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術的病人,術后肛門排氣是腸道功能恢復的標志。只有肛門排氣后,才可減少腹脹不適,有利于盡早進食,從而益于傷口的愈合。近來,臨床護理人員根據(jù)以足底反射區(qū)理論為基礎,進行足底熱敷、按摩,刺激相應反射區(qū),使術后肛門排氣提前,促進患者盡早進食,非常又有利于營養(yǎng)的補充和病情的盡早恢復。
具體方法為:
用直徑約7厘米的空玻璃瓶(蓋子要有防漏膠圈)兩個,清水沖洗干凈后,灌滿熱水(水溫約55~65℃,以病人感覺不燙為宜),塞好瓶蓋,外加包布,以防燙傷。病人于手術6小時后就可開始足底按摩。病人取仰臥屈膝位,將兩玻璃瓶分別置于病人兩足底足弓部。病人兩腳滾摩水瓶,進行足底按摩,每次10分鐘,每日2次。病人最好能夠主動用力推動玻璃瓶滾動(疝修補結扎術病人不宜用腹壓,由護理人員幫助推動玻璃瓶做被動活動);消化系統(tǒng)疾患應以滾摩足心為主。須要注意的是,麻醉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對熱敏感性較差,應特別警惕燙傷。
足底反射區(qū)理論認為,人體足底部存在著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相對應的各種反射區(qū),反射區(qū)既是疾病的反映部位,又是治療的刺激部位。足底反射區(qū)的熱敷、按摩可使足心部反射區(qū)接受熱、滾、摩的刺激,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活躍;反射區(qū)相應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得以改善,促進腸蠕動,排除腸內(nèi)氣體,同時具有理氣、止痛、安神的功效。同時,進行足底熱敷、按摩的治療中,病人早期的臥床活動有利于防止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機體各部位功能的恢復。足底反射區(qū)熱敷、按摩法所用材料容易獲得,操作簡便,易掌握,可促使肛門排氣時間提前將近18小時,是效果不錯的術后康復護理法。
但是,對于闌尾切除術后病人用此方法效果不明顯,原因可能有:(1)闌尾所對應的足底反射區(qū)位置偏后,故在實施按摩時,該區(qū)域所接觸到的強度較弱,次數(shù)偏少,因此熨治效果差;(2)闌尾切除術病人大多是急癥入院,術前的腸道狀態(tài)不一,對排氣時間有一定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54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褥瘡枕的制作與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