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抗風濕病學年會(EULAR)不久前發(fā)表的一項名為DANCER的臨床研究結(jié)果顯示:利妥昔單抗(Mabthera,美羅華)在治療中到重度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RA)研究中,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對照組相比,將近兩倍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臨床改善。在50%或70%的癥狀緩解方面,利妥昔單抗組同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該研究發(fā)現(xiàn),單一療程只需在兩周內(nèi)分別給予兩次利妥昔單抗,即可使RA患者癥狀得到顯著緩解,這種緩解持續(xù)時間超過6個月,再次證實了其卓越的療效。另外,利妥昔單抗獨特的每周僅用藥兩次給藥方法,可以帶給患者更多的便利。
主要研究者之一、英國利茲大學PaulEmery教授指出:“這些結(jié)論具有深遠意義,證實了RA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單抗短期治療后,就可以達到實質(zhì)性的緩解。結(jié)果再次證實:該藥可以靶向針對B細胞,這為RA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時研究還表明,在更廣泛的RA患者中,利妥昔單抗可以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甚至包括那些以前曾經(jīng)接受過生物治療的患者。”
在目前正在進行的名為REFLEX的III期臨床試驗中,利妥昔單抗的療效也再次被證實。該研究是針對曾經(jīng)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α治療失敗的或者無法耐受的難治性RA患者。
RA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常表現(xiàn)為炎癥導致的關(guān)節(jié)疼痛、僵硬和腫脹。目前國際上治療該病藥物包括癥狀改善藥物和生物治療,例如抗腫瘤壞死因子-α。但后者在國內(nèi)尚屬空白。
利妥昔單抗是全球第一個人鼠嵌合的靶向B細胞單克隆抗體。B細胞被認為在RA炎癥產(chǎn)生的過程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利妥昔單抗靶向阻斷了RA炎癥級連反應(yīng)——滑液發(fā)炎、軟骨損傷和骨質(zhì)侵蝕等該疾病所特有的一連串反應(yīng)。
非霍奇金淋巴瘤298 例接受單劑或多劑利妥昔單抗、單藥或與CHOP 聯(lián)合治療的NHL 患者的群體藥代動力學分析結(jié)果顯示,非特異性清除率(CL1)、可能受B 細胞或腫瘤負荷影響的特異性清除率(CL2)以及中央室分布容積(V1)的典型人群估計值分別為0.14 L/day、0.59 L/day 和2.7 L。利妥昔單抗的中位終末消除半衰期估計值為22 天(范圍:6.1 天至52 天)。161 例接受375 mg/m[sup]2[/sup]靜脈輸注4 周的患者數(shù)據(jù)顯示,患者基線CD19 陽性細胞計數(shù)和可測量腫瘤病灶大小會一定程度影響利妥昔單抗的CL2 變化。CD-19 陽性細胞計數(shù)高或腫瘤病灶多的患者CL2 較高。但是,在對CD-19 陽性細胞計數(shù)和腫瘤病灶大小進行校正后,CL2 的個體差異仍然較大。V1 值隨體表面積(BSA)和CHOP 治療方案發(fā)生變化。受BSA 范圍(1.53 至2.32 m2)以及伴隨的CHOP治療方案影響的V1變異(27.1%和19.0%)相對較小。年齡、性別、種族和WHO 體能狀況對利妥昔單抗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沒有影響。該分析結(jié)果顯示按照任一檢驗協(xié)變量調(diào)整利妥昔單抗劑量并未明顯減低其藥代動力學變異性。203 例首次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的NHL 患者,接受利妥昔單抗375 mg/m2 每周靜脈輸注給藥,連續(xù)4 周。第4 次輸注后的平均Cmax 為486 μg/mL (范圍 77.5 至996.6 μg/mL)。利妥昔單抗的峰谷血清水平與血液CD-19 陽性B 細胞計數(shù)和腫瘤負荷基線值負相關(guān)。和無緩解者相比,緩解患者的中位穩(wěn)定狀態(tài)血清水平相對較高。國際的工作分類法(IWF)的B、C 和D亞型患者的血清水平高于A 亞型者。在完成末次治療后3-6 個月時,仍可在患者血清中檢測到利妥昔單抗。37 例NHL 患者接受利妥昔單抗375 mg/m2 每周靜脈輸注,共8 周。平均Cmax值隨著利妥昔單抗連續(xù)輸注而增加,平均Cmax 值從首次輸注利妥昔單抗后的平均243 μg/mL(范圍:16–582μg/mL)上升到第八周的550μg/mL(范圍:171-1177μg/mL)。6 次375 mg/m2 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6 個療程CHOP 方案化療,利妥昔單抗藥代動力學特征與利妥昔單抗單藥相似。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按2 周間隔2 次靜脈輸注1000mg 利妥昔單抗后,平均終末半衰期為20.8 天(范圍8.58-35.9天),平均系統(tǒng)清除率為0.23L/day(范圍0.091-0.67L/day),平均穩(wěn)態(tài)分布容積為4.6 L(范圍1.7-7.51L)。根據(jù)相同數(shù)據(jù)進行的群體藥代動力學分析表明系統(tǒng)清除率和半衰期相似,分別為0.26 L/天和20.4 天。群體藥代動力學分析發(fā)現(xiàn),體表面積和性別是解釋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的個體間差異最重要的協(xié)變量。按體表面積調(diào)整后發(fā)現(xiàn)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有較大的分布容積且消除迅速。性別相關(guān)的藥代動力學差異沒有臨床意義,不需要調(diào)整給藥劑量。在 4 項研究中,第 1 天和第 15 天靜脈輸注利妥昔單抗(500 mg 組或 1000 mg 組)后,評估利妥昔單抗的藥代動力學。在這些有限劑量范圍的研究中,利妥昔單抗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隨劑量變化成比例變化。首次輸注后,血清利妥昔單抗的平均最大濃度(Cmax)范圍是157 到171 mg/mL(2x500 mg 劑量組)和298 到341mg/mL(2x1000mg 劑量組)。第 2 次輸注后,平均最大濃度(Cmax)范圍是183 到198 mg/mL(2x500 mg 劑量組)和355 到404mg/mL(2x1000mg 劑量組)。平均終末消除半衰期是15 到16.5 天(2x500mg 劑量組)和17 到21天(2x1000mg 劑量組)。與第1 次輸注時相比,第2 次輸注時的平均最大濃度(Cmax)升高了16%到19%。在第2 個治療周期,2 次給予四個劑量的500mg 和1000mg 的利妥昔單抗后評價利妥昔單抗的藥代動力學。首次輸注后,血清利妥昔單抗的平均最大濃度(Cmax)范圍是170 到175 mg/mL(2x500mg 劑量組)和317 到370mg/mL(2x1000mg 劑量組)。第 2 次輸注后,平均最大濃度(Cmax)是207mg/mL(2 x 500mg 劑量組)和377 到386 mg/mL(2x1000mg 劑量組)。第2 個周期的第 2 次輸注后,平均終末消除半衰期是19 天(2 x 500 mg 劑量組)和21到22 天(2 x 1000 mg 劑量組)。兩個治療周期中,利妥昔單抗的PK 參數(shù)相似。
【答案】:D
索拉菲尼一方面可通過抑制RAF/MEK/ERK信號傳導通路直接抑制腫瘤生長,另一方面通過抑制VEGF和PDGF受體而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間接抑制腫瘤生長。目前臨床上索拉菲尼主要用于晚期腎透明細胞癌、黑色素瘤和原發(fā)性肝癌的治療;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是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目前臨床主要用于EGFR突變陽性的肺腺癌患者;美羅華又稱利妥昔單抗,是基因工程方法針對B細胞淋巴瘤CD20抗原研制的高純度的鼠/人嵌合型單克隆抗體,能夠特異性的與CD20結(jié)合導致B淋巴細胞溶解的免疫反應(yīng)。目前主要用于CD20陽性的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伊馬替尼(商品名格列衛(wèi))是一種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夠有效地抑制Bcr-Ab1,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于晚期轉(zhuǎn)移性胃腸間質(zhì)瘤。
成分、適應(yīng)癥、禁忌人群不同。根據(jù)查詢相關(guān)信息顯示,佳羅華又稱奧妥珠單抗,美羅華又稱利妥昔單抗,利妥昔單抗主要活性成分是人鼠單抗,而奧妥珠單抗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人源單抗。奧妥珠單抗與苯丁酸氮芥合用可用于治療既往沒有經(jīng)過治療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而利妥昔單抗常用于治療復發(fā)或者是耐藥的濾泡性中央型淋巴瘤。利妥昔單抗禁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對本藥物及其成分過敏、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嚴重心衰等患者,奧妥珠單抗禁用人群相比起利妥昔單抗較少,不適用于對本藥品及其成分過敏的患者,兒童和哺乳、妊娠期婦女慎用,國產(chǎn)的達伯華,價格更低30%左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80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深圳市制藥廠探路氨基酸螯合鈣新工藝
下一篇: 內(nèi)皮抑素治療腫瘤喜中有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