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飲食最重要的是衛(wèi)生意識
我本人生長在新加坡,是新加坡華人,我成長的飲食環(huán)境是中餐。
新加坡是中西飲食交匯的地方,中西方的飲食習慣、飲食中的禮節(jié)不同,比較而言,中餐的品種更豐富,而且變化多端。中餐的用餐形式,反映出古老的文化背景:一家人圍著圓桌,熱熱鬧鬧。
作為衛(wèi)生城市的新加坡,吃中餐使用公筷、公勺非常普遍,無論是大型宴會,還是小型聚會,使用公筷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這里面反映出的是比較強的衛(wèi)生意識。應該承認,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人們,在衛(wèi)生意識上是有差別的。當然,新加坡人的衛(wèi)生意識也不是一天就樹立起來的,從我童
年記事起,政府每年都要舉辦大型衛(wèi)生宣傳活動,那些宣傳海報至今還有印象。除此之外,政府還有硬性措施。如此說來,習慣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培養(yǎng)人的衛(wèi)生意識最重要。
李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獲“全國模范教師”和“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稱號;是領取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同時擔任北京市政府顧問、中國投資環(huán)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等多項職務。
其著述先后在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評獎中獲獎,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的重點課題。
曾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多所大學講學和作學術演講。
李強老師最近特別忙,幾次去中央電視臺做節(jié)目,接連接受幾家報紙記者的采訪,還有系里的課題研究、學院的工作安排……于是,有人開玩笑說,這場SARS,最忙碌的,除了醫(yī)學專家,就是社會學家了。
李強老師很認真:“SARS,的確是個社會問題?!?/p>
他所在的社會學系,就成立了由他領銜的“非典課題組”,一項重要的課題成果便是:《從“非典”流行看分餐制的必要性》。在李強老師看來,“祖輩沿襲下來的合餐制,是不利于健康的飲食方式,可是因文化的傳承性很難改變。這場SARS災難,有可能成為改變不良生活習俗的一個機會?!彼€認為,變合餐為分餐,要旨在于“國家出臺政策”,“不改,餐館都沒法活了!可是改,工作也很沉重,與之相適的一套文化乃至餐具都得改變。不過,中華民族應該抓住這次機會,甩掉陋習”。
于是,便向他索要文稿,刪去枝葉,留下筋骨。
尊李強老師囑,將課題組成員的大名向讀者交代,他們是:李強、沈原、景軍、陳振華、肖林、張海輝、吳春———
一場突然暴發(fā)的傳染性疾病非典,沖擊了整個社會的正常生活,也使“分餐制”這個幾年前曾引起中國餐飲業(yè)人士幾番爭論的話題,又重新被鄭重地提出來。
分餐制是現(xiàn)代文明的餐飲方式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合餐制,合餐制就是一群人圍著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獲取食物。而歐美日本等國則采取分餐制度,即將食物分到每個人餐具中,個人獨自用餐。合餐制是我們長期以來的飲食習俗,有的人為了表示熱情和友好,還用自己的筷子為客人夾菜。
但是,合餐制弊病非常多。從衛(wèi)生角度看,合餐制常常導致疾病的傳染。對于那些通過唾液、消化道傳染的疾病,只要在座的人有一個有傳染性疾病,其他人就可能成為受害者。以乙肝為例,全世界有3.6億乙肝病毒攜帶者和患者,我國就有三分之一,達到1.3億人,每年因肝病致死的約有30萬人。一項研究表明,家庭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攜帶者時,實行合餐的感染率高達42%,而分餐制則明顯下降,感染率只有17%。目前的非典流疫,雖然其傳播途徑還未徹底查明,但從已有病例來看,家庭內(nèi)的相互感染比例非常高,非典雖然是呼吸道疾病,但能通過飛沫、唾液、黏膜等多種方式傳播,因而通過口腔和腸胃系統(tǒng)傳染的概率非常大。最近,人們在飯館就餐時,已經(jīng)比較強烈地要求分餐或公筷,這表明公眾非常擔心SARS通過合餐傳播,由此也可以看出分餐制具有巨大的優(yōu)點。
另一方面,如果深入分析此次非典迅速流行的社會原因,分餐制的必要性就更顯得迫在眉睫。非典之所以迅速蔓延和難以控制,一個深層的社會原因是中國已經(jīng)從相對封閉、靜止的狀態(tài)變得越來越具開放性和流動性。但是我們能通過控制社會流動來控制疾病傳播嗎?也許在非典這個非常時期,這樣的辦法可以暫時采用。但是面對每年流行的各種傳染型疾病,比如肝炎病毒,這樣的辦法顯然是不可行的。因此改變這種最常見的疾病傳播方式———合餐制度,可以說是此次非典事件對我國國民衛(wèi)生習慣的最大啟示。
實行分餐制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嗎?
分餐制的優(yōu)點顯而易見,但推行起來卻進展緩慢。首先是中餐和西餐的飲食文化存在很大差異。在中國文化中,合餐追求“人和”,大家和氣一團地圍坐在一起,共享一席,通過“群享”方式來促進和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敦睦感情,因此席間敬酒敬菜、碰杯夾菜。而西餐則比較安靜,認為進餐是一種個人享受,奉行分餐制,注重個性的特點。如果實行分餐制,將會使就餐的熱烈氣氛大大降低,人情味不足。
還有一種反對意見認為,中國宴席是與十人一桌的生產(chǎn)工藝配套的,實行分餐制,會大大增加廚房、服務人員的工作量。而且有的原料不易分割,如魚,要平等分割,勢必造成很大的浪費,會增加宴席成本,加大承辦者的負擔。就個人口味而言,分餐也不利于食客根據(jù)個人需要調(diào)劑菜品。
這兩條反對意見確實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深入分析,實際上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礙。如果說分餐制就一定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沖突,是缺乏充分說服力的。在隋唐以前,我國普遍存在著分餐制度。如果分餐就與“共享”的文化不符合,為什么歷史上還能存在那么長時期的分餐制呢?可見,是否分餐只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并非不可能改變。
至于分餐與中餐加工工藝的矛盾,如果說中西餐不可比的話,那么可以對比的是同屬東方文化的日本料理。日本料理在食物結構與加工上與中餐比較接近,但卻能實行嚴格的分餐制,即一人一份,一人一只大漆盒,內(nèi)分許多小碗小碟小盒,每樣食物只有很少一點。雖然有些繁瑣,但它的好處一是衛(wèi)生,二是可避免浪費。即使分餐制增加了成本,但現(xiàn)代企業(yè)的核心理念是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顧客是上帝)。如果消費者轉(zhuǎn)變了觀念,普遍要求分餐,餐館就應該責無旁貸地提供服務。
日本人在家庭內(nèi)部也是分餐的,甚至餐具也分開,丈夫、妻子、孩子的餐具都各有特色,每個人使用自己的筷子。當然,這樣做的結果是餐具比較復雜,清洗要付出更多勞動。但是,復雜的餐具也提供了更多的商業(yè)機會。
也有人說,即使不考慮餐館和個人,分餐制也造成了社會勞動成本的增加。但是與避免食物浪費、減少疾病傳播的收益相比,這顯然也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理由。
所以,“分餐”并不困難。事實上,美國的華人聚餐時就常常采用以公用餐具取食物到自己盤子中、再用私人餐具送到口中的方式,這樣,原有的團圓氛圍仍在,但疾病傳播的危險卻降低了。而近些年,我國一些地區(qū)曾經(jīng)不同程度地推行過分餐制,如20年前,乙肝橫掃臺灣全島,“吃飯用公筷”深入人心,中餐西吃的飯店次第火爆,家庭分餐制也得到了推廣。目前國內(nèi)一些比較高檔的飯店,也實行由服務生分餐,或者準備公筷、公勺。
由于非典的威脅,目前京城等地的餐飲業(yè)生意清淡。可以預計,即使在我們克服了非典危機以后,公眾仍然會心有余悸、踟躇不前,餐飲業(yè)的經(jīng)營仍然會極為艱難。所以,如果適時地推行分餐制,有可能成為餐飲業(yè)復興的一次契機。
實行分餐制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我們認為,推行分餐制度需要全社會的努力。為此,有如下建議:
政府立法,在公共用餐場所推行分餐制;
餐飲協(xié)會、商業(yè)聯(lián)合會等制定相應的行業(yè)規(guī)范:實行分餐制的餐飲企業(yè)必須貼出公開的宣傳標志,服務人員主動向顧客推薦和介紹分餐制;
消費者有權對應該提供分餐而未提供的餐廳進行投訴,政府主管部門應對違規(guī)的企業(yè)進行處罰;
利用媒體,廣泛宣傳分餐制的好處,使之深入人心。
坦率地說,合餐的飲食方式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糟粕,雖然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擺脫它的束縛。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飲食方式的進步,是人類最為根本的進步之一。此次非典危機為我們民族提供了一次改變飲食方式的機會。
徐城北京劇學者,作協(xié)會員,民俗志士,滄海閑人
徐城北先生喜歡“三”這個數(shù)目字,譬如他研究“一雞三吃”,他本人“一身三抱”:京劇、民俗、餐飲,他將研究餐飲的心得寫成《京城雜吃》一書。SARS的日子里,徐先生正閉門修書《陣痛北京》,闡述老北京向新北京轉(zhuǎn)型中的痛苦與歡樂。他說,有時腦子會“開小差”,不由自主地思考起眼前的問題———
研究百年老字號時,我發(fā)現(xiàn)至今尚存的老字號,大多與“吃”關聯(lián),譬如全聚德、東來順,我驚嘆的是:中國人太好吃了!可前人的好吃與當今某些人的胡吃是兩回事,南方一些地區(qū)所謂的“四條腿,除去椅子不吃”,真該收斂一些了。SARS之后,我們應該反省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了。其次,關于吃的方式,也該掂量一下了,各種美其名曰的會議,常常是酒山肉海,大吃特吃,講政治笑話、說黃段子,往往再有一位女士代表主人敬酒,自然少不了打情罵俏,我參加過幾次筆會也是如此,我不太適應,也覺得沒意思,文化品格太低。我很欣賞汪曾祺老先生的做法,在《大連日報》的一次筆會上,汪先生即席一段昆曲,我也助興唱了一段余派的《擊鼓罵曹》,汪曾祺先生發(fā)出感慨:“余派唱腔,秀在骨里?!边@句話我記憶至今。還有,對于中餐分餐制,恐怕執(zhí)行起來還有難度。這場SARS,餐飲業(yè)遭遇重創(chuàng),大家會重新思考分餐、公筷等問題,但不會沒有阻力。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飯桌上的禮儀更是不可少,不可違背,在客家飯桌上也有一套客家飲食禮儀是必須要遵守的。你知道客家飲食禮儀有哪些,我整理了“客家中餐飲食禮儀”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篇一:客家中餐飲食禮儀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或聽到長輩說:“大家一塊吃吧”,你再動筷,不能搶在長輩的前面。
吃飯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壓迫胃部,影響消化。
夾菜時,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盤子里翻來倒去地“尋尋覓覓”,眼睛也不要老盯著菜盤子,一次夾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愛吃的菜,不可如風卷殘云一般地猛吃一氣,更不能干脆把盤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顧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盤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掃”干凈,應征詢一下同桌人的意見,別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數(shù)早晚食粥,晝邊(中午)食干飯。農(nóng)村早餐粥加雜糧。長汀稱雜糧為“粗貨”,過去常年是“粗貨半年糧”,歉收之時則以雜糧為主,有時要食番薯渣充饑。麥子一向少種,故面條只作年節(jié)加餐或招待客人時用。有時春荒青黃不接之時,將剛收下的麥子磨成粗粉,做麥羹度日,50年代后則很少如此吃了。長汀,上杭,武平部分鄉(xiāng)村有一種藏番薯,用鹽水腌漬而成,風味獨特。
家常便菜,腌菜干、蘿卜干常年不斷,配以時令青菜,莧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為普遍。家家戶戶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蘿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還有豆醬,豆腐乳等,是常見菜。
篇二:客家中餐飲食禮儀客家菜亦稱東江菜,它與潮菜、粵菜并稱廣東三大菜。客家菜肴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著中州傳統(tǒng)的生活習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飲食文化的成因時,人們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客家人遍布海內(nèi)外,都講客家話,即便是僑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語仍以客家話為主,但是,在眾多的客家人居住區(qū)域中,只有廣東的東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時也保留了中州飲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區(qū)的客家人飲食習俗都被當?shù)仫嬍澄幕?。這一現(xiàn)象的形成是有其歷史原因和地理條件的。
在廣東菜的三人流派中,廣州菜、潮州菜都曾經(jīng)歷過秦代以后的“漢越融合”階段,而東江菜則否。這是因為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歷盡艱難險阻,多群體有組織而遷,整村整族而徙,遷至廣東東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qū)拸V,其范圍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東莞、清遠、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區(qū)。在這樣一個相對而言的廣闊地區(qū)內(nèi),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為主,自然其生活習俗就不易被當?shù)赝林炊水數(shù)厣盍曀?,包括不少不同地區(qū)遷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習俗。因此,作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風味自然也保留下來。第二個原因是,就地理條件和物產(chǎn)而言,東江地區(qū)與客家人祖籍中原較為接近,兩者都屬內(nèi)陸腹地,遠離海邊,用以入饌的副食品都是家養(yǎng)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chǎn)品較少??筒擞小盁o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續(xù),此外,還與東江封閉的交通環(huán)境有關,粵東屬山區(qū),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響,從而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里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chǎn)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xiāng)土風貌明顯?,F(xiàn)今保留于農(nóng)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雙鴿。其法是,將雙鴿宰凈,抹干,覆攤于瓦缽內(nèi),鴿下橫放竹筷兩根,使鴿身與缽底有一點距離,以暢熱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兩杯之間,然后整缽放入鐵鍋,加瓦盆作蓋,取中火燒鍋,鴿熟時杯中還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蕩然無存,只是鴿肉酒香撲鼻而已。此法僅見于客家菜譜,現(xiàn)時農(nóng)家為更省時簡便,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出“三杯雞”作法,更是簡單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醬油、一杯水,混置鍋內(nèi),鍋半腰用幾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雞一只,加蓋旺火燒半小時開鍋,即可食其甜香滑軟的美味雞肉。另外,現(xiàn)今客家烹飪技藝中,有許多做法,溯本追源,極其古老,在現(xiàn)代菜譜中獨具特色,如東江肉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抖Y記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搗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cè)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cè)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贝朔ㄔ谀媳背Z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為“跳丸炙”,是因其彈性能跳而名??梢?,客家菜系的“搗珍”技法,出自古人,來自中原。如此種種,都說明客家烹飪術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勘稱古意濃厚,是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煉出的智慧結晶。
現(xiàn)在,飲食界返樸歸真之風日濃,發(fā)揚光大客家飲食文化的精華,繼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飪技藝,無疑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
客家飲食的文化內(nèi)蘊
1.客家飲食民俗古風濃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飲食習俗,就會發(fā)現(xiàn),不論是其烹飪技藝諸如“搗珍”、“酒”之類古法的繼承和演變,還是日常習俗中諸多禮儀禮規(guī),都證明了客家人將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傳承下來,根基源遠流長;印證了客家民系歷盡滄桑,多次變遷的歷史。
2.奇巧的烹飪技術是客家人勤勞、聰慧的結晶。生活的動蕩,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使客家人在與自然斗爭中,磨練出了頑強的生存意志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奮斗精神??图也酥v究功與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窮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為天”,客家人注重烹飪之術,正是其生存觀的體現(xiàn)。
3.客家飲食習俗反映出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其一儉樸好客。客家人平素飲食節(jié)儉,不事奢華,而待客則十分大方,講究“六碗八盆十樣”,菜肴實惠量足,盛器多用盆、缽、大碗,有古民遺風;其二尊老知禮??图胰嗽O筵用八仙方桌,依輩份排座次,席間禮規(guī)繁多,吃雞以雞頭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禮,席間小輩給長輩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雞,有“無雞不成筵”之說,既取“雞、吉”諧音,又取雞為掌管人間吉祥之鳥之意。過年吃“團圓飯”,元宵吃湯丸,都為取“團圓”的好兆頭。
4.客家飲食民俗中的養(yǎng)生保健意識尤為鮮明??图也擞昧现v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yǎng)、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講究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yǎng)與纖維;烹調(diào)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講安搭配,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diào)理陰陽,清降補瀉,并根據(jù)時令增減食物品種。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勤于探索養(yǎng)生之道,善于總結保健經(jīng)驗,注重利用自然中潛藏的科學道理。
篇三:客家中餐飲食禮儀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數(shù)早晚食粥,晝邊(中午)食干飯。農(nóng)村早餐粥加雜糧。長汀稱雜糧為"粗貨",過去常年是"粗貨半年糧",歉收之時則以雜糧為主,有時要食番薯渣充饑。麥子一向少種,故面條只作年節(jié)加餐或招待客人時用。有時春荒青黃不接之時,將剛收下的麥子磨成粗粉,做麥羹度日,50年代后則很少如此吃了。長汀,上杭,武平部分鄉(xiāng)村有一種藏番薯,用鹽水腌漬而成,風味獨特。
家常便菜,腌菜干、蘿卜干常年不斷,配以時令青菜,莧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為普遍。家家戶戶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蘿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還有豆醬,豆腐乳等,是常見菜。
大米除做飯、粥外,還可做粉干,缽糕,籠床糈之類。粉干以潔白嫩細,柔軟滑韌的特點聞名遐邇。還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種如糕、圓、凍、果之分,其味有甜,咸,堿之別。每逢喜慶之日,家家戶戶都有制備,敬神,餉客,饋贈親友均宜,亦是農(nóng)村年節(jié)傳統(tǒng)食品。
風味小食有肉圓和燈盞糕等。肉類食品,燒大塊、白斬雞最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汆豬肉、干蒸豬肉是平時傳統(tǒng)菜肴。
長汀家釀酒素有盛名,味純香甜,度數(shù)低不易醉人,婦孺皆喜歡。酒娘更?是香甜可口,佐以蒸蛋,美不可言。飲茶多用碗,以解渴為主,有時用來作湯淘飯,常云"粗茶淡飯"。
對于甜,酸,苦,辣,汀州人并無偏好之癖。不少人愛吃炸的食品,認為香脆可口。煮菜偏咸,口味較重。
篇四:客家中餐飲食禮儀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斗、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xiāng)??图胰藦闹性w移到閩粵贛地區(qū),由于平原地區(qū)已被原住民占據(jù),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qū),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nóng)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別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區(qū),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別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yǎng)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tǒng);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shù)都有是出身于“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zhì)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tǒng)。其中梅州表現(xiàn)最為突出,被譽為“文化之鄉(xiāng)”。
請長輩們坐上座,主動給長輩們倒酒、乘飯。不能吃飯?zhí)?,要陪長輩們吃(因為長輩們難得一聚,吃飯會有很多話講,也有可能會問你很多東西,陪著就行),長輩們吃完離座后你才可以離開。吃飯要手端著碗吃,夾菜不能挑(夾到哪塊就吃哪塊),飯后吃完可能要收拾桌子,若已經(jīng)有好幾個人收拾了,那就要去泡茶陪長輩喝茶聊天。還有好多好多……長輩與晚輩之間的交流這方面要多了解。
多吃五谷雜糧。在夏天每天必須吃一碗五谷雜糧,不僅對身體好,而且有美容的效果,可以保持皮膚的彈性,延緩衰老。五谷飯、雜糧包和全麥食品都可以多食,可以增強新陳代謝的能力,調(diào)節(jié)人體免疫系統(tǒng)。
推薦幾種食物:
1、蜂膠:蜂膠能提高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病毒、細菌的能力,使機體免疫系統(tǒng)處于動態(tài)平衡的最佳狀態(tài),被稱為“天然的免疫增強劑”。
2、螺旋藻:其蛋白質(zhì)含量高達60%—70%,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C,可糾正酸性體質(zhì),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力。
3、蘑菇:能促進白血球抗感染。長久以來,人們就把蘑菇當作提高免疫力的食物?,F(xiàn)在,研究人員們找到了這樣做的理由:吃蘑菇可以促進白血球的產(chǎn)生和活動,讓它們更具防范性。
4、大蒜:大蒜素抗感染和細菌。英國研究人員的實驗結果表明,食用大蒜可讓感冒發(fā)生幾率降低2/3。它還是保護肝臟及心血管的正常功能、調(diào)節(jié)血糖、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的最佳配料,經(jīng)常咀嚼大蒜的人患結腸癌和胃癌的幾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建議每天生吃兩瓣蒜,們最好是切成碎末狀,當作配料來使用,在烹飪菜肴時加入一些大蒜末。
5、番茄:番茄中含有很多的抗氧化因子,如:番茄紅素、胡蘿卜素、維生素E和C,這些物質(zhì)均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有實驗證明,當人連續(xù)食用兩周番茄汁后,體內(nèi)番茄紅素會明顯增加,同時T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得到了增強。
6、西蘭花:有大量的研究表示,西蘭花中的物質(zhì)能夠刺激小鼠的免疫系統(tǒng),再者,西蘭花中的營養(yǎng)非常豐盛,能夠為我們形成天然的保護層,其中飽含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D可以提高免疫力。
7、蘆薈:蘆薈不僅是很好的美容食品,還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品,主要的功效是清熱排毒、緩瀉、抗菌消炎,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還能保護肝臟。
8、檸檬蜂蜜茶:檸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抗菌能力極強還能提高免疫力,協(xié)助骨膠原生成。感冒的時候喝500ML-1000ML的檸檬水,可以減輕流鼻涕,還能讓感冒快點好。除了抗菌和提升免疫力,還能開胃消食、生津止渴和解暑,也能防止和消除皮膚色素沉著,起到美白的效果。蜂蜜是天然的營養(yǎng)品,具有清熱、解毒、潤燥的效果。如果將檸檬汁和蜂蜜用溫水混和,制成蜂蜜檸檬水,是一道完美的營養(yǎng)組合。
每天保證八杯水,這是夏季養(yǎng)生首要條件,多喝水可以讓人感覺清新,時刻充滿活力,白開水對人體新陳代謝起著生理活性作用,有效的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溫開水,能夠起到清腸的效果,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抗病的能力,這是尤為重要的!
早餐一定要豐盛,中餐不可海吃海喝,以免加重胃部的負擔。辦公室女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進行午休,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會產(chǎn)生疲勞感,中午即便睡15分鐘都會讓細胞得到修復,保持充沛的體力。下班時感覺到疲勞的時候,可以自我保健按摩,或者選擇一些專業(yè)機構。睡覺之前泡澡和熱水浴能緩解解頸椎肌肉的緊張,通過適當拍打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解決頭暈、頭痛的癥狀。
每天保持一定量的運動隊增強免疫力來說尤其重要,一般來說,慢走、瑜伽、游泳、羽毛球都是強度適中的運動,運動的時候不要超之過急,循環(huán)漸進是最有效的方法。夏季太陽十分充足,出門經(jīng)常會做一些防曬的措施,其實適當?shù)臅駮裉栐∫灿兄谔岣呱眢w免疫力,紫外線可以刺激人體皮膚產(chǎn)生維生素D3,每天只需0.009毫克維生素D3就可使免疫力增加1倍。
飲食禮儀,源遠流長,是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
每個民族在長期的飲食生活實踐中,都會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規(guī)范化飲食禮儀。中國飲食禮儀,數(shù)千年來由上到下成規(guī)成矩,以一貫之,成為中國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特征,據(jù)文獻記載可知,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曾經(jīng)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和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xiàn)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而當代世界的飲食禮儀甚為規(guī)范,尤其在正式宴會中更顯得井井有條,發(fā)揮著重要的用作。餐飲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中國餐飲文化很豐富,中國人熱情好客,很講究餐飲禮儀。
目錄:
一、 中國古代餐飲禮儀 二、 現(xiàn)代中餐禮儀
(一)中國餐飲(宴會)類別
(二)中餐宴請禮儀
1用餐地點的選擇 2 點菜禮儀 3 中國酒知識 4 餐桌擺放禮儀
(三)餐具使用禮儀
(四)用餐禮儀 1.座次安排 ? 2.上菜程序 ? 3.夾菜、敬酒、喝湯特別注意 ?4.賓主禮儀 ? 5.餐桌上如何說話 ? 6.餐桌禮儀
中餐禮儀正文:一、中國古代餐飲禮儀
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有這樣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tǒng)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
同時,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xiàn)等級區(qū)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xiāng)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yǎng)老也。鄉(xiāng)飲酒,是鄉(xiāng)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禮產(chǎn)生于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guī)格,而且連菜肴的擺投也有規(guī)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nèi),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盵i]這套規(guī)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托醺?,主人辭不能烹??颓铬?,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于內(nèi)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ii]
二、現(xiàn)代中餐禮儀
(一)中國餐飲(宴會)類別
餐飲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中餐宴會是指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民族風格的宴會,遵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禮儀規(guī)范。
宴請活動就其目的性質(zhì)而言,大約分為三種:一種是禮儀性質(zhì)的,如為迎接重要的來賓或政界要員的公務性來訪;為慶祝重大的節(jié)日或舉行一項重要的儀式等舉行的宴會,都屬于禮儀上的需要,這種宴會要有一定的禮賓規(guī)格和程序。另一種是交誼性的,主要是為了溝通感情、表示友好、發(fā)展友誼,如:接風、送行、告別、聚會等。再一種是工作性質(zhì)的,主人或參加宴會的人為解決某項工作而舉行的宴請,以便在餐桌上商談工作。
這三種情況又常交相為用兼而有之。宴會的目的形式性質(zhì)不同,但賓主所遵循的基本禮儀是一致的。
以用餐為形式的社交聚會,宴會可以分為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兩種類型。正式宴會,是一種隆重而正規(guī)的宴請。它往往是為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對于到場人數(shù)、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數(shù)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shù)囊蠛椭v究。非正式宴會,也稱為便宴,也適用于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從簡,偏重于人際交往,而不注重規(guī)模、檔次。一般來說,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數(shù)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二)中餐宴請禮儀
1.用餐地點的選擇
吃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最好的辦法,因此餐廳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用餐空間,用餐地點的選擇直接影響著餐宴的效果。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的疆域和歷代的風流人物,都成了各類餐廳取之不盡的素材,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以特定的歷史朝代為主題
帶有濃厚的歷史韻味,在菜肴、裝飾和服務等方面,都盡顯歷史風貌,如大唐酒樓、清宮御膳房等。
(2)以特定的地方菜色為主題
很多餐廳都是選擇眾多菜系中的一種,作為制定菜單、裝飾布置和服務的基礎,形成了以地方菜系為主題的餐廳。如黔湘閣、蘇浙匯。
(3)以風景名勝為餐廳布置的主題
通過壁畫、雕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裝飾等,突出餐廳的主題。對于既想享受美味佳肴,又想領略名勝風光的人,這是絕好的選擇。如長城廳、敦煌宮、西湖軒、梅龍鎮(zhèn)等。
(4)以花草植物為主題
以盆栽、木刻、壁畫等為客人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氛圍。如桃園、梅苑、芙蓉樓等。
(5)以歷史文學為主題
根據(jù)大家耳熟能詳?shù)臍v史素材,進行改編或取其諧音,如川國演義等吃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最好的辦法。
商務宴請,選擇用餐地點時主要考慮,是否能降低彼此的戒備心,創(chuàng)造無壓力的就餐氛圍。燈光要暗淡些,并演奏朦朧的音樂??蛻舻囊暰€應當被一個屏風或一個巨大的綠色植物擋住,這樣才能使客人聚精會神,容易獲得有利的決定。
2.點菜禮儀
根據(jù)我們的飲食習慣,與其說是“請吃飯”,還不如說成“請吃菜”。所以對菜單的安排馬虎不得.很多人請客吃飯,對各個菜系尚不熟悉,就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亂點鴛鴦譜”的情況。目前,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八大菜系是魯、川、粵、閩、蘇、浙、湘、徽。有人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它們的特色描繪得淋漓盡致: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壯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nèi)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不同的菜肴,也有不同的烹調(diào)方法,比如:燜就是將煎、炸、炒或水煮的原料,加入醬油、糖等調(diào)味汁,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長時間加熱。制品形態(tài)完整,不碎不裂。燴就是將加工成片、絲、條、丁的多種原料一起用旺火制成半湯半菜的菜肴。此外,還有烘、煮、炸、烤、滾、爆、蒸、燉、煨等方法。了解基本的烹調(diào)技巧,也有助于點出主賓雙滿意的菜單。
一般情況下,一頓標準的中餐菜單結構包括:
·前菜(開胃菜)
·湯(羹湯)
·主菜(大菜)
·面類或米飯
·點心(甜點)
開胃菜 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最具代表性的是涼拌海蟄皮、皮蛋等。有時冷盤之后,接著出四種熱盤。常見的是炒蝦、炒雞肉等。不過,熱盤多半被省略。主菜 緊接在開胃菜之后,又稱為大件、大菜,多于適當實際上桌。如菜單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數(shù)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數(shù),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shù)是吉數(shù)。在豪華的餐宴上,主菜有時多達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種烹調(diào)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順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濃膩交互搭配,或干燒、湯類交配列為原則。最后通常以湯作為結束。點心 指主菜結束后所供應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則是水果。
做東招待時,可請客人點菜,或請女士先點。
·在安排菜單時,必須考慮來賓的飲食禁忌,特別是要對主賓的飲食禁忌高度重視。 如宗教的飲食禁忌,“三高”患者出于健康原因的禁忌,喜歡吃辛辣食物等地域偏好。
·先決定主菜再搭配其他,主菜代表著品位,也代表了主人的“立場”,也就是“預算價位”,因此主菜點什么,作東者應有主見。
·當天的特色菜可以附加在菜譜上,也可以用立式菜單放在臺面上,有時還在餐廳的門口用廣告形式陳列。特色菜可能是原料過剩的品種,也可能是是時令菜或廚師的拿手菜。如果它是剩余菜或時令菜時,通常是比較便宜的,可以適當選擇。
3.中國酒知識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古人飲酒的豪放胸襟,難以言喻的情感一覽無余,中國也是古老的釀酒國家。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在偶然的機會中發(fā)現(xiàn)含糖的野果也會自然發(fā)酵成酒的。自古就有“猿猴造酒”的傳說,說的是生活在山林中的猿猴造酒,將吃剩的果子集中堆放起來,由于附在果皮上的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成熟的果子自然發(fā)酵, 便釀成了原始的酒,稱之為“猿酒”。
酒是常用的飲品,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常見的可分為白酒、黃酒、啤酒、保健藥酒幾大類:
·白酒是餐宴場合的情感催化劑。中國傳統(tǒng)的八大名酒包括貴州茅臺酒、山西汾酒、四川五糧液、四川劍南春、安徽古井貢酒、江蘇洋河大曲、貴州董酒、瀘州老窖特曲
·黃酒:紹興加飯酒、龍巖沉缸酒等
·啤酒:有生啤酒、干啤酒、黑啤酒等若干種
·保健藥酒:山西竹葉青等
斟啤酒時應先慢倒,接著猛沖,最后輕輕抬起瓶口,其泡沫自然高涌,汽泡保持了啤酒的新鮮美味,一旦泡沫消失,香氣減少,則苦味必加重,有礙口感。
·中餐常以開杯酒作為宴請開始的標志,宴席開始時,主人舉杯敬所有來賓,這個時侯,無論會不會喝酒,都要舉杯淺酌,不宜推拒,它代表了主人的謝意與祝福。
·當主人起立敬酒時,所有來賓也應起立回敬,這是基本禮節(jié)。
·向長輩或上級敬酒時,宜雙手捧杯,起立敬酒。
·許多酒國英雄,喝酒時仰起脖子,將整杯酒滴酒不剩的倒進喉嚨里,雖然豪氣萬千,卻很不雅觀。
4.餐桌擺放禮儀
每個人座位面前都擺有筷子、湯匙、取菜盤子、調(diào)味盤、湯碗、茶杯、酒杯等。有時也會備有放置骨頭的器皿或餐巾??曜?多使用柱形長筷。以往會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為地位的象征,不過,今日仿鑲牙的塑膠筷子已相當普遍了。使用長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夾菜。湯匙,多為陶瓷制。有時會備置擱置湯匙的湯匙架。取菜盤,是盤緣稍高的中型盤子。有時準備兩只。深碗,開口較深的湯碗。
(二)餐具使用禮儀
和西餐相比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平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須成雙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時候,要注意下面幾個“小”問題:一是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著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過的筷子去夾菜,是不是有點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能一邊說話,一邊像指揮棒似地舞著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豎插放在食物上面。因為這種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時候才用。四是嚴格筷子的職能??曜又皇怯脕韸A取食物的。用來剔牙、撓癢或是用來夾取食物之外的東西都是失禮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時,用筷子取食時,也可以用勺子來輔助。盡量不要單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處“暫?!逼?,湯汁不會再往下流時,再移回來享用。
暫時不用勺子時,應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讓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處。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不可用勺子舀來舀去,也不要用嘴對著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涼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復吮吸、舔食。
3.盤子
稍小點的盤子就是碟子,主要用來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盤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著重介紹的,是一種用途比較特殊的被稱為食碟的盤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暫放從公用的菜盤里取來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時,一次不要取放過多的菜肴,看起來既繁亂不堪,又像是餓鬼投胎。不要把多種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們會相互“竄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殘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應輕輕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時候不能直接從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夾放到碟子旁邊。如果食碟放滿了,可以讓服務員換。
4.水杯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軟飲料時使用。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進嘴里的東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 中餐用餐前,比較講究的話,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它只能用來擦手。擦手后,應該放回盤子里,由服務員拿走。有時候,在正式宴會結束前,會再上一塊濕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來擦嘴,卻不能擦臉、抹汗。
6.牙簽 盡量不要當眾剔牙。非剔不行時,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來的東西,不要當眾觀賞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隨手亂彈,隨口亂吐。剔牙后,不要長時間叼著牙簽,更不要用來扎取食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11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SARS會改變中餐飲食習俗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