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治療艾滋病,改善其臨床癥狀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防治并發(fā)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證明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有一定的優(yōu)勢。為了進一步掌握艾滋病的證候特點及基本證型,尋找其規(guī)律性,提高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準確性、科學性,為臨床研究提供理論依據,筆者對1986年以來的129篇相關性文獻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材料與方法
文獻來源選擇中國期刊網CNKI數字圖書館與人工檢索結合的方法,檢索1979年~2005年國內中醫(yī)期刊、中西醫(yī)結合期刊和相關的西醫(yī)期刊,共檢索出自1986年以來有關艾滋病的中醫(yī)和中西醫(yī)結合研究的129篇文獻。其中中醫(yī)證型研究13篇、中醫(yī)臨床辨證治療14篇、專方治療24篇、單味藥治療3篇;實驗研究、理論研究與文獻綜述75篇。
文獻選擇標準(入選標準):艾滋病129篇相關文獻中,認真篩選具有中醫(yī)證型研究特點、臨床辨證治療特點或專方治療特點的文獻;對上述文獻,選擇其數據資料確切、可靠者進行統(tǒng)計處理。
排除標準:一稿兩投中的一篇;同一研究單位資料來源相同,經分析后進行整合,刪除重復內容;資料來源不明,與臨床實際情況明顯不符的。因此129篇相關文獻中,符合標準且使用頻率較多的只有26篇。
文獻分析方法:重點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證型或主要治法,其兼證和輔助治法不作為重點分析。
證型規(guī)范:目前尚無統(tǒng)一診斷標準,臨床證型紛繁復雜。為了客觀分析艾滋病中醫(yī)證型,在所查閱的129篇文獻中,將有關中醫(yī)證型研究特點,且辨證方法較多的一類進行分類、歸納,并參考《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型部分》與《中醫(yī)診斷學》等相關的證型名稱及證型辨證部分,對其進行規(guī)范處理。
治法的證型轉換:將專方治療文獻中的治法轉換成與其相應的證型,如益氣養(yǎng)陰法轉換成氣陰兩虛證,活血化瘀法轉換成血瘀證。
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應用SPSS-Frequencies(頻數分布表分析)方法進行處理。
結果
中醫(yī)證型研究文獻分析檢索到有關艾滋病中醫(yī)證型研究的文獻13篇,其中1篇不符合文獻選擇標準被排除,2篇因證候拆分過細,不適用于臨床被排除,實際納入本組分析的文章為10篇。對這10篇文獻中的證型按出現(xiàn)頻次進行統(tǒng)計描述可以看出,出現(xiàn)頻數在4次及4次以上的中醫(yī)證型為脾氣虛、脾肺氣虛、脾腎兩虛、氣血兩虛、氣陰兩虛、肺腎兩虛、濕熱內蘊、熱盛痰蒙。
辨證治療文獻的中醫(yī)證型分析檢索到有關艾滋病中醫(yī)辨證治療(包括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文獻14篇,沒有提出明確辨證治療證型的文獻4篇,各證型的病例數未作統(tǒng)計的文獻3篇,為合并癥的3篇,與臨床實際明顯不符合的1篇,共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獻11篇,符合文獻選擇標準的文章3篇。
在統(tǒng)計的3篇辨證治療文章中,共94例患者,均為坦桑尼亞人,其中男性35例,女性59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6歲,平均在34歲左右;艾滋病分期中,14例為無癥狀期,80例為艾滋病期。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常見艾滋病中醫(yī)基本證型依次為肺脾氣虛、脾腎虧虛、肺氣虛、肺胃陰虛、脾氣虛、脾胃虛弱、濕熱內蘊。
專方治療的文獻分析有關艾滋病專方治療的文獻共計24篇,排除功效不明的6篇,針對合并癥治療的4篇,研究資料來源重復的兩篇取其中1篇。實際符合要求的文獻13篇。對益愛康膠囊與祛毒增寧膠囊,其文獻中雖未明確提到其功效,但參考《五省艾滋病知識培訓教材》中對其功效的明確描述,予以保留。
13篇文獻中共704例艾滋病患者,中國527人,坦桑尼亞78人,贊比亞99人;其中男性372人,女性332人;年齡最小7歲,最大65歲,平均32.3歲;艾滋病分期中,無癥狀期163人,艾滋病期277人,264人分期未明。
上述13篇文獻,有3篇文獻103例患者主要采取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1篇文獻15例患者主要采取補脾益肺法治療,4篇文獻353例患者主要采取益氣養(yǎng)血法治療,1篇文獻70例患者主要采取補氣健脾法治療,2篇文獻69例患者主要采取健脾益腎法治療,1篇文獻48例患者主要采取清熱解毒法治療。幾乎所有的文獻在治療上配合清熱解毒法,近一半文獻在治療上均配合活血化瘀法。根據以方測證的原則,可由上表得出艾滋病中醫(yī)常見證型,依次為氣血兩虛、氣陰兩虛、脾氣虛、脾腎兩虛、熱毒熾盛、脾肺氣虛。
結論
艾滋病是近年來突起的新型傳染病,其臨床研究文獻相對較少,缺乏統(tǒng)一的辨證分型及辨證標準,對分析結果可能有一定的影響。目前僅從現(xiàn)有的文獻中,對艾滋病的中醫(yī)證型、臨床辨證治療和專方治療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既往艾滋病相關文獻的分析。根據理、法、方、藥的原則,對由上述三個方面統(tǒng)計得出的結果,以出現(xiàn)2次以上的證型作為艾滋病最常見的基本證型,統(tǒng)計結果表明:艾滋病的基本證型依次為脾氣虛、脾腎兩虛、脾肺氣虛、氣血兩虛、氣陰兩虛、濕熱內蘊六種。
對以上有關證型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中,由于專方治療對適應證型有一定的選擇性,并且根據專方的治法來研究證型,是一種間接的方法,與中醫(yī)證型研究和辨證治療的結論相比,它的可信度相對要低;另外由于刪除很多不符合要求的文獻,其中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可能丟失,所以此次對艾滋病中醫(yī)證候研究中證型的研究分析尚屬初始階段,在今后的實踐中,有必要展開大樣本的流行病學檢查,摸索出適合艾滋病的辨證方法,并制定出統(tǒng)一的辨證標準。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又譯:后天性免疫缺陷癥候群),曾譯為“愛滋病”、“愛死病”。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體注射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稱艾滋病病毒)所導致的傳染病。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內臟系統(tǒng)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T4淋巴組織作為攻擊目標,大量破壞T4淋巴組織,產生高致命性的內衰竭。這種病毒在地域內終生傳染,破壞人的免疫平衡,使人體成為各種疾病的載體。HIV本身并不會引發(fā)任何疾病,而是當免疫系統(tǒng)被HIV破壞后,人體由于抵抗能力過低,喪失復制免疫細胞的機會,從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導致各種復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2年至13年,在發(fā)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被稱為“史后世紀的瘟疫”,也被稱為“超級癌癥”和“世紀殺手”。
1、艾滋病的英文縮寫是AIDS。艾滋病的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英文是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簡寫為AIDS。
2、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證實死于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fā)現(xiàn)艾滋病病例。
3、非專業(yè)人士比較容易混淆的一個概念是HIV,導致艾滋病的病原體叫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英文的首字母縮寫就是HIV。人體在感染HIV之后還沒有發(fā)病之前叫做HIV攜帶,過了潛伏期之后進入艾滋病期出現(xiàn)艾滋病相關綜合征,并發(fā)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這個時期才稱之為艾滋病期,患者到了發(fā)病期稱為艾滋病患者。
4、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因此,人體易于感染各種疾病,并可發(fā)生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HIV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病,1981年在美國首次發(fā)現(xiàn)和確認。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英文縮寫AIDS的音譯,曾譯為"愛滋病"、"愛死病"。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它們又有各自的亞型。不同地區(qū)流行的亞型不同,同一亞型在不同地區(qū)也存在一定差異。是人體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稱艾滋病病毒,所導致的傳染病。
人類天生具有免疫功能,當細菌、病毒等侵入人體時,在免疫功能正常運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HIV所攻擊的正是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中樞細胞—T4淋巴細胞,致使人體喪失抵抗能力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T4淋巴細胞作為攻擊目標,大量吞噬、破壞T4淋巴細胞。這種病毒終生傳染,破壞人的免疫系統(tǒng),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HIV本身并不會引發(fā)任何疾病,而是當免疫系統(tǒng)被HIV破壞后,人體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導致各種復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2年至13年,在發(fā)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主要通過輸血、不正當的性行為、靜脈注射(比如吸毒)和母嬰遺傳四種途徑傳播,被稱為"20世紀的瘟疫"。國際醫(yī)學界至今尚無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藥物和療法,因此也被稱為"超級癌癥"和"世紀殺手"。
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區(qū)別
HIV (艾滋病病毒)代表人類免役缺陷病毒。一個人感染了 HIV 以后,此病毒就開始攻擊人體免疫系統(tǒng),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一個功能是擊退疾病。經過幾年, HIV 削弱了免役系統(tǒng),這個時候,人體就會感染上機會性感染病,如,肺炎,腦膜炎,肺結核等。一旦有機會性感染發(fā)生,這個人就被認為是患了艾滋病。
AIDS (艾滋?。┐慝@得性免役缺陷綜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無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狀態(tài)或綜合征狀。人不會死于艾滋病,而是會死于與艾滋病相關的疾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2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