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具有較強廣譜抗菌的中藥。除了我們熟知的“銀翹解毒丸”、“銀翹散”等名方中,金銀花是主藥外,金銀花還大量應(yīng)用于各種單、驗方治病中。以下介紹一些常用金銀花筒效方于下:
1.預(yù)防流行性感冒:金銀花30克,菊花15克,柴胡12克,板藍根15克。煎水服,每日1劑,日服2次,連服3天?;剂鞲谐跗诜靡灿行?。
2.預(yù)防流腦、乙腦:金銀花、連翹、野菊花、貫眾、甘草各12克,水煎服,每日2次,連服3-5天。
3.治咽喉腫痛:金銀花、馬齒莧各30克,牛蒡子、玄參各10克,桔梗6克。水煎服,每日2~3次。對急性扁桃體炎也有效。
4.治急性乳腺炎:金銀花60克,蒲公英30克,青皮、陳皮、連翹各10克.甘草6克。日服3次,每日1劑。
5.治脈管炎c脈痹):金銀花90克,黃芪、當(dāng)歸、玄參各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服3次.每日1劑,服10天為1個療程。
6.治癰癤腫毒:金銀花60克,野菊花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疔瘡和一切腫毒(無論已潰還是未潰)均有效。
7治痢疾:銀花炭(炒焦黃)15克,研末,用蜂蜜水調(diào)服。每日2-3次,對各類細茵性痢疾均有效。
8.治蕁麻疹:金銀花、路路通各30克,虎耳草10克。水煎服或沸水泡服,每日1劑。
9.清解暑熱:金銀花45克煎成涼茶喝,代茶頻服。熱天可防中暑及腸道傳染病。
10.泌尿系感染:金銀花、白茅根、海金沙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小便短赤或不利、尿道熱痛及血尿均有效。
金銀花又名雙花、銀花、忍冬花,為忍冬科多年生纏繞性木質(zhì)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初當(dāng)花蕾含苞未放時采摘,晾曬或陰干,生用或炒用。性寒,味甘,入肺、胃、大腸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涼血止痢。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金銀花含綠原酸、異綠原酸、黃酮類物質(zhì)、忍冬甙、肌醇及微量揮發(fā)油等。藥理研究金銀花有三大作用:一是抗病原微生物。實驗證明金銀花對各種致病菌、病毒,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皮膚真菌、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是增強免疫功能。金銀花能促進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三是抗炎、解熱。金銀花能促進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的釋放,對炎癥早期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滲出性水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金銀花甘寒質(zhì)輕,其氣清香,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宣散風(fēng)熱,清解之中能宣透,為治療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期、癰瘡癤腫之要藥。
金銀花功善清熱解毒,性能宣泄,透散表邪,常將其與連翹、牛蒡子、荊芥等配伍治療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癥見發(fā)熱微惡寒、頭身疼痛等,此法以銀翹散為代表方。若熱邪入里,癥見高熱煩渴、大汗出、脈洪大,常將其與石膏、知母、連翹配伍,代表方有銀翹白虎湯;若熱入營血,癥見高熱神昏、煩躁不安或斑疹隱隱,常將本品與丹皮、生地、玄參等合用,共奏清營護陰、涼血解毒之效,代表方有清營湯。
金銀花既能清熱又能解毒涼血,還是治療癰癤腫毒的要藥。治療熱毒癰癤,可單用濃煎內(nèi)服,亦可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配伍,以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飲。瘡瘍腫毒初起或已成膿而未潰者,可將本品與山甲、皂刺、大貝、白芷等合用,以加強活血消腫、潰堅之效,代表方有仙方活命飲。有人用金銀花30g、生甘草15g、皂刺12g、鹿角片10g,加白酒50ml,水煎服,治療乳腺炎10例,服3劑湯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
本品生用清熱解毒,炒炭又能止血止痢。用于熱毒血痢可單用本品濃煎內(nèi)服,如《惠直堂經(jīng)驗方》之忍冬散;亦可與黃連、黃芩、白頭翁等配伍,以奏清熱解毒、止血止痢之效。有人用金銀花炭40~50g與秦皮、地榆和用治療菌痢52例,一般3日內(nèi)顯效,6日治愈,總有效率達98.8%。
也有人以鮮金銀花30g水煎或以沒銀煎液(含銀花、沒藥)治療蕁麻疹等皮膚病。
我國民間常以金銀花、生甘草適量泡茶飲用,可用于夏季防暑抗溫,清熱解渴。亦有取金銀花、麥冬、桔梗、烏梅、甘草等泡飲治療急慢性咽喉炎的。
本品治療溫?zé)岵≡谛l(wèi)可散、在氣可清、在營可透,熱病后期余熱未清可用。治外感風(fēng)熱和溫病初期用量宜輕,治癰瘡腫毒及溫病發(fā)熱用量宜重。一般規(guī)定用10~15g入藥,臨床上有用到30~60g者亦無傷陰敗胃之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41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綠豆的藥用
下一篇: 桃花的藥用(桃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