為普功,唯有第三層功夫技法較奇。凡練點穴者,在掌握第一、二層功夫之后,除認真研練,保持其技,永不退步外,還應苦練第三層功夫。
第三層功夫的要領是以勁推氣,氣變?yōu)榱?,遠能制人也。
1.摧棉功
用棉絮制成胡桃大的一個圓球,放在室內(nèi)一個木架板上,木架板與練功者胸部同高。練功者距架一尺三而立,右手握掌,運氣三循,然后對準架上的棉球猛沖,每天3OO多下。當棉球能被沖拳所帶的風吹掉時,練者可距架二尺,依上法沖拳。當棉球被吹掉時,再距架三尺遠,依上法出拳沖之。若棉球能被沖掉時,可改為以拇、中、食三指相并而向前沖,以氣推動棉球,每天5OO下,久久練之,約10~20年,可告功成,遠能制人。
2.吹燈功
其練法與摧棉球功大同小異。取油燈或蠟燭點燃,置于桌上,練功者距桌三尺遠站立,運氣后向前對準燈焰沖拳。依上法退至丈余,沖拳后能滅燈時,改三指擊練,直到指出燈熄,方為成功。
湛化和尚練功歌曰:
七十二藝武藝絕 吹打功夫有妙訣 其一口吹小棉球
漸至增大到石鐵 若能口吹石滾動 接兵吹力似推雪
其二夜間吹蠟燭 輕口一呼燈可滅 先近后遠至三尺
日練吹燈五十訣 久日苦練不中斷 交手吹敵剎間滅
有
少林寺網(wǎng)站公布《點穴法 易筋經(jīng)》等武功秘笈
--------------------------------------------------------------------------------
.cn 2004-08-06 08:25
恢復中斷700余年的“少林藥局”,將從不外傳的千年秘方公之于眾,《易筋經(jīng)》等武功秘笈通過網(wǎng)站向全世界公開……千年古剎少林寺近期的一系列大動作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致命“點穴法”上網(wǎng)
登錄少林寺網(wǎng)站(www.shaolin.org.cn),打開“武”字網(wǎng)頁,除“絕世神功”《易筋經(jīng)》外,記者隨意點開“點穴法”一頁,赫然發(fā)現(xiàn)“致暈11穴”、“致殘103穴”、“致命36穴”。
在“致命36穴”中,明明白白地寫著: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兩眉之間;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臍上三寸正中等。在“致殘103穴”中,也標出了“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等明確位置。
點穴秘技一目了然
網(wǎng)頁上,除標明“致殘”、“致命”等穴位外,還詳細描述了練習法。
點穴法共分三層,初期為“制一木人,繪出人體穴位……”;其后,“選較軟物具,如桐木板、腐木等,持金針指或金剪指緩點,每日三至五次,每次15至30下……”最后,“用棉絮制成圓球,放在木架上,練者距架一尺三,右手握掌,運氣三循,對準棉球猛沖,每天300下,約10至20年,可告功成,遠能制人?!?
習武戒約難出山門
少林寺規(guī)定:“不守寺規(guī)與門外無德之徒,概不傳點穴之技,一般徒眾雖可授點穴手法,但不傳致命要穴與制人之技。未經(jīng)10年考查,及具備高尚德行的門徒概不傳授,以免暴徒得技,損國害民?!?
少林寺習武戒約第二條,也要求武僧“只可習以自衛(wèi),切戒逞氣血之私,好勇斗狠”,但此次將“點穴法”上網(wǎng),是否會有“暴徒得技”,少林寺又怎樣“考查”呢?
練成武功絕非易事
致昨天,少林寺釋延金禪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易筋經(jīng)》、“金剛指”、“點穴法”等少林秘笈雖已上網(wǎng),但想真正練成決非易事。
釋延金禪師說,現(xiàn)在,少林寺僧人都可練習《易筋經(jīng)》等武功,對修煉的人也沒有特殊要求,不過,要想真正練成上乘武功卻很難,與自身修行、領悟有很大關系。就拿《易筋經(jīng)》來說,真正練成此功的只有寺內(nèi)幾十位長住僧。
此外,釋延金禪師提醒喜愛少林功夫的人,雖說上網(wǎng)的武功常人都可以練,但一定要有專業(yè)人士指導,切不可以自行隨意練習,以免發(fā)生危險。
部分秘笈早已流出
釋延金禪師告訴記者,少林武功秘笈珍藏本現(xiàn)已出版。事實上,由于傳承久遠,加之各種原因,一部分少林秘笈早已外傳。
經(jīng)過多年演變,外界流傳的少林武功真真假假,有各種不同版本,希望大家不要輕信,以免誤練傷身。
功效類似人丹十滴水主治天熱中暑
少林僧人自揭“還魂湯”面紗
在武俠小說中,少林寺的“還魂湯”和“大力金剛丸”被奉為圣藥,傳得神乎其神,昨天,釋延金禪師揭開了它們神秘的面紗。
“還魂湯”原是中暑藥
有“起死回生”之功效的“還魂湯”,其實就是一味治療中暑的中藥,和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功效類似,而“大力金剛丸”就是治療跌打損傷的中藥煎劑,常用的云南白藥、三七粉等也有類似功效。
釋延金禪師說,少林秘方其實沒那么神秘,少林寺僧人得病,都是用這些藥方治療的,尤其是武僧。
“割頸斷喉”雞皮救命
雖說“還魂湯”、“大力金剛丸”的神話被打破,但在少林秘方中,還是能看到一些頗帶幾分神秘色彩的藥方。
在外傷藥方中,記者發(fā)現(xiàn)了“喉斷急救方”、“棍棒擊倒猝死方”、“少室復生散”等,可以治療那些看來已是不治之傷。在“喉斷急救方”中寫到,“割頸斷喉,急宜早治,遲則額冷氣絕。乘初割時,輕輕使其仰睡,將頭墊起,合攏刀口,將血拭去。取大雄雞一只,迅速去其毛,生剝其皮,趁熱貼傷口,內(nèi)服玉珍散,愈后雞皮自落?!?
秘方本是口口相傳
釋延金禪師說,以前,這些秘方都是保密的,方子基本上靠師父口授給弟子,一律不外傳。這次將大部分秘方公開,主因是時代不同了,只要能造福社會,少林寺沒必要像過去那樣保守。
寺院下屬的少林寺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錢大梁則表示,公開秘方主要是想把少林文化的一部分——醫(yī)學,展示給世人。
下批秘方短期內(nèi)公布
錢大梁說,下一批秘方將在短期內(nèi)登上網(wǎng)站,這次公布的秘方不再是簡單的方子,而是選取秘方中有背景、有歷史內(nèi)涵的,借此弘揚少林文化。
暫不生產(chǎn)“少林”牌藥品
至于是否根據(jù)秘方生產(chǎn)成藥,錢大梁表示,目前,少林寺已注冊成立少林藥局有限公司,但目前不會大規(guī)模生產(chǎn)藥品。
但錢大梁同時表示,如果個別藥方市場反應好,公司可能和藥廠合作,由少林寺監(jiān)制、藥廠生產(chǎn)。
少林常用藥方
在少林寺千張秘方中,有一些治療常見病癥的方子十分簡單易行,現(xiàn)抄錄如下:
鼻衄急救方
取鮮小薊葉數(shù)片,揉爛,迅速塞入鼻內(nèi)止血。又方:以人頭發(fā)一撮,燒成灰,將灰投入鼻內(nèi)即可止血。
解酒方
少林武僧飲酒,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封,偶有過量致醉或中毒不省人事、長久昏迷者,用葛花30克,遼五味子9克,煎湯一碗,加灰菜水半杯為引,灌服,片刻即可蘇醒。
右脅疼痛治方
乳香4.5克、沒藥4.5克、當歸15克、自然銅(醋淬7次)1.5克、紅花9克、木香4.5克、郁金6克、赤芍9克、甘草4.5克、血竭1.5克、蘇木9克。取泉水2000毫升,煎至500毫升。
擒拿致傷方
荊芥6克、防風6克、透骨草6克、羌活3克、獨活7.5克、桔梗6克、祁艾6克、州椒6克、赤芍15克、蓍草15克。濃煎成湯,趁熱洗,每日三次,專治被擒被拿或跌打損傷,致皮膚紅腫、隱隱作疼者。皮破流血者禁用此方
中國古代四大經(jīng)典醫(yī)學著作:
四大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
四小經(jīng)典:《湯頭歌訣》《四百味》《瀕湖脈學》《醫(yī)學三字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yī)現(xiàn)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y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jīng)絡學說”、“病因?qū)W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y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難經(jīng)》:
《難經(jīng)》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古代漢族醫(y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zhàn)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jīng)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漢族傳統(tǒng)醫(yī)學著作之一,歷代醫(yī)家對之推崇備至,贊譽有加,至今是中國中醫(y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中醫(yī)學習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傷寒雜病論系統(tǒng)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fā)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jīng)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y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shù)還沒有發(fā)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溫病條辨》:
此書為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吳瑭撰,嘉慶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時間??兄?后,為醫(yī)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馀次之多,并有王孟英、葉霖等諸家評注本,或編為歌訣之普及本。今之溫病學教材,取該書之說亦最多。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湯頭歌訣》:
《湯頭歌訣》于1694年由汪昂撰寫。書中選錄中醫(yī)常用方劑300馀方,分為補益、發(fā)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于初學者學習?!稖^歌訣》刊印后出現(xiàn)了多種后人續(xù)補、增注或改編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的《湯頭歌訣白話解》,就是較為詳明的注釋本?!稖^歌訣》現(xiàn)存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50馀種。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寧縣城西門人。
《四百味》:
《藥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闡釋性讀物,是明代醫(yī)家龔廷賢所著。每味藥物下分原文、注釋、語譯、按語四個部分。全書以現(xiàn)代語言對每味藥物的品種、來源、產(chǎn)地、藥性、功能主治、臨床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進行了全面的闡釋。內(nèi)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實用性強,適合于中醫(yī)藥工作者、醫(yī)藥院校廣大師生及中醫(y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脈學在中醫(y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自晉代王叔和著《脈經(jīng)》后,五代高陽生著成《脈訣》,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記誦而廣為傳播,但因其中謬誤也不少。李時珍繼承了正統(tǒng)的脈學,博采歷代各家之長,對經(jīng)義大加發(fā)揮,如他指出,切脈獨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臟之氣,而不是切按五臟六腑經(jīng)脈之體,闡發(fā)透辟。他在《脈經(jīng)》24脈的基礎上,又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y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shù)、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jié)、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記誦的七言詩句寫成“體狀詩”,對每一種脈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說浮脈“浮脈唯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短短四句把浮脈的脈位、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很清晰。他還用“相類詩”、“主病詩”,把同一類的各種脈加以歸納,對其在診斷病證方面的意圖加以闡發(fā)。這就是《瀕湖脈學》的全部內(nèi)容,雖然篇幅不多,但在中醫(yī)脈學發(fā)展史上卻有重要地位,已經(jīng)成為學習脈學的必讀著作。
《醫(yī)學三字經(jīng)》:
《醫(yī)學三字經(jīng)》是清代大醫(yī)學家陳修園先生所著醫(yī)學啟蒙之作,以《內(nèi)經(jīng)》、仲景之書為根本,言簡意賅,通俗而不離經(jīng)旨。由此入門習醫(yī),可以不入歧途。我以為,此書不僅初學必讀,而且是診家必備,時時研習,常有心得。以詩贊之:醫(yī)學啟蒙三字經(jīng),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徑修園指,理法得來可順行。
以上是現(xiàn)存的
秦漢以前的只存了《黃帝內(nèi)經(jīng)》
此外還有《黃帝外經(jīng)》《白氏內(nèi)經(jīng)》《白氏外經(jīng)》》《扁鵲內(nèi)經(jīng)》《扁鵲外經(jīng)》《旁篇》都已經(jīng)遺失。
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算是名著。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著作之一。
秦越人(扁鵲)《難經(jīng)》,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王淑和《針灸甲乙經(jīng)》,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吳鞠通《溫病條辨》,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等,都是歷代的中醫(yī)學著作。
更多古代中醫(yī)著作(書目):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草綱目》 《中藏經(jīng)》 《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 《溫熱論》 《難經(jīng)》 《針灸大成》 《瀕湖脈學》 《褚氏遺書》 《仿寓意草》 《孫真人海上方》 《柳洲醫(yī)話》 《傷寒發(fā)微論》 《劉河間傷寒醫(yī)鑒》 《察舌辨癥新法》 《跌打損傷方》 《穴道秘書》 《醫(yī)學源流論》 《醫(yī)林改錯》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飲膳正要》 《食鑒本草》 《產(chǎn)寶》 《異授眼科》 《肯堂醫(yī)論》 《敖氏傷寒金鏡錄》 《雜病治例》 《衛(wèi)生家寶產(chǎn)科備要》 《正體類要》 《巢氏病源補養(yǎng)宣導法》 《喉舌備要秘旨》 《醫(yī)醫(yī)醫(yī)》 《全生指迷方》 《濟生集》 《幼科切要》 《胎產(chǎn)秘書》 《經(jīng)驗麻科》 《內(nèi)外傷辨》 《虛損啟微》 《仙傳外科集驗方》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jīng)》 《類證治裁》 《普濟方·針灸》 《臨證指南醫(yī)案》 《醫(yī)碥》 《醫(yī)學正傳》 《張聿青醫(yī)案》 《古今醫(yī)鑒》 《濟陰綱目》 《保嬰撮要》 《萬病回春》 《顧松園醫(yī)鏡》 《古今醫(yī)案按》 《本草求真》 《醫(yī)經(jīng)原旨》 《婦人大全良方》 《靈素節(jié)注類編》 《諸病源候論》 《本草新編》 《金匱翼》 《女科經(jīng)綸》 《得配本草》 《脈訣匯辨》 《類證活人書》 《王旭高臨證醫(yī)案》 《回春錄》 《周慎齋遺書》 《嬰童百問》 《文堂集驗方》 《脈經(jīng)》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制藥性解》 《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肘后備急方》 《金匱要略方論》 《外臺秘要》 《圣濟總錄》 《景岳全書》 《醫(yī)法圓通》 《育嬰家秘》 《外經(jīng)微言》 《臨證實驗錄》 《女科旨要》 《婦科問答》 《張氏婦科》 《顱囟經(jīng)》 《傷科大成》 《跌打秘方》 《集驗背疽方》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金瘡秘傳禁方》 《增訂十藥神書》 《痰癘法門》 《眼科秘訣》 《尤氏喉科秘書》 《白喉全生集》 《喉科秘訣》 《包氏喉證家寶》 《慎疾芻言》 《診家樞要》 《重訂囊秘喉書》 《眼科心法要訣》 《焦氏喉科枕秘》 《經(jīng)絡考》 《知醫(yī)必辨》 《傷寒九十論》 《女丹合編選注》 《針灸易學》 《子午流注說難》 《正骨心法要旨》 《重訂靈蘭要覽》 《推求師意》 《洪氏集驗方》 《達生編》 《醫(yī)學傳燈》 《洗冤集錄》 《醫(yī)門法律》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外科心法要訣》 《幼幼集成》 《古今名醫(yī)匯粹》 《衛(wèi)生寶鑒》 《本經(jīng)逢原》 《本草從新》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證治匯補》 《高注金匱要略》 《石室秘錄》 《儒門事親》 《明醫(yī)指掌》 《類經(jīng)圖翼》 《目經(jīng)大成》 《外科大成》 《醫(yī)原》 《丹溪治法心要》 《友漁齋醫(yī)話》 《金針秘傳》 《婦人規(guī)》 《軒岐救正論》 《松峰說疫》《陸地仙經(jīng)》 《養(yǎng)生秘旨》 《諸脈主病詩》 《本草經(jīng)集注》 《新修本草》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 《吳普本草》 《曹仁伯醫(yī)案論》 《白喉條辨》 《內(nèi)府秘傳經(jīng)驗女科》 《麻疹備要方論》 《口齒類要》 《診脈三十二辨》 《傷科補要》 《千金食治》 《性命要旨》 《醫(yī)醫(yī)小草》 《中醫(yī)之鑰》 《止園醫(yī)話》 《醫(yī)學傳心錄》 《三十年臨證經(jīng)驗集》 《時病論歌括新編》 《景景醫(yī)話》 《本草蒙筌》 《麻疹闡注》 《中風論》 《脈確》 《神應經(jīng)》 《傷寒捷訣》 《產(chǎn)鑒》 《劉涓子鬼遺方》 《幼幼新書》 《瘍醫(yī)大全》 《續(xù)名醫(yī)類案》 《醫(yī)學入門》 《證類本草》 《醫(yī)述》 《類經(jīng)》 《雜病廣要》 《中國醫(yī)籍考》 《證治準繩·幼科》 《張氏醫(yī)通》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證治準繩·類方》 《證治準繩·女科》 《證治準繩·瘍醫(yī)》 《證治準繩·雜病》 《壽世保元》 《辨證錄》 《醫(yī)方考》 《衛(wèi)生易簡方》 《癥因脈治》 《外科正宗》 《醫(yī)學摘粹》 《丹臺玉案》 《丹溪心法》 《醫(yī)學心悟》 《王氏醫(yī)案繹注》 《吳鞠通醫(yī)案》 《針灸資生經(jīng)》 《針灸甲乙經(jīng)》 《審視瑤函》 《急救廣生集》 《外科理例》 《華佗神方》 《重訂廣溫熱論》 《孫文垣醫(yī)案》 《麻科活人全書》 《本草思辨錄》 《本草崇原》 《幼科釋謎》 《醫(yī)學實在易》 《脈癥治方》 《尤氏喉癥指南》 《跌損妙方》 《外科十法》 《臨癥驗舌法》 《韓氏醫(yī)通》 《奇經(jīng)八脈考》 《證治心傳》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市隱廬醫(yī)學雜著》 《一草亭目科全書》 《食療本草》 《海藥本草》 《本草衍義》 《湯液本草》 《本草備要》 《急救便方》 《本草易讀》 《馬培之醫(yī)案》 《傷寒補例》 《宜麟策》 《理虛元鑒》 《廣嗣要語》 《女科指要》 《竹泉生女科集要》 《凌臨靈方》 《塘醫(yī)話》 《察病指南》 《溫病指南》 《家傳女科經(jīng)驗摘奇》 《婦科秘方》 《質(zhì)疑錄》 《小兒痘疹方論》 《叢桂草堂醫(yī)案》 《青囊秘訣》 《對山醫(yī)話》 《疫疹一得》 《醫(yī)學讀書記》 《救傷秘旨》 《女科秘旨》 《飲食須知》 《寧坤秘籍》 《傷寒醫(yī)訣串解》 《壽世傳真》 《醫(yī)學綱目》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醫(yī)宗金鑒》 《刪補名醫(yī)方論》 《格致余論》 《癘瘍機要》 《馮氏錦囊秘錄》 《仁術(shù)便覽》 《溫熱經(jīng)緯》 《仲景傷寒補亡論》 《丁甘仁醫(yī)案》 《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 《金匱要略淺注》 《胎產(chǎn)心法》 《明醫(yī)雜著》 《溫病條辨》 《傷寒大白》 《讀醫(yī)隨筆》 《推拿抉微》 《外科證治全書》 《血證論》 《竹林女科證治》 《兒科要略》 《丹溪手鏡》 《醫(yī)宗己任編》 《養(yǎng)生導引秘籍》 《時病論》 《傷寒貫珠集》 《內(nèi)經(jīng)評文》 《傷寒六書》 《冷廬醫(yī)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30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粘連性腸梗阻中藥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