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的包容之心
茶道
,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拼音:chá dào 英語:tea ceremony)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shù)
,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
中國茶道是包容的
,它的包容包括3個層面:茶性的包容、茶道的包容
、茶人的包容。
茶性是包容的
。

茶既可以清飲
,也可調(diào)飲,可加奶
、加果汁、加糖
、加香料、加酒……調(diào)制出風味不同的各種飲料
,所以茶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
、不同宗教、不同社會地位的男女老少所珍愛
,成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
茶道是包容的。
在中國茶道的基本理論中
,融匯了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
。茶與儒通,通在中庸之道
,通在格物致知
,克明峻德
,通在齊家治國平天下;茶與道通,通在天人合一
,通在道法自然,通在達生
、貴生、尊生
、
養(yǎng)生;茶與佛通,通在茶禪一味
,通在無住生心
,通在活在當下,通在“平常心是道”
,通在“日日是好日”。
正因為中國茶道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所以才能發(fā)展成為視通萬里、思接千載
、學(xué)貫三教、雅俗共賞的雋永文化
。
茶人是包容的
。
早在唐代,中國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茶圣陸羽便為后代茶人樹立了榜樣
。他的師友中既有智積禪師、詩僧皎然
、高僧道標
,又有道姑李冶
、道士張志和
,更有崔國輔、顏真卿
、皇甫冉
、戴叔倫、李齊物
、李復(fù)等一代名儒和達官顯貴。
歷代茶人中既有唐玄宗
、宋徽宗
、明太祖以及康熙
、乾隆這樣的封建帝王
,又有白居易、張藉
、張又新、蘇東坡
、黃堅庭、陸游
、范仲淹、歐陽修
、朱熹
、金農(nóng)
、鄭板橋這樣的文人雅士
,更多的是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當代社會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
,人心的冷漠,人性的偏執(zhí)
,物欲的膨脹
,道德的淪喪,使得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矛盾與對立
,使得社會危機四伏,因此倡導(dǎo)包容
,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
“包”者,包含容納之意
。 “容”者,接納、原諒
、寬容
、忍耐之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昂<{百川,有容乃大”
,這是大自然的包容;“宰相肚里能撐船”
,這是政治家的包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疤煜虏枞耸且患摇保@是茶人的包容
。
包容之心可使人超越地位的尊卑
,超越圣凡的對立,超越信仰的不同
,超越文化的隔閡,超越民族
、窮富
、年齡、性別
,讓所有的人都懷著一顆平常心、歡喜心
,共享大自然恩賜給全人類的甘露——一盞清茶。
有了包容之心
,這個世界就變得祥和。有了包容之心
,我們便會生活在友情的陽光下
,生活在愛的懷抱中。
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文化的關(guān)系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礎(chǔ)
。可以說
,沒有這一基礎(chǔ)
,茶無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討的是
,儒道三教特別是禪宗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國茶文化形成盛大氣象的。盡管儒是否成為“教”仍屬爭論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則是無可爭辨的
;牟宗三、徐復(fù)觀
、張君勱
、唐君毅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與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將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
。事實上,離開了儒來談宗教與中國茶文化是不夠公平的
。
從歷史的角度看,道教與茶文化的淵源關(guān)系雖是人們談?wù)撟钌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但實質(zhì)上是最為久遠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觀
,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及觀念的源頭
。所謂“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
,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道無所不在
,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茶的天然性質(zhì),決定了人們從發(fā)現(xiàn)它
,到利用它
、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觀念灌注其全部歷程
。老莊的信徒們又欲從自然之道中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
,與道教發(fā)生了原始的結(jié)合
。玉川子要“乘此清風欲飛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
,是毫不奇怪的
。陶弘景《雜錄》與西漢壺居士《食忌》的記載
,都與此有關(guā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恫杞?jīng)o七之事》引述《神異記》的故事,更表明陸羽本人對道士與茶茗的關(guān)系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從歷史事實與觀念發(fā)生的角度看
,都顯示了道教與茶文化的關(guān)系是最為久遠的。
“自然”的理念導(dǎo)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
,它與茶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
,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隱逸”
,即是在老莊虛靜恬淡、隨順自然的思想上發(fā)展起來的
,它與茶文化有著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
;隱逸推動了茶事的發(fā)展
,二者相得益彰
。
從歷史和發(fā)生學(xué)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從發(fā)展角度看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則應(yīng)歸之于儒家學(xué)說
。這一核心即以禮教為基礎(chǔ)的“中和”思想。儒家講究“以茶可行道”
,是“以茶利禮仁”之道。所以這種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
,儒家茶人從“潔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靈感,應(yīng)用到人格思想中
,這是其高明之處。因為他們認為飲茶可自省
、可審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
,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
;所以“以茶表敬意”成為“以茶可雅志”的邏輯連續(xù)
。足見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基本點在從自身做起
,落腳點在“利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
。所以“中和”境界始終貫穿其中。這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體現(xiàn)
,其深層根源仍具一種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
如果說道教體現(xiàn)在源頭,儒家體現(xiàn)在核心
,則佛教禪宗則體現(xiàn)在茶文化的興盛與發(fā)展上
。中國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xiàn)了真正的“禪風禪骨”
,其次,禪佛在茶的種植
、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xué)境界的提升諸方面
,貢獻巨大
。所以,沒有禪宗
,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xiàn)真正意義的“茶文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疤煜旅缴畟H多”,“自古高山出好茶”
,歷史上許多名茶出自禪林寺院
,而禪宗之于一系列茶禮、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
,具有高超的審美趣味,它對中國茶文化的持續(xù)的推波助瀾
,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興盛
,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禪宗對茶文化流傳國外特別是亞洲一些國家,有不可磨滅的卓著功勛
。可以說
,品茗的重要性對于禪佛
,早已超過儒、道二家
。而“吃茶去”這一禪林法語所暗藏的豐富禪機,“茶禪-味”的哲理概括所濃縮的深刻涵意
,都成為茶文化發(fā)展史上的思想精蘊
。
真正說來
,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tài)與其盛大氣象
,是儒釋道三家互相滲透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中國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融匯了三家的基本原則
,從而體現(xiàn)出“大道”的中國精神。宗教境界
、道德境界
、藝術(shù)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釋道共同形成的中華茶文化極為獨特的景觀
。
道教與茶文化關(guān)系最有說服力的要數(shù)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苦荼輕身換骨
,昔丹丘子黃山啟服之”的記載。其實對丹丘子飲茶的記載還有早于此的漢代的《神異記》
。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遇一道士
,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
,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
,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
,可以相給,祈于他日有甌棲之余,乞相遺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蛄⒌祆搿:蟪A罴胰巳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獲大茗焉。丹丘子為漢代“仙人”
,茶文化中最早的一個道教人物
。故事似不可全信,但仍有真確之處
。陸羽《茶經(jīng)o八之出》關(guān)于余姚瀑布泉的說法即為明證:“余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
,大者殊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颂幩赣嘁ζ俨寂c《神異記》中的余姚瀑布山實相吻合
,歷史上的余姚瀑布山確為產(chǎn)茶名山。因此“大茗”與“仙茗”的記載亦完全一致
。這幾則記錄中的“荼”與“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
更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早在晉代郭璞在注解《爾雅》時
,即說:(荼)樹小如梔子
,冬生葉
,一名茆,蜀人名之苦荼
。此中所謂“蜀人”之記載,即可視為飲茶習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
。巧就巧在它也是道教的真正發(fā)源地
;其形成年代,也為兩漢期間
。其時,張陵奉
老子為教主
,創(chuàng)“五斗米教”
。此后,道教在理論和組織形式上逐漸完善
,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布衣百姓
,各社會階層都普遍地對它感興趣
,而且經(jīng)久不衰,影響至今
。大多宗教都鼓勵人們追求死后天國的樂園生活,從而以冷漠態(tài)度對待人生及其社會現(xiàn)實
。而道教卻無比的熱愛生命,直接否定死亡
,認為光陰易逝
,人身難得,只有盡早修仙
,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樂
。道教這一內(nèi)涵特質(zhì)所體現(xiàn)的是,重人生
,樂人世。這也正是古人崇奉仙道的原因所在
。
顯然
,陶弘景所說“苦荼輕身換骨”,還有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所說:“苦荼
,久食羽化,”都與道教得道成仙
、羽化成仙的觀念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而丹丘子,則是直接給樵夫指點佳茗的仙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姷兰覍Σ柽@種自然之物早有深刻認識
,而將其與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聯(lián)系起來
。使茶成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便是道家的首功
。
千萬不要忘記
,茶圣陸羽本人就曾親自在其經(jīng)典著作《茶經(jīng)o七之事》中,完整引述過我們剛才談到的《神異記》中那段“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
,遇一道士”的故事
。他還引述了《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設(shè)茶茗
,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的記載
。
毫無疑問,陸羽本人對這段“道士”
、“道人”的歷史是深信不疑的。當子尚提出“何言茶茗
?”的問題時
,實際上已暗示了那一時期“茶茗”的名稱,尚未有穩(wěn)定而普遍的叫法
,然而“道人”已經(jīng)實實在在地把它作為“茶茗”了,它已顯示出道家與茶的原始關(guān)系
。
這就是歷史,這就是陸羽眼中關(guān)于茶的起源的真實的歷史
。
然而
,我們不要忘記,在自然大道到“茶道”之間
,仍有過渡性的中介觀念
。這就址從道家到道教的歷史中發(fā)展出來的“仙道”--成仙之道的觀念。老莊的信徒們曾從自然之“道”中發(fā)現(xiàn)出長生不死的根源和作用
,一個人能完全掌握這自然之道,才是獲得神仙不朽的唯一法門
。這一思想導(dǎo)致了道教的產(chǎn)生。
道家的思想發(fā)展到兩漢魏晉南北朝時
,便有了一個真正的轉(zhuǎn)化
,此時,自然之“道”的概念逐漸普及
,而且不再帶有“觀念論哲學(xué)”的色彩
,乃-變而為功利主義的宗教。人們在日夜思考著如何才能得道--長生不死
,羽化成仙
。這不也正是茶人所向往的么
!
人們既以得“道”力可能,那么如何得“道”
,便成為一個最為關(guān)鍵的問題。道士們的答案大致可分兩個部分:一為鍛煉身心的攝生術(shù)
;二為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煉丹術(shù)即在此觀念上發(fā)展出)藉以收到特殊的效果
。后者仍建立在老子自然之“道”的原理之上,這個具有神奇之力的“道”
,賦予萬物以生氣
。這個整體之道
,包括陰陽兩種元素。整體之道通過陰陽兩元素的運動作用
,就恰似一個大靈魂
,可由自身無限地分化出許多物體
,這是個彌散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宇宙萬物每個個體都賦有了一定的生氣
。當含“生命素”越多的物質(zhì)
,被人服食以后,則越能收到強身健魄之效
。在這種觀念之下,那些含“道”、含“生命素”成分較多的物質(zhì)(雖為數(shù)較少)
,卻是延年益壽
、長生不老的珍品
。所以在《道臧》中,我們能夠找出無數(shù)“注進了道”的或“含有生命素”的物質(zhì)
,服食可以求仙
。
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fā)生了原始的結(jié)合
。玉川子要“乘此清風欲飛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
,是毫不奇怪的
。因為那是一個充滿著狂熱求仙風尚的時代,時尚就象彌漫的空氣
,無所不及
;茶人的活動及茶文化的興起處于此風之下,是可想而知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鞓飞裣沙蔀槔硐氲男蜗螅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仙界更是夢寐以求的理想樂園。無怪不少學(xué)者說道教的構(gòu)想充分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現(xiàn)實主義性格
。因為這種理想既不求諸飄渺的來生,也不寄托于渺邈的往日
,而是透過自身的努力修煉
,保存形體,變化成仙
。通過此世的延續(xù)
,達到一種永恒的存在,這既是精神性的向往
,也有實踐的操練。從這種角度來看
,茶成為成仙的靈藥也是毫不稀奇的
,而壺居土所言“苦荼,久食羽化”
。(《食忌》)陶弘景所言“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
,黃山君服之
。”(《雜錄》)就更是可信的了
。
道教是以清靜無為、自然而然的態(tài)度追求著神仙世界
,并以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
,從而各地道觀大都自產(chǎn)自用著自己的“道茶”,實現(xiàn)著自在自為的自然思想
,這種對茶文化原始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茶道思想,實在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
老莊虛靜恬淡、隨順自然的思想與后來發(fā)展起來的隱逸思想
,有著直接而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
莊子自身即有全身保真
、任性自適的隱逸思想
。在后來的道教之中,隱逸本身即一種最為自然的生活方式
。魏晉南北朝是老莊思想的極盛時期。莊子的自然養(yǎng)生觀念
,被發(fā)展為藉導(dǎo)引之術(shù)而在行為層面上的實踐
,如一些人的隱逸方式是“保終性命,存神養(yǎng)和”
。東漢末的矯慎“隱循山谷,因穴為室
,仰慕松喬導(dǎo)引之術(shù)”(《后漢書o矯慎傳》)
。這種純?nèi)坏谋苁离[逸
,已趨隱逸極端。此風至魏晉南北朝大盛
。
陸羽《茶經(jīng)》在“一之源”就開宗明義地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
,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分明是以茶示儉
,以茶示廉,從而倡導(dǎo)一種茶人之德
,也就是一種理想人格
。儒家文化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禮教及其“中庸之道”
、“中和”哲學(xué)或“中”的境界上。儒家茶人及其茶文化也無不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
。
茶之為物
,最為高貴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須相應(yīng)的純潔平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哉f在漫長的茶文化歷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覺貫徹并追求的某種哲理境界和審美情趣
;這在諸多的文化典籍如《爾雅》
、《禮記》
、《晏子春秋》、《華陽國志》
、《桐君錄》、《博物志》
、《凡將篇》等內(nèi)容中
,都有所體現(xiàn);而在《茶經(jīng)》等茶文化專著中
,也同樣貫注了這種精神。
無論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說
,還是宋徽宗的“致清導(dǎo)和”說
,還是陸羽的“精行儉德”說,都有著中庸之道的深刻內(nèi)涵
。實際上
,我們以上所講儒家茶文化注重人格思想,所謂高雅
、淡潔
、雅志、廉儉等等
,都是儒家茶人將中庸
、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xiàn)中庸之道
,高度的個人修養(yǎng)才能導(dǎo)致社會的完美和諧
。因此
,儒家茶人認為飲茶可自省
、審己,清醒看待自己
,正確對待他人等等
,也都是中和思想的基本條件,它和“中和”原則組成了一條完整的思想邏輯鏈
。通過飲茶
,營造一個強化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的空間,這簡直是一種絕妙的想法
,然而它卻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實的理想。儒家是人世的
,然而又是以一種平和、儒雅
、謙恭的形象人世的
,而茶文化這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卻比其他任何形態(tài)的文化都更能具體而實在地造就這種精神和形象
。這難道不能說明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嗎
?難道不能說明儒教茶文化對整個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貢獻嗎?
無庸諱言
,儒家茶文化代表著一種中庸
、和諧、積極人世的儒教精神
,其間蘊含的寬容平和與絕不強加于人的心態(tài)
,恰恰是人類的個體之間、社群之間
、文化之間
、宗教之間、種族之間
、姓別之間
、地域之間
、語言之間
、乃至天、地
、人、物
、我之間的相處之道
,相互尊重,共存共生
,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宇宙?zhèn)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社群倫理和人道原則。能以清茶一杯
,體現(xiàn)這些原則
,加強這些原則,這豈不是一幅儒學(xué)的天地中和境界嗎
?
茶道以“和”為最高境界
,亦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和諧或中和哲學(xué)的深切把握。無論是宋徽宗的“致清導(dǎo)和”
,還是陸羽的諧調(diào)五行的“中”道之和
,還是斐汶的“其功致和”
,還是劉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
,都無疑是以儒家的“中和”與和諧精神作為中國的“茶道”精神。懂得了這點
,就有了打開中國茶道秘密的鑰匙
。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轉(zhuǎn)變風俗,亦即純風化俗
、德化民俗
。而民俗、風俗都是一個社會的根本所在
,從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風俗風氣往往可看出它有何等之潛力與前途
。這就是儒家時刻不忘把醇風化俗視為職責的原因所在。
茶文化的興起
,對整個社會的醇風化俗之功效是顯而易見的
。僅唐代諸多茶學(xué)著作即可為證。據(jù)斐汶《茶述》
,已充分彰顯出當時較為廣泛的飲茶風尚
,并記錄了具體的一些茶事風俗以及相關(guān)的諸多情況。
蘇廙著《十六湯品》
,進一步完善發(fā)展了陸羽茶道思想
,倡導(dǎo)一種良好的茶風茶俗
,特別強調(diào)了儒家“中庸”
、“守一”
、“和諧”
、“完善”的茶道原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妒鶞贰芬呀?jīng)算得上是儒家茶風及其實踐的體現(xiàn)。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蛠砭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就是儒家思想主誠、主敬的一種體現(xiàn)
。劉貞亮“十德”中所講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禮仁”
,都有一個敬字的內(nèi)涵。
在古代婚俗中
,以茶作聘禮又自有其特殊的儒教文化意義
。宋人《品茶錄》云:“種茶必下子,若移植則不復(fù)生子
,故俗聘婦
,必以茶為禮,義故有取
。”明郎瑛《七修匯稿》謂:“種茶下子
,不可移植
,移植則不復(fù)生也。故女子受聘
,謂之吃茶
。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送猓跸髸x《茶譜》
、陳耀文《天中記》
、許次紓《茶疏》等著作均有內(nèi)容極為相近的記述,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認為茶為聘禮
,取其從一不二
,決不改易的純潔之義。因此
,民間訂婚有時被稱之為下茶禮
,即取茶性情不移而多子之意
。
用茶葉祭神祀祖,在古代中國亦成為一種民俗
。有文字記載的
,可追溯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梁朝蕭子顯在《南齊書》中談到:南朝時
,齊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遺詔中有“我靈座上
,慎勿以牲為祭
,但設(shè)餅果
、茶飲、干飯
、酒脯而矣”的記載
。此前東晉干寶所撰《搜神記》有“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茍奴察見鬼神
,見愷未收馬
,并痛其妻,著平上幘
,單衣人
,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至于用茶作為喪者的隨葬物
,本世紀七十年代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古墓中得到了印證
。事實上,這種習俗在我國不少產(chǎn)茶區(qū)一直沿用下來
,如湘中地區(qū)喪者的茶枕
,安徽喪者手中的茶葉包
。安徽黃山一帶人民至今甚至還有在香案上供奉一把茶壺的習俗,據(jù)說這是為了紀念明朝徽州知府
,進京為民消命而設(shè)立的
。這是充滿儒教精神的行為
。在中國人的祖先崇拜中
,儒教講究的是“慎終追遠”。朱熹的解釋是“慎終者
,喪盡其禮;追遠者
,祭盡其禮
。”從哲學(xué)內(nèi)涵看
,這已不完全是一種儒家的孝道了
。所謂“生
,事之以禮
。死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奔热蛔鳛槿褰袒镜牡赖履繕说摹靶⒌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要求人們要“敬”
、“無違”
、“三年無改于父道”
。所以被譽為“瓊漿甘露”的茶
,在其祖先的生前必不可少
,死后又有什么理由能不陳供呢。況且茶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既為普遍愛好也是容易得到的
。有一則民間傳說,認為人死之后
,在去陰間的路上有一條奈河,奈河橋畔
,孟婆具備了一種茶湯,說是喝了這種茶湯
,到陰間會忘記生前的一切事情
,可以加速其投生轉(zhuǎn)世。既然人們認為焚化紙錢
、衣物都是為亡靈所用
,可見孟婆的茶湯也都是未亡人所祭供的。為了紀念祖先亡靈
,作為未亡人的后輩自然要勤供茶湯以及其它物品
,不能疏忽大意
。這里含有“慎終追遠”的涵義,其追憶祖先應(yīng)是其中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
。
我們說儒家茶文化有“化民成俗之效”是絲毫不過分的
。因為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為茶文化的內(nèi)在核心
,從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價值系統(tǒng)和行為模式
,它對人們的思維乃至行為方式都起到指導(dǎo)和制約的作用。
茶與禪淵源深長
,“茶禪一味”的精練概括,濃縮著許多至今也難以闡述得盡善盡美的深刻涵意
。佛教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
、飲茶形式的傳播等方面
,其巨大貢獻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個字
,并非提示那提神生津
、營養(yǎng)豐富的茶是僧侶們的最理想的平和飲料,而是在講述佛教的觀念
,暗藏了許多禪機
,成為禪林法語
。“天下名山僧侶多”
,“自古高山出好茶”
。歷史上許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禪林寺院。這對禪宗,對茶文化
,都是無法回避的重頭戲。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
,禪宗逐漸形成的茶文化的莊嚴肅穆的茶禮
、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審美思想
、審美趣味和藝術(shù)境界
,因而它對茶文化推波助瀾的傳播,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全面興盛
。
茶在禪門中的發(fā)展
,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莊重嚴肅的茶禮儀式
,最后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層的原因當然在于觀念的一致性
,即茶之性質(zhì)與禪悟本身融為一體
。正因為茶與禪能融為一體
,所以茶助禪,禪助茶
,“轉(zhuǎn)相仿效
,遂成風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
,決非僅由其藥用性質(zhì)的特殊方面所決定
,正如道教最早在觀念上把茶吸納進其“自然之道”的理論系統(tǒng)中一樣
,禪門亦將茶的自然性質(zhì)
,作為其追求真心(本心)說的一個自然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