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易方
(1)山楂炭10g,炙雞內金4g,砂仁1g,共研細末,每次服1g,每日3次。用于傷食瀉。
(2)焦山楂、雞內金各等分,研為細末,每次1~2g,每日2~3次。用于傷食瀉。
(3)蒼術炭、山楂炭各等分,研末,每次1~2g,每日2~3次。用于風寒表證不著、腹瀉次數(shù)不多之偏濕瀉。
(4)蒼術炭、炮姜炭、山楂炭各等分,研末,每次1~2g,每日2~3次。用于脾陽虛瀉之輕癥。
(5)地錦草、馬齒莧、鐵莧菜,每味用15~30g,取1~3味,為煎劑或制成合劑,每日分服。用于濕熱瀉。
(6)地錦草、辣寥草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用于濕熱瀉。
(7)蒼耳草根、鳳尾草各30g,水煎服。用于濕熱瀉。
(8)石榴皮10g,水煎加紅糖,每日1劑。用于久瀉無積滯者。
(9)山藥或芋頭曬干,研成細粉,每次3~6g,開水調成奶糕狀,每日3~4次。用于脾虛泄瀉。
(10)薯蕷散:焙黃懷山藥100g,砂仁5g,共研細末,每次服10g,加少量開水或葡萄糖水調成糊狀喂服,每日2~3次,平日常服。用于脾虛久瀉。
(11)生葛根30g,綠茶2g,白糖20g,食鹽0.5~1g(嘔吐加生姜1~2片),煎水成300ml,代茶飲。用于久瀉傷陰者的輔助治療。
2.中成藥
(1)保和丸:每次3g,每日2次。用于傷食瀉。
(2)純陽正氣丸:每次1.5~3g,每日1~2次。用于夏季中寒泄瀉,腹痛嘔吐肢冷者。
(3)藿香正氣軟膠囊:每次1~2粒,每日2~3次。用于風寒泄瀉。
(4)葛根芩連微丸:每次1~3g,每日3次。用于濕熱瀉。
(5)理中丸:每次3~5g,每日2~3次。用于脾陽虛瀉。
(6)附子理中丸:每次3~5g,每日2~3次。用于脾腎陽虛瀉。
吃芽咆桿菌活菌片.用7個干桂圓殼,然后洗凈放水煮一會兒,煮好后喂給寶寶喝就可以了.首先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
其次不能亂用藥.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飲食不當引起。對這些原因引起的腹瀉,抗生素藥物不但無效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
再次,給你些土方吧.夏天腹瀉的食療可以選用以下這些:
1、胡椒7粒,雞蛋1枚。將雞蛋打1孔,胡椒研為細末,放入蛋中,濕紙封口,蛋殼外用濕白面團包裹3-5毫米厚,放于木炭火中煨熟,去殼,空腹白酒送服。1日3克。功效:散寒溫中,止瀉。
2、粳米100克。將米炒焦,加水煮粥,任意服食。功效:健脾祛濕。
3、黃瓜葉治腹瀉:取新鮮黃瓜葉適量,將葉上的絨毛刷掉后用清水洗凈,搗碎擠汁,盛于碗內,再取等量蜂蜜(約3湯匙)與黃瓜葉汗混合攪勻,1次服下,多則2次即可痊愈。
4、西洋參、川黃連、春砂仁、烏梅各3克,白芍、煨葛根各6克,甘草2克,車前子8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與大米共煮成粥食用。
5、樟木皮200克(去除黑色外皮,取紅色內層),石榴嫩葉50克,大米50克。先把樟木皮搗爛,用武火炒成炭,石榴葉炒至干酥,大米炒至黃色,加水煮沸后約5-7分鐘,取藥液飲用。
6、葡萄葉治腹瀉:取新鮮葡萄葉25-50克,洗凈入鍋,加水稍過藥面。水煎2次,合并2次藥液,過濾后備用。
7、芡實30克,山藥60克,藿香葉4克,山萸肉15克,谷芽(或麥芽)15克,烏梅10克,枳殼9克。焙焦研細為散,瓶裝密封備用。每次10克,用開水沖,再放少許白糖,稍煮沸,待微溫服之用于治療慢性腹瀉。
我們年輕人對小兒的護理很少了解,尤其是對小兒腹瀉這類的常見兒科病不知道怎么做,那么,小兒腹瀉的治療是怎樣的'?下面就由我為您詳細介紹。
小兒腹瀉的治療 1、小兒腹瀉的治療
小兒發(fā)生腹瀉時,家長首先應觀察大便性狀和次數(shù):看大便是什么樣子很重要,如果是糊狀或(小孩子)大便里有不消化的奶瓣兒,量不大,不是水樣變,也不是黏液膿血便,可以暫時不用處理,觀察一下。如果是水樣變,每次量很多,或肉眼看見黏液或血絲,應立即去醫(yī)院化驗大便。
然后是觀察孩子是否有脫水現(xiàn)象:如孩子哭時淚少或無淚,加上尿少,說明脫水很嚴重,要立即給孩子補液。如孩子不吐,可以給孩子喂口服補液鹽(市面有售),或臨時喂點淡糖鹽水。如嘔吐很嚴重,不能進食,需要去醫(yī)院輸液。同時注意孩子是否有發(fā)熱現(xiàn)象,如溫度超過38.5度以上,要適當選擇退熱藥。
除了觀察大便性狀和次數(shù)以外,需要進行以下觀察,可以提供給醫(yī)生。量孩子體溫,看身上有無皮疹或其他異常表現(xiàn),看腹瀉是發(fā)燒前出現(xiàn)還是發(fā)燒后出現(xiàn)的,看孩子的精神面貌,是否有精神差,陣發(fā)性哭鬧,尿少,嘔吐等。
2、什么是腹瀉
腹瀉(diarrhea)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可因多種疾病而引起。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排出糞便的量約200~400g。也有少數(shù)人每天雖排便2~3次,但糞便性狀正常,則不能稱為腹瀉。腹瀉一般是指每天大便次數(shù)增加或排便次數(shù)頻繁,糞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膿血,或者還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內容物。一般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類,前者是指腹瀉呈急性發(fā)病,歷時短暫,而后者一般是指腹瀉超過2個月者。
3、腹瀉的癥狀體征
胃腸道癥狀,便意頻繁,每次糞量不多并有里急后重感者,病變多在直腸或乙狀結腸;小腸病變則無里急后重感。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后腹痛可減輕者,往往為乙狀結腸或直腸病變。
腹瀉次數(shù)及糞便性狀,急性腹瀉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多稀薄,如為細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常帶血及膿液。如為糖稀或果醬樣糞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稀薄水樣便常見于食物中毒。
小兒腹瀉病的偏方 用大蒜治腸炎腹瀉一法:蒜剝皮洗凈,用刀削去蒜瓣的頭尾和蒜的膜皮。拉肚子時,大便后先溫水坐浴,再將削好的蒜送入直腸里,越深效果越好,一般情況下,放入蒜后瀉肚即止,五六個小時后排便即成條形。每次放一兩瓣,連放兩三天,大便可正常。
肚臍敷藥治腹瀉,將白胡椒粉或云南白藥敷于肚臍上,上面用消毒棉紗蓋住,最外面用虎骨麝香膏或傷濕止痛膏封住。
藿香正氣水可治嬰幼兒腹瀉:取凈布一塊(紗布最好),折成5-8厘米對方4-6層,先將藿香正氣水在水中預熱,再把布塊放到患兒肚臍上,待藥溫適宜時倒在布塊上,以充盈蓋并固定,小于6個月患兒2-3小時取下,6個月以上患兒時間黍長取下,1日3次,2日即可見效。
小兒腹瀉的預防 加強衛(wèi)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wèi)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yǎng)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
母乳是六個月以內嬰兒最適宜的食物,應大力提倡小嬰兒按需喂養(yǎng)。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
按時添加輔食,小兒在添加輔助食物時必須注意從少到多,逐漸增加,使嬰兒有個適應過程;從稀到稠,先喝米湯,漸漸過渡到稀飯、軟飯;從細到粗,如加水果時,開始喂果汁,爾后吃果泥。五個月試加雞蛋黃、魚泥、嫩豆腐;七個月以后可添加富有營養(yǎng)、適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魚、肉末、青菜、餅干等,逐漸為斷奶做些必要準備,但應避免在夏天斷奶。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及病后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注意飲食衛(wèi)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38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小兒腹瀉藥膳方
下一篇: 小兒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