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羽詩詞看茶圣情懷
小小茶農(nóng)
2023-11-20 08:21:48
從陸羽詩詞看茶圣情懷
唐代是圣賢輩出、群星璀璨的時代
,
茶圣陸羽便是那個偉大時代造就的曠世奇才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
,唐代復(fù)州竟陵人
,《唐詩紀事》中記載:“太子文學(xué)陸鴻漸
,名羽
,其先不知何許人
。”正是這位“其先不知何許人”的棄嬰
,懷著執(zhí)著的追求
,通過不懈的奮斗,寫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學(xué)專著——《茶經(jīng)》
,開創(chuàng)了中國茶道
。陸羽還率先垂范
,身體力行中國茶道“精行儉德”的人文追求,被后人尊為茶圣
。如今陸羽辭世一千兩百多年了
,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詮乃脑娫~中領(lǐng)略到茶圣的高潔情懷,并且感悟出“茶道即人道”的深刻哲理
。
陸羽生活在安祿山
、史思明作亂的時代。面對祖國山河破碎
,人民流離失所,陸羽悲憤地寫出了《四悲詩》
,他“行哭涕泗”
,表現(xiàn)出了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云:
欲悲天失綱
,胡塵蔽上蒼
;欲悲地失常,烽煙縱虎狼
;欲悲民失所
,被驅(qū)若犬羊;悲盈五湖山失色
,夢魂和淚繞西江
。
對于養(yǎng)育他長大的智積禪師,陸羽終懷感恩之心
,當他得知智積禪師圓寂的消息后失聲痛哭
,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六羨歌》。詩云: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者,不羨暮登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這首詩既表明了陸羽對茶道的執(zhí)著追求
,又表達了他對恩師的深切懷念
。
陸羽的《茶經(jīng)》付梓后名滿朝野,皇帝封他為“太子文學(xué)”
,他婉辭圣命
,又封他為“太常寺太祝”
,他又拒不上任
。他用一首《戲作》充分表達了自己視榮華富貴如浮云的清高
。他寫道:
乞我白萬金,封我異姓王
;不如獨悟時
,大笑任輕狂。
陸羽不僅是茶圣
,而且是情圣
。當他的紅顏知己李季蘭淪落風塵并且姿容早衰,體弱多病時
,陸羽仍然對她一往情深
,經(jīng)常起早貪黑去噓寒問暖。對此
,李季蘭寫有《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做了詳細記載:“昔去繁霜月
,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
,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
,此外更何之?”李季蘭去世后
,陸羽寫了一首聲情并茂的《會稽東小山》紀念她: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水
,空見年年江草齊
。
對于友情,陸羽更是我們的榜樣
,據(jù)唐書記載:“天下賢士大夫
,半與之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奔串敃r全國有一半的賢達士子都和陸羽交朋友
。其中陸羽與著名詩僧皎然和尚“生相知,死相隨”結(jié)為緇素忘年交
,更是傳頌千古的美談
。陸羽終身視皎然為良師益友,皎然圓寂后
,陸羽寫了一首詩追憶他們的友情:
萬木蕭疏春節(jié)深
,野照浸寒瑟瑟身;杼山已作冬令意
,風雨誰登三癸亭
;禪隱初從皎然僧
,齋堂時溢助茶馨;十載別離成永訣
,歸來黃葉蔽師墳
。
公元804年陸羽去世后,朋友們按照他的遺愿把他埋葬在皎然的墓塔附近
。一代茶圣入土為安了
,但是陸羽的《茶經(jīng)》和詩詞永遠流傳在人間,在如今紅塵滾滾的社會中
,我們讀一讀陸羽的詩
,不僅有利于了解茶圣的情懷和茶道的精神,而且可以了解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茶人
。
在陸羽茶莊品茗散文隨筆
茶圣陸羽隱居過的顧渚山
,位于浙江省長興縣西北四十五里,東濱太湖
,三面山巒連綿,樹影婆娑
,環(huán)境分外幽靜
。
據(jù)史書記載,唐代《茶經(jīng)》作者陸羽
,漫游東南
,結(jié)廬顧渚,觀茶色紫而形似筍
,命名紫筍茶
。也許是有好茶就有好水的緣故,顧渚山上的金沙泉與紫筍茶相媲美
,名聞遐邇
,源遠流長。
我有一位朋友
,就住在顧渚山附近的一個小山村里
。他在電話里對我說:“歡迎你來作客,請你到陸羽茶莊品嘗金沙泉水沖泡的紫筍香茶
,那才叫地地道道的貢泉
、貢茶呢!”
我從大豐經(jīng)無錫
、環(huán)太湖
、過長興,于當日下午傍晚時抵達這位朋友家
。晚間
,他為我接風洗塵
,娓娓而談:顧渚紫筍茶是中國名茶中產(chǎn)制歷史最悠久的品種之一。唐人陸羽的《茶經(jīng)》中已有所記載——唐代宗廣德年間湖州長興的紫筍茶被列為貢茶第二品……
翌晨
,細雨霏霏
,春意融融,遠處起伏的山巒影影綽綽
,近處搖曳的翠葉墨綠欲滴
。吃過早飯,沿著那“步步高”的瀝青路面行走
,一會兒就到了顧渚山腹地
。一塊高大醒目的'廣告牌屹立在交叉路口,上書蘇東坡《金沙泉》詩句:“金沙泉涌雪濤香
,仙瓢留待羽仙嘗
。”我雙眼一亮
,頓時來了濃郁的茶興
,對朋友說:“我也要做一次羽仙,當一下皇上
,品嘗這原汁
、原味的貢茶、貢水
!”
向東走了約400米
,從瀝青路面轉(zhuǎn)彎向北,順著卵石子小道
,走進一座琉璃瓦蓋的拱門
,上有“紫筍院”三個金色大字。我們“尾隨”那條弓形溪流
,踏上了古色古香的“忘歸亭”
。穿亭而過,以卵石路為向?q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聽友人作解說
,向“陸羽茶莊”走來。
茶莊前有座小石橋
。一條川流不息清澈見底的溪水從橋下流過
,環(huán)繞著茶莊向西流淌;茶莊東側(cè)墻外
,石塊壘成一個小小花園
,種植了金絲竹和許多奇花異草;茶莊后院是一片高挺而茂密的竹林,形成了茶莊的天然屏障
。我左顧也驚艷
,右盼也嘆絕,便脫口贊道:“小橋流水茶莊
,翠竹花草山崗
,真是那世外桃源!”
跨進茶莊門檻
,迎面是陸羽紫銅色的半身塑像
,神采奕奕,仙風道骨
,可親可敬
。一位茶博士小姐在柜內(nèi)站起來禮貌地打招呼,主動介紹道:“1986年
,在全國花茶
、烏龍茶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評選會上,顧渚紫筍茶被評為全國名茶
。歡迎品嘗
!”
茶廳里放著十幾張小木桌子、竹椅子
,自然純樸
,雅致幽靜,與周圍的環(huán)境渾然一體
。我們選擇了一張靠窗的桌子坐下,茶小姐泡好兩杯茶
,輕輕蓋上杯蓋
。
憑窗而望:那錯落有致的樓亭瓊閣,顯現(xiàn)在青松翠竹綠樹叢中
,有白云群山為背景
;那綿延曲折的卵石子路,將游人引進風景這邊獨好
,有鳥語花香作陪伴
。那“峰外還有峰,巒上更多巒”的巍峨壯美
,讓我領(lǐng)略到高山仰止的威嚴
;那“曲徑通幽處,園林無俗情”的別出心裁
,令人觀賞到巧奪天工的神奇
。
側(cè)耳細聽:溪水從窗前潺潺流過,流向那遠方的稻田
,也像流進自己浮躁的心田
。我一邊品茗
,一邊遐想,完全沉浸于“水聲長在耳
,山色不離門”的意境之中
,忘卻了塵世的喧囂與煩惱,忘卻了世間的狂熱與冷酷
,忘卻了人間的紅塵擾攘與物欲橫流
,而讓雜亂的心靈在這原始生態(tài)的清新空氣里得到凈化與梳理。
喝茶在中國叫茶藝
,在日本稱茶道
,在朝鮮與南韓謂之茶禮。古今中外對茶有很多研究
,研究越深
,茶的魅力越大。
我的目光從室外移到了室內(nèi)
,移到了陸羽塑像的上方墻壁上的那幾行文字
,仿佛那羽仙在向茶客講茶經(jīng):“品茶水之道,在乎意
,在乎境
,在乎山林美樂之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我有點兒陶醉了:窗外那潺潺的溪流
,啾啾的鳥鳴,沙沙的竹葉聲
,還有那甜甜的采茶歌聲
,交相呼應(yīng),如同婉轉(zhuǎn)悠揚的交響樂
。如此得天獨厚的意境
,如此悠悠山川的風景,如此休閑寧靜的心境
,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了
。難怪文人墨客,臨泉品茗
,倚茶歌嘯
,樂而忘歸也。
顧渚山
,靈山秀水
,清新幽靜,那金沙泉浸泡的紫筍茶,誰喝了都會唇齒留香
,回味悠長
,令人難以忘懷。
我國茶圣宋代陸羽
陸羽(1043年-1102年)
,字東籬
,號茶山,山東人
,生于后周
,死于北宋。他是我國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被稱為“茶圣”
。
陸羽的著作《茶經(jīng)》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成書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
。書中介紹了茶樹的種植
、制作和品嘗的方法,以及如何選購茶葉和保存茶具等內(nèi)容
。
在《茶經(jīng)》中
,陸羽對茶的品質(zhì)、細節(jié)和花費做了精細的分類
,將茶分成“貢茶”
、“冠茶”、“禪茶”
、“顧茶”
、“扶安茶”等七類,并詳細地描述了其特點和適宜的喝法
。
陸羽對茶的描述不僅有助于保護和提高茶的品質(zhì)
,而且對茶文化的發(fā)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的貢獻不僅限于茶文化領(lǐng)域
,同時也對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茶圣陸羽的茶味人生
唐代以前
,“茶”字還沒有出現(xiàn)
。《詩經(jīng)》中
,稱茶為“荼”
,《爾雅》中稱茶為“槚”,《晏子春秋》中稱茶為“茗”
,《凡將篇》中稱茶為“荈”
。
唐代陸羽《茶經(jīng)》問世之后,茶字得以統(tǒng)一和流傳。
《茶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茶葉著作
,迄今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在《茶經(jīng)》中陸羽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
、記述親身調(diào)查和實踐的經(jīng)驗
,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chǎn)地
、茶的功效
、栽培、采制
、煎煮
、飲用的知識技術(shù)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
,茶葉生產(chǎn)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xué)依據(jù)
,對后世茶葉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陸羽也被后人譽為“茶仙”
,奉為“茶圣”
,祀為“茶神”。
如此不凡的人會有一個怎樣的人生呢?陸羽曾應(yīng)好朋友詩僧皎然約請
,為浙西詩會作了一份自傳
,在自傳中說明了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陸羽的一生
,就像那起浮回旋的茶葉
,雖然一路沖蕩,卻終得芳香
。
陸羽在三歲時
,被遺棄。在自傳中
,他用一句“不知何許人”交代了自己的身世
。他自嘲自己貌丑如王粲、張載
,口吃如司馬相如和揚雄
。但缺憾之下,又慶幸自己多才機智
。
1
、智積禪師
陸羽是被龍蓋寺的智積師父撿回養(yǎng)大,在二人的師徒情分之外似乎還有一份父子情誼
。唐朝寺院里的高僧修行
,常常有飲茶的習慣
,智積師父也不例外,陸羽從小就學(xué)習為師父煎茶
。
智積師父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
,然而陸羽卻不愛研究佛理,反而很喜歡儒家孔子的學(xué)問
。師父為了矯正徒弟
,傷透腦筋,不惜重罰陸羽
。
十三歲那年
,或許是對不理解的憤懣和對掙脫束縛的執(zhí)著,陸羽“離家出走”了
。
2
、竟陵太守李齊物
李齊物原為河南府尹,那時被貶官至此做竟陵的太守
。在一次活動中
,陸羽與李齊物結(jié)識,李太守非常欣賞陸羽的才學(xué)和抱負
。贈書于他
,并修書推薦他到隱居于火門山的鄒夫子那里學(xué)習。陸羽在那里學(xué)習了五年
,19歲學(xué)成下山
。
3、竟陵司馬崔國輔
崔國輔原為禮部郎中
,因受株連被貶此地
。他愛好詩文,而陸羽當時已是少有詩名
,崔國輔與陸羽結(jié)為好友
。崔老喜愛這個青年,將自己珍愛的白驢
、烏犎牛
、文槐書套送給他。相交三年
,直至安史之亂爆發(fā)
。
在陸羽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儒釋道交融的時代,或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陸羽也曾想在年輕時博取功名。但處于動蕩的年代
,自己凄苦的身世及無法一展抱負的郁悶
,讓他常常在山林間做出發(fā)狂的舉動
,有時也會嚎啕大哭。他的這種充滿著孤獨
、凄苦
、彷徨的復(fù)雜情緒,常人很難理解
。
或許看淡了功名利祿
,陸羽選擇了另一種人生,他決定為一生嗜愛的茶做出些成就
。那時很多人南渡長江避難
,此時陸羽也隨之渡江,開始跋山涉水
、親身考察茶事
。常常粗麻草履,獨行于山野或農(nóng)家
,品茶鑒水
。5年的考察,陸羽走遍了32州
,收集了很多資料
,后輾轉(zhuǎn)到浙江湖州定居。
4
、詩僧皎然
皎然
,俗姓謝,是謝靈運的十世孫
,唐代著名的詩人
。他在文學(xué)、佛學(xué)
、茶學(xué)等方面頗有造詣
。皎然比陸羽大29歲,二人志趣相投
,結(jié)為忘年之交
。他是陸羽的長輩、老師
,也是陸羽后半生40年多年的生死之交
。他們的交情一直篤深、情誼始終不渝
。
公元760年
,陸羽結(jié)廬于苕溪之濱。開始了他“閉門著書”
,以及“細寫《茶經(jīng)》煮香雪
,為留清香駐人間”的隱居生活
。
在他隱居期間,一方面繼續(xù)游歷名山大川
、訪泉問茶
、廣泛搜集資料;一方面同名僧高士保持交往
,尋求知音
,共研茶道,其中顏真卿和皎然也為其提供了大量的文獻參考
。
陸羽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煮茶技藝在湖州仕宦僧俗各界贏得了聲望
,他用畢生精力,撰寫完成的世界第一部茶葉研究專著《茶經(jīng)》
,前后經(jīng)歷了近三十年時間
。
陸羽在茶學(xué)上的功績,名揚全球
。被后人稱為“茶圣”
。
陸羽之于后世,更多的是以茶聞名
,人們說起陸羽
,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茶經(jīng)、茶圣
,但陸羽亦工于詩
,可惜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
在陸羽的一生當中
,有兩個人的離世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一位是他的生死之交,皎然上人
;另一位是賦予了他生命特殊意義的智積禪師
。
一生的漂泊,一生的情結(jié)
,在聽到養(yǎng)育自己的師父離逝的消息
,陸羽寫了一首《六羨歌》表明了自己的心跡:
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人省
,不羨暮人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
茶圣一生
,命運給了他一個最不明亮的開始,而他創(chuàng)造出了留香千古的傳說
。生活中苦澀甘甜
,沉靜
、清苦,正如這茶的原味
,亦是生命的滋味。
附:
《陸羽自傳》
陸子
,名羽
,字鴻漸,不知何許人
。有仲宣
、孟陽之貌陋,相如
、子云之口吃
,而為人才辯,為性褊噪
,多自用意
,朋友規(guī)諫,豁然不惑
。凡與人燕處
,意有所適,不言而去
。人或疑之
,謂生多嗔。及與人為信
,雖冰雪千里
,虎狼當?shù)溃豁┮病?br>
上元初
,結(jié)廬于苕溪之湄
,閉關(guān)對書,不雜非類
,名僧高士
,談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
,隨身惟紗巾
、藤鞋、短褐
、犢鼻
。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jīng)
,吟古詩
,杖擊林木
,手弄流水,夷猶徘徊
,自曙達暮
,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
。故楚人相謂
,陸羽蓋今之接輿也。
始三歲
,惸露
,育于大師積公之禪院。九歲學(xué)屬文
,積公示以佛書出世之業(yè)
。予答曰:“終鮮兄弟,無復(fù)后嗣
,染衣削發(fā)
,號為釋氏,使儒者聞之
,得稱為孝乎
?羽將校孔氏之文可乎
?”公曰:“善哉
!子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
,其名大矣
。”公執(zhí)釋典不屈
,予執(zhí)儒典不屈
。公因矯憐撫愛,歷試賤務(wù)
,掃寺地
,潔僧廁,踐泥圬墻
,負瓦施屋
,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
,無紙學(xué)書
,以竹畫牛背為字。他日,問字于學(xué)者
,得張衡《南都賦》
,不識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兒
,危坐展卷
,口動而已。公知之
,恐漸漬外典
,去道日曠,又束于寺中
,令芟翦榛莽,以門人之伯主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驎r心記文字,懵焉若有所遺
,灰心木立
,過日不作,主者以為慵惰
,鞭之
。因嘆云:“歲月往矣,恐不知其書”
,嗚咽不自勝
。主者以為蓄怒,又鞭其背
,折其楚
,乃釋。因倦所役
,舍主者而去
。卷衣詣伶黨,著《謔談》三篇
,以身為伶正
,弄木人、假吏
、藏珠之戲
。公追之曰:“念爾道喪,惜哉
!吾本師有言:‘我弟子十二時中
,許一時外學(xué),令降伏外道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晕议T人眾多
,今從爾所欲,可捐樂工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天寶中,郢人酺于滄浪
,邑吏召予為伶正之師
。時河南尹李公齊物出守,見異
,捉手拊背
,親授詩集,于是漢沔之俗亦異焉
。后負書于火門山鄒夫子墅
。屬禮部郎中崔公國輔出守竟陵,因與之游處
,凡三年
。贈白驢、烏犎牛一頭
,文槐書函一枚
。云:“白驢、烏犎
,襄陽太守李憕見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