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古稱毗陵、武進。常州張氏按其源流至少有十一支系:
1、唐末張訓為始祖的大口張。張訓,滁州清流人,從楊行密自合肥起兵,攻取揚州后直取常州,以功授常州刺史,后擢升司徒,入籍常州。其后分居常州城鄉(xiāng)有局前支、普濟橋支、觀莊支、清水塘支、厚余支等30多處。常州三杰張?zhí)紫壬雌湟帷?/section>2、以張載之弟張戩為始祖的梅里張氏。宋初有張吉甫始遷吳中,生二子:長子張載,寓居關中,為北宋著名理學家。次子張戩居姑蘇,后世分居毗陵梅里,即今武進崔橋梅巷里。后世散居常州、無錫兩地城鄉(xiāng)20余處。3、以張鏜為始祖的殷薛張氏。此支系出宋魏國公張浚,玄孫張世良南宋理宗時官福建崇安縣令,宋末戰(zhàn)亂,難歸故里。世良卒,其子在宜興縣荊溪之濱擇地葬父,遂定居于荊溪。世良長子政一,遷居武進廟橋。三子政四遷居郡城南洞渚。后世散居常郡各處,成為常州張姓大族。4、以張燾為始祖的梅堂張氏。張燾,字子公,饒州德興縣人,官至參知政事。宋建炎年間隨宋室南渡,喜太湖山水,卜居新塘鄉(xiāng)梅村,即今雪堰鎮(zhèn)梅堂村。后裔散居于梅堂、秦村、趙巷、小圩村、鳴凰、孟讀(今小河鎮(zhèn)石橋)、九里鋪以及常州城內西瀛里、荷花池、西水關等地。5、以張守為始祖的四老堂張氏。張守,字子固,常州刺史張訓之后,先世居毗陵。6、以張英為始祖的垂裕堂張氏。先世自山東登州隨宋室南渡,于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定居于江陰鎖巷,第十一世孫張憲遷居常州城內朝京門,其后居于表場、早科坊、太平巷、西瀛里、西首等處。7、以張福一為始祖的臨平里張氏,元初自溧陽瀨水遷居武進臨平里。8、以張濟南為始祖的大河頭張氏。明洪武十年(1377)自蘇州閶門遷常州定西鄉(xiāng)之大河頭(即今湖塘鎮(zhèn)花園村),其后世中有一支遷蘆家巷西湖村。9、以張大成為始祖的守經堂張氏。明代自江陰縣城遷居常州城內府學前,其后居于西橫街、府東巷一帶。10、以張祖祥為始祖的亦政堂張氏。張祖祥,江寧人,明嘉靖二十年進士,官至陜西兵備道,因喜常州風土人情,遷居郡城。11、以張有德為始祖的城內張氏,明萬歷年間由蘇州城內遷來,其后居城內化龍巷、長生巷等處。【版權聲明】轉發(fā)分享,傳播中華孝道宗祠文化,功德無量?。?!轉載自張氏姓氏網。版權歸原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swh/132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氏家族與平和龜頭城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
這座張氏祖莊,見證了一個古老村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