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盞,可以是飲茶的器具,也可以用于彰顯地位,古時貴族的斗茶便是典型的體現(xiàn)。對于今人,過去已為歷史,而對茶盞的追求大多源于茶本身。因為茶盞因茶而生。
茶與茶盞的關(guān)系,是相生相融的。茶,因為茶盞而有了形,人們既可品其味,又可觀其色,還可聞其香,更可杯底留香。茶盞,因為茶的存在而存在,因為茶,它退去了初入凡塵的青澀,變得內(nèi)斂、深邃;因為茶,它感知到每一位有緣人的喜怒哀樂;因為茶,歲月不落塵埃,它滿腹靈性……
時光,讓茶盞經(jīng)歷茶,讓茶釋放出最好的芳華。這芳華里有著太多的故事,有著太多的情感,但每一份都是值得珍藏的記憶。
飲茶之風(fēng)“興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宋代流行沖茶且斗茶成風(fēng),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棄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燒制出兔毫盞、油滴盞、玳瑁盞、木葉盞等茶具珍品,使我國茶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飲茶主要流行于上層社會。到了唐代,飲茶之風(fēng)才擴散至民間,茶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到了宋代,飲茶之風(fēng)更盛,中國茶文化進入全盛期。茶莊、茶肆、茶坊、茶館遍布城鄉(xiāng),當(dāng)時人們常說,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把茶和柴米 油鹽相提并論,可見當(dāng)時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史籍上之所以有“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的說法,是因為宋代興起了斗茶風(fēng)。
茶盞貴為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徽宗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飲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將采來的茶葉用 熱氣炙干,然后趁熱搗碎,制成茶餅。飲用時將茶餅打碎,投入茶臼內(nèi)研細后,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沖茶,即先將茶葉做成茶餅,飲用前把茶餅?zāi)氤杉毮┓湃氩? 碗或茶盞,再沏以初沸的開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層白色的泡沫,這層泡沫稱為水痕,斗茶是要比試誰的茶盞中泡沫停留的時間更長。《方興勝覽》記載:“斗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曰一水、兩水?!币蚨凡枋且圆枭欠聃r白為標準,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為主。
宋徽宗喜歡飲茶,對如何制茶和飲茶極有研究,著有《大觀茶論》一書,書中說:“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方興勝覽》也說:“茶色白,入黑 盞,水痕易驗,兔毫盞之所以為貴也。”斗茶成風(fēng)使市場對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極大,所以宋代黑瓷生產(chǎn)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不僅一些青瓷窯場如福建建陽的建窯、 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以生產(chǎn)黑瓷為主,連如定窯之類的以產(chǎn)白瓷為主的名窯,也為適應(yīng)市場需求而大量生產(chǎn)黑瓷。
“斗茶”之法講究茶質(zhì)、水質(zhì)和技藝。為了創(chuàng)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僅需要茶品好,技巧嫻熟,而且需要優(yōu)質(zhì)的茶盞。所謂“好馬配好鞍”?!恫桎洝氛f“茶色白,宜黑盞?!边@種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們都對黑釉茶盞(碗)情有獨鐘,皆因建盞最適合“斗茶”。
建盞皆用正燒,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粘窯,釉在高溫中易流動,便形成了這美美的“釉滴珠”,又稱“釉淚”。建窯黑釉屬于古代結(jié)晶釉范疇,含鐵量較高。在高溫溶燒過程中,由于窯內(nèi)火候的高低和氣氛的變化,使釉面產(chǎn)生奇特的花紋。與華麗的彩繪和繁縟的雕飾不同,它們是釉料在一定的溫度和氣氛中產(chǎn)生變化的結(jié)果,陶瓷工藝界稱之為“窯變”。
宋人愛斗茶 茶盞黑為貴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盞以兔毫盞、油滴盞、玳瑁盞和木葉盞最為名貴,藝術(shù)成就也最高。兔毫紋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鐵質(zhì)在高溫中聚集,并向下流動, 產(chǎn)生流淌狀絲毛紋,因細密如兔毛而得名。油滴盞的油滴紋是黑釉在高溫中形成的結(jié)晶釉,釉面密布銀灰色和褐色斑點,猶如漂浮的油滴。玳瑁盞的玳瑁紋是在黑色 釉面下出現(xiàn)的褐黃、鐵銹色斑點,狀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因這種紋飾和鷓鴣鳥羽的花紋也很相似,所以又稱鷓鴣斑。
木葉盞以樹葉為標本
而藝術(shù)效果最為驚人的是江西吉州窯生活的木葉盞,這種茶盞的紋飾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制作時以天然樹葉為標本,先對 葉子進行特殊腐蝕處理,去掉葉衣,只剩葉莖和葉脈,再把它貼在成型的胎體上,然后通體施黑釉高溫?zé)啤珊蟮臉淙~呈金黃、淺黃、淡紅、淡紫、銀白等顏 色,樹葉的形狀及莖脈有的在黑釉的映襯下清晰可見。木葉紋有半葉、一葉,也有兩葉、三葉。木葉盞的器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口徑10厘米左右的圓盞,另一種 是稍大一點的斗笠盞。木葉盞在宋代的名氣不及兔毫盞和玳瑁盞,但其奇特的制作工藝和樸實自然的裝飾風(fēng)格越來越受后人的重視,以至于把它視為吉州窯的極品, 因留傳至今的木葉盞寥寥無幾,因而更顯珍貴,是很多藏家夢寐以求的寶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31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工藝是關(guān)鍵(四):茯磚茶的發(fā)花
下一篇: 日本茶道源于徑山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