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yī)路志正采用烏梅敗醬方進行治療,介紹如下:
方劑名稱:烏梅敗醬方
組成:烏梅12~15克,敗醬草12克,黃連4.5~6克,木香(后下)9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實10克,太子參12克,炒白術(shù)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清熱化濕,調(diào)氣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長期腹瀉,大便粘滯或帶膿血,腹痛墜脹,或里急后重,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面色黃白,舌質(zhì)暗滯,苔膩,脈弦緩滑。
用法:(1)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2)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枝打爛,和余藥按原方比例配勻,烘干研未裝入膠囊。每服生藥1.5克,每日2~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
加減運用:大便膿血,口苦急躁,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熱盛邪實者,減太子參、白術(shù)等健脾益氣藥,加白頭翁、秦皮、大黃炭、炒椰片等清腸導滯之品;胃脘痞悶,舌苔白膩,濕阻氣滯者,酌加藿梗、荷梗、佩蘭、半夏、厚樸、苡仁等化濕理氣之品;腹瀉便溏,面黃乏力者,重用“四君”健脾益氣;皖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細辛等溫陽散寒藥;大便滑脫,重用烏梅,加煨訶子收澀固脫;并發(fā)腸息肉者,加莪術(shù)、僵蠶消瘀散結(jié)。
典型病例:王某,男,59歲,教師。1989年8月20日初診。主訴大便粘滯不爽六年。六年前無明顯原因開始發(fā)病,大便不爽,挾有粘液,偶帶膿血,每日一行,伴腹脹、矢氣頻繁,時有里急后重。一年前在當?shù)啬翅t(yī)院,經(jīng)結(jié)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結(jié)腸炎”。刻診:一般情況尚可,體豐,面色潮紅,平素性情急躁,舌質(zhì)偏紅,苔薄黃膩,脈沉弦小滑。證屬濕熱阻滯大腸,肝旺橫逆克土,氣血失調(diào)。治宜清腸導滯,瀉肝和血。
處方:葛根15克、黃連4克、秦皮10克、白頭翁12克、炒白芍12克、當歸10克、廣木香(后下)9克、炒椰片6克、烏梅10克、敗醬草12克、炒枳殼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劑。服藥十二劑,大便通暢,粘液減少,腹脹好轉(zhuǎn)。繼服至30劑,大便粘液、腹脹、里急后重諸癥消失,唯大便稀軟。上方減白頭翁加云苓15克、炒白術(shù)10克健牌運濕以止瀉,又服藥近月,諸癥痊愈。
你可以吃點雙黃連牛黃解毒片也行這是藥物治療
另外心里治療就是你自己寬寬心多想開了就沒有事情了
還有就是食療了
具有清熱敗火作用的食物種類較多,一般針對上火時不同癥候可分下列幾類:
(1)清熱解毒類:如菊花、黃瓜、板藍根、番茄、竹筍、綠豆、豆腐、芹菜、荸薺、菱角、馬齒莧、金針菜等,多有抗菌消炎作用,適用于各種實火癥候。
(2)苦寒制火類:如苦瓜、苦菜、厥菜、絲瓜、田螺、茄子、小米、蕎麥、兔肉、田雞等,可以寒涼之性化熱降火,多用于實火癥。
(3)利濕瀉火類:如冬瓜、西瓜、薏仁、扁豆、大麥、莧菜、甜瓜、赤小豆、黑魚、鴨肉、鯉魚、鯽魚、泥鰍、萵筍、綠豆芽、雞內(nèi)金等,適用于各種實火癥候。
(4)攻下實火類:如大黃、知母、黃連、黃芩、香蕉、芹菜、馬鈴薯、芝麻、桃仁、海蜇、白蘿卜等,適用于小便短黃、大便干結(jié)、口干口苦、腹脹納差等癥候。
(5)涼血斂血類:如蓮藕、梨、荸薺、生地、木耳、黃鱔、糯米、藕粉、薺菜、玉米須、芒果、鰻魚、竹葉、白茅根、馬齒莧等,可用于鼻衄、便血、尿血、牙齦出血等血熱妄行的情況。
(6)甘溫除熱類:如黨參、白術(shù)、白菜、荔枝、栗子、大棗、胡桃仁、百合、黑芝麻、燕窩、蜂乳、高梁、茴香、刀豆、芥菜、櫻桃、石榴、烏梅等,適用于氣虛火旺的病況。
(7)滋陰降火類:如甲魚、海帶、紫菜、海參、菠菜、豬血、豬肝、紅糖、烏雞、南瓜、蛤蜊、銀耳等,多用于陰虛火旺、五心煩熱、潮紅盜汗、夜不能寐等癥。
(8)補臟熄火類:如黑豆、山藥、花生、牛乳、薏仁、白木耳、鴿蛋、鵪鶉、雀肉、鱔魚、羊肉、狗肉、韭菜、桑椹等,適用于因臟腑虛弱、陽氣不舉所致的各種虛火癥候。
進行上火食療時,應(yīng)當注意遵循下列一般原則:
(1)飲食品種要以松軟稀酥、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品為主,副食菜肴以蒸燉煮燒的品種為主,少食爆烤煎炸一類難消化的油膩之物。
(2)多攝入水分,以補充機體上火發(fā)熱時水分的喪失,并可促進新陳代謝,生津利尿,加速毒素的排泄和熱量的散發(fā)。
(3)不吃辛辣燥熱的食品,如辣椒、干姜、生蒜、胡椒、濃茶、煙草、烈酒、咖啡、大蔥等,以免生熱助火、灼傷津液、加重病情。
(4)實火者宜多食寒涼清熱食物,如綠豆、茄子、冬瓜、絲瓜、苦瓜等,忌諱助陽興熱的食物,如韭菜、羊肉、狗肉、雀肉、高梁、龍眼、櫻桃、杏子等。
(5)虛火者應(yīng)注意補充銀耳、百合、桑椹、蛤蜊肉、龜肉等補益滋陰食物,不宜多食生冷瓜果以及各種寒涼食物。
(6)要重視“辯證施食”,分析上火虛實,有針對地進行食療,選擇清熱敗火的食物。 如果不分實火還是虛火,一概而論,則往往得不到好的療效,有時甚至還會加重病情,“火上燒油”。這就是一些患者不注意辯證施食,盲目自診自療而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
水果的溫熱寒涼屬性
熱性水果:適合寒性體質(zhì)
榴連、黑棗
溫性水果:適合寒性體質(zhì)
芒果、荔枝、桃子、龍眼、紅毛丹、水蜜桃、板栗、釋迦、椰子肉、金桔、烏梅、櫻桃、紅棗、
李子(微溫)
平性水果:適合各種體質(zhì)
百香果、檸檬、番石榴、酪梨、鳳梨、葡萄、蓮霧、柳橙、甘蔗、木瓜、橄欖、梅子、印度棗
涼性水果:適合熱性體質(zhì)
火龍果、梨、蘋果、楊桃、山竹、葡萄柚、草莓、枇杷
寒性水果:適合熱性體質(zhì)
蕃茄(微寒)、西瓜、香蕉、奇異果、甜瓜、柚子、橘子、柿子、椰子水、桑椹
夏天吃寒涼的降溫降暑,冬天吃溫熱的暖脾胃,春秋吃水分多的~~溫性食物,如魚、蝦、牡蠣、韭菜、羊肉,補體之虛,益腎之氣,能提高免疫力。溫性水果,如大棗、橘子、柿子,栗,桃,杏,龍眼,荔枝,葡萄,櫻桃,菠蘿和石榴等,能補血益腎填精,抵御寒邪。 屬于寒性的食物有苦瓜、番茄、茭白、荸薺、菱肉、百合、藕、竹筍、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敗醬草、魚腥草、馬齒莧、蕨菜、苦菜、薺菜、香椿、莼菜、黑魚、鯉魚、河蟹、泥螺、文蛤、蟶子、海蜇、海帶、紫菜、田螺、河蚌、蛤蜊、牛奶、豆豉、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 寒與涼在性質(zhì)上是一致的,但程度有所不同。寒性食物有助于清火、解毒,可用來輔助治療火熱病證。凡是面紅目赤、狂燥妄動、神昏譫語、頸項強直、口舌糜爛、牙齦腫痛、口干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jié)、舌紅苔黃燥、脈數(shù)的等實火病癥,可以之為原料烹制食用,有助于清火祛病。 涼性:屬于涼性的食物有苦瓜、番茄、茭白、荸薺、菱肉、百合、藕、竹筍、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敗醬草、魚腥草、馬齒莧、蕨菜、苦菜、薺菜、香椿、莼菜、黑魚、鯉魚、河蟹、泥螺、文蛤、蟶子、海蜇、海帶、紫菜、田螺、河蚌、蛤蜊、牛奶、豆豉、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 涼性水果:西瓜;甜瓜;梨;柑;桔;香蕉;桑椹;柿子火龍果楊桃、 山竹、草莓、枇杷、圣女果、奇異果、獼猴桃、甜瓜、 柚子. 涼性食物:甲魚、烏龜、鴨、田雞、海蜇、田螺、螃蟹、蝸牛、 綠豆、苦瓜、銀耳、海帶、萵苣、蘿卜、冬瓜、百合 涼性蔬菜:黃瓜.苦瓜.芹菜.苦菜.馬齒莧.空心菜.大白菜.冬瓜.一般味苦的性則涼.大部分蔬菜則性平. 涼性水果:西瓜.草莓.獼猴桃.桔子.梨.甘蔗.桑葚.銀耳.葡萄. 涼性食物:大部分海產(chǎn)品(火頭魚.鯰魚除外) 飲食養(yǎng)生首先要講“性”?!靶浴保ɑ颉皻狻保┦侵甘澄镉泻?、涼、溫、熱等不同的性質(zhì),中醫(yī)稱為“四性”或“四氣”。 涼性或寒性凡適用于熱性體質(zhì)和病癥的食物,就屬于涼性或寒性食物。如適用于發(fā)熱、口渴、煩躁等癥象的西瓜;適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癥象的梨等都屬于寒涼性質(zhì)的食物。 溫性或熱性與涼性或寒性相反,凡適用于寒性體質(zhì)和病癥的食物,就屬于溫性或熱性食物。如適用于風寒感冒、發(fā)熱、惡寒、流涕、頭痛等癥象的生姜、蔥白、香菜;適用于腹痛、嘔吐、喜熱飲等癥象的干姜、紅茶;適用于肢冷、畏寒、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等癥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屬于溫熱性質(zhì)的食物。 平性平性食物的性質(zhì)介于寒涼和溫熱性質(zhì)食物之間,適合于一般體質(zhì),寒涼、熱性病癥的人都可選用。平性食物多為一般營養(yǎng)保健之品。如米、面、黃豆、山芋、蘿卜、蘋果、牛奶等。 從歷代中醫(yī)食療書籍所記載的300多種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居后。一般說,各種性質(zhì)的食物除都具有營養(yǎng)保健功效之外,寒涼性食物屬于陰性,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溫熱性食物屬于陽性,有散寒、溫經(jīng)、通絡(luò)、助陽等功效。
腸炎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很大,那么如何用中藥去治呢?常見的又有哪些?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相關(guān)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直腸炎的治療方法是非常多的,那么在中藥當中我們可以選擇太子參、灸黃芪、白術(shù)、甘草、罌栗殼和白芍,以及石榴皮和明礬,這位藥劑主要是適合那些慢性的查直腸炎患者,由于出現(xiàn)了體虛乏力,可以接使用這種藥。
如果是慢性的直腸炎患者,突然的發(fā)作了直腸炎這個時候應(yīng)該選擇能夠具有清熱解毒的藥物,能夠去幫助患者潤腸通便,那么這類患者最好是選擇枳實導滯丸,對于排便次數(shù)比較多的患者可以選擇這種藥物。
對于直腸炎有效的中藥是比較多的。比如丹參、赤芍、黃柏、人參、枸杞子、野菊花等,患者要根據(jù)中醫(yī)的配方,將其放在鍋中煎煮成藥汁,然后取出放涼后,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且要長期堅持。
另外,還可以采取中藥 *** 法,就是將上述的藥汁,通過 *** 灌入到直腸部位,以達到消除炎癥的效果;最后,就是采取中藥薰洗法,就是在盆中加入熱水,然后加入中藥汁,將熱氣薰于 *** 處。
對于中藥治療,其效果是緩慢的,可能在短的時間內(nèi)起不到效果。因此,可以采取其他的有效方式來治療。目前最常用的是中藥和西藥將結(jié)合的方式,就是將外用膏藥涂于患處,用中藥輔助調(diào)理治療。
第一:益氣湯。準備材料柴胡,厚樸,黃連,陳皮炭和白術(shù)炭各6克,黨參,白芍,茯苓,赤石脂和血余炭分別10克,黃芪和薏苡仁分別12克。把這些藥材放入砂鍋中加水慢熬45分鐘即可,每天一劑,每天二次。
第二:赤石脂湯,準備中藥肉豆蔻1.5克,肉桂和黃連分別5克,炮姜和訶子分別6克,附子,當歸,黃芪,桔梗和石榴皮分別9克,再有30克的赤石脂。把這些藥材放入砂鍋中熬制30分鐘即可,每天一劑,每天兩次。
第三:解毒清腸湯,準備材料木香10克,黃柏和蒼術(shù)分別12克,豬苓,秦皮與黃連分別16克,山藥,白芍,白術(shù),茯苓和白頭翁分別30克,把這些藥材放入砂鍋中熬制45分鐘即可,每天一劑,每天兩次。
中醫(yī)偏方治腸炎
馬齒莧湯治腸炎
【功能主治】治腸炎,腹瀉。
【偏方組成】馬齒莧60克,大蒜***搗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馬齒莧煎湯,沖服蒜泥,加紅糖適量。頓服,每日2~3次。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5.2%。
白芍白術(shù)治腸炎
【功能主治】養(yǎng)血柔肝,行氣止痛。主治慢性腸炎。
【偏方組成】炒白芍25克,炒白術(shù)15克,陳皮6克,防風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病例驗證】治療慢性腸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轉(zhuǎn)5例***占14.25%***,無效2例***占5.7%***,總有效率為94.3%。
葛根黃芪治腸炎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健脾止瀉。主治急性腸炎。
【偏方組成】粉葛根6克,淡黃岑6克,川黃連2.4克,苦參片3克,川黃柏3克,廣木香2.4克***后入***,青、陳皮各3克,金銀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車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急性腸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轉(zhuǎn)6例***占31。6%***,無效1例??傆行蕿?4.7%。
車前子金銀花治腸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腸胃炎。
【偏方組成】車前子20克,金銀花15克,防風、川黃連克10克,雞內(nèi)金8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分2~3次口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急性胃腸炎患者39例,經(jīng)用藥3~6劑后,均獲治愈。
仙鶴草桔梗治腸炎
【功能主治】補脾斂陰,清化溼熱。主治久瀉,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結(jié)腸炎,經(jīng)常泄瀉,時輕時劇,時作時休,作則腹痛,腹脹,大便溏薄,夾有粘液,間見少許膿血,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組成】仙鶴草30克,桔梗6克,烏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術(shù)9克,廣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檳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加減】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時,應(yīng)另加鴉膽子14粒,去殼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結(jié)腸炎肝郁脾滯征象較著者,去檳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應(yīng)加重白芍與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瀉日久,體虛氣弱,而腹脹不顯者,去木香、檳榔,加炙升麻4.5克、黨參12克、炙芪15克。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轉(zhuǎn)25例***占25.5%***,無效2例***占2%***,總有效率為98%。
烏梅敗醬治腸炎
【功能主治】清熱化溼,調(diào)氣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長期腹瀉,大便粘滯或帶膿血,腹痛墜脹,或里急后重,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面色黃白,舌質(zhì)暗滯,苔膩,脈弦緩滑。
【偏方組成】烏梅12~15克,敗醬草12克,黃連4.5~6克,木香***后下***9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實10克,太子參12克,炒白術(shù)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后重甚者,加廣木香3克、檳榔6克以導滯行氣;熱象明顯者,加川黃連6克,以清熱燥溼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腸化溼;下腹脹滿者,加炒萊菔子15克以下氣寬膨。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117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轉(zhuǎn)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7%。
旱蓮當歸治腸炎
【功能主治】燮理陰陽,祛邪厚腸止瀉。主治慢性腹瀉***慢性結(jié)腸炎等***。證見腹瀉經(jīng)久反復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夾赤白粘液,腹痛隱綿,按之不減,形體消瘦,四肢不溫,神疲倦怠,納谷不馨,脘腹不適,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飲,舌質(zhì)淡紅或暗紅,多細裂紋,苔薄白微膩,脈虛濡或細弦略數(shù)。
【偏方組成】旱蓮草20克,當歸、毛姜、阿膠、白術(shù)各10克,黃連、木香、防風、炙甘草各6克,干姜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頭煎2煎藥液合并約400毫升,早晚2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膠應(yīng)另燉烊化,分2次兌入藥液中。癥狀緩解取得療效后,可按上方劑量比例,研末***阿膠烊化***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資鞏固,以2~6個月為宜。
【加減】溼熱偏盛者,加馬齒莧30克;便血或赤凍多者,加地榆10克、鴉膽子***每服15粒,去殼吞服,日2次***;陰虛偏甚,瀉下量多者,加烏梅20克。
【病例驗證】萬某,男,32 歲,工人。腹痛便瀉赤白粘液,時或便血半年余。多方醫(yī)治乏效,乙狀結(jié)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18~20厘米處充血、糜爛,有出血點。見其面容憔悴,形體清癯,畏寒肢冷,四末不溫,口干唇紅,腹痛隱隱,按之不減,大便溏薄夾赤白粘液,日三四次,近幾日以赤凍為多,舌淡暗有淺細裂紋,苔白薄微黃,兩脈虛濡且細。證為陰陽兩虛,氣血不足,寒熱氣血壅遏為害,治當標本兼顧,緩調(diào)為要,遂擬本方加地榆10克、鴉膽子30粒***去殼2次吞服***。一月后諸癥大減,大便成形,只后段略稀。做鏡檢,患處已無糜爛,僅見出血點。繼服上方去地榆、鴉膽子,加烏梅20克、白芍10克以養(yǎng)陰和營。又20劑后臨床癥狀痊愈,納增便調(diào),形體氣色恢復正常。又鏡檢,已無出血點,潰瘍已愈合。
黨參白術(shù)治腸炎
【功能主治】補脾健胃,止瀉固腸,促進脾胃運化。主治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證見脾胃虛弱,時溏時瀉,脘悶腹脹腹痛,肢倦神疲等。
【偏方組成】黨參、秦皮、炒白術(shù)克10克,炙甘草6克,木香、烏梅、黃連、炮干姜各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分2~3次口服,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劑服用。
【加減】如因久作瀉痢,氣虛下陷,導致脫肛者,可加黃芪、升麻;若兼見晨起則瀉,瀉而后安,或臍下時痛作瀉,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脾腎陽氣不足者,加補骨脂補命門火,輔吳萸、肉豆蔻暖腎溫脾,五味子澀腸止瀉;如年老體衰,氣虛于下久瀉不止愈,加訶子;因氣郁誘作痛瀉,癥見胸脅痞悶者,加枳殼、白芍、防風以泄肝益脾。
【病例驗證】李某,男,40 歲,干部。3年前因外出不慎飲食,出現(xiàn)腹痛下瀉,住醫(yī)院檢查確診為菌痢,留住院治療近旬,腹痛下痢明顯好轉(zhuǎn),因在外不便調(diào)理,返回繼續(xù)門診治療。病情時好時發(fā),但發(fā)作癥狀比初患癥狀為輕。遷延至今,近日應(yīng)酬葷腥稍多,再見腹痛下瀉,日1~2次,便呈黃色稀溏,少有粘液,無里急后重兼癥,自覺食欲日趨減退,食后脹悶不適,精神常感時久不支,舌質(zhì)淡、苔薄黃,脈弱。綜析是癥,顯系瀉痢日久,導致脾胃受損,氣虛不運,兼見未盡溼熱。本益氣運脾、兼清溼熱為治。用上方,去烏梅,加陳皮、厚樸、竹茹、佩蘭,囑服2劑。藥未竟,上癥盡為大減,患者以工作開會就醫(yī)煎服不便,請開常服藥治療,遂以上方按比例制散或丸與服。服散劑2劑近1個月后,瀉、痛已愈,食欲、精神日漸正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0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味一貫煎
下一篇: 抑亢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