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味甘、性微溫、無毒,有補虛作用,譽為“補藥之長”、“補氣之最”、“瘡家圣藥”。治病強身。
黃芪中含有糖類、粘液質(zhì)、膽鹼、甜菜鹼、葉酸、多種氨基酸等物質(zhì)。
據(jù)藥理分析,對正常心臟有加強其收縮力的作用,對因中毒或疲勞而陷于衰竭的心臟其強心作用更加顯著。還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還可消除腎炎的尿蛋白,有顯著利尿作用。還能增強血漿蛋白、血紅蛋白及紅血球。可保肝、防肝糖減少和抗菌作用。有抗病毒,防止感冒作用。能增強機體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和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其它還有降血糖作用、改變皮膚血液循環(huán)和營養(yǎng)狀況,促進潰瘍面早日愈合等。總之,中醫(yī)認為黃芪有益氣固表,防病治病的作用。
目前已用于慢性腎炎、潰瘍病、慢性瘡傷、肝炎、半身不遂、糖尿病、高血壓、貧血等疾病。除此之外還可增強體質(zhì)。
當然也有不適宜服黃芪的,如邪氣盛和愛上火,患有熱性病的人。
黃芪是名貴中藥材,根據(jù)藥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藥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采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shù)羽復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后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厘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nèi)有種子3-8粒。
黃芪產(chǎn)于我國華北、東北、內(nèi)蒙古和西北,主產(chǎn)于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前蘇聯(lián)、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jié)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后,嚴禁采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fā)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狀態(tài),直到采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804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人參的藥用
下一篇: 白果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