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機構:湖南省茶葉研究所,長沙410125
摘要: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從油茶種植選擇及整地挖穴、進行科學選擇油茶幼苗、適期進行油茶種栽植、林間油茶種植管理措施等方面,對油茶種植栽培技術進行總結。油茶植物在我國已經有多年的種植歷史,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發(fā)展,油茶釀造出的茶油是可以進行食用的,并且多用于工業(yè)市場,同時,油茶樹還具有很高的經濟與生態(tài)保護的作用。因此,本文將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油茶豐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1油茶樹種植的要點
1.1油茶種植選擇及整地挖穴
種植地的選擇。油茶適合在土壤肥沃、土質層較為疏松的土壤當中生長,并且土壤層的厚度至少要達到80cm左右。由于油茶喜歡太陽光的直射,因此,在進行選擇種植地時,可以選擇日照充足的坡地上進行種植。整地挖穴。選擇種植地之后,可以在油茶種植之前的1~2個月進行整地工作,整地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整地方法。種植地屬于平地時,可以選擇全墾的整地方法;當種植地屬于緩坡時,可以選擇帶狀的整地方法;當種植地為陡坡的時候,可以選擇塊狀整地的方法;當油茶種植地整理好以后,就可以開始挖穴,便可以進行種植,油茶植物在進行種植時,需要注意其種植洞穴的規(guī)格(40cm×40cm×50cm左右)。再通過風化作用之后,可以將表面的土壤鏟回油茶種植的洞穴內,并將基肥進行分層施肥。施完肥之后,將基肥與泥土進行混合,并將洞穴填滿,需要高于地面20cm以上,防止后期的表層土壤出現下陷的情況,導致種植洞穴出現積水的現象。
1.2適期進行油茶種栽植
油茶的成活情況與種植時的季節(jié)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進行種植油茶時,需要結合當地區(qū)的氣候情況,選擇合適的季節(jié)進行種植油茶樹。一般情況下,大多地區(qū)都會選擇1月下旬到3月的上旬多云或者雨后這種天氣狀況下進行油茶種植,種植后2~3d降雨效果較好。為了提高苗木的抗逆性,應在適宜的時期內盡早進行油茶幼苗栽植,從而提升油茶樹苗的抗逆性。在進行油茶幼苗種植之前,需要將磷肥和黃泥進行混合,并讓油茶幼苗的根系浸入在泥漿當中。如果幼苗是二年生的,為了避免過多的水分蒸發(fā),大約80%的老葉子要被移走。按行距2m×3m,種植密度為1500株/hm2。栽植時,應將苗木放在栽植孔內,整直栽植孔,延長根系,充分踐踏苗木。種植后,通過澆灌固定根的水分,再在其上面覆蓋一層稻草,從而提升土壤的保溫性,避免油茶幼苗受到凍害的情況,從而提升油茶幼苗的存活率。
2林間油茶種植管理措施
2.1培育油茶樹形
種植油茶后,可提前保留樹干。在栽植當年,可將定向合理、生長勢強的側枝作為主要枝條進行栽培。第二年,在各主枝上可選擇幾個粗壯的枝條作為輔助主枝。經過幾年的精心修剪,可以培育出良好的樹形,如天然的圓形樹冠。油茶幼苗在栽植后生長到70~80cm時,應適當地進行輕度修剪,采種后應進行輕度修剪,主要是修剪過多的芽枝和長枝,并在油茶樹苗種植4~5年以后,對油茶樹苗的中下部進行適當分枝,從而提升油茶樹果實的生長空間。成熟林的修剪遵循修剪樹木、修剪枝條的方法,確保油茶樹林內太陽光充足,并且還提升了油茶樹林內的透氣性,最終使油茶樹的產量得到有效提升。修剪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1.1選擇合適的修剪時間
油茶樹修剪的時間不會受到季節(jié)的影響,在實際的修剪工作中,一般都會在每年的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2月份開展油茶樹修剪工作。選擇這段時間進行修剪的主要原因就是油茶樹還處于休眠的狀態(tài),對水分與營養(yǎng)的需要比較低,修剪時不會對于油茶整體的狀況帶來影響。同時,也有由于這段時間里油茶樹體內流動的液體比較緩慢,從而有利于修剪以后的傷口愈合比較快。對于油茶樹的修剪工作,在不同的季節(jié)進行修剪目的也不盡相同。在春季與冬季的時候,主要是對于油茶樹的螞蟻枝與部分的枝干進行修剪整形,從而提升油茶樹整體的定型,并且也對防御了油茶樹出現病蟲害的現象;在秋季與夏季的時候,對油茶樹的枯枝以及徒長枝進行修剪,從而確保油茶樹林內太陽光充足,提升了油茶樹林內的透氣性,促進油茶樹果實的成長,也能有效提高油茶樹的產量。
2.1.2選擇合適的修剪強度
由于油茶樹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對其修剪工作的強度也是不同的。例如,種植區(qū)屬于向陽的山坡,油茶樹修剪的強度要輕一些,如果種植區(qū)是比較陰濕的環(huán)境時,其需要修剪的強度就比較重。同時對于施肥、供水等管理比較精細的種植區(qū),修剪的程度比較輕,反之對于油茶樹管理比較粗放的種植區(qū),其需修剪的程度比較重。種植區(qū)屬于平地的時候,油茶樹修剪的程度較輕,而種植區(qū)在林間或者山坡的地方,油茶樹修剪需求就比較重。此外,從種植情況來看,種植區(qū)域比較密集,進行油茶樹修剪的時候比較重,而不是特別密集的種植區(qū),其修剪需求強度比較輕??偠灾?,進行油茶樹的修剪工作,就是確保油茶樹的樹形,保障其養(yǎng)分的集中,從而促進油茶樹產量的提升。
2.2適當進行油茶樹苗的撫育工作
在夏秋季這種氣候干旱的時候,需要對油茶樹苗進行多澆水,保障油茶樹苗生長環(huán)境有著充足的水分,同時遇到降雨天氣還需要做好排水的工作,避免因水澇而造成的過多水分。在晚春初夏要除草。此外,油茶林地土壤有機質豐富,可與豆科作物適當套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3進行有效施肥管理工作
在油茶幼苗的幼齡階段,需要對其補充大量的養(yǎng)分。因此,需要_行合理有效的施肥管理工作。當油茶幼苗生長情況比較好的時候,可以在6~7月分幼苗生根時施灑有機肥,同時每株油茶幼苗的施氮量約為80g。當油茶樹苗進入盛果的時期以后,除了需要施灑常規(guī)肥料以外,還需要進行施灑有機肥,并且每株油茶施灑有機肥的用量需要控制在20kg。施肥時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要讓每株油茶樹根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一次不能施灑太多的有機肥,需要進行分期施肥管理。
3結論
要想提升油茶樹的產量,就必須要做好油茶樹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掌握好油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并進行日常的管理工作,注意各種細節(jié)工作,還要進行科學管理,才能提升油茶樹的產能,促進油茶產業(yè)市場的發(fā)展。
茶樹是很多茶農想要 種植 的,茶樹種植后幾年可以采?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樹種植開采時間,一起來看看。
茶樹種植開采時間
茶樹種植后約三年起可少量采收,十年后達盛產期,三十年后即開始老化,此時可從基部砍掉,讓茶樹重新生長,再到老化后就須挖掉重種。
茶樹喜歡溫暖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0℃以上時芽開始萌動,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陰,適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袞老期。樹齡可達一二百年,但經濟年齡一般為40~50年。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起源中心,目前世界上有60個國家引種了茶樹。在熱帶地區(qū)也有喬木型茶樹高達15-30米, 基部樹圍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
茶樹種植管理技術
1、茶樹修剪:修剪時間從頭年10月至次年2月都可進行, 方法 是剪去茶樹頂端不整齊的枝葉,使蓬面平整形成水平或弧形,一般修剪枝梢長度為5-15厘米;對于部分雞爪枝、病蟲枝和細弱枝要深度修剪;對于雞爪枝多、茶樹衰老、茶芽細弱不齊、產量低、效益差的茶園應進行重剪和臺刈方法割去老樹枝,留樁高度約20厘米,這樣,有利于再生發(fā)芽、新梢健壯;對品種低劣、產量偏低效益差的茶園應挖去老樹,選購品質優(yōu)良、產量較高的福選9號、白毫131、早白尖等良種茶苗栽植。
2、施足基肥:為保證茶芽的優(yōu)良品質,應選用氮、磷、鉀齊全的農家有機肥,每畝準備畜禽糞200公斤,加入油枯50公斤、鈣美磷肥50公斤拌勻發(fā)酵后使用。施肥前先對茶園中耕一遍,挖土深度10-20厘米,以不傷茶根為宜,然后沿茶蓬邊緣滴水線開溝深施,隨即蓋土。
3、病蟲防治:對發(fā)生了茶餅病、茶煤病、紋枯病等病樹連根挖除,及時燒掉;對茶樹老葉和樹枝進行一次翻看清查,發(fā)現有蟲卵、蟲包、蟲繭的枝葉及時摘除,集中焚燒處理。清園后噴施一次石硫合劑。
種植茶樹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種植方式與密度
合理密植是茶樹栽培研究的重要內容。所謂茶樹合理密植,它既要達到有效地利用空間和土層,又要使茶樹個體和群體結構得以充分發(fā)展,從而取得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的目的。適合機耕機采,也是合理密植所要考慮的條件。
茶葉產量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隨著單位面積內茶叢數的增加而提高的;而單叢產量則呈相反趨勢,它隨茶叢數的增加而遞減。這是茶樹群體和個體之間矛盾發(fā)展的結果。合理密植就是要正確處理好這一矛盾,保證茶樹在群體結構良好發(fā)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茶樹個體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從而使單位面積內因密植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產量,超過個體削減的產量,使茶樹取得豐產。我所不同播種方式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如以150?150(厘米)(畝叢數297叢)的叢植茶園為增量為100%,則150?33(厘米)(畝叢數1333叢)的條栽茶園畝產量為150%,150?17(厘米)的條栽茶園畝產量為152%;而單叢產量如仍以150?150(厘米)處理為100%,150?33(厘米)處理為34%,150?17(厘米)處理為17%,后兩處理的減少值為66%和83%。從這個試驗還可看出,由于密植程度不同,后兩處理畝叢數增加3.5倍和8倍,使畝叢數增加而提高的產量大大超過單叢產量的減幅,因此仍能取得增產效果。
茶樹種植方式應考慮兩內容,一是茶樹的行叢距。即排列方式,二是每叢的定苗數。我國茶樹種植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解放前遺留下的的叢式茶園,這種茶園產量低,管理也不方便,正在逐漸淘汰。大多數是解放后發(fā)展起來的單行條栽茶園,一般種植規(guī)格是中小葉種茶樹行距為150厘米左右,叢距33厘米左右。每叢定苗2-3株;大葉種茶樹行距165厘米左右,叢距50百米左右,每叢定苗1-2株。我國大多數高產穩(wěn)產場隊,都是這種種植方式。雙行條栽茶園,在部分茶區(qū)也有采用,大先遣為165厘米左右,列距和叢距都是33厘米左右。據安徽省祁門茶葉研究所報道,1961-1968年,單、雙行茶園產量表現是,前四年雙行高于單行,增產19.82%,以后單行高于雙行,增產3.74%。近年來部分地區(qū)試用多行條列式茶園,這種種植方式的茶園,行距、列距和叢距也有多種規(guī)格。且在茶樹定植后,就免除耕作, 其它 管理 措施 也有別于單、雙行茶園。據報道,多行條列式茶園,具有早期高產,幼齡期茶樹迅速覆蓋園地,減少土壤沖刷等優(yōu)點。這一種植方式的出現,由于時間尚短,對茶樹長期生長發(fā)育的影響,以及茶樹高產穩(wěn)定持續(xù)年限等問題,都待進一步驗證。
2、播種和移栽技術
在播種茶籽或移栽茶苗前,首先要劃線定行。劃線定行工作要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倨降夭鑸@第一行應從地塊最長一邊開始劃線,或者與干道、干渠相平行。距地邊一米處劃第一線,其余以此線為基線,按行距的要求,依次劃出所有的茶行。緩坡茶園則要求等高條植,劃線要自下而上進行,按先遣要求逐行劃齊,要掌握等高不等寬的原則。對于地形復雜的地段,行距要作適當高速變幅范圍可掌握在1-2米之間。窄幅水平梯級茶園,茶行應在離坎沿3/5處劃線;寬幅水平梯級茶園,離坎沿1米處劃第一行,最后一行離溝亦要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以利茶樹生長和田間管理工作的進行。
?、谄碌夭鑸@應在規(guī)劃范圍內盡量處長茶行,達到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盡量減少插行,避免斷行和閉合行。茶行轉彎角度,以及與道路的交角,都要適合機耕條件。
?、蹌澗€工作就緒后,即可開種植溝。種植溝的寬度和深度,視肥料種類和數量,以及是采用茶籽直播還是移栽茶苗而定。堆肥、廄肥及移植茶苗的茶園,種植溝要寬些;采用菜籽餅及茶籽直播的茶園,種植溝要淺些。一般采用寬20厘米左右,深30厘米左右為宜?;蕯盗棵慨€施堆、廄肥30-40擔,或菜籽餅200-300斤,并施一定數量的磷、鉀肥?;适┫潞笠谄渖仙w土3-5厘米,目的是不使茶根直接接觸肥料,避免燒根。施肥工作結束后,即可播種茶籽或移栽茶苗。
(1)茶籽直播大面積發(fā)展新茶園,以茶籽直播較為簡便,易于掌握,前期的管理工作也不像移植茶苗的茶園那樣要求精細。因此發(fā)展面積較大的單位,常常采用茶籽直播,綜合各地的資料,在播種時要掌握如下環(huán)節(jié):
?、龠m宜的播種期茶籽在 霜降 前后采收后,要進行選優(yōu)去劣的揀剔工作。茶籽的播種期是較長的,自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除嚴寒冰凍期外,均可進行播種。生產上常采用冬播,這樣可省去茶籽貯藏工作,而且第二年出苗期要比春播的提早半月左右。有的單位由于播種面積大,或者平整土地工作一時趕不上,也可采用春播時期要掌握在二、三月。實踐證明,我國大部分茶區(qū),春播不要超過三月底,否則會大在影響出苗率和茶苗生長勢。同時,四月以后播種的茶籽,即使出苗也較難安全越夏。原因是茶籽出苗遲,夏季高溫容易產生烙苗,增加茶苗死亡率。春播的茶籽,最好經過浸種催芽處理,以求提高茶籽出苗率和增強茶苗生長勢。我國北部茶,由于冬季氣溫低,冰凍期長,過去均采用春播,近年來有的采用冬播也獲得成功,如安徽省鳳陽縣燃燈公社金橋茶場,在茶籽冬播蓋土后,再在播種行上離地表堆土5-10厘米,做成土壟形式,翌年春季解凍后除去土壟,茶苗出土早而整齊,這是很好的 經驗 ,適宜北方茶區(qū)應用。
?、诓シN質量播種深度是檢查播種質量的主要項目,過深過淺均不合質量要求。茶籽播種的深度以3-5厘米為宜,湖南的試驗資料指出,不同播種深充對茶籽出苗、苗高及成苗率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播深4.5厘米處,始苗期在五月二十二日,盛苗期在六月二十四日,當年苗高30.1厘米,成苗率達75.3%;而播深9厘米處的始苗期為六月十二日,盛苗期八月二十日,當年苗高22.2厘米,成苗率則為63.4%??梢妰烧叩牟町愂呛艽蟮?。
在一些氣候條件比較特殊的地區(qū),為提高播種質量,保證出苗當年達到苗全苗壯,相應地采用了一些適應本地區(qū)的農業(yè)技術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山東省在茶籽播種期(四月上旬)正值春旱,除采用浸種催芽外,在播種時先在播種行上澆足水分,然后播種茶籽,立即蓋土,并在覆土后的播種穴上,做成高出地表15厘米左右的饅頭形土堆,當地稱謂"堆土保墑",目的是提高土壤含水率,減少蒸發(fā),這對戰(zhàn)勝春季干旱,提高茶籽出苗率,達到功全苗壯的目的,是一項很好的農業(yè)技術措施,這一經驗適宜于播種期有旱情的地區(qū)采用。運用這一技術措施時,要注意適時推土。其經驗是,推土期應選擇在茶苗要破土出苗而尚未達到地表時較為理想,早了效果受影響,遲了會推斷芽尖。推土時如能配合插枝遮蔭,效果更佳。
③每穴播種粒婁"孤子不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的 總結 。采用適宜的播種粒數是播種工作上應注意的事項。每穴播種粒數過多,當年看來茶苗出土較好,但由于茶苗擁擠將來會出現長勢細弱的不良后果;播種粒數過少,則要影響出苗期和出苗率,容易造成缺叢斷行。一般經過揀剔的茶籽,尤其是經過浸種催芽的茶籽,每穴播種四、五粒就可以了。未經揀剔的茶籽,則就視茶籽質量情況,適當增加播種粒數。播種時要嚴格控制行、叢距,同時要將茶籽均勻地放在穴內,不要緊挨一起。
茶籽播種覆土后,在播種行上撒些谷殼或插竿標記,有利于出苗前除草工作的順利進行,不致傷苗。
(2)茶苗移栽已如上述,茶籽直播有很多優(yōu)越性,但也有它的不足之處,最突出的就是實生苗后代比較雜亂,茶樹個體間的性狀差異很大,這就是常見的有性繁殖茶樹葉形不一,發(fā)芽遲早不同,長勢強弱差異較大的主要緣由。隨著優(yōu)良品種的不斷推廣,短穗扦插繁育茶苗,已被視為提供優(yōu)良種苗的重要途徑,今后發(fā)展新茶園時,采用移栽茶苗建園的比重將會逐年增加。移栽茶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苗齡中小葉種茶樹選用二齡苗移栽比較恰當。生長較好的一齡苗,苗高在25厘米以上,也可以進行移栽。我國南方茶區(qū),由于年期長,栽培的茶樹大多數是喬木或小喬木的大葉種,一齡苗即達50厘米左右,當年出圃移栽已在生產上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快速成園的效果。
?、谝圃詴r期茶苗地上部休眠期進行移栽容易成活,因此晚秋和早春是移栽的適期。在墑情較好的地區(qū),霜降前后移栽,成活率比較高,這時地上部逐漸停止生長,而根系還有一個生長高峰,移栽后當年根系恢復生長較好,來年茶苗發(fā)芽生長也比春季移栽的早。有些地區(qū)晚秋常有旱象,則應在早春移栽較為恰當,時期掌握在驚墊到 春分 期間,不要太遲,否則會影響成活率。早春移栽的茶苗,發(fā)芽期不如秋栽的早,而且往往在根系沒有完全恢復前,茶苗即發(fā)芽生長,故要特別加強管理,否則會出現僵苗、死苗現象。我國茶區(qū)遼闊,各地氣候條件不甚一致,有些地區(qū)晚秋和早春正值旱季,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如無灌溉措施,茶苗移栽后的生長情況是很不理想的,應選擇在其它時期移栽茶苗為好。如云南省,移栽適期在 芒種 至 小暑 期間,過早 雨水 少不易成活,過盡當年生長期短,往往根系還沒有很好恢復即進入旱季,容易死苗。有的省(區(qū))也有類似情況。因此移栽期的確定,還要考慮當地當時的降水情況,否則會事倍功半,不易取得理想效果。
?、蹘烈圃?,及時定植越軒時要盡量少傷根多帶土,這是至關重要的??s短起苗到定植的時間,對提高茶苗成活率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久晴后在苗圃起苗,最好是在前一天灌足水分,這對少傷根多帶土有一定幫助。在外地調運茶苗時,要相應地采用一些保護性措施,如根部蘸黃泥漿,每捆茶苗用濕稻草包扎根部,車廂周圍灑水或鋪入濕草袋,頂部注意覆蓋,提高濕度,防止茶苗因失水過我。如途中時間較長,則要防止茶苗發(fā)熱,途中最好翻動茶苗或灑幾次水,以利散熱和濕度。茶苗運到目的地后,要及時定植。如茶苗較多,一進來不及定植,則要進行假植,以后隨栽隨取,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栽植工作。在移栽定植時,每穴用苗2-3株,苗與苗之間不要靠攏,并注意要舒展。過長的主根,可剪去部分。移栽時要逐層加土,層層踩緊踏實,這是提高成活率的要領之一。埋土過半時,澆足定植水,待水分下滲后,繼續(xù)加土,直至與泥門相平,不宜過深過淺。移栽蘇苗時,同一行上要瞻前顧后,控制行叢距,使之整齊美觀。移栽后要及時定剪,留高15-20厘米左右,這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④移栽營養(yǎng)缽苗營養(yǎng)缽育苗是國內外都有這方面的報道。它的優(yōu)點是:成活率高;移栽后不出現蹲苗停長現象;不變移栽時期的限制,栽后管理也較方便,成園快,產量高。有條件的單位可盡量利用。
實踐告訴我們,茶苗成活率高低,茶苗長勢好壞,與上述管理環(huán)節(jié)密切相關,而栽后的水分管理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3、幼齡茶樹護理
幼齡茶樹護理包括抗旱防凍,間苗補缺,耕鋤除草,合理施肥,定剪修剪,打頂輕采和病蟲防治等。此處只闡述一、二齡期內的抗旱防凍,間苗補缺兩項內容,其它技術措施在有關章節(jié)中敘述。
(1)抗旱防凍目前的農業(yè)生產,大部分還是"露天工廠",不良的氣候條件,如干旱水澇,嚴寒酷暑,都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甚至可能造成農作物的死亡。災害性天氣給茶葉生產造成的危害,常見的有旱害和凍害。在長江流域,前者常出現在伏夏,后者發(fā)生于嚴冬。幼齡茶樹由于對不良氣候條件的抵抗能力比較弱,其受害程度要高于成齡茶樹,故須特別護理。
?、倏购滴覈饕a茶省(區(qū))氣候條件的判別是很明顯的。以氣溫和降水為例,我國南部海南島的嶺頭,年平均氣溫為23.1℃,降水量為2414.6毫米;中部的杭州,年平均氣溫為16.1℃,降水量為1400.7毫米;而北部山東的蓬萊,年平均溫為11.8℃,降水量為623.6毫米。但各地氣候也有共同點,如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勻,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海南島旱季常出現在二二月到翌年四月,杭州在七至八月,山東則出現在十一月至翌年五月。這些都茶葉生產帶來一定影響,在降水特少的年份,甚至造成危害。例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七至八月份因受副熱帶高壓脊控制,高溫亢旱能持續(xù)數十天。在這期間,茶葉季節(jié)產量也是全年最低的時期,而對幼齡茶樹,特別是播種當年的幼苗和移栽苗,影響更大,如在管理上不采用相應的措施,常會出現焦苗和死苗現象,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旱害。
茶樹產生旱害的原因:一是茶樹起源于我國西南部,在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形成了耐蔭和需水較多的特性。茶樹在逐步北移過程中,這一特性雖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但較之有些作物來說,耐蔭和對水分的要求還是較高的。二是幼齡期,尤其是出土當年的茶苗,由于莖葉嬌嫩,地下根系扎得還不深,容易受害。三是從環(huán)境因子來說,北方的干旱大風,南方的烈日高溫,是常見的旱象天氣,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茶樹蒸騰作用顯著增強,這時土壤如供水不足,就會出現供需失調,這種情況如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輕則生長受陰,葉片受害,重則整株死亡。
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人們創(chuàng)造了不少與旱害作斗爭的經驗,歸納起來有:
選擇抗旱品種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受害程度。
灌水提高土壤含水量這是解決旱害的根本途徑。所以,在發(fā)展新茶園時要考慮水利條件,以便旱季灌溉。
地面覆蓋減少蒸發(fā)就地利用雜草、農作物秸稈,在旱季來臨前覆蓋地面。一則可減少蒸發(fā),降低地溫,保蓄水分;二來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可謂一舉兩得。幼齡休園鋪草覆蓋時,要防止"蒙頭蓋",否則在高溫下茶苗會產生黃萎現象,不利茶苗生長。蓋草用量,每畝三、四十擔。
插枝遮蔭遮蔭保苗,對當年出土的幼苗效果較為理想,同時它的用材量也比地面鋪草的方法節(jié)省,唯花工較大。遮蔭物可選用麥稈、松枝、樹枝等材料,在旱季來臨前插于茶樹的西南方,離茶苗15厘米左右,這樣可以在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這段高溫期,起到遮蔭保苗的作用。進行這項工作時,要注意遮蔭物不要捂住茶苗,就略呈傾斜,這樣茶苗仍能受到露水滋潤。遮蔭期間要做好遮蔭物的護理工作,發(fā)現遮蔭物傾倒捂苗,要有時扶正。用麥稈作為遮蔭物時,不宜整束直插,這樣容易捂苗。具 體操 作時,可將麥稈中部對折后錯開,基部扎捆,使之呈扇面形,即可將基部埋在茶苗西南方,起到遮蔭保苗作用。
加強管理,提高茶樹抗旱能力從茶籽播種到出苗期間,出土幼苗能達到早、壯、齊的要求,就大大提高幼苗的抗旱力。在苗期旱害調查中可以發(fā)現,受害較重的茶苗,往往是出土較遲,或者是旱季正在破土成長的幼苗,最容易的產生烙苗死亡現象。因此采用秋播或春季浸種催芽后播種,是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值得推廣。在旱害調查中可以看出,高溫干旱期來臨前,苗高如能在5厘米以上,并有幾片真葉開展的茶苗,抗旱力就顯著提高。淺耕除草對提高茶苗抗旱力也有一定幫助。旱季又是減少雜草與茶苗爭奪水分有效的方法。但淺耕除草要早,否則會弄巧成拙,反而加重旱害。引外,旱季勤施稀薄水肥,既能補充水分,又能增加養(yǎng)分,從而提高茶苗的抗旱能力。
?、诜纼?茶樹凍害有雪凍、風凍和霜凍等幾中。長江以南以雪凍和霜凍為常見,而其它茶區(qū)這三種凍害均有發(fā)生。茶樹受凍后,有赤枯和青枯兩種表現形式,南部茶區(qū)以赤枯為主,北部茶區(qū)則兩類兼有發(fā)生。霜凍和風閑在受凍后即現危害狀,而雪凍是在溶雪過程中逐步出現凍害,在積雪期間,相反對茶樹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茶樹具有一定的抗御低溫的能力,但不同器官的抗寒力是不同的。據有關資料報道,茶樹葉、莖、根的抗寒力是依次遞減的。在凍害調查中可以發(fā)現,茶樹根系因有土壤保護,往往不易受凍。所以在生產實踐中,茶樹凍害發(fā)生演變的程度是葉片首先受害,繼而擴展到莖部,只有在氣溫極度寒冷的情況下,根部才遭凍害。
凍害發(fā)生的原因,一是與氣溫有關系。從氣候情況來分析,不外乎三個因素,即低溫、干旱和大風。這三者往往是們隨發(fā)生的,而低溫是主導因素,干旱和大風可以加深凍害的程度。據山東省日照倒1971-1977年茶樹越冬與氣象要素的關系指出,凡冬季負積溫總值超過-100℃,極端最低溫低于-10℃,日平均氣溫低于0℃的最長連續(xù)天數大于14天,這一年的冬季茶樹就容易發(fā)生凍害。此外,冬季降溫劇烈,凍土深而持續(xù)期又長,這時大風和干旱也成了加深凍害的重要原因。二是與品種有關系。不同品種抗寒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品種耐寒些,有的品種抗寒性較差。從山東省引種的結果來看,該省試種初期,引種了安徽、浙江、江蘇、湖南、陜西等省的茶籽,經多年觀察比較,證明安徽黃山附近的群體種在當地表現抗寒力較強。而在山東結實的地產茶籽。長勢和抗寒力更強。三是與地理有關系。凍害與緯度和海拔高度有明顯的相關性,茶園不同坡向也是凍害發(fā)生不一的相關因子。通常表現是,高緯度、高海拔和北向坡的茶園,茶樹容易受凍,山谷和冷空氣沉積的過道茶園,也容易受凍,四是與共園管理有關系。茶園管理不善,措施失當,也會造成茶樹凍害。
防止凍害發(fā)生或減輕受凍程度的方法:
選用抗寒性較強的品種這是解決茶樹受凍的根本途徑,各品種抗寒力大小是受茶樹本身遺傳特性決定的。因此,常有凍害發(fā)生的地區(qū),在開辟新茶園時,對各品種抗寒力要做到胸中有數,要選擇抗寒力強的品種作為下期引種的對象,同時要特別注意選留地產抗寒力強的茶籽擴建新茶園,從而爭取從根本上解決茶樹受凍問題。
物理方法保護凍害發(fā)生在寒流頻繁的冬季和早春,借助有利地形和設置擋風物,可以收到防寒保暖的效果。南方高山和緯度較高的北方山區(qū),發(fā)展新茶園時,要首先選擇避風向陽的有利地形優(yōu)先發(fā)展,這樣可憑借山峰的屏障作用,起到防寒防凍效果;其次在開辟新茶園時,有意識地保留部分原有林木,注意道路兩旁的綠化工作,增設防護林帶,這些都是永久性的保護措施,值得提倡和推廣;此外,一、二齡茶苗采用埋土過冬(注意露頂和早春分期扒土),增設風障,地面鋪草,也是防凍的有效措施。
化學藥劑保護就是要用化學藥劑保溫,減少蒸騰,或者促進枝葉老熟,提高木質化程度,以增加茶樹的抗寒能力,據有關資料報道,越冬期在茶樹葉面和土表噴抑蒸保溫劑,有一定的防凍效果。另有資料指出,在四月下旬、11月上旬噴2-4滴,對茶樹越冬有幫助。采用化學藥劑保護茶樹過冬,是解決茶樹安全越冬的一條新途徑,這方面的研究開展得較少,有待進一步探討。
加強管理,提高茶樹抗寒力茶樹培育管理包括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近年來從北方試種茶樹的結果可以看出,茶樹安全越東與種植前的土壤深翻、茶葉采摘、茶園肥水管理三方面的關系較密切。山東省對茶園開墾質量特別重視,坡地一般都開成梯級茶園,土壤深翻80-100厘米,把這些作為技術規(guī)程的內容。無數實例證明,達到上述開墾標準的茶園,受凍程度就輕。幼齡茶樹打頭輕采期間,適當提早封園,對茶樹安全越凍的關系也極為密切。山東省日照縣采取 白露 前后停采, 秋分 前后摘去嫩梢,即行封園,可以降低茶樹受凍指數。在茶園肥水管理方面,要灌足越冬水,施肥要做到早施重施基肥,前促后控分次追肥,這也是區(qū)別于南方茶區(qū)的施肥原則。目前我國多數茶區(qū)基肥施用時期,安排在秋茶結束后的深秋或初冬,而不少北方茶區(qū)的實踐結果表時,基肥施用時期以白露前后較為恰當。這時施用基肥,根系愈合生長快,安全越冬效果好,這是受北方氣候條件決定的。北方深秋初冬,氣溫和地溫下降迅速,所以早施基肥,可以取得積極效果。追肥分次施用,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則之一,而北方氣溫的年變化是早春回升慢,晚秋下降迅速。根據這一特點,采用前促后控的追肥方法,這也有別于其它茶區(qū)。其具體做法是,春夏季節(jié)茶芽萌動時及時追施氮素化肥,以求促進茶芽生長;而秋季追肥不能太遲,否則新梢會出現"戀秋"現象,加深茶樹凍害。因此,最后一次追肥不過八月關。增施磷鉀肥,對提高茶樹抗寒力是有幫助的。此外,冬季地面鋪草,蓬面蓋草,對提高地溫、減少凍土厚度和降低蓬面晝夜溫差不一定效果。
(2)間苗補缺 目前發(fā)展新茶園,多數采用茶籽直播。前面已經提到,有性繁殖的后代性狀比較雜亂,個體間的性狀差異較大;同時在播種茶籽時,考慮每叢最后定苗數是2-3株,因此每穴播種粒數也是酌情增加的?;谶@些原因,必須間苗,以使茶樹性狀相對一致,為今后快速成園,實現機械化采茶和茶葉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打下基礎。間苗工作應挖掘留優(yōu)去劣,留強去弱的原則。在茶苗、二齡期內,在年生長結束后進行一次間苗工作。中小葉種茶樹每叢最后留苗2-3株,大葉種茶樹,每叢最后留苗1-2株。經過間苗的茶叢,要將根部松動過的土壤及時踏實,以利茶苗生長。間苗過程中因苗數過多而被間出優(yōu)良性狀茶苗,可用來補植缺叢,這樣既解決部分種苗來源,同時由于取苗臨近,宜于帶土移栽,及時定植,所以補缺后的茶苗成活率也高。
凍害拼音: dong hai
凍害解釋: 農業(yè)上指由于氣溫下降使植物體的組織受到破壞。
凍害造句: 1、路面翻漿是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道路工程中的一個主要凍害現象之一;
2、熱空氣可能會循環(huán)流動,從而保證新鮮農產品不會產生冷害或凍害。
3、離子注入過程中活體材料往往由于真空造成的凍害而不能存活。
4、工程交付使用一段時間后,由于凍害等原因,渠道襯砌產生不同程度的橫向、縱向及不規(guī)則裂縫。
5、計算了不同寒潮路徑、強度和極端最低氣溫的空間分布與柑桔凍害關系。
6、分析路基凍害產生的原因,闡述路基凍結過程中水分遷移的特征。
7、近年來,巴州地區(qū)接連不斷的發(fā)生了幾次較大的果樹凍害事件,對巴州林果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
8、因此,變化向量分析法能有效地監(jiān)測冬小麥凍害災情與災后長勢恢復情況,同時對其他作物災害監(jiān)測提供了途徑。
9、本文對春天漸暖回寒時低溫造成的葡萄凍害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凍后管理措施。
10、我國北方凍害地區(qū)的渠道防滲工程由于凍害使其壽命縮短、效益降低、甚至造成滑塌等事故,損失嚴重。
11、方差分析表明,樟樹苗期種源間在苗高、地徑、分枝高、凍害上有極顯著差異;
12、秸桿覆蓋與空中煙霧組合對冷平流型凍害防御效果明顯;
13、隧道病害是長期困擾我國交通運輸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主要包括水害、凍害、襯砌裂損和襯砌侵蝕等表現形式。
14、結果表明 隨著低溫貯藏時間的延長和凍害的發(fā)展,菊苣根細胞膜透性增大,鉀離子滲漏速率上升,組織的電阻抗值下降。
15、凍蝕即寒凍風化作用,是寒冷地區(qū)水工混凝土構筑物主要凍害之一。
16、路基的熱狀況、水分狀況與變化規(guī)律及由此引起的應力重分布是引起道路凍害的主要因素。
17、凍害程度與土壤條件、防凍與否、苗木生長勢有很大關系;
18、采用碳纖維加固技術,對因受凍害而發(fā)生開裂的混凝土結構進行了加固處理。
19、在季節(jié)凍土地區(qū),防治路基凍害問題,強調較多的往往是室內凍脹指標,而對融沉指標考慮的較少。
20、結果顯示,所調查的37種植物中,有26種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
21、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對公路隧道的滲漏與凍害問題進行了研究。
22、物以稀為貴,由于受到低溫凍害的影響,本省茶葉的產量下降,造成了上市“新茶”價格上揚的格局。
23、從各生態(tài)類型區(qū)域茶樹變異指數分析得出,茶樹凍害由輕到重呈花斑式分布。
24、此類結構型式渠道具有 抗凍害能力強,造價低,易于施工等特點。
25、分析霜凍氣候規(guī)律,從農業(yè)氣象角度提出防御凍害的措施。
26、結果表明 冬小麥晚霜凍害發(fā)生頻率為47.7%,且有增多的趨勢;
27、通過對蘋果樹休眠枝條含水量的比較研究,探討了黃土高原溝壑區(qū)不同地形、不同農藝措施處理對果樹枝條受凍害“抽干”程度的影響。
28、雙流縣作為我國最大的冬草莓生產基地,低溫凍害是冬季生產關鍵期的主要氣象災害。
29、隧道工程的凍害及水害的防治是關系到隧道能否正常營運的關鍵。
30、設計柑橘凍害保險氣象理賠指數,為開展柑橘政策性農業(yè)保險提供技術支撐。
田間圃地育成的茶苗,移栽適期應選擇茶苗地上部休眠期,移栽成活率較高,或應據氣候特點,避免在干旱和嚴寒時進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種茶,在秋冬季或早春(11月至次年3月)都可以移栽。移栽時間早一些,有利于茶苗成活,但有的年份冬旱嚴重,大面積移栽澆水花工多,所以選在春初進行較好,這時溫度低,雨水多,茶苗移栽方法栽后澆水數量和次數都可減少。茶苗的移栽先要開好溝,選擇無風的陰天起苗定植。實生苗的主根太長,可以剪短一些。扦插苗在取苗前一天要澆濕圃地,以減少茶苗失水和取苗時傷根。從外地調運茶苗,要注意包裝與通氣,并澆水提高其成活率。茶苗移栽,每叢要用符合規(guī)格、生長基本一致的茶苗2~3株時進行種植,不符合規(guī)格的茶苗,在苗圃地歸并撫育,待次年后取用。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后覆土踩緊,防止上緊下松,讓泥土與茶根密切結合。移栽后若連續(xù)晴天,一般隔3~5天澆水一次,每次澆水要澆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濕潤,在種植最后覆土時,應使茶行兩邊蓋土略高,使種植線形成凹形,這樣有利于再次澆水時,水分集中,不致流失。
茶樹種植示意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6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何小竹:茶是天下最上品的飲料
下一篇: 劉仲華談涇渭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