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風一般是指因腦出血(腦溢血)所引起的昏迷和癱瘓,多見于50歲以上的高傘壓患者,以男性為多。常發(fā)生于病人清醒活動時,可能有情緒激動及使勁用力等導致血壓突然升高的誘因。常見的癥狀有頭暈、頭痛、嘔吐、突然昏迷、偏癱、大小便失禁,發(fā)熱等,昏迷是腦出血的主要癥狀,昏迷的程度與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關,多為深昏迷,瞳孔早期縮小而后擴大,兩側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應減弱或消失。按出血部位可分為內囊出血、橋腦出血、小腦出血、腦室出血等。其中內囊出血有典型的“三偏”癥狀(即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同時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內囊出血的癥狀演變可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三期。本病最常見、最主要的病因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約占總數的2/3以上。大多發(fā)生于血壓波動的階段,當血壓驟然上升至病變動脈管壁不能耐受的程度時,動脈壁破裂,血液進入腦實質內。引起腦出血的其他原因尚有動脈瘤、血管瘤、各種血液病和有出血傾向的情況,腦腫瘤對血管壁的侵蝕也可導致出血,但均較少見。
本病的診斷要點為中年以上急驟起病的昏迷和肢體癱瘓,有高血壓史以及腦脊液呈均勻血性等,更可依靠CT作出診斷。腦出血最常發(fā)生的部位是在大腦中動脈深部分支的豆紋動脈,病理檢查時見到出血半球腫脹、充血切面顯示病損區(qū)有出血和血塊,周圍腦組織呈腦軟化,并有點狀出血,一側大腦半球均有水腫。
現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病死率甚高,急性期的治療重點在于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改善腦缺氧,控制腦水腫,適當降低過高的血壓和預防并發(fā)癥,其中包括應用氧氣吸入,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細胞及降血壓藥物、止血藥物等治療措施,必要時也可考慮手術治療?;謴推陧毨^續(xù)重視心、腎功能和血壓的情況,應早期進行肢體的被動運動、推拿、針灸治療,以促進腦功能障礙的恢復和防止癱瘓肢體的畸形和攣縮。
本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中風”范疇。病情較為危重的大都為出血性中風,故本病出現中臟腑及中風脫證的情況較為多見,預后較為嚴重。
[臨床療效]采用純中藥治療85例,臨床痊愈(神志正常,肌力恢復到Ⅳ~Ⅴ級,生活自理,無明顯后遺癥)61例,顯效(神志清楚,肌力較治療前提高Ⅱ級以上,能扶拐杖行走)10例,有效(肌力進步,但未達到Ⅲ級,其他臨床癥狀有改善)14例。
腦中風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根據國家衛(wèi)生部統(tǒng)計,發(fā)病率大約是3%-5%,每年會新增300萬左右新發(fā)患者,致殘率很高。腦中風發(fā)病有一定地域性、時間性和季節(jié)性,有很多可控制因素以及不可控制因素。腦中風一般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1、缺血性中風,相當于腦梗塞、腦栓塞、腔隙性腦梗塞。2、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其它出血性疾病等。
一般把中風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出血性中風,也稱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另一類為缺血性中風,也稱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也叫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腦血栓、腦栓塞及腔隙腦梗塞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75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缺血性中風
下一篇: 中風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