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既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常用的藥材。人工種植的山藥,肉色潔白,味甘粉足,個大質(zhì)堅,多供食用。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根,具有補脾養(yǎng)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捎糜谥委熎⑻摼脼a、慢性腸炎、肺虛咳喘、慢性胃炎、糖尿病、遺精、遺尿、帶下等癥。
山藥作為保健食品,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成書于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山藥列為上品,不過當時的山藥可能是野生的,還未進入人工栽培階段。到了唐代,《四時纂要》引用道士王所著的《山居要術》,對山藥栽培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載。中醫(yī)認為,山藥“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許多古典醫(yī)籍都對山藥作了很高的評價。在民間,山藥是人所共知的滋補佳品。它含有蛋白質(zhì)、糖類、維生素、脂肪、膽堿、淀粉酶等成分,還含有碘、鈣、鐵、磷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
現(xiàn)代科學分析,山藥的最大特點是含有大量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種多糖蛋白質(zhì)的混合物,對人體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防止脂肪沉積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彈性,阻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fā)生;可減少皮下脂肪堆積;能防止結(jié)締組織的萎縮,預防類風濕關節(jié)炎、硬皮病等膠原病的發(fā)生。許多滋補方劑,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歸脾湯、參苓白術散等中藥都含有山藥。從明代流傳至今的益壽食品———八珍糕,是由山藥、山楂、麥芽等8味中藥研為細末,和以米粉制成的糕,用于治療老人、小孩的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泄瀉之癥,效果顯著。
山藥的食用方法很多,如對脾胃虛弱癥,用鮮山藥200克、大棗30克、粳米適量,煮粥加糖調(diào)服;或鮮山藥100克,小米50克,煮粥加糖食用;另用山藥配扁豆、蓮米等煮粥服用亦可。對肺虛久咳、腎虛遺精等癥,可取鮮山藥10克搗爛,加甘蔗汁半杯和勻,燉熱服食;亦可單用山藥煮汁服用。山藥屬于補益食品,又有收斂作用,但有濕熱寒邪以及患便秘的人等不宜食用。
山藥 屬薯蕷科纏繞性草本植物。原名薯蕷。據(jù)《本草綱目》記術因唐朝代宗名"預",封建時代為了避諱,改為薯藥,后來又因宋朝英宗名"署",再改為山藥。山藥有野生、家種;山地生、平地生等等。藥用多以山地生、以野生者為佳。
≮美食性昧 ≯
甘、平、無毒。
≮美食成分 ≯
塊根含膽堿、粘液質(zhì)、尿囊素、淀粉、氨基酸等。
≮美食功效 ≯
滋養(yǎng)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治消渴及夜尿、尿頻、婦女帶下等。
脾虛腹瀉(包括慢性腸炎,消化及吸收不良:
山藥半斤,蓮子、熒實各120克,共研細粉。每次以2~3調(diào)匙,加白糖適量,蒸熟作點心吃,每日l~2次,連續(xù)服用,有效。
糖尿病,口渴,尿多,善饑:
山藥15克,黃連6克,水煎服?;蛏剿?、天花粉等量,每日30克,水煎分服。
凍瘡,丹毒,癰疽腫毒初起:
鮮山藥搗爛涂敷于患部,干即更換,數(shù)次即消。(或加蓖麻子仁數(shù)粒一同搗爛外敷更好)。
咳嗽痰喘(包括慢性氣管炎,老人慢性支氣管炎):
鮮山藥搗爛,與甘蔗汁半杯和勻,燉熱服之,一日z次。
項后結(jié)塊,赤腫硬痛(包括淋巴結(jié)炎腫、項背癰疽等):
鮮山藥一段(去皮),蓖麻子2~3粒(去殼),同搗爛研細和勻,貼于患部,一日更換2次
腎虛夢遺,脾虛便涪,老年陽虛,小便頻數(shù):
山藥零余子(山藥藤上所結(jié)的珠牙)30~60克,煮熟去皮,加白糖少許,臨睡前服之,勝如山藥。
肺病發(fā)熱咳喘,自汗,心悸,便溏:
山藥60一120克,煮汁飲服,或每日適量煮食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40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靈芝的藥用價值
下一篇: 藥用植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