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巍钊f里
詩詞賞析
詩人說的是夏日午睡之后悠閑無事,觀看兒童游戲的事。無意中卻說出了食用酸味梅子刺激牙齒留下的不適感。在生活中,除了酸味之外,過分的甜、咸、熱、冷等刺激,都會給牙齒帶來不適的感受,這是患有牙釉質過敏癥的典型表現(xiàn)。詩的本意之外,還隱約透出了對牙齒的保護問題。
健康話題
牙齒的健美非常引人注目,這是人們共性的認識。在歐美一些國家里,有人專門在牙齒上佩戴飾物,以顯示牙齒的美麗。一些國家的廣告里,還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前衛(wèi)的牙飾,戴上牙飾的女孩子顯得更神氣,笑得更燦爛,回頭率更高。在阿根廷,一些人還別出心裁地在牙飾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開口就會看到醒目的名字在牙齒間閃爍。明眸皓齒,是美的象征。
別小看了牙齒
除了外表美之外,牙齒還與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咀嚼、參與飲食物的消化過程,是其直接的功能。胃炎、胃潰瘍、心臟病、高血壓、關節(jié)炎、虹膜炎等嚴重疾病的形成,也與牙齒有連帶關系。這主要是由于口腔不衛(wèi)生,細菌大量繁殖,導致血液中毒而造成的惡果。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經(jīng)?;佳啦〉娜?,其心臟病的幾率比正常人高得多。還有報告說,口底癌、舌癌的發(fā)生,與齲齒、斷牙殘根或不良假牙的長期創(chuàng)傷性刺激有著說不清的關系。我國官方公布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大約9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其中絕大部分是牙病,最常見的是齲齒、牙髓炎、牙周炎等。它們不僅給人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且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損害?!把劳床凰悴?,痛起要人命”,僅疼痛一項對人的折磨已使不少人聞之心驚。人口腔中微生物的種類達500多種,引起牙病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有害細菌作用的結果。一些地區(qū)的民諺中流傳著“寧肯害腿(疾),不可害牙(?。钡恼f法,充分說明了護牙的重要和牙病的危害。害腿疾不能走路,固然不是好事,害牙病痛得人不能進食,危害更大。北京醫(yī)科大學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發(fā)病人數(shù)居第一的齲齒,大多是從兒童開始的。第二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5歲前兒童的患齲率達7655%,其中491%是由于飲食因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依次是嬰兒睡覺前食用含糖量較高的奶、孩子飲用過多的含糖飲料和刷牙次數(shù)少。國外一家研究機構認為,齲齒的發(fā)生與人的情緒有關,情緒緊張的人齲齒的發(fā)病率就高。這是因為,緊張情緒可以導致口腔中唾液的分泌減少,從而使口腔內(nèi)產(chǎn)生的酸性物質增多,同時使細菌有機可乘。
牙齒的防護
牙齒,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當人出生后6~7個月乳牙就開始萌生了。到2~25歲時,20顆乳牙出齊,12~15歲長滿28顆恒牙。也有成人后再長出4顆牙齒的,這叫做“智齒”或“智牙”。
預防牙病的方法很多,刷牙是最基本的常識。中國人的刷牙率雖然已由過去的30%上升為70%,但起碼還有3億人不刷牙,這不能不說是個驚人的數(shù)字。在刷牙的人群中,有七成的人不能正確掌握刷牙方法,許多人只是拿著牙刷胡亂攪和,結果刷過的牙齒上照樣長滿厚厚的牙菌斑。專家認為,比較科學和實用的要求是,每天應以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和毛質較軟的牙刷刷牙兩次,標準方法是牙刷以45°的角度對準牙齦打橫輕刷。歐盟國家的牙科專家建議,除掌握科學方法刷牙外,最好每年至少請牙科醫(yī)生做一次洗牙的潔齒處理,以徹底清除可能造成多種牙病的牙垢。但洗牙一定要在正規(guī)醫(yī)院的牙科進行,千萬不能去街頭一些既無專門技術,又缺乏嚴格消毒條件的洗牙行做試驗品或犧牲品。掉了牙齒,要及時修補,沒有牙齒不僅影響美觀,使人的面部發(fā)生變形,而且還會導致或誘發(fā)口腔和內(nèi)臟一些部位疾病的發(fā)生。事實上,質量再好的假牙,也不如自己的真牙,不到迫不得已時千萬不要輕易作出拔牙的決定。美國科學家正在實驗用基因技術培植人類的牙齒,以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假齒。他們已從老鼠身上發(fā)現(xiàn)了至少25種與牙齒再生有關的基因,估計10年之后這項技術將會造福人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83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宋校正醫(yī)書局的中醫(yī)史料
下一篇: 五四名人求治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