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OP)是一種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的全身代謝障礙的疾病,因其常引起骨痛、骨折等繼發(fā)性癥狀或疾病,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作為中老年退行性主要疾病之一的骨質疏松癥備受各國醫(yī)學學者的關注。針灸作為一種具有中醫(yī)特色的療法在該病的防治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應用前景廣闊。
腎虛是產生骨質疏松癥的原因
在中醫(yī)文獻中無骨質疏松癥這一病名,從其發(fā)病部位及臨床癥狀來看,隸屬于祖國醫(yī)學的“骨痹”、“骨痿”范疇,中醫(yī)認為“腎主骨,藏精,精生髓以養(yǎng)骨”,腎精充足,則骨骼生化有源,堅固充實,強健有力;因此腎虛是本病的根本原因?!捌⒅魉闹∪猓y(tǒng)血”,同時骨質疏松癥與沖任二脈及天癸有關,天癸乃生殖之精,源于先天,受后天的滋養(yǎng),若脾胃之氣不充,陽明精衰則氣血生化無源,經脈空虛,沖任失養(yǎng),腎精衰敗,天癸竭止,則無以生髓充骨則骨痿。因此此病乃本虛標實,虛實相兼之癥,以脾腎痿虛,骨枯髓痿為本,邪阻經絡為標?,F(xiàn)代研究表明腎虛時發(fā)生內分泌系統(tǒng)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微量元素發(fā)生改變等一系列的內環(huán)境的改變,同時血淤是骨質疏松癥的促進因素,在脾虛基礎上形成的血淤,痹阻經絡,中醫(yī)理論認為淤不去則新不生,從而加重骨質疏松癥的病情。
現(xiàn)代醫(yī)學中研究最為常見的是絕經后的骨質疏松癥,它與內分泌紊亂,鈣、磷、蛋白質的攝入不足及戶外運動減少有關,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它直接抑制骨細胞,使骨形成減少,同是一些鈣調節(jié)激素(降鈣素、甲狀腺激素)分泌紊亂,對骨質的重建也有一定的影響,從而使骨代謝紊亂,骨重建處于平衡狀態(tài),導致骨質疏松。另外還有一些疾病繼發(fā)性的引起骨質疏松癥,如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引起骨質疏松癥。
針灸可改善骨質疏松癥癥狀
在骨質疏松癥的實驗研究中,建立一個理想的骨質疏松癥實驗動物模型是其研究的基礎。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大鼠去勢法,即切大大鼠雙側卵巢,止血縫合后飼養(yǎng)3個月即能形成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模型。此模型與臨床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極為相似且成功率高,穩(wěn)定可靠,主要用于的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研究。另外還有維甲酸法等。造模的方法有多種,根據(jù)不同的實驗目的選取不同的實驗模型是實驗研究的前提。
近年來對針灸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報道有很多,治療方法上也趨向多極化,從傳統(tǒng)的針刺、艾灸、天灸、耳針、穴位敷貼到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手法如電針、穴位注射、紅外灸療儀等。同時治療手法也多元化,用上了提、插、捻、轉,呼吸補瀉,開闔補瀉等手法,在治療方案上也偏向于綜合療法,把針與灸相結合,針與藥,針與罐,針灸與推拿相合,這些療法的療效都很好。同時蔡紅等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頻次的針刺,療效也有不同,即針刺發(fā)揮效應有一個療效累積的過程。
在用針灸療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中,趙英俠等研究人員選用12月齡雌性Wistar大鼠40只,分為假手術組、模型組、針刺組、艾灸組和西藥組,建立模型后對后三組實行不同的治療方法來比較其療效。針刺組取命門、脾俞、足三里、大椎等穴,實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的手法,留針30分鐘隔日治療1次,12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間隔7天,再行下1個療程;艾灸組選穴與針刺組相同,溫和灸,每次灸15分鐘;吳明霞等研究人員在分組基礎上,增加了正常對照組,其取穴為大椎、大杼、命門,配穴為懸鐘、膈俞、足三里,用補腎藥條(艾絨、羊藿、補骨脂、黃芪、刺五加、當歸尾等)溫和灸,每次灸15分鐘,1次/天,10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間隔5天,共灸6個療程。其實驗結果經過生化檢測,礦物質密度(BMD)測定,激素測定均顯示了針灸組、艾灸組與西醫(yī)治療組的療效無明顯差距,針灸療法能提高雌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形成,糾正骨代謝的負平衡狀態(tài),對治療骨質疏松癥有一定療效。
李學武等研究人員應用天灸療法選用10月齡Wistar大鼠,造模后分為對照組、模型組、服藥組、天灸組、天灸加藥組。天灸組取背部右側的背俞穴,每穴外敷0.5克的天灸藥膜(淫羊藿、刺五加、丹參、辣椒等)24~26小時后自然干落,每周兩次,連敷6個月。其療效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且天灸與西藥鈣劑有正協(xié)同作用,天灸加藥組組療效最好。天灸的療效同時與治療時機有關,病程越短,療效越好,在摘除卵巢后立即天灸其療效是最好的。
在用穴位敷貼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中武密山等研究人員用三月齡Wistar大鼠60只,用地塞米松誘發(fā)骨質疏松癥造模,在用穴位敷貼的三組中,一組選用太溪穴和大鐘穴,另一組用腎俞和飛揚穴,還有一組是非經非穴,治療3個月后顯示穴位敷貼的兩組有很好的療效,從“穴位-經絡-絡屬臟腑-所主靶器官”的關系上證實了穴位敷貼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療效。
針灸的實驗及臨床研究均證實了針灸作為一種獨特的治療手段,對骨質疏松有較好的療效,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就更為顯得重要。骨質疏松屬中醫(yī)“骨痹”的范疇,它的發(fā)病與肝腎腎密切相關,與任督脈也息息相關。針刺或艾灸的穴位主要選取的是背俞穴及一些特定穴位。趙英俠取“主一身之陽”的督脈上的“大椎”、“命門”,胃之合穴“足三里”,還有背俞穴脾俞,通過補法能培元補腎、健脾和胃、散寒溫經之功,能起到先后天同補,強筋健骨的功能,可從根本上治療骨質疏松。
實驗證明針灸是治療骨質疏松癥方法之一,可緩解臨床癥狀、調節(jié)骨代謝和提高骨密度。針灸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作用具有雙向性和整體性的特征,既能促進骨形成,又能抑制骨吸收。它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xiàn):大量研究表明針刺后雌激素水平提高,這可能就是通過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來發(fā)揮作用的,針刺后性腺上雌激素的受體敏感性或雌激素的受體數(shù)量增加,從而重建骨平衡;針灸的作用是全面的,它能促進腸道對鈣離子作用,使去勢大鼠血鈣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甲狀旁腺素(PTH)、促進鈣吸收;針灸能調節(jié)內環(huán)境微量元素的平衡,促進礦物質在骨中的沉積,進而發(fā)揮抗骨質疏松癥的作用;針灸可促進局部許多細胞因子等一系列的改變,能影響骨組織的微環(huán)境而提高成骨細胞的活性,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糾正骨代謝的負平衡狀態(tài),防止骨質的進一步丟失。
研究表明,針灸治療骨質疏松癥與西藥組、中藥治療組間的療效無明顯差別,而西藥治療有其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中藥的治療療效較慢,相對而言,針灸治療更為方便快捷,經濟安全,更能被患者所接受,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治療方法,有待進一步發(fā)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23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糖肝煎可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