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征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但長期使用激素的副作用較多,且易復發(fā)。加用免疫抑制劑雖可減少復發(fā),但又有降低生殖能力的副作用。筆者通過對本病的中藥治療,獲得了一些臨床見解,現(xiàn)闡述如下。
立論:腎病綜合征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全身皮下組織水腫,嚴重時可出現(xiàn)胸腔、腹腔及陰囊鞘膜積液。癥見全身水腫、按之凹陷、氣短乏力、頭暈、腹?jié)M納差、惡心嘔吐、小便短少、時有腹瀉、舌苔白滑、脈象沉細。從臨床癥狀上講,可歸屬于中醫(yī)的“水腫”、“腎風”和“虛勞”等疾病的范疇。
從病機上講,水液的代謝障礙是本病的發(fā)病根源。而水液的運化、輸布和排泄,主要與脾、肺、腎三臟有關。在三臟中,惟脾位于中焦,且主運化水濕。若脾陽受損,土不制水,水濕外溢,必致水腫。若病失治,脾陽虛進一步發(fā)展,漸侵及腎,損傷腎陽,而成脾腎陽虛之證,可見尿少、胸水、腹水、外陰水腫等臨床表現(xiàn)。總之,脾陽不振,土殘水濫是本病辨證的關鍵。正像《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其中,濕指水濕;腫指肢腫,甚或全身浮腫;滿指胸滿(水)、腹?jié)M(水)。
立法:筆者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脾,辨證為脾陽不振,脾陽虛損的程度決定了本病的轉歸方向。若受損的脾陽得到糾正,則疾病向好的方向發(fā)展,趨于康復;若脾陽得不到補充,或誤治、失治,致使脾陽虛損及腎,而成脾腎二陽俱虛,則疾病會進一步惡化,病情加重。因此,溫補脾陽應始終貫穿于本病的治療過程中。通過溫脾以運水,達到祛除水腫,消除尿蛋白的目的。
關于如何健脾補腎,許叔微有“補脾不如補腎”,孫思邈有“補腎不如補脾”之說。兩者在論述其治法上各有側重。前者乃指治脾應治其本,如脾陽不足應補腎陽,而后者指腎病應治后天(脾),用后天補先天(腎)。這兩位大醫(yī)家的著眼點不同,其側重點亦因之各異,在理論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當見到脾腎同病時,必有一臟是主要的。臨證時當分辨清楚,何時健脾,何時補腎,何時雙補。筆者之見,在全身浮腫,尿量不少時以補脾為主;若尿量減少,出現(xiàn)胸水、腹水、外陰水腫時,要以脾腎雙補為主。
2003年04月04日《中國醫(yī)藥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28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