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酶也被稱為蛋白水解酶,屬于通過水解肽鏈來催化蛋白質分解的酶類。采用小白鼠和人類基因組的生物信息分析,已經確定至少500~600個蛋白酶。研究發(fā)現,蛋白酶對蛋白質的準確分裂導致其產生十分微妙的調節(jié)作用。通過分裂蛋白質,蛋白酶涉及大量的關鍵性生理學過程,例如細胞周期進展、細胞增殖和細胞死亡、DNA復制、組織重塑、凝血、傷口愈合和免疫應答。為了能夠確認蛋白酶作為靶標,鑒定或設計有效的拮抗藥物,人們必須要了解它們參與生物學過程的復雜性、蛋白酶活性和調節(jié)機制等,而最重要的是了解這些蛋白酶特性在疾病狀態(tài)下是如何改變的。
蛋白酶信號的復雜性
為了確定特定的蛋白酶在特定生物學過程中的作用,了解健康與疾病中的蛋白酶信號,人們需要知道蛋白酶生理學底物的特性,即蛋白酶消解組。但是,這并不足以觀察特殊蛋白酶作用的整個情況,因為對直接底物的作用通常是在信號途徑終端的下游作用。因此,蛋白酶靶標選擇和確認——一種富有挑戰(zhàn)而至關重要的工作,就是了解這種下游作用和蛋白酶級聯反應的復雜性。
大多數蛋白酶是通過單獨催化活性發(fā)出信號的,這是蛋白酶直接分裂底物最簡單的機制。蛋白質分解也可以在幾個連續(xù)的水解步驟中進行,但底物并不是蛋白酶。作為選擇,蛋白酶在級聯反應過程中可能涉及有限數量的步驟,既不是連續(xù)的也不涉及非蛋白酶蛋白質的連續(xù)改變/處理。
蛋白酶信號發(fā)送最復雜的過程是級聯反應,最簡單的級聯反應涉及至少兩個連續(xù)的蛋白質分解步驟,一種屬于底物的蛋白酶原對一種活性的蛋白酶。原則上,不能自身催化的所有酶原激活屬于這一類型。研究最多的蛋白質分解級聯反應是凝血級聯反應,它涉及一系列絲氨酸蛋白酶隨著凝血酶的激活而順序激活,最終導致纖維蛋白原激活和血凝塊形成。但是,有時難以確定一種途徑是否屬于級聯反應。
蛋白酶與藥物發(fā)現
在細胞和組織發(fā)育及有機體的動態(tài)平衡中,蛋白酶信號途徑的正常工作受到嚴格的控制。那么,當蛋白酶信號發(fā)送調節(jié)失敗時會發(fā)生什么呢?這就是,在底物分裂水平,蛋白質分解太少或太多。蛋白酶活性不足導致的蛋白質分解減少大多源自基因缺陷(內生蛋白酶)、活性抑制過度或激活不足(往往由病原體引起)。而蛋白質分解過多很少是基因失常的結果,往往是許多內生和外部因素引起的,導致蛋白酶信號途徑不必要的激活。迄今為止,已經發(fā)現不適當的蛋白質分解對癌癥以及心血管、炎癥、神經退行性、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疾病具有很大影響。也正是因為蛋白質分解過多可以通過阻滯蛋白酶來防止,所以眾多制藥公司對這一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探索。
設計用于抑制蛋白酶活性藥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影響蛋白酶信號的兩種藥物——肝素和維生素K類似物華法林進入臨床治療血栓癥已經50多年了。但是,它們都不是直接的蛋白酶抑制劑:華法林能阻止維生素K的再循環(huán),因此抑制維生素K依賴性蛋白酶(第II、VII、IX和Xa因子)N端區(qū)翻譯后的γ-羧化作用,這是它們生物學活性所必需的;而肝素則是抗凝血酶活性的變構調節(jié)子,這種活性直接影響Xa因子和凝血酶的激活。
成功的故事:ACE抑制劑
目前年銷售額超過60億美元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無疑是蛋白酶抑制劑中的一個成功典范。ACE抑制劑已經上市20多年,批準用于臨床的有13種,另外幾種處于臨床試驗之中,它們廣泛用于治療包括高血壓、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在內的心血管疾病。ACE(肽基二肽酶A)是一種鋅金屬蛋白酶,作用為羧基二肽酶,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重要的蛋白酶之一。它可催化血管緊張素I轉換成血管緊張素II,這是血管緊張素受體激活所必需的一步。
新一代ACE抑制劑的開發(fā)是一個奇跡,因為30年以前,這種酶的順序或三維結構都還不清楚,而是用羧肽酶A的結構代替來進行藥物設計,現在已知其與ACE的結構有相當不同。當ACE的晶體結構最終被確定時,顯示出這種酶由兩個高度同源,但具有不同功能和特征的區(qū)域組成。后來發(fā)現,這可能解釋早期ACE抑制劑所見的一些副作用。這些抑制劑是相對非選擇性的,能抑制具有相似親和力的兩個區(qū)域。但是,C端區(qū)看來主要與血管緊張素I轉換到對血壓調節(jié)有主要作用的血管緊張素II有關,而N端區(qū)看來涉及出血調節(jié)。最近在收縮前豬冠狀微動脈模型中采用新一代C端區(qū)特異性抑制劑(RXPA380)和N端區(qū)抑制劑(RXP407),這類新的抑制劑是在這兩種區(qū)域之間結構差異的基礎上設計的,更具選擇性,在改進安全性的同時,改善了對不同生理過程的控制。
另一種抑制劑開發(fā)的方向是對ACE和中性肽鏈內切酶(NEP)的雙重抑制。NEP是一種類似于ACE的鋅金屬蛋白酶,與各種鈉尿肽(心房鈉尿肽、腦源性鈉尿肽和C型鈉尿肽)的降解有關,并且也分裂血管緊張素I和緩激肽。因此,NEP抑制心房鈉尿肽的增強和ACE抑制血管緊張素II的衰減導致了對高血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療的互補作用。奧馬曲拉(Omapatrilat)是開發(fā)中的ACE/NEP雙重抑制劑的最新進展。不過,雖然它已顯示出在降高血壓方面優(yōu)于現有的制劑,但因為III期試驗和另外試驗中的副作用(例如嚴重的血管性水腫)增加而被美國FDA暫停。
失敗的故事:MMP抑制劑
金屬蛋白酶(MMP)因為在細胞基質降解中的作用,被慎重考慮為用于治療癌癥的第一種蛋白酶靶標。開發(fā)出的一些MMP抑制劑通??梢苑殖蓛纱箢悾杭串惲u肟酸鹽類和非異羥肟酸鹽類。在各種癌癥模型中獲得令人鼓舞的臨床前結果之后,一些MMP抑制劑,例如異羥肟酸鹽類的巴馬司他、馬立馬司他和普啉馬司他;非異羥肟酸鹽類的新伐司他和Tanomastat都進行過后期(Ⅱ、Ⅲ期)的臨床試驗,但是全都以失敗告終。
究其失敗的原因:首先,這些化合物是最廣譜的MMP抑制劑,在開發(fā)時僅僅知道少數幾種金屬蛋白酶,對有關它們的底物和生物學信息幾乎一無所知。其次,MMP抑制劑治療晚期或后期腫瘤無效。這一發(fā)現后來在實驗鼠模型中得到了證實(例如胰腺胰島細胞癌變的實驗鼠模型)。第三,臨床試驗的設計存在問題,I期試驗后往往緊接著Ⅱ、Ⅲ期試驗,沒有充裕的時間對數據進行仔細分析。MMP抑制劑作為癌癥治療制劑的進一步開發(fā)因此被放棄了。
這位朋友,也許你或是你的朋友正面臨癌癥的折磨,但不管是誰,請相信科學,很多癌癥在初期是可以冶好的,如宮頸癌,乳腺癌等早發(fā)現就可以通過手術徹底治愈,那么請看以下我找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和你的親人們永遠開心快樂!
半世紀來,我國癌癥的治療取得很大進展,50年代初期,我國僅有上海、天津兩家規(guī)模不大的腫瘤??漆t(yī)院。60年代,北京、廣州、杭州又相繼成立腫瘤??漆t(yī)院。1969年全國腫瘤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各省市均須建立防、治、研相結合的腫瘤中心,其后,我國腫瘤醫(yī)院有如雨后春筍,截至1998年,全國已有腫瘤??漆t(yī)院62家,床位16473張,專業(yè)醫(yī)師5557名。70年代中期成立了九大常見腫瘤協作組,從制定模式病歷、統(tǒng)一病理診斷及分期標準,研究治療方案,規(guī)定隨訪要求等,使我國腫瘤治療逐漸專業(yè)化。80年代又在此基礎上,出版了由衛(wèi)生部指令在全國推廣的我國常見腫瘤診治規(guī)范,以后又作了修訂。我國腫瘤的治療水平也隨之逐步提高。各常見腫瘤??漆t(yī)院住院治療的五年生存率也自1976年前的37.98%上升至1976~1985年的39.55%,及1986年以來的46.64%。各常見腫瘤的五年生存率也分別有明顯提高。
回顧這一階段癌癥治療的進展,常與人們對癌癥認識水平有關。初期認為癌癥是一局部區(qū)域性疾病,對待癌細胞一如對待細菌或病毒,仍沿用控制急性傳染病的基本方針,類似消減病原菌似的消除人體癌細胞,采用以殺傷性為主的治療方法。外科手術遵訝鮮恫歡霞由睿?災琢鮒瘟頻墓勰鉅菜嬤?辛訟嚶Φ謀浠?=?0余年來腫瘤治療上主要建立了以下幾個觀點。
1.多學科綜合治療: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實體瘤并不能籍單純擴大手術范圍來提高療效,且由于不少患者術時已有亞臨床轉移灶的存在,更不是手術所能奏效。也由于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多學科結合的綜合治療就成為腫瘤治療的必然趨勢。各學科取長補短,使療效有較大提高。試以上海的肝癌為例,1977年以單純外科切除為主,五年生存率為16.0%;1978~89年由于肝癌的早期診斷水平提高,小肝癌的比重逐漸增加,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30.6%。1990年以來,開展了多種綜合治療方法,以及肝癌的二期切除,復發(fā)后再切除等,使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達48.6%。又如北京的兒童腎母細胞瘤,1970年以前手術切除加放療的五年生存率為20~30%,70年代以后手術、化療、放療結合,使5年生存率提高到80%,甚至可保留器官。廣東鼻咽癌采用分層綜合治療后,其Ⅰ、Ⅱ、Ⅲ、Ⅳ期的五年生存率分別達到92.4%、79.6%、62.3%、40.18%。其他多種腫瘤均有類似結果。人們更加注重個體化聯合化療在綜合治療中的地位與作用。鉑類加健擇、紫素等治療NSCLC,有效率達40~50%,1年生存期優(yōu)于既往以CDDP為主的聯合化療。
2.治療方案個體化:癌細胞的不均一性決定了癌癥的個體差異,不但病期早晚不一,生物學行為各異,機體對藥物及各種治療的反應也均不同,因此治療方案勢必個體化。采用新的檢測和診斷技術,了解每一病人的個體化信息,以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試以最常見的胃癌為例,臨床上已將原來四期分為七期,治療方法也相應分為胃鏡下粘膜切除、腹腔鏡下胃部分切除,RO、R1、R2、R3、R4等根治手術,能恰如其分地實施治愈性更大的A極根治手術。為了避免切除過多或不足,現已建立了能在術時即刻反映腫瘤浸潤范圍及淋巴結轉移與否的放射免疫導向手術。此種技術現已應用于甲狀腺、乳腺、結腸、胃等癌癥切除術。
3.保存功能,注意生活質量:癌癥治療目前正在經歷一次從"良藥苦口"到"良藥可口"的轉變,要求既要有較高的生存率及緩解率,還應安全、保存功能及高生活質量。為了適應這種轉變,腫瘤外科正在進行從"解剖型手術"到"功能保護解剖型手術"的轉移。廣泛"整塊"切除的根治術也已逐漸過渡為適度的癌癥根治術。以往一些根治手術原則,如乳癌"整塊"切除原則,已被"乳癌在其早期就已是一全身性疾病"的認識所修改。美國Ⅰ期乳癌保留乳腺手術的比例已達60%以上,即使Ⅱ期乳癌也已達35%以上。黑色素瘤的Hardley原則。軟組織肉瘤必須將受累肌群完整切除的原則,均已被做了相應更改,使更多的肢體得以保留。直腸癌遠端切除的界限也自距腫瘤5cm縮改至2cm,使更多患者得以保留肛門,并減少了泌尿系并發(fā)癥及性功能障礙。5HT3受體阻斷劑的廣泛應用、G-CSF的問世、造血干細胞移植,不但降低了化療兩大毒副作用的危害,而且顯著地提高了療效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用維甲酸誘導細胞分化、砷劑誘導細胞凋亡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成功,不但開辟了一個化療治療的新領域,而且也是對以細胞毒性藥物進行殺傷性治療的腫瘤化療一次觀念上的突破。是腫瘤化療從相對的非特性的細胞毒治療,轉向多靶點治療的先驅。
4.重視姑息及康復治療:80年代以來,社會心理腫瘤學,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觀念的提出,使人們對腫瘤治療的模式逐漸從生物、醫(yī)學的模式向社會、心理、生物醫(yī)學模式轉變。治療上偏重于局部的"癌","只見癌,不見人"、忽視患有癌癥的"人"的觀點正在漸漸被糾正。另一方面癌癥的客觀存在正在逐漸被患者所接受,而癌癥治療的進步也使"帶瘤生存"、"帶癌延年"的觀點逐漸體現在癌癥的治療和癌癥患者的意識中。因此,各種非根治性的局部介入治療有較大發(fā)展,如肝癌的血管內介入治療,各種管腔梗阻的支架置入、B超或CT指引下的局部藥物注射、超聲聚焦、射頻治療、電化療等,上述各種治療以及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治療都取得了緩解癥狀、改善生存質量的療效。另外,過去單純以CR、PR來評定療效的標準日顯偏頗,需要修正,因為更多的晚期癌癥病人的治療重點,已從殺傷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生長轉向為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自WHO提出控制晚期病人的疼痛的號召以來,三階梯止痛也已在國內開展。由于我國曾受鴉片戰(zhàn)爭之害,不論患者或醫(yī)師認識均尚不足,藥品的發(fā)放管理也尚待改進,距WHO的要求尚有距離。
盡管我國癌癥治療取得很大進展,但發(fā)展并不平衡,總體治療水平還較低。據上海、北京兩地居民1988~1992年期間常見腫瘤的五年生存率統(tǒng)計,肝癌僅3%、肺癌及食道癌均10%左右,胃癌稍高,但也低于20%,結、直腸癌不到40%,乳腺癌稍高,達70%。與各腫瘤醫(yī)院住院病人的療效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部分病人因確診時病期已晚,未能住院施以治愈性治療外,腫瘤專業(yè)單位療效較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因此,在腫瘤基因治療尚未取得突破前,現階段大力推廣常見腫瘤診治規(guī)范,使每一患者能享受最佳方案的診治,提高我國癌癥治療的總體水平,實是當務之急。另外,有組織地開展多中心協作的臨床試驗,不斷篩選出最安全、有效新的綜合治療方案,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也甚重要。除此以下,傳統(tǒng)治療方法的優(yōu)化,以及不斷研究新的治療方法也將對提高本世紀癌癥治療的療效有決定性的意義。
1.廣泛切除的腫瘤外科轉向保存組織及功能的腫瘤外科。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外科手術仍將是實體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各種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將在實體瘤的綜合治療中顯示日益重要的地位。而腫瘤外科將向適度的根治手術演變。
(1)手術方案個體化:有賴于術前精確分期及術中準確判斷腫瘤浸潤及淋巴轉移范圍。將較廣泛地應用特異性單抗引導的放射免疫導向手術,也將籍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在現行分期的基礎上發(fā)展成能區(qū)別各不同生物學行為的亞期。為了安全地縮小手術范圍,將廣泛地應用各種以降期為目的的治療。 (2)微創(chuàng)外科:隨著早期診斷水平的提高,具有創(chuàng)傷小、間接性及微觀性特點的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將在癌癥根治術中會有較大發(fā)展。而且在癌癥的治療中也會有一席之地
(3)移植、修復外科:由于顯微外科技術及分子免疫學的進展,為了減少癌癥手術的致殘與保留臟器功能。各種臟器移植術及各種組合的肌皮瓣將廣泛地用于各種癌癥根治術及修復術。
(4)預防性手術:隨著基因研究的進展,今后將會發(fā)現更多的單基因遺傳致病基因甚或明確某腫瘤的多重易感基因,對那些已有明確癌前病變的高危個體,將可施以損傷較小的預防性手術,以防癌癥的發(fā)生。
2.從相對非特異性的細胞毒治療轉向多靶點的治療,現已知道腫瘤是一多基因疾病,也已明確腫瘤是由歷時較長的多個階段不斷發(fā)展而成的致死性疾病。既然是長期的慢性病,就可在其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環(huán)節(jié)選擇不同的抗癌靶點,從針對腫瘤細胞生物代謝的分子靶,發(fā)展至針對腫瘤內某一特殊細胞群眾,或調控影響腫瘤生長、浸潤、轉移的重要因子加以治療。阻止或延緩其發(fā)展達到即使不能治愈也可有效地控制其發(fā)展的目的。這一觀念的建立,將為新世紀抗腫瘤藥物的研制及腫瘤的生物治療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值得一提的是,中醫(yī)藥治療也將更受重視,應在開展臨床多中心協作前瞻性研究,建立客觀的療效指標及中藥的研究等方面加強工作。因此,21世紀抗腫瘤藥物的治療,尤其是有針對性及特異性的免疫治療,在癌癥控制中的地位將會越益重要。
(1)單克隆抗體:調動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tǒng)去識別和根除腫瘤細胞,是多年來人們的希望。最近單克隆抗體(Rituxan Herceptin)的應用獲得了令人興奮的治療效果。單克隆抗體乃由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可以結合于腫瘤細胞表面,并釋放出細胞毒性物質,以達到治療目的。此類抗體與細胞毒抗癌藥聯合應用,可提高療效,尤其對難治性腫瘤有效。今后靶向癌基因蛋白或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治療將會有較大的發(fā)展。
(2)腫瘤疫苗:是另一腫瘤治療中的熱點,目前已有針對各種不同腫瘤、如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腎癌等20幾種疫苗,正在進入臨床作試驗治療。
(3)靶向血管的抗腫瘤藥:血管形成是腫瘤惡性轉化、生長和轉移的生物基礎與重要環(huán)節(jié)。其過程涉及到微血管生長正負調控因子的平衡,其中促進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質金素蛋白酶(MMP)、粘附分子及血管產生素等。內源性抑制因子主要有:血管抑制素、內皮細胞抑制素、凝血栓蛋白(TSP-1)等。正常情況下兩者平衡,血管處于靜止狀態(tài)。在腫瘤細胞惡性轉化過程中,失去平衡而誘導血管增生,靶向血管的抗腫瘤策略,即針對腫瘤血管形成的某些因子及其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干預,由于該類藥物具有良好的特異性,不易產生耐藥性,藥物劑量小、療效高等特點。目前已有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制劑,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以及干擾素α2a等三類十余種制劑,進入臨床試用,隨著對腫瘤血管形成機理的深入研究,將會開發(fā)出更多高效特異靶向腫瘤血管的新藥。
(4)抗乏氧細胞毒藥物:實體瘤中約有30%的腫瘤細胞為乏氧細胞,乏氧能導致腫瘤產生針對放化療的保護蛋白??朔[瘤乏氧成為抗腫瘤治療的又一新靶點,目前已研究開發(fā)乏氧細胞毒藥物(Tirapazamine)臨床上與細胞毒藥物聯合應用,具有毒性低、療效好的特點。
(5)誘導分化和細胞凋亡,自維甲酸及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成功,為腫瘤的治療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使癌細胞向正常方向定性分化。維甲酸通過誘導細胞分化,砷劑則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其實兩者均是針對發(fā)病基因PML/RAR2進行的靶向治療。目前已開發(fā)出多種癌細胞分化誘導劑,通過誘導癌細胞發(fā)生一些形態(tài)學、生物學和生物化學表型的改變而降低癌細胞的惡性程度。
(6)抗信號傳導治療: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細胞增值,凋亡傳導通路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發(fā)生異常,可導致腫瘤的發(fā)生,開發(fā)抗信號傳導的新藥,可為腫瘤治療開辟新的領域,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ST1571),對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球有明顯的療效。相信今后將不斷開發(fā)出針對其他信號傳導途徑或環(huán)節(jié)的新藥。
基于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轉移、侵襲分子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梢灶A測;傳統(tǒng)的化療、免疫治療與干擾宿主微環(huán)境(如靶向腫瘤血管藥物)治療相結合之策略,將成為今后抗腫瘤藥物治療的新途徑。
結語
最近,以解決腫瘤分子遺傳學為起因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對21世紀醫(yī)學科學,生物技術和制藥工業(yè)的發(fā)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在人種和個體之間在基因上的多態(tài)現象尚不清楚,功能基因的分布及其功能也還未闡明,今后的任務還很艱巨,但終究人類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已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今后應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高發(fā)區(qū)人性的基因資源開展腫瘤易感基因多態(tài)性的篩查,結合DNA芯片技術和我國已有的自己克隆的腫瘤相關基因,從基因組信息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高度,闡明其功能以深化對腫瘤發(fā)病機制的認識,并詳盡的了解我國常見腫瘤的分子改變規(guī)律,為癌癥這一多基因疾病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奠定基礎,為腫瘤的防治展開嶄新的一頁,相信在本世紀內基因治療將成為癌癥的最終治療,癌癥這一頑疾必將被人類所征服。
小分子藥物主要是指化學合成藥物,通常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機化合物,小分子藥物具有使用廣泛、理論成熟等優(yōu)勢。據統(tǒng)計,在常用藥物中,小分子藥物的數量可占總量的98%。
定義,作用特點:,臨床常見的小分子藥物,小分子藥物與大分子藥物的區(qū)別,發(fā)展現狀和前景,定義小分子藥物主要是指化學合成藥物,通常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機化合物。作用特點:小分子藥物結構具有良好的空間分散性,其化學性質決定了其良好的成藥性能和藥物代謝動力學性質。這些特點就使得小分子藥物在藥物研發(fā)過程及其它藥物領域中表現出巨大優(yōu)勢,小分子藥物研發(f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臨床常見的小分子藥物小分子藥物通常是信號傳導抑制劑,它能夠特異性地阻斷腫瘤生長、增殖過程中所必需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諾華制藥生產的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腸胃基質瘤的格列衛(wèi)(Gleevec,通用名Imitinib)、以EGFR為靶點的用于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阿斯利康生產的易瑞沙(Iressa,通用名Gefitinib)和瑞士羅氏的特羅凱(Tarceva,通用名Erlotinib)均屬此類,并已進入臨床套用。美國千年制藥公司生產的Velcade(通用名bortezomib)是細胞凋亡誘導劑,也屬于小分子藥物。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楊酸,鄰乙酰水楊酸,化學名為2-(乙酰氧基)-苯甲酸,是18世紀80年代后期誕生的一類經典非甾體抗炎藥,以其具有良好的解熱陣痛、抗風濕作用成為了套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20世紀60年代被發(fā)現有較好的抗血栓作用而廣泛用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方面。 維生素C:維生素C(VitaminC)又稱L-抗壞血酸(L-ascorbicacid)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胃酸;久放置色漸變黃;水溶液顯酸性反應。維生素C在化學結構上有四類光學異構體,以L-構型右旋體的生物活性最強。小分子藥物與大分子藥物的區(qū)別 1.生物大分子藥物(包括多肽、蛋白質、抗體、聚糖與核酸等)多用于治療腫瘤、愛滋病、心腦血管病、肝炎等重大疾病。 2.小分子藥物:通常是信號傳導抑制劑,它能夠特異性地阻斷腫瘤生長、增殖過程中所必需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3.小分子的藥物多通過濃度梯度提供動力被吸收,大分子的藥物則需要通過消化道上皮細胞的蛋白質予以主動轉運.有些會被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分解的藥物則需要通過注射給藥.發(fā)展現狀和前景小分子藥物具有使用廣泛、理論成熟等優(yōu)勢。據統(tǒng)計,在常用藥物中,小分子藥物的數量可占總量的98%。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小分子藥物給難治性C肝和愛滋病等方面的治療帶來了希望。盡管小分子藥物對于治療治療難治性慢性C肝及愛滋病患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給這些患者帶來了希望,但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首先小分子藥物的療效取得均建立在聯合標準方案的基礎上,若不按照藥物的標準進行使用就會使得藥物的副反應增加,患者的耐受性降低,導致治療效果差。其次,小分子藥物單藥治療,特別是蛋白酶抑制劑類藥物,雖然可獲得較理想的HCV抑制,但HCV很容易發(fā)生耐藥突變,一般治療2周左右即可產生耐藥突變。另外小分子藥物用藥后容易出現多耐藥位點。總之,小分子藥物的研究方興未艾,新的藥物不斷出現,給一些難治性C肝患者帶來了希望,已成為抗癌癥病和抗腫瘤藥物治療研究的重要方向,隨著低耐藥、高療效、副作用少的此類藥物不斷開發(fā),以及新的藥物聯合方案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將給大量難治性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小分子藥物的發(fā)展到達了一個平臺期(瓶頸),每年發(fā)展速度已經固定在一個區(qū)間,難以突破,這不單是體現在每年新藥上市的個數浮動在某個區(qū)間,更要命的是,醫(yī)藥研發(fā)企業(yè)每年投入越發(fā)龐大,而成果卻無什么突破。由于處在平臺期,小分子藥物被趕上或超越也就是時間問題,今后的幾十年內,大分子藥物的市場占有率會越來越高,逐步超越小分子藥物。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小分子藥物會消失,不能說小分子藥物就沒前途了,只不過說這類藥物開始穩(wěn)步前進,而不是加速前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74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單用阿司匹林治療周圍動脈疾病優(yōu)于阿司···
下一篇: 腫瘤基因治療需更多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