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明州)自漢始已有飲茶。茶在漢時不僅作為一種飲料,而且已成為商品。但飲茶風尚之盛莫過于唐。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一書,形容當時飲茶風之盛時說:“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p>
隨著飲茶風尚的盛行,茶具就成為必不可缺的用具,這就有力地刺激了越州、明州瓷器茶具的生產(chǎn)。茶具,是指與泡飲茶時有關的專門器具。優(yōu)質茶具能襯托茶湯的液色,保持濃郁的茶香,是領略品茗情趣不可少的條件。浙東地區(qū)古代茶具生產(chǎn),一直以瓷質抖的茶具占主導地位,這與國內(nèi)外聞名的越窯制瓷手工業(yè)發(fā)展緊密相關。大量考古資料表明,盞或碗配托盤,在東漢晚期和吳晉墓葬中出土的器皿可資作證。鎮(zhèn)海區(qū)漢墓中出上的盤上置耳杯與碗,既是飲酒的器具,也是飲茶的用具。《晉書》記載了東晉桓溫招待賓客,不多備酒菜,主要供的是茶果,使用的當是碗盤配套。到了南朝時,尤其是梁武帝時代的天監(jiān)年間,寧紹地區(qū)的蕭山、上虞、上林湖、寧波江北云湖等地設窯燒造茶具已十分精致,這些盞托實物的大量制作與出土,正反映了飲茶已成為人們一種嗜好。浙東作為盛產(chǎn)茶葉之地,盞托這種新式茶具也就應運而生。
南朝典型的茶具,是劃蓮花紋盞與托盤。從各地南朝窯中生產(chǎn)的盞有青釉和醬褐色(黑)釉兩種,內(nèi)刻五朵蓮瓣紋,也有素面的。托具(托盤)內(nèi)底劃蓮花紋,形似一朵盛開的荷花。托盤內(nèi)底下凹,使用時盞放其中,凹底固定盞底,以免活動。
唐代盛行飲茶。士大夫、丈人之間,更以飲茶為韻事,不僅講究茶葉的色香味和烹調方法,而且對茶具也十分重視。從全國來看,唐代六大名窯中越窯排在首位,所生產(chǎn)的茶具不但造型極美,而且釉色青翠晶瑩,既是藝術珍品,又是極好的品茶茶具。陸羽《茶經(jīng)》就曾對當時各地瓷窯的茶碗,作了細致的比較和許淪。他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卑言酱赏?盞)列為第一。
越窯唐代茶具中的茶碗,典型的有兩種。一種為敞口(直口),斜直腹(弧腹),玉壁底。此種茶碗與長沙窯晚唐生產(chǎn)的碗,造型一致,其碗內(nèi)底刻寫“茶碗(垸)”兩字。當是一種理想的茶碗。第二種,為荷花碗(盞),口作五缺,腹壓五線,圈足外撇,造型似一朵開放的花朵。
托具(又稱托子),在越窯中生產(chǎn)很多,僅上林湖唐代窯址出土的托具,有兩種。
第一種,托具由托臺和盤組成。托具圓,口微微高出托面,大小一般與盞的圈足尺寸大小合適,托臺置于托盤之中。盤寬沿,平底圈足。托面劃對稱菱形花紋,這種紋樣與紹興古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墓出上的碗和圓盒上的紋飾風格大致相同,因此可以知道它的相對年代。這類托具也有素面的。樸素大方的造型,配以青色釉更受人們歡喜。
元明清茶藝文化基本知識介紹
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于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以下是我整理的元明清茶藝文化基本知識介紹,歡迎參考閱讀!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喜飲茶,因為茶可助消化、解油膩、提神,醫(yī)頭腫、膀胱病、受寒發(fā)熱、胸部發(fā)炎,安心益氣,使心情爽朗輕適。所以茶更為生活在自然條件嚴酷寒冷的、以肉食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所歡迎和酷愛。建立遼王朝的契丹人是這樣,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也是這樣,元代的貴族更是如此。
中原王朝的皇族貴戚歷來重視茶飲、茶道和茶樹的栽植。北方游牧民族的茶飲和茶道,無疑是受中原王朝的影響。這種茶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表現(xiàn)在前面提到的元墓壁畫中,山西文水縣北峪口元墓壁畫中有《進茶圖》、西安東郊元墓壁畫中有《進茶圖》、赤峰元寶山1、2號元墓壁畫中有《備茶圖》、《進茶圖》等。從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出元代是中國茶文化承上啟下的時代,從唐宋以來以茶餅為主的碾煎飲茶法,過渡到明代的散條形茶沸水沖泡法正是發(fā)生在元代。在這些關于飲茶的壁畫中,茶具有茶壺、茶盞、盞托、儲茶末的茶罐、茶瓶、茶筅(歸潔)、茶匙(分盈)等。茶具的變化,反映了飲茶方法的變化。壁畫中的備茶、進茶、飲茶,不僅反映了南北方蒙漢民族茶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對茶文化高尚情趣的追求與趨同。凡是墓中繪有壁畫的,當為貴族、官吏、有財力的富貴人家,所以墓壁畫中多反映的是這一階層的生活。所以元朝的葬墓壁畫也極大程度上的反映出了元朝對于茶葉飲用上的一些改變。烏盟涼城郭縣夭元墓,山西大同市元代馮道真墓、文水縣北峪口元墓、長治市提馬村元墓,還有北京密云縣元墓及遼寧凌源縣富家屯元墓和最近西安東郊發(fā)現(xiàn)的元墓等等。這些墓中都繪有多壁畫,其中飲茶、飲酒是璧畫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為我們研究蒙元時期南北方民族的茶酒文化交流供了珍貴的直觀歷史資料。
元代茶飲中,除了民間的散茶繼續(xù)發(fā)展,貢茶仍然延用團餅之外。在烹煮和調料上有新的方式產(chǎn)生,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響而產(chǎn)生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制作龍團“重勞民力”和“按加香物,搗為細餅,已失真味?!钡仍蚨略t書廢團茶,改進貢散茶。后世對這一舉措評價甚高,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揮發(fā)了茶本身最自然的味道。在兩宋時期風靡萬千的斗茶也不復存在,煮茶,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茶葉的泡茶道,品茗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開千古清飲之源。這不僅和元代的簡化茶藝有關系,也使得茶藝越來越貼近尋常人家的生活。與前人相比,明代的人們更注重品茶時的環(huán)境氛圍,同他們對于茶的理解一樣,他們更喜歡在大自然的氛圍下品茗,不矯飾,不造作。與山澗清泉之側撫琴烹茶,或獨對青山蒼巒,目送江水滔滔;或相對與草亭之中煮茶論道。
徐渭說:“茶宜舍精,竹林云灶,幽人雅士,寒蕭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石,紅窗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飄煙?!边@些都是在強調品茶時對于環(huán)境的要求。將品茶活動置于美景中,不僅可以賞悅心情,更使茶道歸置于自然,符合天地之道。
在清代官場飲茶有特殊的'程序和含義,有別于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在隆重場合,如拜謁上司或長者,仆人獻上的蓋碗茶照例不能取飲,主客同然。若貿(mào)然取飲,便視為無禮。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馬上告辭,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換茶,表示留客,這叫“留茶”。
此時的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來煎茶,聯(lián)絡感情;家人共飲,同享天倫之樂。茶中有溫馨。茶進入家庭貴在隨意隨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貴,以法為上;器不必妙,宜茶為佳。富貴之家,茶事務求精妙,可夸示富貴、夸示高雅,不足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縱粗茶陶缶,只要烹飲得法,亦可得條趣。民間也因茶衍生出一些類似端茶送客之類的禮節(jié)。而至今茶早已成為每戶人家所備之飲品,茶道、茶藝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為更多的人所關注和了解。
茶藝是一種形式和精神相互統(tǒng)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評、鑒賞藝術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環(huán)境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學愈境。它往往偏重于生活藝術上的享用,除講究茶葉沖泡方法禮節(jié)與用具外,更重視不同茶葉的色、香、味的品嘗,以及在飲茶過程中修身養(yǎng)性,注重茶在人際間的關系。人們常說的“喝茶”是將茶作為解渴飲料時稱之,“品茗”,細品茶味,是將茶作為生活藝術享用時稱之,與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觀茶論》:“啜英咀華”、“爭鑒裁之別”,帶有品茶之意義,而“茶藝”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huán)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
;
茶是中國的國飲,也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茶與茶文化在中國的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社會,茶作為一種健康飲品,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
一、茶的歷史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古代文明。傳說中,古代神農(nóng)氏在探索植物藥材時,發(fā)現(xiàn)了一種野生的茶樹。他在嘗試后發(fā)現(xiàn)茶葉可以有舒緩神經(jīng),增強身體免疫力的作用,于是他開始將這種草藥作為對付疾病的一種工具。
隨著時間的推移,茶逐漸成為一種飲品。中國唐代詩人陸羽寫了一本名為《茶經(jīng)》的書,詳細地介紹了茶的品種、制作方法、材料的選擇以及如何飲用。這本書在中國茶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二、茶文化的演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文化逐漸演化。在元代,茶藝的發(fā)展已經(jīng)非常成熟。茶藝師們經(jīng)常會使用不同的茶具、器皿和陶瓷來為客人展現(xiàn)茶的美妙。在明清時期,茶文化的規(guī)模達到了頂峰。一些高檔的茶館和茶社迅速崛起,各種形式的茶會和對茶的喜愛也變得十分普遍。
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社交活動。茶藝師們進行各種技巧的競賽,制定茶具、茶藝、茶席等各種茶文化規(guī)范,不斷豐富著茶文化的內(nèi)涵。
三、茶的價值
茶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飲品,在現(xiàn)代社會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茶具有防癌、解熱、降脂、減肥等多種健康功效,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飲品。茶中含有的多種營養(yǎng)物質和抗氧化物質,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和平衡。
另外,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茶文化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并為中國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茶與個人價值
茶不僅代表著文化和歷史的價值,也代表著個人品味、文化、藝術、道德品質等等價值。喝茶可以讓人平靜心情,增加思考、專注和調適效應。通過一壺茶以及茶具、茶道、茶藝的演繹,可以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品味和內(nèi)涵。在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壓力和困境的時候,品茶可以帶來滋補,讓人以平和、冷靜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一切。
結論
茶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最具有認可和傳播力度的一種飲品。茶的歷史和文化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通過了解茶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茶是健康的,能夠帶來平靜和冷靜,了解和品味茶文化不僅僅是懂得了一種飲品,更是能獲得內(nèi)涵和價值的提升。
2000多年以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茶文化的搖籃:巴蜀。而真正的茶道:興于唐而盛于宋。飲茶方法歷史上的四次大的演變:1、煎飲法;2、羹飲法;3、研碎沖飲法;4、全葉沖泡法。 從網(wǎng)上給你找了一段文字,有興趣可以看看:在唐代陸羽所著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中,“茶具”指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記數(shù)的工具,而“茶器”則指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盛水、取水、濾水、分茶、盛鹽、取鹽、飲茶、盛貯、清潔和陳列的用具??梢娞拼摹安杈摺迸c現(xiàn)在的茶具基本上沒有關系,而唐代的“茶器”中的一部分相當于現(xiàn)在的茶具。 唐代對“茶具”、“茶器”的稱呼一直沿襲到北宋,蔡襄在寫《茶錄》時仍然稱飲茶器具為“茶器”。到了南宋,審安老人寫《茶具圖贊》時,才將以往被稱作“茶器”的飲茶器具改稱“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的茶具,從遠古到唐宋時期,是產(chǎn)生和完備的過程;從唐宋時期到現(xiàn)在,則基本上是在逐漸精簡,即從采茶、制茶、貯茶、烹茶、飲茶等器具皆備,發(fā)展為以飲茶器具為主。茶具的這個發(fā)展規(guī)律與數(shù)千年來中國飲茶方式的幾次演變,即煎飲法--羹飲法--沖飲法--泡飲法,密切相關。 煎飲法是最早的飲茶方法。原始社會,人們發(fā)現(xiàn)茶樹的葉子無毒能食的時候,便采食茶葉。這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所以還不能算飲茶。而當人們發(fā)現(xiàn)茶不僅能祛熱解渴,而且能振奮精神、醫(yī)治多種疾病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羹飲法是飲茶的第二個階段。從春秋戰(zhàn)國至兩漢,茶從藥物轉變?yōu)轱嬃稀.敃r的飲用方法,正像郭璞在《爾雅》注中所說的那樣,茶“可煮作羹飲”,也就是說,煮茶時,還要加粟米及調味的作料,煮做粥狀。到唐代,還多用這種飲用方法。在煎飲法和羹飲法這兩個階段中,農(nóng)業(yè)文明色彩濃郁,中國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用具比較重要,煮茶、飲茶的器具則多與食具混用。由于茶具處于產(chǎn)生和緩慢發(fā)展階段,所以茶具文化處于朦朧階段。 沖飲法是飲茶的第三個階段。研碎沖飲法大致出現(xiàn)于三國時期,唐代開始流行,宋代興盛。三國時期魏國的張揖在《廣雅》中記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 máo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里說得很明確,當時采下的茶葉,要先制成餅,飲時再加以炙烤,搗成末,沖沸水。這與今天飲磚茶的方法基本一樣。但這時以湯沖制的茶,仍要加蔥、姜、橘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沖飲法過渡的痕跡。到唐代,陸羽反對在茶中加入其他調料,強調品茶應品茶的本味。只是在煎茶時要加鹽,但要求“不奪茶味”。純用茶葉沖泡,被唐人稱為“清茗”。到宋代,便以飲沖泡的清茗為主,羹飲法除邊遠之地外已很少見到。從唐人時興的“煎茶法”到宋人時興的“點茶法”,也可看出研碎沖飲法逐步確立的過程。成熟的沖飲法涉及采茶、制茶、貯茶、烹茶、飲茶等復雜程序,茶具自然繁多,而且分工很具體,使用很講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經(jīng)形成,并達到了一個高峰。 泡飲法是飲茶的第四個階段,可叫做全葉沖泡法。此法專采春天茶樹的嫩芽,經(jīng)過烘焙之后,制成散茶,飲用時用全葉沖泡。散茶品質極佳,飲之宜人。炒青綠茶自唐代已有,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為主,飲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葉沖泡為主。這與今天流行的飲茶方法是一樣的。泡飲法強調飲茶過程本身的功能,以往沖飲法時的茶具自然省去了很多。泡飲法逐漸流行的過程,是中國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漸走向深入的過程。 歷史地看,從遠古到唐宋時期茶具的產(chǎn)生和逐漸完備,是社會進步的反映;唐宋時期茶具的繁復,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漸精簡,則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生活方式越來越便捷、飲茶行為越來越普遍、人際交往越來越頻繁的結果,同樣是社會進步的反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05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關于青瓷茶具的介紹
下一篇: 南安石亭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