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
小小茶農(nóng)
2023-11-16 02:48:45
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
飲茶離不開茶具
,茶具指泡飲
茶葉的專門器具
,包括壺,碗
,杯,盤
,托等
,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shù)
,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
,香
,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
。隨著飲茶之風(fēng)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fēng)俗的演變
,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zhì)地越來越精美
。潮汕
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
,這就是:
第一: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
,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
,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
,好壞標(biāo)準(zhǔn)有四字訣
,曰:"小,淺
,齊
,老。"茶壺有二人罐
,三人罐
,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
,以孟臣
,鐵畫軒,秋圃
,萼圃
,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
。壺的式樣很多
,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
,也有瓜形
,柿形,菱形
,鼓形
,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
,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多種,朱砂
,古鐵栗色
,紫泥,石黃
,天青......等等
。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
,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
,淺,薄
,白
。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zhì)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lán)花底平口闊
,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
,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zhèn)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
,也是很好的
,俗稱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
,深淺色樣很多
,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
,正洗用以浸茶杯
,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
,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
,棋盤形......等等
。但不管什么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
,平
,淺,白
。就是盤面要寬
,以便就客人人數(shù)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
,才不會使茶杯不穩(wěn)
,易于搖晃;邊要淺
,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
,茶壺
,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比茶盤小
,是用來置沖罐的
,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
。冬深是為便于澆罐時多裝些沸水
,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
,"茶墊"是用絲瓜絡(luò)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
,所以要用絲瓜絡(luò)而不用布?xì)终撸瑸榱瞬粫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hù)茶壺
,工夫茶在灑茶后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
,也會使茶味變苦
,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
,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
。水瓶,修頸垂肩
,平底
,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
。也有一種束頸有嘴
,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
。水缽
,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個普通花盆
,款式也很多
。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
,描金魚二尾在缽底
,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
第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
,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
,密蓋
,下托以木幾
,放在書齋一角
,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
,有明宣德年造的
,但很難見到。
第八: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
,潮安
,潮陽,揭陽都有制作
,式樣好看極了
。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
,高六
,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
,這樣使火勢均勻
,省炭,小爐有蓋和門
,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guān)
,既節(jié)約,又方便
。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lián)
,益發(fā)增添茶興。
第九:砂銚
——"砂銚"
,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
,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
,很輕巧
,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
,發(fā)出一陣陣的聲響
。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于用鋼鍋
,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
,雖然也無不可
,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
,不算工夫了
。
第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
,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
,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所以
,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制成的扇
,大汪過掌
,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
,綠
,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
,自然別有風(fēng)趣
。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
,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
品種豐富的功夫茶葉
功夫茶所用的茶葉,只限于半發(fā)醇的福建巖茶
,溪茶和潮汕的鳳凰水仙一類(均屬
青茶類)
。中國的其它茶類如
紅茶,
綠茶,磚茶
,或花茶,
白茶等則不適合
。因為若用功夫茶的沖法
,往往苦澀不堪入口,只有這種半發(fā)醇的青茶類為上
。習(xí)慣上功夫茶最好是用福建的
烏龍茶,即閩北武夷山的巖茶和閩南的溪茶。烏龍茶是個總名
,其中的暑茶是閩北所產(chǎn)
。
鐵觀音則主要產(chǎn)于閩南安溪,故又稱溪茶。巖茶和溪茶名目繁多
,其中奇種
,單叢,名叢
大紅袍,水仙
,一枝春等都是名茶。
——潮汕的鳳凰山也生產(chǎn)茶葉
,也屬半發(fā)醇的青茶
,也是功夫茶的用茶。其名目有水仙(俗稱鳥嘴茶)
,單叢
,浪菜等;上引丘逢甲詩的"鷦嘴"便是鳥嘴茶。鳳凰茶也是我國的名茶之一
。茶粒較大,茶色黃褐
,香氣清馥
,滋味濃醇
功夫茶具的介紹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品茶習(xí)俗。流行于廣東潮汕
、福建漳泉等地
。功夫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
,包括壺
,碗,杯
,盤
,托等。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
,香
,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
。茶風(fēng)興盛
,茶具品種越多,質(zhì)地精美
。廣東潮州和汕頭盛行工夫茶
,工夫茶最講究茶具。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種
。
潮汕功夫茶的茶具
飲茶之風(fēng)
,全國皆有,何以潮州工夫茶能脫穎而出?關(guān)鍵就在于“工夫”二字。工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沖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肮し虿琛钡牟杈撸枰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計十來種: 形大如碗
,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
,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
;副洗一個以浸沖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jīng)泡過的茶
。
茶杯
、茶盤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
、棋盤形等
。但不管什么式樣,重要的是寬
、平
、淺、白
。盤面寬
,以便客人多時,可以多放幾個杯
;盤底平
,不會使茶杯不穩(wěn)搖晃;邊淺色白
,是為了襯托茶杯
、茶壺,使之美觀
。 潮安
、潮陽、揭陽都有制作
,式樣十分好看
,形式各異。特點都是長形
,高六七寸
,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
,省炭
。小爐有蓋和門
,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guān),既節(jié)約
,又方便
。除此之外,還要“砂銚”
,以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
,俗稱為“茶鍋”,是用砂泥制成的
,很輕巧
。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
,發(fā)出一陣陣悅耳的聲響
。
不過,如今的人對工夫茶茶具已經(jīng)沒有那么考究了
。再不像過去一定要用優(yōu)質(zhì)木炭或者欖核炭和泥爐來燒水
。
潮汕地區(qū)的功夫茶通常都是3個杯子,這背后有何講究?
潮汕地區(qū)的功夫茶通常配備有3個杯子
,這三個杯子的背后其實大有講究
。潮汕的功夫茶
,其實也是潮汕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
,體現(xiàn)的是潮汕人互相謙讓的美德
。
因為喝茶的三個杯子擺在一起,就像一個漢字品
,這個品字就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的品德謙讓
。
潮汕人特別喜歡喝茶
,茶文化是潮汕地區(qū)的特有文化之一
。
潮汕的功夫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功夫茶道。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
,潮汕地區(qū)的茶文化就已經(jīng)非常完善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的潮汕地區(qū)的茶文化,也就是很多年前從父輩祖輩那里繼承而來的
。
潮汕地區(qū)喝茶不僅講究茶杯的個數(shù)
,還要講究茶杯的種類。現(xiàn)在的潮汕地區(qū)喝茶用得比較多的茶具是孟臣壺
,這種茶具非常地精致小巧
。
每盞茶壺泡煮出來的茶一般只夠倒3杯 ,所以擺放3個茶杯也就是剛剛好,一杯不多
,一杯不少
。
還有一種說法是,喝茶3人剛剛好 。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
,其實民間流傳著?喝酒4人,喝茶3人
,旅游2人?這種說法
。所以說喝茶時,3個人一起喝是最好的
。
三個茶杯擺放在一起
,形成一個?品?字,是潮汕人精神的體現(xiàn)
。
?品?字不僅代表的是品茶,還包括了品味人生之味,一個人良好的品行與品德
。
潮汕人品茶,也如同潮汕人用的價格茶杯,一般分為三口
。三口品完一杯茶是最好的
,第一口品的是潮汕茶略帶一點酸味的茶味,第二口品的是潮汕茶入口時的那一抹苦澀
,而最后一口則品的是回味時的甘甜
。
并且,?三?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穩(wěn)固
。因為三角形是最穩(wěn)固的圖形,也是最穩(wěn)定的一種狀態(tài)
,也是人生達(dá)到平衡時的一種模式
!
潮州工夫茶藝的表演茶具
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于茶具
。據(jù)說陸羽所造茶器
,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
。這就是:
一
、茶壺
潮州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
,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
,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選擇茶壺,好壞標(biāo)準(zhǔn)有四字訣
,日:“小
、淺、齊
、老
。”茶壺有二人罐
,三人罐
,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
、鐵畫軒
、秋圃、尊圃
、小山
、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
,有小如桔子
,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
、柿形
、菱形、鼓形
、梅花形
、六角形、栗子形……等等
,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
,朱砂、古鐵
、栗色
、紫泥、石黃
、天青……等等
,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
,俗謂之抽皮砂者
,最為珍貴
。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
,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所以用大茶壺
,中茶壺,茶鼓
,茶篩
,茶檔……等等沖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
,也不能算是工夫茶
。至于深淺則關(guān)系氣味,淺能釀味
,能留香
,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
。除大
、小、深
、淺外
,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biāo)準(zhǔn)
。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
,如果壺滴嘴、壺口
、壺提柄三件都平
,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guān)系到壺的水平和質(zhì)量問題
,所以最為講究
。“老” 主要是看壺里所積成的“茶渣”多寡
,在前面巳經(jīng)說過了
。當(dāng)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
,例如什么朝代出品
,古老歷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
,經(jīng)過什么名家所品評過……等等
。但那已經(jīng)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
,而是屬于玩古董的問題了。
沖工夫茶除了用“沖罐”之外
,有時客人多時
,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來一巡工夫茶
,那就是用“蓋甌”沖的
,這是為了適用于人數(shù)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懷至十二懷
。但畢竟蓋甌口闊
,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沖罐就差得多了
。不過
,只要沖茶的人“工 夫”好,用蓋甌也可以沖出好工夫茶的
。
二
、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
、薄
、白。小則一啜而盡
;淺則水不留底
;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zhì)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
。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lán)花
、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
,但已不易得
。江西景德鎮(zhèn)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
,俗稱為“白 果杯”
。
至于有的人還講究什么“春宜牛眼懷,夏宜粟子杯
,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懷”
,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
。不過,用喇叭杯
、牛乳杯……這些作為工夫茶的茶杯
,都是不很合適
,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
、茶洗
形如大碗
,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
,一正二副
,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沖罐
,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
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
,也有各種款式
,圓月形、棋盤形……等等
。但不管什么式樣
,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
、淺
、白。就是盤面要寬
,以便就客人人數(shù)多寡
,可以放多幾個懷;盤底要平
,才不會使茶杯不穩(wěn)
,易于搖晃;邊要淺
,色要白
,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
,使之美觀
。
五、茶墊
比茶盤小
,是用來置沖罐的
,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
。冬深是因為便于澆罐時多裝些沸水
,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luò)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
,所以要用絲瓜絡(luò)而不用布?xì)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hù)茶壺
,工夫茶在灑茶后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
,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
,也會使茶味變苦
,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六
、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
,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
,修頸垂肩
,平底,有提柄
,素瓷青花者最好
。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
,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
。(螭龍,潮州土話叫做“錢龍”
,潮州話是雙聲疊韻的
,錢、螭就是疊韻字
,即是壁虎
。)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
,大小均相等于一個普通花盆
,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
,用五金釉
,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
,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
,這是很少見的珍品,一般的多見素瓷青花
,置于茶床上
,蓋上朱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dāng)茶未煮
,主人啟蓋舀水時,“工夫茶”之工夫已經(jīng)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
七
、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
。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
,密蓋,下托以木幾
,放在書齋一角
,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
,有明宣德年造的
,但很難見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滴跚∧觊g的產(chǎn)品
,也 已極為珍貴。用近代制品
,只要色彩大小調(diào)和
,也就很好了。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