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鼻護耳方
健鼻護耳方是指具有使耳鼻部皮膚潤澤,鼻耐風寒,耳耐冷凍,鼻腔通氣正常,耳廓堅韌挺括作用的一類方子,并能防治耳部疾患。其作用機理為潤肺健脾,御風利濕或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
脈,滋腎瀉熱。常用的能夠健鼻護耳的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天冬9克,黑芝麻15克,南沙參、麥冬、黃精、王竹、生地黃、川貝母各9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同時可另用山藥、薏苡仁各9克,研未炒至微黃,用紅糖調(diào)服,與湯藥各間1日服用,可避免大便稀溏。
本方滋潤護鼻,對鼻部色澤異常有治療作用。
[方二]
蒼耳子27克,蟬衣6克,防風、蒺藜、肥玉竹各9克,炙甘草4.5克,薏苡仁12克,百合9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
本方疏風健脾,能使鼻部膚色明潤有光澤,防止鼻部疾患發(fā)生,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方三]
人參15克,荊芥10克,細辛3克,橘梗10克,訶子6克,煅魚腦石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2日1劑,亦可適當調(diào)整用量作丸,散服用。
本方通利鼻竅,可預防臭傷風,鼻尖青紫、鼻流清涕及窒塞不通。
[方四]
玄參、麥冬各15克,生地、白芍和10克,薄荷3克,川貝12克,丹皮6克,枇杷葉10克,黑芝麻12克,霜桑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本方養(yǎng)陰潤燥,清肺健鼻,能預防鼻部干燥失澤。
[方五]
大黃、芝硝、檳榔、白果仁各等分。3味藥共研為末,調(diào)敷患處,每日3-4次;洗凈后,再用白果仁嚼爛敷之。
本方清內(nèi)熱,滌積邪,消腫涼血,適用于酒糟鼻日久不愈。
[方六]
小薊1把。用水3碗,煮取1碗,分多次飲服之。本方可預防鼻疾而護鼻。
[方七]
麻黃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梔子、生甘草、辛夷各10克,蒼耳子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宣肺通竅,用于鼻傷風流清涕不止者。
[方八]
水發(fā)腐竹100克,切成段,莧菜200克,素油50克,蔥絲、鹽、糖,味精和葛根淀粉各適量。在炒鍋中加入油,待熱后放人蔥絲、炒出香味后,下入腐竹煽炒至七成熟,再加入莧菜、翻炒,加鹽、糖、味精至熟透,勾葛根淀粉汁湯,汁明亮即可出鍋。
本方祛痰,清肝,聰耳,經(jīng)常佐餐食用本晶能增強和改善聽力。
[方九]
羅布麻葉10克,李子(實)1000克,用沸水燙軟,去皮,除核,蜂蜜適量。將羅布麻葉放人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用紗布過濾,收取濾液備用。將李子肉放在砂鍋或不銹鋼鍋中,加入羅布麻葉的濾液,煮至湯汁將盡時,加入蜂蜜繼續(xù)煎煮,隨時攪拌翻動,收汁即可。
本方清肝補虛聰耳、常食可預防聽力減退。
[方十]
內(nèi)桂、干姜、辣椒各15克;用植物油250克浸藥3回,炸橘去渣,人黃蠟60克融化。
本方溫肌肉,通血脈,常食防耳凍。
[方十一]
棗子去核,包青攀煅研。用香油調(diào)敷之。
本方解毒托瘡,主治耳出爛皰。
[方十二]
蔥白15克,牡蠣、白術(shù)、磁石、麥冬、白芍、生地汁、大棗、甘草各30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本方出自《千金方》功能滋腎陰,瀉腎熱,潤耳竅,防耳疾。
[方十三]
當歸、黃柏各30克,麻油20毫升。將藥和麻油混勻,放入銅器中,加熱10分鐘左右,然后下適量蜂蠟,待蠟熔化,即可將油收起,待冷后成軟膏,再用時先以濃茶或甘草湯洗凈耳部,拭干,然后再涂本膏,每日1--2次。
本方適用于凍耳而有潰爛者。
[方十四]
當歸30克,桂枝15克,赤芍12克,細辛3克,通草15克,大棗、甘草各10克。桂枝去皮,通草炙,大棗去擘,水煎服,每周2劑,連續(xù)服用1個月。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功能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故能預防凍耳。
[方十五]
獨頭大蒜適量。杵爛加溫,暑天深貼凍耳,一日后棄去。注意涂貼此藥前預先在皮膚上抹一層清油,以免燒傷皮膚。
本方可預防入冬后凍耳再次發(fā)作。
■穿耳洞要防發(fā)炎
愛美的女性喜歡戴各種飾物,穿耳洞戴耳環(huán)十分普遍。日前,張小姐到醫(yī)院去打了兩個耳洞,當時戴上一副銀質(zhì)耳釘,后來換上漂亮的耳環(huán),可沒過多久,耳洞周圍便發(fā)紅,碰一碰就會流血,而且稍微重一點壓著了還很痛。
耳鼻喉專家解釋說,張小姐的這種情況屬于發(fā)炎,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一是注意清潔,經(jīng)常用酒精棉球擦擦;二是耳環(huán)對局部有刺激,可以換一副試試。如果仍不能好,只好先放棄戴耳環(huán),等局部傷口徹底長好后再說。
■用藥不慎易導致藥物性耳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醫(yī)少藥的狀況得到了改善,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出現(xiàn)了濫用藥物導致耳聾的現(xiàn)象。藥物性耳聾一旦發(fā)生,治療十分困難。臨床上已知的耳毒性藥物已達到100余種,可以引起耳聾的常見藥物有:
1.慶大霉素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抗生素,對耳的前庭和耳蝸有損害,是造成中毒性耳聾的主要藥品。兒童使用慶大霉素會造成不可逆性的聽力下降。
2.卡那霉素毒性比慶大霉素要強,卡那霉素在內(nèi)耳蓄積,早期不出現(xiàn)癥狀,多在用藥后出現(xiàn),即使停藥仍對內(nèi)耳繼續(xù)損害。
3.利尿劑抑制內(nèi)耳血管紋的活性,使內(nèi)耳細胞萎縮變性,病變早期是可逆的,腎功能不全又合并使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便可造成永久性耳聾。
4.阿司匹林可破壞內(nèi)耳的氧化酶,大量服用后出現(xiàn)頭暈,惡心、耳鳴和耳聾。
5.奎寧和氯喹是抗瘧類藥物,妊娠期間服用可導致胎兒發(fā)生先天性耳聾,產(chǎn)生耳聾的原因與耳蝸小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有關(guān),如果及時停藥治療,內(nèi)耳的損害是可望恢復的。
6.順氯胺鉑是近年來臨床上應用的一種廣譜抗癌藥物,它會破壞細胞DNA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破壞細胞增殖,聽力多為雙側(cè)對稱性下降。
7.避孕藥大量服用可導致內(nèi)耳淋巴液離子紊亂,產(chǎn)生感音性聾,甚至為永久性聾,多伴有耳鳴,偶有眩暈。
此外,重金屬制劑,如鉛、汞、砷等有毒重金屬,長期接觸,除發(fā)生身體內(nèi)臟的中毒,出現(xiàn)貧血、乏力、惡心外,還可出現(xiàn)耳聾。
為防止藥物性耳聾的發(fā)生,用藥之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嚴格掌握藥物使用的適應癥。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為并發(fā)耳蝸損害最多的一種耳毒藥物,因此避免濫用此類抗生素將是降低藥物性耳聾的一項重要措施。有的耳毒藥物聯(lián)合應用時有加強作用,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必要時可選用毒性最小的藥物。治療慢性疾病必須長期應用時,應進行藥敏試驗,根據(jù)藥敏試驗結(jié)果進行針對性選擇性用藥,以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不必要的用藥。家族中有耳毒藥物過敏史者也應當慎用以上藥物。
■搓揉耳朵,保健全身
在小小的耳朵上,聚集有一百二十個穴道,你一定很詫異。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穴道因與全身的經(jīng)絡相連,故和五臟六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當身上部位發(fā)生異常時,耳穴的對應穴道,即會產(chǎn)生疼痛或硬塊。如果適時地加以處置,把這些異常的現(xiàn)象消除,身體的狀況自然就可改善。古老醫(yī)術(shù)中的耳針療法,就是運用這個原理。
在現(xiàn)今繁忙的生活中,很多人忽略這個重要的部位。每天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去搓揉,讓耳朵上所有的穴道都能活絡暢通,對健康有莫大的助益。護耳小貼士
1.避免到太嘈雜的地方,如歌廳、迪廳。
2.在高噪聲的環(huán)境下工作,要配戴適當?shù)淖o耳罩及耳塞。
3.耳朵發(fā)炎或耳鳴,要立刻看醫(yī)生。
4.用耳機聽CD、MD、MP3時不要把音量調(diào)得太大。
5.耳垢是一種天然保護外耳道的分泌物,不需特別清理,每天只要清洗耳廓便可。不要以為棉花棒是較佳的潔耳工具,其實這只會將大部分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孔,形成嵌塞,而棉花球也可能遺留在耳道內(nèi)。
6.洗頭或沐浴時,可用棉花球塞耳,防止污水流入耳道。
1、盡量避免噪音對聽力的損害。如果老年人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車輛喧鬧、人聲喧嘩等噪音,聽覺容易疲勞,內(nèi)耳的微細血管處于痙攣狀態(tài),使內(nèi)耳供血不足,聽力就會迅速減退,甚至發(fā)生噪音性耳聾。
2、不要自己掏耳朵。耳道奇癢難忍時,用棉簽浸入少許酒精或甘油,輕拭耳道或到醫(yī)院找耳鼻喉科醫(yī)生治療。
3、謹慎用藥,避免耳毒性藥物。老年人疾病較多,常常使用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同時,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差,過量使用這些藥物更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損害聽力。
4、經(jīng)常按摩。按摩時可取翳風穴(耳垂后凹陷處)、聽會穴(耳垂前凹陷處與翳風穴隔耳對稱)早晚各進行一次,每次5—10分鐘,長期堅持即可見效。
5、戒除不良嗜好,注意飲食衛(wèi)生。盡量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含纖維素和蛋白質(zhì)較多的蔬菜、水果、魚肉和牛羊肉。同時,要把抽煙和飲酒的數(shù)量和頻度控制在最低程度,最好做到戒煙戒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33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潔齒牢牙方
下一篇: 美尼爾氏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