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處方(一)
【辨證】濕熱。
【治法】淡滲利水,清利濕熱,健脾燥濕。
【方名】止瀉湯。
【組成】匾蓄7.5克,瞿麥7.5克,車前子7.5克,木通5克,滑石7.5克,通草7.5克,黨參7.5克,赤苓7.5克,白術(shù)7.5克,生甘草5克,蓮肉7.5克,扁豆7.5克,薏苡仁7.5克,木香2克,黃連5克,罌粟殼3克,白頭翁7.5克。
【用法】水煎服,6個月以下患兒分6日服,1歲以內(nèi)分4日服,1歲以上分2日服,日服3次。
【出處】宋從有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脾虛熱,胃失和降。
【治法】健脾和胃,清熱利濕。
【方名】止泄靈。
【組成】車前子(微炒)32克,澤瀉(炒炭存性)64克,木瓜24克,胡黃連24克,焦白術(shù)24克,炒扁豆24克,生山藥24克,黨參16克,廣木香16克,葛根16克,桔梗9克。
【用法】共研細末過篩,瓶裝備用,開水調(diào)服,日服3次,3-6個月者每次1.2-1.5克,6個月-1歲服1.5-2克,1歲1個月-1歲8個月服2-3克,1歲8個月-2歲服3-4.5克。
【出處】胡安黧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濕熱泄瀉。
【治法】清熱除濕,斂陰固腸。
【方名】龍牡三石湯。
【組成】煅龍骨30克,煅牡蠣30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用法】煎湯化水,頻頻進服,日服1-2劑。
【出處】李志山方。
中藥處方(四)
【辨證】脾胃虛弱。
【治法】補中益氣,健脾止瀉。
【方名】健脾粉。
【組成】黨參12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面,篩為散。2歲以下每次1-2克,日服2次,2歲以上加量,6歲以上者,每次3克,日服2次。
【出處】鄭振華方。
中藥處方(五)
【辨證】喂養(yǎng)失節(jié),饑飽無時,損傷脾胃,健運失司。
【治法】消導(dǎo)止瀉。
【方名】消導(dǎo)止瀉湯。
【組成】佛手5-10克,山楂5-10克,麥芽5-10克,連翹5-10克,白術(shù)5-10克,陳皮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朱永厚方。
中藥處方(六)
【辨證】脾胃嫩弱,喂養(yǎng)不當(dāng),損傷脾胃。
【治法】消食和中,燥濕健脾。
【方名】建食和中湯。
【組成】建曲6克,山楂6克,蒼術(shù)6克,麥芽9克,茯苓9克,陳皮5克,法夏5克,厚樸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系1歲左右小兒用量)。
【出處】汪鑫濤方。
中藥處方(七)
【辨證】飲食不節(jié),脾郁不舒,運化失司,濕邪內(nèi)停。
【治法】醒脾和胃,滲濕利水。
【方名】新加胃苓湯。
【組成】蒼術(shù)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5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桂枝7.5克,厚樸7.5克,陳皮7.5克,炙甘草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柴國劍方
一、辨證要點
1.辨病因不同的病因可導(dǎo)致不同的證型,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狀。一般大便稀溏夾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多由傷乳傷食所致。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黃,臭氣不甚,多由風(fēng)寒引起。水樣或蛋花湯樣便,量多,色黃褐,氣穢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多是濕熱所致。大便稀薄或爛糊。色淡不臭,多食后作瀉,是為脾虛所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無臭,多屬脾腎陷虛。
2.辨輕重大便次數(shù)一般不超過10次,精神尚好,無嘔吐,小便量可,屬于輕證。瀉下急暴,次頻量多,神萎或煩躁,或有嘔吐,小便短少,屬于重證。若見皮膚干枯,囟門凹陷,啼哭無淚,尿少或無,面色發(fā)灰,精神萎靡等,則為泄瀉的危重變證。
3.辨虛實泄瀉病程短,瀉下急暴,量多腹痛,多屬實證。泄瀉日久,瀉下緩慢,腹脹喜按,多為虛證。遷延日久難愈,泄瀉或急或緩,腹脹痛拒按者,多為虛中夾實。
二、治療原則
泄瀉治療,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法則。實證以祛邪為主,根據(jù)不同的證型分別治以消食導(dǎo)滯,祛風(fēng)散寒,清熱利濕。虛證以扶正為主,分別治以健脾益氣,補脾溫腎。泄瀉變證,分別治以益氣養(yǎng)陰、酸甘斂陰、護陰回陽、救逆固脫。本病除內(nèi)服藥外,還常使用外治、推拿、針灸等法治療。
分證論治
(一)常證
1.傷食瀉
證候: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
分析:本證常有乳食不節(jié)史。乳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故瀉下稀便夾有不消化的乳凝塊或食物殘渣。食滯中焦,氣機不利則腹脹腹痛;瀉后積滯見減,,氣機一時得暢,故見瀉后腹痛暫時減緩。乳食內(nèi)腐,濁氣上沖,胃失和降,噯氣酸餿,或有嘔吐。舌苔厚膩或微黃,大便酸臭,或如敗卵,不思乳食,夜臥不安,皆為乳食積滯之證。
治法:消食導(dǎo)滯。
方藥:保和丸加減。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化積導(dǎo)滯,陳皮、半夏理氣降逆,茯苓健脾滲濕,連翹清解郁熱。腹脹腹痛加木香、厚樸、檳榔理氣消脹止痛;嘔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嘔。
2.風(fēng)寒瀉
證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分析:調(diào)護失宜,感受風(fēng)寒,寒邪客于腸胃,寒凝氣滯,中陽被困,運化失職,故見大便清稀,糞多泡沫,臭氣不甚。風(fēng)寒郁阻,氣機不得暢通,故見腸鳴腹痛。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均為風(fēng)寒外襲之象。
治法:疏風(fēng)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藿香、蘇葉、白芷、生姜疏風(fēng)散寒、理氣化濕,大腹皮、厚樸、陳皮、半夏溫燥寒濕、調(diào)理氣機,蒼術(shù)、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大便稀,色淡青,泡沫多,加防風(fēng)炭以祛風(fēng)止瀉;腹痛甚,里寒重,加木香、干姜以理氣溫中散寒止痛;夾有食滯者,去甘草、大棗,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導(dǎo)滯;小便短少加澤瀉、豬苓滲濕利尿;表寒重加荊芥、防風(fēng)以加強解表散寒之力。
3.濕熱瀉
證候: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食欲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fā)熱煩鬧,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分析:濕熱之邪,蘊結(jié)脾胃,下注腸道,傳化失司,故瀉下稀薄如水樣,量多次頻。濕性粘膩,熱性急迫,濕熱交蒸,壅阻胃腸氣機,故瀉下急迫,色黃而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煩鬧不安;濕困脾胃,故食欲不振,甚或嘔惡,神疲之力。若伴外感,則發(fā)熱;熱重于濕,則口渴;濕熱下注,故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均為濕熱之征。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常用藥:葛根解表退熱、生津升陽,黃芩、黃連清解胃腸之濕熱,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具解表清腸、表里雙解之功。熱重于濕,加連翹、馬齒莧、馬鞭草清熱解毒;濕重于熱,加滑石、車前子、茯苓、蒼術(shù)燥濕利濕;腹痛加木香理氣止痛;口渴加生石膏、蘆根清熱生津;夏季濕濁中阻加藿香、佩蘭芳化濕濁;嘔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嘔。
4.脾虛瀉
證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分析: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時輕時重。脾胃虛弱,運納無權(quán),故多于食后作瀉。泄瀉較久,脾虛不運,精微不布,生化乏源,氣血不足,故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益氣補脾,山藥、蓮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濕,砂仁、桔梗理氣和胃。胃納不振,舌苔膩,加藿香、陳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濕,理氣消食助運;腹脹不舒加木香、枳殼理氣消脹;腹冷舌淡,大便夾不消化物,加干姜以溫中散寒,暖脾助運;久瀉不止,內(nèi)無積滯者,加肉豆蔻、訶子、石榴皮以固澀止瀉。
5.脾腎陽虛瀉
證候:久瀉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分析:久瀉不止,脾腎陽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虛氣陷,則見脫肛。腎陽不足,陰寒內(nèi)生,故形寒肢冷,面色觥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脾溫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shù)、甘草健脾益氣,干姜、吳茱萸溫中散寒,附子、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溫腎暖脾、固澀止瀉。?9?9脫肛加炙黃芪、升麻升提中氣;久瀉不止加訶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斂固澀止瀉。
(二)變證
1.氣陰兩傷
證候:瀉下無度,質(zhì)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煩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膚干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至無尿,唇紅而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
分析:本證多起于濕熱泄瀉,由于瀉下無度,水液耗失,陰津受劫,液虧氣虛,肌膚失養(yǎng),故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膚干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唇紅而干,精神萎靡。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甚或無尿。胃陰傷,無津上承,故口干、口渴引飲。氣陰不足,心失所養(yǎng),故心煩不安。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均為氣陰損傷之象。
治法:益氣養(yǎng)陰,酸甘斂陰。
方藥:人參烏梅湯加減。常用藥:人參、炙甘草補氣扶脾,烏梅澀腸止瀉,木瓜祛濕和胃,四藥合用且能酸甘化陰,蓮子、山藥健脾止瀉。久瀉不止加山楂炭、訶子、赤石脂澀腸止瀉;口渴引飲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蘆根養(yǎng)陰生津止渴;大便熱臭加黃連清解內(nèi)蘊之濕熱。
2.陰竭陽脫
證候:瀉下不止,次頻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蒼白,哭聲微弱,啼哭無淚,尿少或無,四肢厥冷,舌淡無津,脈沉細欲絕。?9?9
分析:本證多見于暴瀉或久瀉不止,耗傷津液,陰損及陽,氣隨液脫。陰傷于內(nèi),故見啼哭無淚,尿少或無;陽脫于外,則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聲微弱,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舌淡無津,脈沉細欲絕,為陰津耗竭、陽氣欲脫之象。
治法:挽陰回陽,救逆固脫。
方藥: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常用藥:人參大補元氣,麥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氣養(yǎng)陰、酸甘化陰,附子回陽固脫,龍骨、牡蠣潛陽救逆。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藿香正氣膠囊每服2―3粒,1日3-4次。用于風(fēng)寒瀉。
2.純陽正氣丸每服2-3g,1日3-4次。用于中寒泄瀉,腹冷嘔吐者。
3.甘露消毒丹每服2-3g,1日3―4次。用于暑濕泄瀉。
4.葛根苓連丸,每服1二2g,1日3-4次。用于濕熱瀉。
5.附子理中丸每服2-3g,1日3―4次。用于脾腎陽虛瀉。
二、單方驗方
1.蒼術(shù)、山楂各等份,炒炭存性,研末。每次1―2g,1日3―4次,開水調(diào)服。有運脾止瀉之功,用于濕濁瀉、傷食瀉。久瀉脾陽傷者加等份炮姜炭粉,用于脾虛瀉。
2.杏仁滑石湯杏仁、滑石、半夏各10g,黃芩、厚樸、郁金各6g,橘紅4g,黃連、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劑。有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之功,用于濕熱瀉。
三、藥物外治
1.丁香2g,吳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細末。每次1―3g,醋調(diào)成糊狀,敷貼臍部,每日1次。用于風(fēng)寒瀉、脾虛瀉。
2.鬼針草30g,加水適量。煎沸后倒入盆內(nèi),先熏后浸泡雙足,每日3―5次,連用3-5日。用于小兒各種泄瀉。
四、針灸療法
1.針刺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發(fā)熱加曲池,嘔吐加內(nèi)關(guān)、上脘,腹脹加下脘,傷食加刺四縫,水樣便多加水分。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2次。
2.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闕。隔姜灸或艾條溫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五、推拿療法
運脾土、推大腸、清小腸各100次,摩腹3分鐘,揉天樞、揉龜尾、推七節(jié)骨各100次,捏脊3-5遍。發(fā)熱加退六腑、清天河水,偏寒濕加揉外勞宮100次,偏濕熱加清大腸100次,偏傷食加推板門100次,偏脾虛加揉足三里。
六、飲食療法
1.炒山藥、薏苡仁、芡實,可單用一種,也可一起用,與大米同煮成粥,每日食用。用于脾虛瀉。,
2.健脾八珍糕,每次2塊,開水調(diào)成糊狀吃,每日1―3次。用于脾虛瀉。
【導(dǎo)讀】:寶寶腸胃不好,便秘、腹瀉,胃口不好,媽媽們看著很心疼,看醫(yī)生吃藥也不太好,不妨試試一些中醫(yī)小偏方吧。這些寶寶消化道處方,媽媽們一定要保存哦。
你的寶寶是否也遭遇了便秘、腹瀉、腹脹、沒胃口的困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除了檢查寶寶的菜單,也要糾正你的喂養(yǎng)方式嘍。下面是我們從中醫(yī)師媽媽那里“偷學(xué)”來的寶寶消化道處方,只需要一點小小的改變,就能讓寶寶的腸胃更輕松,馬上行動起來吧!
當(dāng)寶寶便秘時
處方1.來點兒敗火食物
新生兒便秘喝什么?有時候上火也是寶寶便秘的罪魁禍?zhǔn)祝绻麑殞氁呀?jīng)添加輔食了,那就來點敗火食物吧,既不用擔(dān)心藥物的副作用,又解決了“嗯嗯”之苦,多好。
可以用綠豆、鮮藕、甘蔗、大白菜根、荸薺、鮮茅草根、鮮蘆葦根等熬茶,每天多次飲用,還可以在米粉中放些黃瓜汁或香蕉泥。黃瓜在榨汁之前用開水燙一下或者小煮一下。如果黃瓜汁無效,建議試一下類似的青菜,比如苦瓜和芹菜。這些敗火通便食材,對大人也有不錯的效果哦!
處方2.白開水是一定要喝的
寶寶早上起來先給他喝幾口白開水吧,這樣可以補充晚上丟失的水分,清理腸道,促進循環(huán)等。盡量半小時后再喝奶或吃主食,吃完后再喝幾口水以清潔口腔。如果你家的寶寶不認奶瓶,堅決抵制,那就辛苦一下,用小勺或小碗給他一點一點地給他喂吧。醫(yī)生媽媽說了,喝點總比不喝好。
處方3.母乳媽媽的蛋白攝入別太多
你的飲食直接影響著母乳的質(zhì)量,所以母乳喂養(yǎng)時,媽媽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如果你頓頓都是豬蹄湯、雞湯等富含蛋白質(zhì)的肉湯,寶寶的大便就會出現(xiàn)硬結(jié)塊,而且有股臭雞蛋味。親,這個時候你就該稍微控制一下了,雞蛋、豆制品、奶類等雖然是好東西,可不能貪多哦,要多吃蔬菜、水果、粗糧,多喝粥,各種肉湯一定要適量,堅持幾天,寶寶的便秘情況便會減輕許多。
處方4.人工喂養(yǎng)時奶粉里加勺糖
奶粉的原料是牛奶,牛奶中含酪蛋白多,鈣鹽含量也較高,在胃酸的作用下容易結(jié)成塊,不易消化。所以,配方奶粉要按照說明沖調(diào),不要沖調(diào)過濃,可以在奶中加一勺糖,也能有效緩解便秘。
處方5. *** *** 產(chǎn)生便意
媽媽用手指蘸些橄欖油,在寶寶的 *** 周圍擦拭 *** ,可幫助寶寶產(chǎn)生便意?;蛴谜毫碎蠙煊偷拿薨羯烊?*** 2厘米處并轉(zhuǎn)動,以 *** 排便。不過此種方法不建議常用,可以在寶寶能排出便便,但是不順利的時候作為促進方法使用,以免寶寶產(chǎn)生依賴性。
處方6.自制“開塞露”
開塞露我們是不建議寶寶經(jīng)常用的,不過我們可以制作一些將蜂蜜放入鍋中,小火煎熬,同時用筷子不斷攪拌,當(dāng)用筷子能挑起蜜絲時,用手蘸香油將蜂蜜搓成小段,長2~3厘米即可,粗細同筷子,一周使用2~3次,治便秘有很好的效果。
處方7.白芝麻噴噴香
當(dāng)寶寶出現(xiàn)便秘時還可給寶寶食用自制芝麻糖。即將白芝麻放入鍋中干炒,炒香后碾碎,加入白糖攪拌均勻后放置備用。小寶寶可以早、晚各一勺調(diào)入輔食粥中,大寶寶可以加入饅頭、面包中食用,連食一周后便秘情況就會有所緩解。
當(dāng)寶寶拉肚肚時
處方1.不禁食,但是注意補水
腹瀉時原則上不禁食,但要適當(dāng)控制飲食,以減輕脾胃負擔(dān)。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可以繼續(xù)喂養(yǎng),兩次喂奶中間可以補充一次水分。人工喂養(yǎng)的話,小于6個月的可用等量米湯或水稀釋代乳品喂養(yǎng)2~3天,病情減輕者可以恢復(fù)正常喂養(yǎng);大于6個月的寶寶,可選用大米湯、爛面條等,也可加些新鮮水果汁以補充鉀。
Tips
如果患兒伴有嘔吐,不可強制進食,可暫時禁食,但宜少量多次飲用口服補液鹽。
腹瀉恢復(fù)期,人工喂養(yǎng)兒可先喂稀釋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2~3天,以后逐漸增至全奶。
處方2.同時服用媽咪愛和思密達
媽咪愛和思密達可以同時服用,不過要間隔1小時吃。因為思密達是清理腸道的,它會把腸道里的東西都排出來,再給腸臂形成一層保護膜。如果和其他藥物一起服用,就等于沒吃——因為一起被清理掉了,所以要間隔開。此外,媽咪愛是活性菌,還要與消炎藥間隔2小時吃。一起服用的話,活性菌就被“消炎”掉了。
處方3.自制口服補液鹽——米湯加鹽
口服補液鹽有的寶寶喝不下去,那么我們可以試試自制的補液鹽。用米湯500毫升+細鹽1.75克(半啤酒瓶蓋)和20克白糖(兩平匙);或炒米粉25克(約兩滿瓷湯勺)+細鹽1.75克(半啤酒瓶蓋)+水500毫升煮2~3分鐘。小于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后可飲50~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歲者可以分多次喝,每天攝入量不少于1000毫升。
處方4..很棒的焦米湯
將大米炒至焦黃,磨成粉狀,加水煮米湯給寶寶食用。焦米湯易于消化,它的碳化結(jié)構(gòu)還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是嬰幼兒腹瀉的首選食品。
處方5.神奇的胡蘿卜湯
將胡蘿卜洗凈,切開去莖,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再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后加水成湯(按500克胡蘿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后加糖煮沸即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腹瀉好轉(zhuǎn)后停用。
處方6.別小看了蘋果水
取一個新鮮蘋果洗凈,帶皮切成蘋果丁,再切上兩片姜,加水250毫升,煮至蘋果軟爛為止,給患兒喝蘋果水,此法適用于2歲以下的小兒。2歲的以上的幼兒可以吃蘋果泥。
當(dāng)寶寶脹肚子時
處方1.少吃產(chǎn)氣多的食物
對于小寶寶脹肚子,我們已經(jīng)知道要注意每次喂奶后拍嗝、奶嘴孔洞別太大等。如果已經(jīng)開始吃輔食了,要注意少給寶寶吃容易脹氣的食物,例如地瓜、豆類等。每嘗試一種新的食物時,不僅僅要注意觀察是否過敏,還要看是否容易出現(xiàn)脹氣。
處方2.舒服的腸道體操
以寶寶的肚臍為中心,沿著肚臍用手掌進行順時針 *** ,每次輕輕 *** 30~50下?;蛘甙褜殞毱教煞旁跔椛?,擡起寶寶的腿,在空中模仿“蹬單車”的動作。這種腸道體操都可以促進氣體的排出。
當(dāng)寶寶厭食時
處方1.給孩子捏捏脊
讓孩子俯臥,用雙手的食指和拇指提捏小兒脊柱皮膚肌肉(可在后背抹上一點滑石粉,防止擦傷皮膚) ,一般捏三次提一次,先從頸椎到尾椎,再由尾椎到頸椎反復(fù)l0次左右,直至皮膚潮紅為止,手法一定要輕柔,不要讓孩子感覺很痛不配合。每天晚上睡覺前,或者其他空閑時間,孩子空腹的時候捏一次。一般來說,這樣 *** 兩天,孩子的食欲就會有所好轉(zhuǎn)。
處方2.來點蓮藕粥
將藕洗凈切薄片,同粳米共入鍋中加水煮粥,調(diào)入白糖即成。可以健脾開胃。還可以多吃些芋頭、薏米粥、大米粥等健脾養(yǎng)胃之品。其中,芋頭含有一種天然的多糖類植物膠體,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但切忌生食,其中的黏液會 *** 咽喉。
處方3.開胃中藥還是要備一些
雖說我們不建議多用藥,但是對于厭食時間較長,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孩子,還是需要用一些中成藥調(diào)理的。小兒健脾丸、健脾八珍糕、啟脾丸、山白消食合劑等都可以,不過要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服用哦!
病證名出《中藏經(jīng)》。指小兒泄瀉,便色白稀薄。臨床常伴有腹脹、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水濕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濕,用《中藏經(jīng)》白術(shù)丸(白術(shù)、當(dāng)歸、白芍、木香)。
小兒泄瀉
病證名。指小兒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shù)增多,或呈水樣帶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風(fēng)寒或暑熱,內(nèi)傷乳食,而致脾胃運化失常;也有素體虛弱或久病脾虛,中焦運化無力等均可發(fā)病。一般分風(fēng)寒瀉、暑熱瀉、傷食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詳見各條。若病情惡化,可致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治當(dāng)斂陰、固陽,若兩者兼施。
概述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為高,不同季節(jié)發(fā)生的泄瀉,其證候表現(xiàn)有所不同。2歲以下小兒發(fā)病率高,因嬰幼兒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傷于乳食或脾腎氣陽虧虛,均可導(dǎo)致脾病濕盛而發(fā)生泄瀉。輕者治療得當(dāng),預(yù)后良好;重者下泄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zhuǎn)為疳證。
診斷
(一)診斷標(biāo)準(zhǔn)
1、中醫(yī)診斷標(biāo)準(zhǔn)
(1)病史: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癥狀: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
(3)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yán)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
(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diào)及電解質(zhì)紊亂。
2、西醫(yī)診斷標(biāo)準(zhǔn)
(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便。
(2)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內(nèi)
2、遷延性期:病程2周至2個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個月
(三)疾病分型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
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
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
(四)癥候診斷
1、風(fēng)寒泄瀉證: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2、濕熱泄瀉證:下利垢濁,稠黏臭穢,便時不暢,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門赤灼,發(fā)熱或哦哦不發(fā)熱,渴不思飲,腹脹、面黃唇紅,舌紅苔黃厚膩,指紋淡,脈濡。
3、傷食泄瀉證: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脹滿,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4、寒濕泄瀉證:大便稀薄如冰,淡黃不臭,腹脹腸鳴,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黃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膩,指紋淡,脈濡。
5、脾虛泄瀉證:久瀉不止,或反復(fù)發(fā)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zhì)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6、脾腎陽虛泄瀉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療方法
中醫(yī)辨證論治
①風(fēng)寒泄瀉證
治法:疏風(fēng)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止瀉一號(驗方)。
②濕熱泄瀉證
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
方藥:止瀉二號(驗方)。
③傷食泄瀉證
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方藥:調(diào)中一號(驗方)
④寒濕泄證
治法:溫脾燥濕、滲濕止瀉。
方藥:桂枝加人參湯合五苓散加減,桂枝、黨參(或人參)、炒蒼術(shù)、炙甘草、豬苓、茯苓、澤瀉、陳皮、厚樸、藿香、訶子、炮姜。
⑤脾虛泄瀉證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調(diào)中二號(驗方)。
⑥脾腎陽虛泄瀉證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黨參、炒白術(shù)、干姜、甘草、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生姜、大棗。
推拿治療
①風(fēng)寒泄瀉:揉一窩風(fēng)、揉外勞宮、清補大腸等,每日1次。
?、跐駸嵝篂a:清脾經(jīng),清大腸,推下七節(jié)骨,清小腸,推箕門,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臍,揉天樞等,每日1次。
?、蹅碁a:補脾經(jīng),清大腸,摩腹,揉板門,運內(nèi)八卦等,每日1次?;蝽樳\八卦,清胃,補脾,清大腸,運土入水,利小便,順揉長強,推上七節(jié)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瀉靈。
?、芎疂駷a:補大腸,補脾經(jīng),推三關(guān),揉外勞宮,揉一窩風(fēng),揉龜尾,推上七節(jié)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濕熱瀉:
?、萜⑻摓a:補脾土,補大腸,捏脊,摩腹,推三關(guān),運內(nèi)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節(jié)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藥灌腸法
根據(jù)不同證型,配取相應(yīng)的中藥湯劑,藥物溫度控制在36—37°C之間,藥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腸。禁忌癥:肛門周口及直腸疾病患者。
(2)敷貼療法: 該療法可調(diào)整胃腸功能,促進吸收,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澀腸止瀉的功效。相應(yīng)制劑如下:
暖臍散(中藥制劑):溫中散寒,用于寒性泄瀉。
瀉痢平(中藥制劑):清熱止瀉,用于熱性泄瀉。
將以上藥物分別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狀藥餅,根據(jù)患兒證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兒臍部,外以醫(yī)用膠貼固定,每次貼敷6—8小時,每日1次。
(3)針灸療法
?、籴樂?/p>
常規(guī)取穴:止瀉穴、足三里、三陰交。
發(fā)熱加曲池;嘔吐加內(nèi)關(guān)、中脘;腹脹加天樞;傷食加刺四縫。
具體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
?、诰姆ǎ夯純喝⊙雠P位,點燃灸條,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紅熱為度,時間約為15—20分鐘。分別灸神厥、中脘、天樞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滯明顯,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腎陽虛者加腎俞,每日1次?;蜻x用多功能艾灸儀治療。
(4)電磁波療法
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可選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
基礎(chǔ)治療
(1)輕度脫水者給予ORS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
(2)體溫超過38.5℃者給予口服對布洛芬混懸劑或乙酰氨基酚滴劑以降溫。
(3)合并細菌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
5、護理
(1)適當(dāng)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dān)。對吐瀉嚴(yán)重及傷食泄瀉患兒暫時禁食,以后隨著病情好轉(zhuǎn),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發(fā)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fā)現(xiàn)泄瀉變證。
注意事項
1、并發(fā)癥處理
(1)脫水(傷陰):在中醫(yī)或綜合治療前提下,正確掌握補液療法,輕癥口服補液鹽,重癥借助實驗室檢查判斷脫水性質(zhì)和程度,及時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中藥可用連梅湯以酸甘斂陰。
(2)酸中毒:根據(jù)血氣分析,糾正酸中毒。根據(jù)相關(guān)公式計算使用適量碳酸氫鈉或乳酸鈉。
(3)低血鉀癥:及時補鉀。
2、泄瀉除治療外,飲食控制非常重要,輕癥患兒適當(dāng)減少乳食,重癥患兒初起須禁食6~12小時,以后隨病情好轉(zhuǎn)可恢復(fù)母乳喂養(yǎng)及進食米湯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以免產(chǎn)生紅臀。紅臀者可用黃連油外用。
3、感染性腹瀉,應(yīng)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38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小兒腸炎中藥方劑
下一篇: 小兒積滯中藥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