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紫珠的功效
長葉紫珠的功效長葉紫珠(《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山枇杷(《福建民間草藥》),牛舌癀(《閩南民間草藥》)
,野枇杷(《中國藥植圖鑒》)
。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黃毛紫珠的根或莖
、葉
。
【植物形態(tài)】黃毛紫珠灌木
,高約3米
。小枝及幼嫩部分密被黃褐色柔毛
。葉對生;長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
,長12~22厘米
,寬4~7厘米,先端銳尖
,基部鈍楔形
,邊緣有鋸齒,上面脈上常有毛
,下面密被黃褐色茸毛
,側(cè)脈10~14對;葉樹粗
,長1~2厘米
。聚傘花序腋生;花序柄長1~2厘米
,密被長茸毛
;花無柄,密集于花序之頂
;萼錐狀
,被柔毛,有4尖齒
;花冠筒狀
,4裂,紫紅色
,被茸毛
;雄蕊4,突出
,花藥縱裂
;子房4室。核果球形
,徑約1.5毫米
,淡紫色,藏于宿萼內(nèi)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谇锛局烈钅甏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生于平地或山麓。分布江西
、福建、廣東
、臺灣等地
。
【性味】《福建民間草藥》:苦辛,溫
,有小毒
。
【功用主治-長葉紫珠的功效】祛風(fēng),除濕
,活血
,止血。治風(fēng)濕痛
,風(fēng)寒咳嗽
,吐血。①《福建民間草藥》:解毒殺蟲
,驅(qū)風(fēng)除濕
,清痰鎮(zhèn)咳。②《閩南民間草藥》:活瘀止血
,消炎解郁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
。
【選方】①治上肢風(fēng)濕痛:長葉紫珠鮮根二至三兩
。水煎或調(diào)酒服。②治風(fēng)寒頭痛:長葉紫珠鮮葉一兩
。水酒煎服
。③治風(fēng)寒咳嗽:長葉紫珠鮮葉一兩,糖適量
。水煎服
。④治吐血:長葉紫珠搗爛取汁半杯調(diào)蜜服。⑤治水腫:長葉紫珠鮮根或鮮莖葉一至二兩
。水煎服
。(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刺三甲簡介
目錄1拼音2出處3拼音名4刺三甲的別名5來源6原形態(tài)7生境分布8化學(xué)成份9性味10歸經(jīng)11功能主治12刺三甲的用法用量13注意14附方15摘錄附:1用到中藥刺三甲的方劑2古籍中的刺三甲 1拼音 cì sān jiǎ
2出處《天寶本草》
3拼音名Cì Sān Jiǎ
4刺三甲的別名五加皮(《滇南本莩》),白竻根(《生草藥性備要》)
,白茨根
、山五甲(《草木便方》),苦竻蔃(《嶺南采藥錄》)
,刺三加
、苦刺頭(《貴州民間藥物》),三甲皮(《四川中藥志》)
,土三加皮
、三加皮(《廣西藥植名錄》)。
5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根或根皮
。 9~10月間挖取
,鮮用,或鮮時(shí)剝?nèi)「窀伞?/p>
6原形態(tài)白竻(《生草藥性備要》)
,又名:風(fēng)黨竻
、苦竻蔥(《嶺南采藥錄》),鵝掌竻
、白竻花
、苦刺、倒鉤刺
、三葉刺
、臭刺、三爪風(fēng)
、三葉五加
、白刺藤、刺藤烏
、山花蓮
、五虎刺
、三股風(fēng)、紅蘆刺
、三花眉
。
多年生攀援狀灌木,高1~7米
。樹皮灰白色
,枝條具皮孔
,有刺
。復(fù)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
,常有刺
;小葉通常3片,少有5片
,紙質(zhì)
,有短柄;小葉片長卵形或長橢圓形
,長4~8厘米
,寬2.5~4.5厘米,先端急尖
,邊緣有鋸齒
,基部楔形。傘形花序頂生
,常3~10個(gè)聚合成總狀花序或復(fù)傘形花序
,單生者少;花萼具5小齒
,無毛
,長約1.5毫米;花瓣5片
,白色帶淡黃色
,三角形,長約2毫米
;雄蕊5
;雌蕊單一,子房下位
,2室
,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
。果球形
,稍傾向壓扁,長3~4毫米,黑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8月。果期11~12月
。
7生境分布生于溪邊
,山腳、路旁及丘陵地的灌木叢中
。分布廣東
、廣西、福建
、云南
、貴州、四川
、江西
、湖南等地。
8化學(xué)成份葉含蒲公英賽醇及其乙酸酯
、β谷甾醇
、卅一烷、卅醇及卅二醇等
。
9性味苦辛
,涼。
①《滇南本草》:"性溫
,味苦辛
。"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苦辛,性微寒
。"
③《草木便方》:"甘辛
,微寒。"
10歸經(jīng)①《滇南本草》:"入肺
、腎
。"
②《閩東本草》:"入肝、腎
、胃三經(jīng)
。"
11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利濕
,舒筋活血
。治感冒高熱,咳痰帶血
,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黃疸
,白帶,尿路結(jié)石
,跌打損傷
,癤腫瘡瘍。
①《滇南本草》:"治腰膝酸疼
,疝氣
,筋骨拘攣,小兒腳軟
。"
②《生草藥性備要》:"根同蟛蜞菊搗爛敷瘡
。洗爛腳。"
③《本草求原》:"止熱咳
。"
④《草木便方》:"除風(fēng)濕
,治筋骨拘攣,腰膝勞傷
。散跌損瘀血。"
⑤《分類草藥性》:"治白帶
,風(fēng)濕麻木
。"
⑥《天寶本草》:"治偏正頭風(fēng)。"
⑦《四川中藥志》:"涂刀傷
,生肌
。"
⑧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
,治感冒高熱骨痛
,咳嗽,胸痛
,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坐骨神經(jīng)痛,尿路結(jié)石
。"
⑨《貴州草藥》:"舒筋活血
,驅(qū)風(fēng)除濕,理氣
,平喘
,止咳。"
⑩《廣西中草藥》:"散瘀止痛
。治跌打
,骨折,刀傷
,癤腫瘡瘍
。"
12刺三甲的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0.5~1兩;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
、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
13注意《閩東本草》:"孕婦忌用
。"
14附方①治男女手足麻木
,腰膝痿軟,筋骨疼痛
,四肢無力
,痰火濕氣:炒黑豆(童便浸露九次,蒸透用更佳)
、秦歸
、陳皮、五加皮各等分
。谷子燒酒泡服
。(《滇南本草》)
②治勞傷風(fēng)濕:刺三加根皮五至八錢。煎水服
。(《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關(guān)節(jié)濕熱腫痛:干三加皮根一至三兩
,或加墨魚干二只,酒水燉服
。手關(guān)節(jié)痛加長葉紫珠鮮根二兩
;足關(guān)節(jié)痛加土牛膝鮮根一兩;腰痛加南蛇藤鮮根一兩
。(《福建中草藥》)
④治風(fēng)濕跌打:三葉五加根一至二兩
。水煎或浸酒服。(《廣西中草藥》)
⑤治跌打損傷:三加根皮
、甜酒各適量
,搗敷。(江西《草藥手冊》)
⑥治骨折:刺三加根皮
,搗碎
,酒調(diào)勻,微炒熱
,包傷處
。(《貴州民間藥物》)
⑦治陽黃:鮮三加皮根四兩,鮮白蘿卜塊根二兩
,冰糖五錢
。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勞傷吐血及心氣痛:刺三加根
、牛膝
、朱砂蓮
、小血藤各三錢。泡酒半斤
。每日服二次
,每次五錢至一兩。(《貴州草藥》)
⑨治腰痛:白竻根三兩
,烏賊干兩只
。酒、水各半燉服
。(《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咳嗽及哮喘:刺三加根五錢
,倒生根五錢,葵花桿心五錢
。煎水服
。(《貴州民間藥物》)
⑾治咳嗽痰中帶血:刺三加根、九重根
、果上葉
、閹雞尾、白芨各三錢
。煎水服
。(《貴州民間藥物》)
⑿治療瘡:白竻根一至二兩,水煎服
;另取葉一握調(diào)冬蜜搗爛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⒀治背花瘡:三加
、紫花地丁
、金櫻子葉,匍匐堇
,共搗爛
,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⒁治乳吹
、乳癰:白竻根一至二兩
,酌加紅薯燒酒烤服。(《福建民間草藥》)
⒂治白帶
、月經(jīng)困難:三加三錢
,紅牛膝二錢。水煎服
。(江西《草藥手冊》)
15摘錄《*辭典》
用到中藥刺三甲的方劑 大定風(fēng)珠 解痙作用
。歌訣:大定風(fēng)珠雞子黃,再合加減復(fù)脈湯
;三甲并同五味子
,滋陰熄風(fēng)是妙方
。摘錄:《溫病條辨》卷...
更多用到中藥刺三甲的方劑
古籍中的刺三甲 《顧松園醫(yī)鏡》:[卷十四·數(shù)集脅痛]舉例 三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郴钛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皂刺〔一錢五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承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穿三甲〔三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称蒲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二味均能直達(dá)瘡所,排毒散腫
。...
《吳鞠通醫(yī)案》:[卷五]螈(少陽所至) 已化
,但神識尚未十厘清楚,用三加復(fù)脈加犀角
,即于三甲復(fù)脈湯內(nèi)
,加∶犀角(四錢)初八日神識仍未清楚,湯...
《王氏醫(yī)案繹注》:卷七 譜香素屬陰虧
。情志抑郁
。因遠(yuǎn)行持重而患咳逆。左脅刺痛
。寸步難移
。杳不知饑。臥難著枕
。孟英診之
。脈象...
《溫病條辨》:[卷三·下焦篇]風(fēng)溫、溫?z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溫疫
、溫毒、冬?胸狀
,譫語者
,顯無表證,全露熱入血室之候
,自當(dāng)急刺期門
,使人知針力比藥力尤捷。第四條陽明病下血譫語...
《回春錄》:[一
、內(nèi)科]驚悸怔忡
裸花紫珠片用于治療什么?
九芝堂 裸花紫珠片會員價(jià):¥26.00 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基部鈍或稍呈圓形
,邊緣具疏齒,微波狀或近全緣
。上表面深綠色
,干后呈黑色;下表面有灰褐色絨毛;主脈被褐色星狀毛
,背面密生黃褐色茸毛、分枝毛及亮黃色腺點(diǎn);側(cè)脈12~17對;葉柄長0.5~3cm
,被星狀毛
。聚傘花序腋生開展,6~9次分歧
,寬8~13 cm;總花梗長3~8cm
,有線形或披針形苞片。那么
, 方中裸花紫珠具有清熱解毒
、收斂止血、散瘀消腫的功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
,其具有消炎、解毒
、收斂
、止血的作用,在臨床上應(yīng)用較廣泛
,主要用于細(xì)菌感染引起的炎癥
,急性傳染性肝炎,呼吸道和消化道出血
。裸花紫珠片為非常規(guī)抗生素
,副作用小,是一種非處方藥
,病患朋友可以自主購買
,放心使用。 藥物治療中要知道的是科學(xué)合理的飲食可以提高藥物對機(jī)體的治療作用
,同時(shí)還可以降低藥物對身體當(dāng)中的毒副作用。藥物在人體內(nèi)長期作用
,能產(chǎn)生藥毒性
,這是眾所周知的。毒性可作用于肝臟
、腎臟等器官
。肝臟為人體解毒,腎臟為人體排毒
,當(dāng)藥物產(chǎn)生毒素過多時(shí)
,肝、腎工作壓力增大
,超過正常范圍
,導(dǎo)致肝
、腎細(xì)胞功能衰竭,就出現(xiàn)了肝腎疾病
。 康愛多提醒你:在飲食療法中
,很多方法以及食物可以在人體內(nèi)幫助人體排毒和解毒,通過飲食
,促進(jìn)毒素的分解代謝
。這樣就減輕了肝臟和腎臟的負(fù)擔(dān),肝
、腎功能恢復(fù)
,機(jī)體可以正常的解毒和排毒,藥物對人體的毒性自然也就消失了
,人體自然健康
。
大葉紫珠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中醫(yī)大辭典》·大葉紫珠 3.1大葉紫珠的別名3.2來源及產(chǎn)地3.3性味3.4功能主治3.5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3.6化學(xué)成分3.7大葉紫珠的藥理作用 4《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葉紫珠 4.1拼音名4.2大葉紫珠的別名4.3來源4.4原形態(tài)4.5性味4.6功能主治4.7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4.8摘錄 5《中華本草》·大葉紫珠 5.1出處5.2拼音名5.3英文名5.4大葉紫珠的別名5.5來源5.6原形態(tài)5.7生境分布5.8栽培5.9性狀5.10化學(xué)成份5.11性味5.12歸經(jīng)5.13功能主治5.14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5.15各家論述5.16摘錄 6大葉紫珠藥典標(biāo)準(zhǔn) 6.1品名6.2來源6.3性狀6.4鑒別6.5檢查 6.5.1水分6.5.2總灰分 6.6浸出物6.7含量測定 6.7.1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yàn)6.7.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6.7.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6.7.4測定法 6.8大葉紫珠飲片 6.8.1炮制6.8.2性味與歸經(jīng)6.8.3功能與主治6.8.4用法與用量6.8.5貯藏 6.9出處 7參考資料附:1用到中藥大葉紫珠的方劑2用到中藥大葉紫珠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大葉紫珠 1拼音 dà yè zǐ zhū
2英文參考 bigleafbeautyberry root or leaf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3《中醫(yī)大辭典》·大葉紫珠 大葉紫珠為中藥名,出自《廣西藥用植物名錄》[1]
。
3.1大葉紫珠的別名
假大艾[1]
3.2來源及產(chǎn)地
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的根和莖葉
。分布于廣東、廣西
、貴州
、云南[1]。
3.3性味
苦
、微辛
,平[1]。
3.4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
,消腫止痛
。治衄血,吐血
,咯血
,痔血,跌打損傷
,外傷出血
,風(fēng)濕痹痛,癰腫瘡毒[1]
。
3.5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
,15~30g;外用:搗敷或研末撒[1]
。
3.6化學(xué)成分
葉含大葉紫珠萜酮
、大葉紫珠萜酮單乙酸酯、異亞丙基大葉紫珠萜酮、大葉紫珠萜酸
、5,4’二羥基3,3’,7三甲氧基黃酮
、5,4’二羥基3,7二甲氧基黃酮、木犀草素
、芹菜素
、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
。還含白樺脂酸
、熊果酸、2α羥基熊果酸
、山楂酸等[1]
。
3.7藥理作用
木犀草素在體外對葡萄球菌、枯草桿菌
、卡他球菌
、傷寒桿菌、痢疾桿菌
、變形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
;在體內(nèi)亦有較強(qiáng)的抗感染作用;對H. suis病毒有很強(qiáng)的抑制作用
。木犀草素還有抗炎
、解痙、祛痰
、抗癌
、增加冠狀動(dòng)脈血流量、降低膽固醇等作用[1]
。
4《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葉紫珠
4.1拼音名
Dà Yè Zǐ Zhū
4.2大葉紫珠的別名
紫珠草
、大風(fēng)葉、趕風(fēng)紫
、紅大曰
,假大艾
4.3來源
為馬鞭草紫珠屬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以根和葉入藥
。夏
、秋采葉,洗凈鮮用或曬干研末備用
;全年都可采根,切片
,曬干
。
4.4原形態(tài)
灌木至小喬木,高可達(dá)3米。小枝被灰白色粗糠狀毛及長茸毛
。葉對生
,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夏
、秋葉腋開紫色小花
,多花集成多歧聚傘花序。果小
,球形
,徑約2毫米,熟時(shí)紫紅色
。
4.5性味
辛
、苦,平
。
4.6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
,消腫止痛。葉:用于吐血
,咯血
,衄血,便血
;外用治療外傷出血
。根:跌打腫痛,風(fēng)濕骨痛
。
4.7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
葉
、根0.5~1兩;葉外用適量
,干葉研粉撒敷患處
。
4.8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5《中華本草》·大葉紫珠
5.1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5.2拼音名
Dà Yè Zǐ Zhū
5.3英文名
Bigleaf Beautyberry Leaf, Root or leaf of Bigleaf Beautyberry
5.4大葉紫珠的別名
假大艾
、白骨風(fēng)
、大風(fēng)葉、蜘蛛
、白背木
、細(xì)樸木、白狗腸
、羊耳朵
、止血草、趕風(fēng)柴
、巖賊子葉
、大螞蟻
、白飯木
5.5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的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
采收和儲藏:根
,全年可采
,洗凈,切片曬干
;葉
,夏、秋采收曬干或鮮用
。
5.6原形態(tài)
灌木
,稀為小喬木,高35m
。小枝近方形
,密生灰白色粗糠狀分枝茸毛。單葉對生
;葉柄粗壯
,長12cm,密生灰白色分階段枝的茸毛
;葉片長橢圓形
、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24cm
,寬510cm
,先端短漸尖,基部鈍圓或?qū)捫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邊緣有?xì)鋸齒
,表面有短毛,脈上較密
,背面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
,兩面均有不明顯的金黃點(diǎn)腺點(diǎn);側(cè)脈810對
。聚傘花序腋生
,57次分歧,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
;苞片線形
;花萼杯狀,長約1mm
,被灰白色星狀毛和黃色腺點(diǎn)
,萼齒不明顯或呈鈍三角形;花冠紫紅色
,長約2.5mm
,疏被星狀毛
;雄蕊4,花絲長約5mm
;子房微被毛。果實(shí)球形
,紫紅色
,有腺點(diǎn)及微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7月
,果期712月。
5.7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2000m的山坡路旁
、疏林下或灌叢中
。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
、福建
、貴州、云南等地
。
5.8栽培
1.氣候土壤 對土地要求不嚴(yán)
,一般山坡地均可生長,亦可栽植于房前屋后
。以水分充足
、土地肥沃、陽光充足的地方
,生長為好
。2.種植 主要用扦插繁殖。廣東地區(qū)每年48月均可栽植
,10月份扦插亦能成活
。扦插最好選取3年以上的健壯植株,剪取去年生的枝條
,截成長1218cm(一般應(yīng)具有23個(gè)莖節(jié))
,按株行距15x15比cm,斜插于肥沃的半砂質(zhì)土壤
,然后壓實(shí)
、澆水。經(jīng)過23個(gè)月后
,根葉生長較壯
,便可定植。定植時(shí)將選好的土地上挖坑
,坑內(nèi)放些垃圾肥
,起苗前兩天
,將苗床充分淋濕,把苗連根帶泥掘起
,放于坑內(nèi)
,填土壓實(shí)、澆水
,每天必須澆水1次
,直至成活。3田問管理 扦插后須每天澆水1次
,至生根發(fā)芽為止
;發(fā)葉之后,還當(dāng)保持土壤濕潤
,并施以淡薄人糞尿1次
,以加速新根的生長。夏季必須蓋草遮陰
,避免幼苗曬壞
;深秋育苗,應(yīng)蓋稻草
,以保幼苗過冬
。定植后還須每天澆水1次,直至成活
。
5.9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卷曲皺縮
,完整者展平捂 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024cm
,寬510cm
,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
,邊緣有鋸齒
,上面灰綠色或棕綠色,有短柔筆直
,下面有灰白色茸毛
,兩面可見不甚明顯的棕黃色腺點(diǎn);葉柄長12cm
,密生灰白色柔毛
。氣微味微苦、澀
。
5.10化學(xué)成份
葉含谷甾醇(sitosterol)
,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
,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glucuronide)
,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apigenin7Oglucuronide)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
,山楂酸(crategolic acid)
,二十二烷酸(doxosanoic 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
,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
,二十三烷酸乙酯(ethyl tricosanoate)及3,7
,3′三甲氧基5,4′二羥基黃酮(3,7,3′trimethoxy4′,5dihydroxyflavone)
。根
、地上部位及葉中均含有兩種四環(huán)雙萜:大葉紫珠萜酮(calliterpenone)和大葉紫珠萜酮單乙酸酯(calliterpenone monoacetate)
5.11性味
辛苦;平
5.12歸經(jīng)
心
;肺經(jīng)
5.13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
;消腫止痛。主咯血
;衄血
;吐血;便血
;創(chuàng)傷出血
;跌打腫腫;風(fēng)濕痹痛
5.14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
,1530g
。外用:適量,搗敷
;研末撒
。
5.15各家論述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止痛
,散瘀消腫
。治消化道出血,咯血
,衄血
,創(chuàng)傷出血,拔牙出血
,跌打腫痛
,風(fēng)濕骨痛。
5.16摘錄
《中華本草》
6大葉紫珠藥典標(biāo)準(zhǔn)
6.1品名
大葉紫珠
Dayezizhu
CALLICARPAE MACROPHMLLAE FOLIUM
6.2來源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 macrophμllaVahl的干燥葉或帶葉嫩枝
。夏
、秋二季采摘
,曬干。
6.3性狀
本品多皺縮
、卷曲
,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
,長10~30cm
,寬5~llcm。上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
,被短柔毛
,較粗糙;下表面淡綠色或淡棕綠色
,密被灰白色絨毛
,主脈和側(cè)脈突起,小脈伸入齒端
,兩面可見腺點(diǎn)
。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
,邊緣有鋸齒
。葉柄長0.8~2cm。紙質(zhì)
。氣微
,味辛微苦。
6.4鑒別
(1)本品粉末灰黃色至棕褐色
。菲腺毛有兩種:一種為星狀毛
,大多碎斷,木化
,完整者1至數(shù)輪
,每輪1~6側(cè)生細(xì)胞;另一種非腺毛1~3細(xì)胞
,直徑25~33μm
,壁較厚。腺鱗頭部8~11細(xì)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