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陳越香,一個普洱茶眾所周知不是秘密的秘密,一餅好的普洱茶,須得經過時光的沉淀。新茶,難免會比較澀或是有青草青葉的氣息,只有放上幾年、經過慢慢陳化,才會慢慢彰顯出醇香的特質。
這一點,與人的一生是何其的相似,年輕人,在沒有經歷一些事情之后,總會顯得不成熟、總會多幾分煩躁。然而,一款經過時間沉淀的普洱茶,卻可以讓一個人沉淀下來。
茶室往往是伴著青竹幽蘭、悠悠琴聲,總之就是感覺很靜謐,而人到了這樣的環(huán)境中,很自然的就會把生活學習中那些煩心的事情拋開,心不自覺就靜了幾分。此時,再來一杯瑩黃透亮的陳年生普或是明紅透亮的熟普,聞著誘人的純正香味,只想閉上眼,享受這份靜謐,伴著優(yōu)雅琴聲細細品飲一番,哪里還有什么煩躁、哪里還裝得下那些名與利?
心中安靜的人無疑是沉淀下來的。無所求、無所想,這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但是,由于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我們煩躁的心實在太難靜下來,哪怕是夜深人靜時,失眠的我們內心也無法安寧;也許有的人,會選擇用藥物來幫助自己睡去,但是睡去的我們真的平靜了嗎?
然而,普洱茶有這樣的功效,它就是這么神奇的讓人靜下來了,它不是讓人睡去,而是讓人愿意拋開那些煩惱,靜靜的去品味它、感受它;它就像一個朋友一樣,似乎懂得你所有的情緒,不需要你說,也不曾對你說什么,只是一直默默地守護著你,然后讓你安靜下來。
人生,需要結交幾個若茶一般的朋友,也需尋得幾款似朋友一樣的茶,在某個陰雨綿綿或是是陽光明媚的午后,細細品飲,感受它在時光里沉淀下來的那份靜謐,也讓自己在這份靜謐里獲得最真實的內心的平靜!
十九大在全世界矚目中榮耀閉幕,作為人民的一員,我瞅瞅家里安康的老人,瞅瞅我哥,我姐,我這一代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瞅瞅孩子們呢,也都好好的在長大。碼著字兒,內心里都能感覺到一股熱流涌動,這一切真心感謝黨和國家,也感恩我們自己的幸運,活在了這樣一個時代。
一轉眼,已近三年,珍藏已久的1993年“金針白蓮”散茶退倉完成。瞅著這份真正意義的普洱老茶,內心里滿滿的都是幸福啊。喜歡普洱茶的朋友,可以看看這“金針白蓮”的故事。
金針白蓮(原名“白針金蓮”),是云南勐海茶廠(今名:大益)首創(chuàng)的。它的配方源自云南的歷史名茶“女兒茶”
因為用料為一級茶,芽頭顯露,金毫突出,且其芽緊細似針,是謂“金針”;色澤栗色泛灰白,透荷香之氣,獨具蓮韻是謂“白蓮”。所以取名叫“金針白蓮”。這種茶最早就是散茶,到了近些年,為了存儲方便,才被壓制成餅。
2005年10月,“金針白蓮“在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會榮獲普洱茶最高榮譽——金質獎章。牛不?
“白針金蓮”屬于普洱熟茶。只有做成二三分輕微熟,茶菁成青栗色帶金色芽頭,而且通常有薄薄的“白霜”(并非發(fā)霉),聞起來有淡淡的荷香,口感砂滑,這才是“金針白蓮”哦。目前可以品賞到荷香的普洱茶,“金針白蓮“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了。這里有幾個關鍵詞:二三分的輕發(fā)酵、白霜、砂滑、荷香
《普洱茶》一書作者鄧世海如此描述:“可以看到的白針金蓮極品,最陳老的有二十年左右,茶湯砂滑,回甘生津,茶氣強,茶韻新,是很值得收藏而繼續(xù)陳化的好普洱茶品?!?br>
也許有朋友會問,這么好、這么老的茶,上哪兒喝呢?我一定會眼睛一亮的說:“找我啊,咱有哪”。所有來我家喝過此茶的,都會驚嘆好喝。
我的《普洱茶的故事》里,總說一個人和一餅茶相遇是緣分。今天我來講一講這份老茶的緣起,講講這里面的因緣。
這批散茶,生產于1993年,一直存放在勐海茶廠里儲存。誰知因為管理不善,這批茶被壓在倉庫底不為人知。2004年前后,大益改制缺乏資金,飛臺郭老板出手相助。后來大益為表謝意,請郭老板上倉庫里“隨便看看”的時候,這批茶才得以重見天日。
2015年,這批“金針白蓮”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瞬間被渠道商掃光。也巧了,恰逢那時,工作低迷的我,想轉行開茶葉店,囤貨之際,也進了三十斤“金針白蓮”,想做鎮(zhèn)店之寶。結果時至今日,會計依然是會計,而茶也變成了鎮(zhèn)家之寶。愛茶之人,得有點像樣的存貨,對不?
有一次,兒子喝這“金針白蓮”,直夸好喝,問哪一年的,我說比他大,是1993年。他吐了吐舌頭,默默的又喝了一碗。哈哈。
和這份已經20多年的老茶相遇,真的喜歡也真的贊嘆,緣份妙不可言。
不得不說,好茶就是好茶。普洱茶,得喝老的。來吧,找我,約起來。
阿曼普洱茶:普洱茶放多少年好喝?年份好=各方面都好嗎?
人們常說:藏新茶,喝老茶。那普洱茶放多少年好喝呢?有人說5年,有人說10年,有人說15年,還有人說30年,到底哪個年份的好呢?各年份的普洱茶口感如何?一起來看看吧!
陳期1-6個月
生茶:水汽初褪,香氣高揚,滋味有青澀也有飽滿,回甘生津迅速,帶有一些青味(程度視工藝原料而定)。新茶性偏寒,刺激性略強,更適于收藏,等沉淀一段時間再品味道更佳。
熟茶:出堆時間不久,茶湯中會伴有堆味,湯色較混濁(程度視工藝原料而定),口感滋味初顯陳香。新熟茶性溫,體熱人群品飲易生燥上火,但大部分人仍然適于品飲。
阿曼普洱茶
陳期1年-5年
生茶:水味已經褪去,刺激性物質經過轉化后茶葉的涼性減弱,苦澀感減弱,口感趨于穩(wěn)定,厚重感增強,花蜜香濃郁持久,一款茶最本質的特點在這段時間出現。
熟茶:堆味散去,茶湯紅濃透徹,蘊含著成熟的果糧香,湯感醇厚粘稠,回甜度高,茶湯燥感降低,這段時期的熟茶正在展現最佳狀態(tài)。
陳期5年-10年
生茶:經過長時間的陳化,茶性逐漸轉溫,原本的花蜜香開始轉向木香、陳香。茶湯苦澀度較低,細膩醇厚,回甘回甜持久,顯現出中期茶的氣韻。
熟茶:此時的熟茶與之前相比沒有太大變化,茶湯透亮度越來越高,滋味有類似焦糖的香甜,陳香厚重。
阿曼普洱茶
陳期10年以上
生茶:珍稀少有,這時的生茶陳香氣韻醇正飽滿,茶湯厚重,入口甜度明顯,鮮爽活潑,較有層次感,順滑爽口,甚至會呈現出藥香、樟香等難得的香氣。
熟茶:相較之前依然沒有太多變化,香氣口感依舊保持,如果儲存時間過長可能會減弱,所以10年以內應屬熟茶的最佳品飲期。
對于愛茶人來講,茶的每一個轉化階段都應該去嘗試,感受其中的變化,這樣才能從中領略到普洱茶后轉化的樂趣。
年份老≠品質好
普洱茶能越陳越香,但并不意味著年份大于一切。說到底,品質才是最關鍵的,空有年份除了能唬人,什么都不是。盲目追求普洱茶以老為尊的風氣,是不值得提倡的,年份老不如品質好。
阿曼普洱茶
唯有原料好、工藝好、倉儲好的普洱茶,才會擁有高品質,不僅當下風味好,日后還能成為優(yōu)質的普洱老茶。品質好的普洱茶,高年份確實能給它錦上添花。
而那些原料不好、工藝不好、倉儲不好的普洱茶,當下不好喝,即便是存老了,品質也很一般,甚至越存越差,追求這樣的普洱老茶又有什么意義呢?年份再久,也無濟于事。
所以,選擇一款普洱茶還是應該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相信所謂的年份,年份的高與低是其次,品質好才是關鍵!
點擊了解阿曼普洱茶,純干貨知識分享!
ampuer01
喜歡喝什么茶,和你的性格有關
喜歡喝紅茶:隨和易相處
紅茶的香氣有花香,果香、蜜香,不管是哪種紅茶,滋味都不會少了甜,紅茶的甜,味道很好接受,不喝茶的人幾乎也不會拒絕,就像喝紅茶的人,性情隨和,溫柔體貼,對誰都不會而已傷,跟誰都能夠好好相處。
喜歡喝烏龍茶:思想獨立
烏龍茶是所有的茶類中香味最名最豐富的茶,因為烏龍茶屬于半發(fā)酵,處干綠茶和紅茶之間??刂瓢l(fā)酵度剛剛好不容易,少一分則不足,多一分則過頭。
喜歡烏龍茶的人,有獨立的思想,從來都把人生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絕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動搖,果敢又堅定,這樣的人,遇事從容不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喜歡喝普洱茶:成熟穩(wěn)重
很少剛入門的人能接受普洱茶。普洱茶醇和,濃厚,經得起人生的磨確,歲月的歷練。普洱茶往往是一些有所經歷,有所沉淀的人的最愛,
喝普洱茶的人,像普洱茶一樣有種成熟的魅力。他們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開始追求平淡。他們會享受生活,但卻不是追求物質,對他們來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只要有事做,有人陪伴,有茶喝,有所期待,就是最好的幸福。
喜歡喝白茶:簡單大方
白茶可以說是制作工藝最簡單的茶了,不像其他的茶類,需要炒制,揉捻,烘干,對白茶來說,只要有太陽曬,就夠了,就是因為這么簡單,白茶才最完整地保留了茶的原汁原味。
愛喝白茶的人,也像白茶一樣簡單大方,自然不做作,他們就像日曬的白茶那樣,充滿陽光的味道,樂觀,開朗,正能量。他們于己從不掩飾,于人不玩心計,簡簡單單。有這樣的朋友,值得好好珍惜。
喜歡喝花茶:浪漫快樂
花是美麗的精靈,掉進了水中,在水里翩翩起舞,花茶不僅好喝,光是看著花在水中舞動,就能夠美美地發(fā)呆一個下午。
花茶具有神奇的治恩功能,不僅僅是因為美和香。從中醫(yī)上說,花茶可以疏肝理氣。花里面的揮發(fā)油成分具有行氣止痛,解郁散結的效用,對緩解春困和有悶也是很好的,喜歡喝花茶,常喝花茶,心態(tài)自然開闊,心情自然美好了。
(原文曾發(fā)表于《經濟日報》,如今又做了番整理與修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strong>
下了兩天雨,山路不好走,一下泥石流,一下塌方。老天爺在眷顧一個人的時候,似乎很喜歡用開玩笑的方式,先是不讓你走,把路截斷,讓你繞路,爬山,吃苦。顛簸你的信心,拖延你的企盼,當你行將失望的時候,它又云開霧散,透出一點光芒,給你一絲希望。
從云縣到南澗,走高速本來一個多小時,但走老路卻耗了我整整一天的時間。老國道向瀾滄江一樣宛延,風景好,但路況差。導航不靈,偏偏路還走岔了。下車問路,看到遠處有一顆很大的櫻花樹,尋著絢爛的紅色,一路往前,天哪!身邊的綠色幾乎全是茶樹,每一棵都有兩人多高,而且越往里走,茶樹越多。碩大的櫻花樹盛開在古茶園中,莫非是"櫻花谷"?不對,櫻花谷沒有古樹茶。那就管不了那么多,先拍照,再觀察,吃鮮葉,看樹齡,探訪的程序和套路同以前沒有差別。
眼前的茶園不但有櫻花,也有其他叫不來名的野花。白的,黃的,粉的,雖然沒有櫻花那么奪目,卻也不失為美麗的補充。茶在花中生,花與茶相伴,這樣的環(huán)境在云南的古茶園中算不上"僅有",卻也非常少見。
"野花溝",這個名字是我取的,雖然沒有"桃花源","櫻花谷"那么好聽,但誤打誤撞發(fā)現這個地方,卻是我的幸運。
我跑茶山有一個嗜好,就是"吃鮮葉"。一般人不理解,茶的鮮葉又苦又澀,怎么會讓你津津有味,還樂此不疲。然而有病的人就是不一樣,記得小時候我還喜歡吃墻上的白石灰。你不能想象一個人的腸胃一旦成為茶葉的過濾器,他對于好茶的渴望是不需要理由的。
這些年,我不記得到底吃過多少鮮葉。每次來茶山,只要遇到新芽,第一片葉子就是我的目標。不管大樹小樹,不論什么品種,先吃了再說,吃得多了,比較就有了。地域,季節(jié),樹齡,氣候,光照,土壤,凡是與茶共生的要素一個也不放過。時間久了,好茶的味道,慢慢在心里面沉淀下來。大樹小樹,向陽背陰,山脊谷底,石生土埋。不同的樹,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味道都不一樣,說不上哪個好,哪個不好。標準是有個性的,我喜歡的,說不定恰好是你討厭的,然而沒有關系,天地之所以大美,就是因為它為每個人,每種生命的都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鮮葉遇到唾液就像茶葉遇到開水,出來了什么?出來的有多少?這些對我來說至關重要。茶葉中的鮮味里面有多少甜?甜里面又有多少香?澀會不會滯留在舌沿?味道與味道之間的包容性會不會從后向前慢慢推送?這些都是我判斷這個茶好與不好的標準。
野花溝的鮮葉,入口有淡淡的花香,茉莉醇,芳樟醇,這些名字,聽起來很"化學"。但嚼起來很"物理"。鮮葉入口與唾液結合,酶的作用不是催化而是分解,鮮葉里面有什么?有多少?通過咀嚼鮮葉來判斷,比正兒八經審評茶湯更加直接,更加客觀。
對于茶葉香氣,我的經驗是,如果嚼碎的鮮葉在口腔中?亂無序,沒有集中感,雖然齒頰留香,那么茶葉也比較一般。如果齒頰沒有香氣,那么最好的評價就是跟這個茶說拜拜,說再見。對我來說,真正香高的好茶,淀粉與果膠,甚至纖維素這些東西被分解的粘性會將你口中的"甜"團團圍住,香氣會從嘴巴跑到鼻子,隨時等待與空氣混合。就香型而言,如果渣子里的纖維質比較硬,一般來說會出"果"的味道,如果渣子里的纖維質比較綿軟,就容易出"花"的香氣。然而,有時候也并非如此,尤其是現在人們追捧的單株,讓人感覺其變異得讓每一棵茶樹都有所不同,特別是當你的味覺還在跟別人跑的時候,或者是自己有時候身體不高興了。人與茶,茶與味道,所有的所有,就都不能確定了。
正當我的思緒放遠時,有一個背筐的老漢從樹林中出來,我恭敬地遞上一支煙問:"是剛采的鮮葉嗎?"
"是"。
"回家嗎?"
"不,要先把茶送過去。"
送過去就是賣鮮葉,這個我感興趣。
跟隨老漢進村子,推開大門,我驚呆了,只見諾大的院子堆滿了晾曬的茶菁。直接與天地對接的院心,彌漫著似野若蘭的花香。不對啊,地上明明是茶,哪里來的花香?我本能地環(huán)顧,在滿是簸箕的地上行走,繞了一圈,整個院子除了茶,沒有別的。
香氣這個東西真的很奇怪,你刻意覓它的時候,它不來,你無意了,它卻來撞你,而且撞得猛烈。如果人的嗅覺會被香氣"電"到,我真希望自己的身體就是個導體,沒有電閘,而且永不絕緣。
這個院子的主人是個小伙子,30來歲,姓楊,玉溪農校畢業(yè),學的是煙草栽培與管理。我比小楊年長一倍,兩代人的距離,按理說會有一些障礙,但小伙子并不跟我陌生。我問一,他答三,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我平時做茶只是擺擺樣子,但今天不同。除了想驗證鮮葉的味道,我還要找到這個茶葉的香氣究竟來自何方? 所幸小楊的舅舅是個做茶的老手,我很慶幸他能那么認真地教我,試溫,翻旋,揚拋,什么時候用大火,什么時候用小火,如何通過氣味判斷殺青葉的老嫩。等回過頭播放小楊幫我拍的錄像,自己一招一式,還真像那么回事,難怪我們家領導嗔怪我"上輩子就是個農民"。
做茶不丟人,不會做茶,甚至不知道如何做茶,對我來說才是最大的丟人。所以后來回想我自告奮勇,上桿子親自操刀,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近距離感受鮮葉在高溫狀態(tài)下,內含物由液態(tài)轉化為氣態(tài)釋放出來的野蘭香氣。這個香氣說不清是哪種香型,但誘人,迷人,醉人,讓你欲罷不能。
炒茶的本意是把"青味"趕走。然而讓人無奈的是,茶葉曬干,香氣成份的其他成員也隨之跑掉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局,可這也是所有制茶人的無奈。明明知道是茶葉中有很多好東西,卻不能留住。這對于一個視茶為生命的人來說,是最難接受的情況,我們品嘗自己做出來的茶葉味道,有時候挺感慨的不是它的苦味,也不是它的澀味,而是遺憾,遺憾于自己無法讓一款茶葉的真正味道全部表達出來,這種感覺,想必也許是每一位知茶、做茶人心中都會有的,雖然很多時候我自己心中從來不想妥協,但在現實,我們只能接受茶葉這種遺憾與殘缺之美。
"留下來吧,今晚住我家",這是小楊的挽留。我木然,像這個茶的香氣一樣,連頭都不抬就回答"不行,我得走了"。因為我家里還有臥病在床的老父親。
時候不早了,再見!野花溝,野花溝我還會來,就算現在這里的茶一文不值,我也會做一個走在荒野上的"尋香人"。讓野花溝的醇香,融化在我,以及我所渴望的那份平常的湯水中。
其實接觸茶時間久了,你就會發(fā)現茶里面有很多東西,每一種東西都在講述一個故事,折射一種思想。有人善于細品、甄別,有人喜歡傾聽、認同。而我屬于后者,茶于我而言如同一本書,每天要時不時地讀一讀,品一品,不求專研,但求進步,正如喝茶本身,不求知其味,但求得其趣。
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那種特別糊涂的人,但從野花溝回來后,不,準確地說,是從我被野花溝的香氣震到的那一刻起,我曉得,是自己的緣份到了。我很難說得清楚自己心中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猶如一種宿命感一般,比如說別的東西你可以明確表達推辭,但是緣份不同,相互牽引,念念不忘。最要命的是晩上睡覺,那個香氣象幽魂一樣,傍在身邊,始終有,到處有,不能入眠。整個人像被某種東西絆住一樣,不能動。所以說緣份這個東西你很難拒絕,也推辭不掉,因為它本來就是命的一部分,因此我?guī)е盎匣氐搅死ッ鳌?/p>
而我回到昆明的第一件事就是"試茶",套路不變,碗盞杯碟,評茶的行頭一樣不少。先比較,后重復,一個個,一次次,反反復復。從商業(yè)的角度來說,試茶是代表大眾尋找性價比。但從學習的角度看,試茶就不一樣了。要試什么?為什么而試?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你就回答不上來。有茶必喝,喝茶必究,這些年來幾成常態(tài)。試茶如果只是比個你高我低,孰優(yōu)孰劣,那優(yōu)良中差,每個茶的命運就都決定了。
然而,對于一個于茶有深愛的人來說,我更愿意自己是一個尚聽故事的人。茶是一本書,寫書的人是天地,而讀書的人就是你我。
說到了試茶,我不知道試茶除了喝茶,還要聽茶、問茶算不算故弄玄虛。反正我是這種人,不論是新朋友還是老朋友,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專家學者、布衣紳士,懂茶與不懂茶。來了就問,問來問去,問成了一個"不良習慣"。直到有一天大家都不說話了,安靜地等你放公雞的時候,才突然發(fā)現,原來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這種大徹大悟的感覺好象不只是味道那么簡單了。
再后來,很多朋友開始勸我,野花溝雖然好,但每年茶葉價格一直提高,你拿了根本就不好賣出去,也收藏不了多少,干脆干掉(不要)算了。我也曾想過試圖放棄,然而不行呵!那個神精兮兮的香氣,經常在,始終在,不論聞到什么,甚至吃飯的時候都會想起它來,反到成了欲罷不能的借口和無法干掉的原因。所以后來我開始想查明野花溝的香氣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便因此埋頭于各種關于茶葉的資料書籍中,想尋得一絲線索。
因為野花溝地處瀾滄江,茶樹的始祖大都由中華木蘭進化而來,從瀾滄江大橋邊上的昔宜到小灣、漫灣、再到茫牙,到處都有古木蘭的痕跡。野生的,過渡的,人工的,本山茶,藤條茶,二嘎子茶,還有勐庫大葉種。這里的茶樹,不知多少代同堂,近親和遠親,裸子和被子,野生和家養(yǎng),移栽和嫁接,在人類的干預下集合在一起。任由雌雄同株,異花授粉的擺布,形成了瀾滄江流域茶樹大家庭的種群多樣性。
茶樹的變異本沒有什么規(guī)律,進化為毎一棵茶樹貼上了多樣性的標簽。我在大雪山,景東,鎮(zhèn)沅,白鶯山等多個地區(qū)都曾與這種似野若蘭的香氣邂逅,印像深了,戀戀的 情感 便多了起來。
尋著野花溝的香氣,對照資料,我查了一下,野花溝的茶樹其實就是中華木蘭的后裔。不論外形,滋味,湯色和香氣都具有"野"的特征。這個野,不僅荒,而且寂靜,如果香氣可以用耳朵來聽,你會發(fā)現這里面沒有雜音,只有純凈。
野花溝的茶樹從飄變的荒野走來。進化不完全的過渡型品種已經暗含了味道的原始狀態(tài),天然的比人工的好,荒野的比臺地的好。正如同我比較喜歡沒有人居住的地方一樣,什么東西都自自然然,人才活得舒服些。
不過這些年大家都 科技 了,茶里面不但有機器的味道,更有化學的味道。原始的,荒野的味道不被人待見,就像如今那些習慣了家教的孩子,不開小灶反而就不能成材。
但我又是個求異不求同的人,批量生產出來的循規(guī)蹈矩,從來不是我深入研究的對象。相反,那些原始的、個性的、與眾不同的東西才是我要涉獵的目標。
在我看來,所謂"野味",其實就是野花溝的藍天和白云,櫻花和茶樹,巖石和蜜蜂,香樟與芒果,菌類和蕨類,含有水份的腐質土和空氣,統(tǒng)統(tǒng)攪在一起的味道。這個味道,農貿市場里是沒有的,高速公路能到的地方也沒有,凡是人類活動痕跡較多的地方,你都發(fā)掘不了。在過去,我曾很喜歡用心路歷程來記刻自己所走過的每一步。但后來發(fā)現,其實心里面沒有路,更好。正如茶葉香氣這個東西,能在曠野中縱馬放韁的時候聞到,能在你舉杯的時候一個人真實的獨享。于我來說,那才是天大的暢快。
至于野花溝的鮮葉,表面具有不規(guī)則的蠟質結晶,革質化程度高,韌性強。不容易被撕裂。展平在手上會有絲綢從肩上滑下來的感覺。葉背多毛,上手有銼感,如果是春茶,第三葉,第四葉,甚至黃片都能顯毫。然而從野花溝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來看,葉片背面的絨毛并不用來反射光線,而是一種返祖現象。因為野花溝地處瀾滄江,海拔不足1000米,沒有那么強的紫外線,早晚溫差也比高海拔地區(qū)要低得多。所以我判斷野花溝茶,并不是進化完全的栽培型品種,而是雜交在瀾滄江邊上會移動的奇妙植株,但想證明這一點卻帶給我很大的困擾,因為這一切都是我自己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推演,也許說不準最后跟人們所認定的事實恰恰相反。
不過困擾來臨的時候,人的潛質最容易被激發(fā),我很享受那種被激發(fā)后的忘我狀態(tài)。一個人躲在屋里,靜靜地想,解決問題的過程充滿挑戰(zhàn),理論和實際不是結合而是碰撞。疑點、矛盾,莫名其妙的思考,換來了早晚會把你搞定的決心。
野花溝的香氣與勐庫大葉種的香氣完全不同,似花非果的味道一旦接觸,沒齒難忘。青白泛黃的湯色,象玻璃一樣透明,看似寡淡,實則濃郁。十年前我在景邁山的長寶家喝野生月光白的時候,就見過這種湯色。但凡野茶,不呈黃色并不是轉換的問題,相反是黃酮類化合物大量存在的原因(黃酮類化合物含量越高,茶湯的透明度越好)。我也懷疑過萎凋的問題,親自上手后發(fā)現,如果萎凋過度,香氣會連同青味一起跑掉。然而這個茶沒有,濃度、滋味,該有的有,該來的來。野花溝的香氣就是這么"個性"。好與不好,似乎并不希望有人評說。
曾經我一連續(xù)喝了十多天的野花溝,茶的味道沒有改變,倒是自己變了。變得像那個唐朝布袋和尚一樣,看似庸懶,實則輕松。后來想想,這種變化其實很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人這一生的過程正如同把一個很濃的茶喝到淡而無味,能夠不需抬頭便在茶湯中照見自己,能夠把對味道的追求看做是一抺煙云的過往,能夠用后退的方式來感悟前行的艱辛,這也便是: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
后退原來是向前。
最終,我認為野花溝茶是進化、過渡和變異的混合體,雖然它的外形給人印象是柔弱甚至纖巧,但其內質鮮甜,微苦,加之其柔里帶剛的滋味,又讓人覺得它明眀就是一個經過長期修練的太極高手。這一點從野花溝的新茶身上就能看的出來,它身披白毫,銀裝素裹,含而不露,但其內含物的浸出象秩序一樣井井有條。我對它的每一次的靠近都像在跟天地較量,雖然承載它的蓋碗雖小,但場面宏大,暗中彼此的拿捏,常常是你尚未出手,那個茶就已經把你看破了。
所以我一直很愛野花溝,野花溝是香氣和味道物化后的美女,遇見就會迷倒,而且心甘情愿成為她的粉絲。與野花溝過招,不是你來碰它,而是它來撞你,最終你會發(fā)現不是你贏得了什么,而是你輸掉了多少,但你心甘情愿!
原文作者:云南昆明大翠山茶業(yè)有限公司張躍
整理作者:沐凡,寫于2022.3.8
尋茶故事,還原真實的茶人與茶葉故事,讓更多人能夠了解茶,文中所提及的一系列茶葉不一定會有所售賣,只是單純記錄茶葉本身的故事,若有興趣者可以后臺私聊詢問。此外,本系列文章歡迎各位茶人與沐凡交流自身的經歷,沐凡會如實記錄,整理分享給更多愛茶之人。
全文完,如果覺得筆者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或者分享給其他朋友吧,多謝閱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76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葉美容佳品六大功效
下一篇: 茶可以與這些保健藥材共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