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俗稱“白口糊”?;純嚎谇徽衬た梢姲咨唿c,以頰部粘膜多見,但齒齦、吞面、上腭都可受累,重者可延及懸雍垂、扁桃體等,口腔粘膜較干、多有流涎。多發(fā)于新生兒、嬰兒及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弱的小兒。
防治措施:
1、1%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清潔口腔。
2、制霉菌素是治療鵝口瘡的特效藥。使用方法為:把20萬單位制霉菌素捻碎與10毫升甘油或水混合制成糊狀,外涂,每日3-4次。雖然紫藥水也有效,但現(xiàn)在已不提倡用,因為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紫藥水對開放的創(chuàng)面有不良作用。
3、冰硼散或珠黃散涂口腔。
4、用過的食具必須單獨消毒,再清洗,再煮沸消毒。
5、不宜用粗布強行揩擦或挑刺口腔粘膜,以免局部損傷,加重感染,如果是新生兒,抵抗力低,甚至會引起敗血癥。
輕癥者2次-3次即愈。同時給患兒口服維生素C和復合維生素B。
出生不久的小兒,常常會不明原因的哭鬧、拒食。此時檢查小兒的口腔,往往可以發(fā)現(xiàn)小兒的舌頭或頰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狀的斑片,這在醫(yī)學上稱為鵝口瘡,又叫雪口。
鵝口瘡多見于周歲內嬰兒或新生兒。這是因為嬰幼兒抵抗力差,易通過食具、奶頭等途徑受霉菌感染。鵝口瘡多發(fā)生在口腔內舌、頰和軟腭處。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xiàn)白色斑膜,繼而蔓延到牙齦和頰外。發(fā)病處有斑片白膜,周圍粘膜充血。發(fā)病時口腔有灼熱刺疼和干燥感。癥狀嚴重時斑膜可波及咽喉、氣管或腸道粘膜,有時可引起發(fā)熱、呼吸困難或腹瀉。
對鵝口瘡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乳母講究衛(wèi)生,喂奶前用溫開水洗乳頭,必要時喂奶前后用2%的蘇打水涂抹乳頭。
2.嬰兒食具奶瓶必須要清潔衛(wèi)生,定期煮沸消毒或熱開水浸泡。
3.做好嬰幼兒和體弱久病者的口腔衛(wèi)生,經(jīng)常用溫鹽水或2%蘇打水清洗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長和繁殖。
4.發(fā)病后,可用消毒棉簽沾2%蘇打水清洗患處后再涂2%龍膽紫,每日3次-5次。輕癥者2次-3次即愈。同時給患兒口服維生素C和復合維生素B。
5.病情嚴重者可遵醫(yī)囑服制霉素或外涂制霉菌素液(制霉菌素50萬單位加5毫升冷開水)。
寶寶紅屁屁,到藥店去買瓶"嬰爽"擦到患處,幾次就好了.
鵝口瘡
又稱白口瘡,俗稱白口糊,是一種真菌性疾病,病原菌是
白色念珠菌
。這個病是如何感染的?
菌群失調
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原來口腔內有許多細菌,它們之間互相制約,互相影響,某些細菌的代謝產(chǎn)物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長,即使口腔內有一些白色念珠菌,也因這種細菌的存在而不能繁殖。當大量使用抗生素時,口腔內的細菌被消滅。菌群之間的平衡失調,霉菌就會大量繁殖起來。于是就引起了鵝口瘡。
鵝口瘡可以發(fā)生在口腔內的任何部位,舌、頰、軟胯、口底為多發(fā)部位。開始為口腔
粘膜充血
水腫,常伴灼熱、刺痛及干燥的感覺。1~2天之后,口腔粘膜出現(xiàn)白色的雪片佯的斑點。略為突起,很像奶瓣或
凝乳
,不久,這些白斑逐漸擴大成形狀不同的斑片,最后再進一步融合,以致覆蓋在整個舌面以及整個口腔粘膜,這
種白
膜琴漸變成黃褐色,它和口腔粘膜粘連很緊,不易擦去。嚴重者可蔓延至咽喉、食道或呼吸道,造成吞咽或呼吸困難。
治療措施是在發(fā)病初期用藥棉蘸千分之一
高錳酸鉀
液清洗霉斑,然后用鑷子或牙簽剔除口咽部的粘附物,用
碘甘油
涂抹感染部位。病情較重時要用
制霉菌素
治療,每千克飼料中加入50~100毫克,連喂1~4周。也可試用其它抗霉菌藥物治療。用1:2000的
硫酸銅
水溶液作為病鴿的唯一飲水可能也有療效。
預防此病的根本措施是盡量保持鴿舍環(huán)境的干爽和飼料的清潔,
梅雨季節(jié)
堅持每天用熱
堿水
清洗食槽和飲水器,嚴禁用發(fā)霉飼料喂鴿。另外,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B對提高抗病力有一定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85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何碰歪的牙齒不能拔
下一篇: 什么是鵝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