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具有營養(yǎng)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的食物進行調(diào)補,稱為食補。食補取材容易,可食性強,易于接受。故金元名醫(yī)張從正指出:“養(yǎng)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考藥議,”“藥補不如食補”。要正確運用食物療法,首先需了解食物的性味與功效。食物大致可分為甘溫、甘寒、甘平、辛辣等類別。甘溫類食物,如龍眼肉、荔枝、核桃、韭菜、牛羊肉、河蝦等,適宜于陽虛怕冷體質(zhì)的人。甘寒類食物,如西瓜、梨、西紅柿、兔肉、綠豆等,適宜于陰虛火旺體質(zhì)和熱證患者。甘平類食物如大棗、花生、蓮子、香菇、雞蛋、豬肉等,適用于各種體質(zhì)和各種證候。辛辣類食物如生姜、辣椒、茴香等,適于痰濕肥胖體質(zhì)和脾虛濕困患者。
任何事物都有雙重性,有一利,就有一弊,補藥也是如此。比如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引起嘔吐、腹瀉;又如人參是補藥,可是陰虛火盛的人服用人參則有害無益。
俗話說,藥補常常不如食補。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yǎng)素——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糖、無機鹽和微量元素,都可從食物中攝取,所以只要不是嚴重疾病造成特殊需要,就不必花大錢去吃補藥。
Herb nourishment could not be compared to food nourishment.
Herb nourishing is inferior to food nourishing.
供參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農(nóng)諺:“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于人體亦然,有命無命在于有無水,命好命丑在于有無補水。細胞成長、皮膚呼吸、血液循環(huán)、心跳腎運,以及吸收營養(yǎng)等,既是生命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也是生命物質(zhì)的溶劑,新陳代謝離不開水,李時珍說,“水為萬化之源”。人有百病,或因缺水或與缺水有關(guān),有云“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某些疾病可以通過補水得到緩解或治愈。人體每日需水2000-2500毫升,除了食物及其氧化所產(chǎn)生的約1000毫升水,每日須飲水1000-1500毫升,攝入和排出的水量處于動態(tài)平衡。人體的水分充足時,人體的各種機能有條不紊,神氣淡定,若是缺水則心神不寧,人體缺水占體重的1-2%,感覺口渴,缺水5%,煩躁不安,缺水10%,出現(xiàn)少尿、心率過速、血壓下降等,缺水15-20%,出現(xiàn)昏迷乃至喪命。所以水不能代替藥物,但多喝水可預防很多疾病。特別是泌尿系結(jié)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93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慢性腎炎食療方
下一篇: 藥膳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