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取天樞穴(臍中旁開1.5寸處)。采用溫和灸法,手持點燃艾條,對準穴位距一寸左右,以病人感到溫熱為度,左右穴每次各灸10~15分鐘,每日2~3次。
陽痿:取關元穴(臍下3寸)。用陳艾做成中等艾柱,直接灸關元穴,每穴灸15分鐘左右,每周一次,3次為一療程,隔一周進行下一療程,—般兩個療程即見效。
失眠癥:取百會穴(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處)。于每晚睡前用艾條懸灸百會穴10~15分鐘。
初起癤腫:1.溫和灸:將點燃艾條對準初起癤腫,固定一點灸,距離以患者局部對熱力能耐受為準。2.盤旋灸:將點燃艾條在癤腫上盤旋灸,其距離同上,此法治療紅腫范圍大的癤腫。(華文)
1. 艾灸的小常識
艾灸的小常識1.艾灸的基本常識
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針灸,但是很少人知道灸。其實針是針法,灸是灸法。和在一起才叫針灸。艾灸費時費力往往醫(yī)生不愿意為了你一個病人浪費那么多時間,有的學院派學生根本對灸法不感冒,忙著研究小白鼠呢。但是灸法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古人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醫(y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宋.竇材
(這里的丹藥我理解是內(nèi)丹精氣神,附子是中藥),還有說一灸二針三用藥。都說明灸法非常之重要。因為針法對穴位和手法非常講究,我在這里與有緣的朋友一起聊聊灸法。我也是學生就算是讀書和實踐的心得體會吧。
要了解灸法,就要知道一個植物--艾葉: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片,春夏之末花開時采摘,曬干或陰干后使用。我國民間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的習俗。
灸法就是以艾葉作為原料,做成艾絨,用不同的燃燒方法作用于穴位,通過穴位的傳導達到治病于防病保健的方法。灸解字就是,久與火,不言而喻。
為什么要找艾葉呢?神農(nóng)氏,就是炎帝在選的過程中有的草也是可以用的,但是沒有艾葉的性味中正,土話就是穩(wěn)定性好。艾性辛、溫,味苦,入肝、脾、腎經(jīng),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祛風止癢之功。這個日本人都做個實驗,外國人倒是很喜歡我們的傳統(tǒng)東西。反而我們自己不識,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難道人家科技太落后。有說:“居家常備艾,老少無疾患”,說明艾對維護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為什么要學習?看過我寫的文章都知道,我一直強調(diào)“求”于“養(yǎng)”.求是求己,不是肉身的己,求你真心。就是《心經(jīng)》說的觀自在菩薩的“自”。養(yǎng)是內(nèi)斂、收藏,藏是為了用。不要意念飛舞,看電視上網(wǎng)無度,那不是養(yǎng)病。那也是在造病。不管是艾灸也好,拔罐、刮痧也好,經(jīng)絡 *** ,藥物也罷。僅僅是為了輔助五臟六腑正常工作,經(jīng)絡通暢,氣血運行暢快。根本就沒有什么靈丹妙藥一吃就靈。一切都要去養(yǎng)去求。要有的話明朝的練丹的皇帝為什么那么早亡呢。好比拔河:你在與病魔拔河,醫(yī)生喊加油。醫(yī)生叫破了喉嚨,你說醫(yī)生你來幫我拔吧,你省點心吧,靠誰也不行。佛吃飽了,不等于你吃飽,佛也不會替你吃。佛不是不渡我們,是我們自己不吃。艾灸就是養(yǎng)身體的輔助方法。
說方法:
形式很多,有直接灸法(疤痕灸、非疤痕灸)間接灸法(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艾卷灸法。
我就說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艾卷灸法,艾卷市面上有清艾條與藥艾條。清艾條就是純的艾絨做的,藥艾條的里面放中藥的。這個就要對癥什么的,相對難點。我們就用清艾條。有時會遇到什么一壯,壯就是用艾絨做成金字塔狀的物體,有的麥粒大,有的蓮子大。這就是所謂的壯。壯與艾條只是形式不同。
灸的宗旨是:以皮熱里熱,熱到氣足為好。剛開始也不必強求,慢慢體會。功夫是要練的。一般病每日灸一次,灸后要慎起居,節(jié)房事。灸后喝杯溫水,當心冷暖。灸法偏重在補,無病防身,有病提高免疫力,在能助你一臂之力。
2.艾灸相關知識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
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藥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 *** (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jīng)絡腧穴(特定選穴)、藥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lián)系的,并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
灸療熱的 *** 對局部氣血的調(diào)整,艾火 *** 配合藥物,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芳香藥物在溫熱環(huán)境中特別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則首先 *** 了穴位本身激發(fā)了經(jīng)氣,調(diào)動了經(jīng)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fā)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
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nèi)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fā)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3.艾灸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艾灸:中醫(yī)針灸療法之一。
用艾炷為主熏灸學位以治病。
一種使用燃燒后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yī)療法。
用于內(nèi)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
但在艾灸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
對于養(yǎng)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 *** 、穴位的準確性:
*** 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 *** 舒適、自然,要根據(jù)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現(xiàn)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
用艾條灸后,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nèi),以利于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nèi)溫度的調(diào)節(jié)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
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chǎn)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jīng)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
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癥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 *** 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shù)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9.防止暈灸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xiàn)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fā)生暈倒。
出現(xiàn)暈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10.注意施灸溫度的調(diào)節(jié):
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4.艾灸的基本常識有誰懂得艾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的操作
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針灸,但是很少人知道灸。
其實針是針法,灸是灸法。和在一起才叫針灸。
艾灸費時費力往往醫(yī)生不愿意為了你一個病人浪費那么多時間,有的學院派學生根本對灸法不感冒,忙著研究小白鼠呢。但是灸法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
古人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醫(y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宋.竇材 (這里的丹藥我理解是內(nèi)丹精氣神,附子是中藥),還有說一灸二針三用藥。 都說明灸法非常之重要。
因為針法對穴位和手法非常講究,我在這里與有緣的朋友一起聊聊灸法。我也是學生就算是讀書和實踐的心得體會吧。
要了解灸法,就要知道一個植物--艾葉: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片,春夏之末花開時采摘,曬干或陰干后使用。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的習俗。
灸法就是以艾葉作為原料,做成艾絨,用不同的燃燒方法作用于穴位,通過穴位的傳導達到治病于防病保健的方法。灸解字就是,久與火,不言而喻。
為什么要找艾葉呢?神農(nóng)氏,就是炎帝在選的過程中有的草也是可以用的,但是沒有艾葉的性味中正,土話就是穩(wěn)定性好。 艾性辛、溫,味苦,入肝、脾、腎經(jīng),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祛風止癢之功。
這個日本人都做個實驗,外國人倒是很喜歡我們的傳統(tǒng)東西。反而我們自己不識,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難道人家科技太落后。
有說:“居家常備艾,老少無疾患”,說明艾對維護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為什么要學習?看過我寫的文章都知道,我一直強調(diào)“求”于“養(yǎng)”。
求是求己,不是肉身的己,求你真心。就是《心經(jīng)》說的觀自在菩薩的“自”。
養(yǎng)是內(nèi)斂、收藏,藏是為了用。不要意念飛舞,看電視上網(wǎng)無度,那不是養(yǎng)病。
那也是在造病。 不管是艾灸也好,拔罐、刮痧也好,經(jīng)絡 *** ,藥物也罷。
僅僅是為了輔助五臟六腑正常工作,經(jīng)絡通暢,氣血運行暢快。根本就沒有什么靈丹妙藥一吃就靈。
一切都要去養(yǎng)去求。要有的話明朝的練丹的皇帝為什么那么早亡呢。
好比拔河:你在與病魔拔河,醫(yī)生喊加油。醫(yī)生叫破了喉嚨,你說醫(yī)生你來幫我拔吧,你省點心吧,靠誰也不行。
佛吃飽了,不等于你吃飽,佛也不會替你吃。佛不是不渡我們,是我們自己不吃。
艾灸就是養(yǎng)身體的輔助方法。 說方法: 形式很多,有直接灸法(疤痕灸、非疤痕灸)間接灸法(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艾卷灸法。
我就說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艾卷灸法,艾卷市面上有清艾條與藥艾條。清艾條就是純的艾絨做的,藥艾條的里面放中藥的。
這個就要對癥什么的,相對難點。我們就用清艾條。
有時會遇到什么一壯,壯就是用艾絨做成金字塔狀的物體,有的麥粒大,有的蓮子大。 這就是所謂的壯。
壯與艾條只是形式不同。 灸的宗旨是:以皮熱里熱,熱到氣足為好。
剛開始也不必強求,慢慢體會。功夫是要練的。
一般病每日灸一次,灸后要慎起居,節(jié)房事。灸后喝杯溫水,當心冷暖。
灸法偏重在補,無病防身,有病提高免疫力,在能助你一臂之力。
5.艾灸相關知識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藥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 *** (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jīng)絡腧穴(特定選穴)、藥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lián)系的,并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 *** 對局部氣血的調(diào)整,艾火 *** 配合藥物,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芳香藥物在溫熱環(huán)境中特別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則首先 *** 了穴位本身激發(fā)了經(jīng)氣,調(diào)動了經(jīng)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fā)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nèi)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fā)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6.艾灸的正確方法,做艾灸時需要注意什么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回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于養(yǎng)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要注意 *** 、穴位的準確性: *** 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 *** 舒適、自然,要根據(jù)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擴展資料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 *** 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shù)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xiàn)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fā)生暈倒。出現(xiàn)暈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施灸溫度的調(diào)節(jié):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7.艾灸一天可以灸幾次
施灸時間過長、次數(shù)過多可能會出現(xiàn)發(fā)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等癥狀,那么夏季艾灸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是分體質
艾灸適宜虛證和寒證,如虛弱怕冷、久病久泄、關節(jié)冷痛、寒咳哮喘、風寒感冒等;不適合實證和熱證患者,如上火、口舌生瘡、大便干結、小便短黃、發(fā)熱等。
圍脖關注:艾灸哥柱子 每天一篇艾灸養(yǎng)生知識
二是分人群
青壯年和男性可以多灸,婦女和兒童宜減量、少灸,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三是分身體狀況
極度疲勞,過度饑餓、口渴,醉酒時都不宜治療,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大悲、大喜、大怒等情緒不穩(wěn)定時也不宜用,否則會使艾灸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分穴位
常灸的穴位主要是足三里、關元和神闕,這些穴位能激發(fā)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起到保健作用。最好不要在面部、 *** 施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五是分時間
做艾灸前應接受醫(yī)生的指導,一般灸半小時左右,時間不能過長,一天灸1-2次。
知道了夏季艾灸注意事項有哪些,有的還會起紅疹,在這種情況下都應該適當減少艾灸次數(shù)或者咨詢專業(yè)醫(yī)師。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jié)氣,是我國農(nóng)歷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在 養(yǎng)生 學上,冬至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節(jié)氣。冬至在 養(yǎng)生 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意思是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
古人對待 養(yǎng)生 ,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階段。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nóng)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diào)養(yǎng),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nèi)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 養(yǎng)生 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冬至日對于艾灸愛好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而又恰逢三九灸的第一天,那就是重中之重了。一年中最重要的2個艾灸時間節(jié)點:三伏灸和三九灸。三九灸是對三伏灸療效的補充和鞏固。此時若將節(jié)氣、艾灸和穴位三者相結合,則能夠起到溫陽補氣、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提高我們身體抗寒和抗病的能力,進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對于很多人來說,如果系統(tǒng)的進行三九灸可能太麻煩了,大部分人沒有時間安排。所以今天給大家推薦幾個重要穴位,以便在這個重要時間段里進行艾灸 養(yǎng)生 。
1.神闕穴
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此穴有使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等作用。艾灸神闕不僅可以治病,更可以健身,作為保健灸,主要體現(xiàn)在艾灸神闕穴對人體的整體性調(diào)節(jié)作用上。
由于臍通百脈,以艾的溫通作用與火的陽熱屬性及所灸藥物的屬性,通過腧穴經(jīng)絡,內(nèi)達臟腑,調(diào)節(jié)臟腑經(jīng)絡,使機體陰陽平衡,氣血調(diào)和,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2.關元穴
關元穴位于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也就是從人體肚臍中間下三寸(四指并攏,從臍中起,以中指橫紋為標準,橫向的距離),腹部的正中線上。艾灸此穴有培腎固本、調(diào)節(jié)回陽的作用,治療陽痿、早泄、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不孕等功效。
關元穴,也就是下丹田。中醫(y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效,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除了按摩外,還可通過艾灸的方法。艾灸關元穴,可“令人長生不老”。
3.命門穴
命門穴位于腰部,當后正中線上,位于第二腰椎下(系褲腰帶的地方,和肚臍眼是對應的)。命門穴歸屬督脈,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腰痛、腎臟疾病、夜啼哭、精力減退等作用。
經(jīng)常艾灸命門,能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任脈和督脈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運行,起到強身固體,溫腎壯陽,強健腰膝的功效。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
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jīng),艾灸此穴具有健脾養(yǎng)胃、活經(jīng)通絡、強身健體的功效,經(jīng)常艾灸足三里可以調(diào)節(jié)腸胃功能,也可以降血壓、降血脂,加快身體血液循環(huán),還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nèi)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講究循序漸進,無論是 養(yǎng)生 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y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
艾灸的主要成分艾絨已經(jīng)是一種治病的中藥,而在艾條燃燒的過程中,有效成分透過皮膚進入到人體,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艾灸就是這么神奇。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局部刺激作用
針灸是一個特定的部分,基本的火災中人的刺激來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第一個溫暖的地方,火的激勵機制。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緩解和消除肌肉痙攣,使局部皮膚組織的代謝能力,促進炎癥,粘連,滲出,出血等病理產(chǎn)物大吸收;也可引起大腦皮層抑制的擴散性物質,減少興奮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揮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同時,熱療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jīng)絡調(diào)節(jié)作用
經(jīng)絡學說是祖國醫(yī)學重要內(nèi)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
艾灸涌泉穴相協(xié)調(diào)的,這種相互協(xié)調(diào)關系,主要是靠經(jīng)絡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實現(xiàn)的?,F(xiàn)代研究表明經(jīng)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jīng)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jīng)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jīng)絡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tài)的調(diào)控系統(tǒng)。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huán)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chǎn)生相互激發(fā)、相互協(xié)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jīng)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chǎn)生整體調(diào)節(jié)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diào)節(jié)人體免疫功能實現(xiàn)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狀態(tài)下,這種調(diào)節(jié)作用更明顯。
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nèi)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針灸在臨床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diào)經(jīng)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笨梢院敛豢鋸埖卣f,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艾灸的注意事項 提到艾灸應該注意什么,或者有什么禁忌,這些有的是先人總結的,但是更多的是我的經(jīng)驗。
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于體溫。艾灸后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針灸后身體健康的,沒有其他寒性疾病的,針灸后半小時后可以用涼水洗手,但是原則上不建議使用冷水。建議用溫水洗手,溫度早高于人體體溫即可。
4.如果你想懷孕,剛剛灸后就馬上同房,這時的子宮和輸卵管的環(huán)境還很熱,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時候你在同房,這個時候,子宮和輸卵管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適合精子的著床和存活生存。當然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有的男性精子成活率很高,往往環(huán)境不利也能生根發(fā)芽,而有的種子質量不高,即使放在寬松的,高質量的土地里照樣長不出好莊稼。灸后調(diào)養(yǎng)口訣:灸后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5.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wěn)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太肌.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jīng)絡,不燥,比較柔和,便于點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7.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這里說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jīng),后灸陰經(jīng),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如果不講次序,后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干、口燥的后遺癥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
8.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9.很多人問,艾灸后是否可以馬上洗澡。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鐘后,這時經(jīng)絡也基本處于灸后的修整狀態(tài),灸后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fā)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10.施灸的反應,會出現(xiàn)發(fā)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全身不適等現(xiàn)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xù)艾灸這些癥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癥狀就會消失。
艾灸的方法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灸、間接灸、艾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等,詳細操作方法如下。
1、直接灸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膿灸
施灸時先在灸腧穴部位涂上少量的大蒜汁,有些朋友覺得麻煩或者是嫌大蒜的味道難以接受,便會省略這一步驟,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后,方可繼續(xù)易住再灸,待規(guī)定壯數(shù)灸完為止。施灸時由于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chǎn)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
(2)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
2、間接灸
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
用鮮姜切成薄片,生姜的厚度一定要掌握好,太厚的話艾灸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哦,大約為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就行,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guī)定的壯數(shù),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2)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置于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shù)。
(3)隔鹽灸
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diào)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guī)定壯數(shù)為止。
3、艾條灸
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1)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2)雀啄灸
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4、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取出針。
5、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nèi)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diào)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猜你喜歡:
1. 白酒泡大蒜的神奇功效和作用
2. 小孩艾灸肚臍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項
3. 艾奧比艾灸貼的功效和作用
4. 溫灸和艾灸的區(qū)別以及功效作用
5. 艾熏的神奇功效與注意事項
6. 艾灸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和最佳時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80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治腰椎間盤突出癥驗方
下一篇: 橄欖油吃多也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