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稱之為“荼草”或 “選”; 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此外,還有“詫”、“奼”、 “茗”、“荼”等稱謂,均認為是茶之異名同義字。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傊陉懹鹱珜憽恫杞?jīng)》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余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發(fā)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生有了區(qū)別的必要,于是從一字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陸羽在寫《茶經(jīng)》時,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茶葉在中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zhàn)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nèi),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于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fā)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16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每天喝茶這么多夠了
下一篇: 這樣存茶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