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茶是綠茶中最具特色的茶品之一,龍井茶以龍井獅峰一帶、梅家塢、龍井村所產(chǎn)為最佳。
(一)初識仙姿 龍井茶外形扁平光滑,享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盛譽。優(yōu)質(zhì)龍井茶,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為最好,稱為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稍遜,稱為雨前茶,而谷雨之后的就非上品了。明人田藝衡曾有“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之語。
(二)再賞甘霖 “龍井茶、虎跑水”是為杭州西湖雙絕,沖泡龍井茶必用虎跑水,如此才能茶水交融,相得益彰。虎跑泉的泉水是從砂巖、石英砂中滲出,流量為43.286.4立方米/日?,F(xiàn)在將硬幣輕輕置于盛滿虎跑泉水的賞泉杯中,硬幣置于水上而不沉,水面高于杯口而不外溢,表明該水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張力大,碳酸鈣含量低。請來賓品賞這甘霖清冽的佳泉。
(三)靜心備具 沖泡高檔綠茶要用透明無花的玻璃杯,以便更好地欣賞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飛、翩翩起舞的仙姿,觀賞碧綠的湯色、細嫩的茸毫,領(lǐng)略清新的茶香。沖泡龍井茶更是如此?,F(xiàn)在,將水注入將用的玻璃杯,一來清潔杯子,二來為杯子增溫。茶是圣潔之物,泡茶人要有一顆圣潔之心。
(四)悉心置茶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茶與水的比例適宜,沖泡出來的茶才能不失茶性,雙充分展示茶的特色。一般來說,茶葉與水的比例為1:50,即100毫升容量的杯子放入2克茶葉。現(xiàn)將茶葉用茶則從茶倉中輕輕取出,每杯用茶2~3克左右。置茶要心態(tài)平靜,茶葉勿掉落在杯外。敬茶惜茶,是茶人應(yīng)有的修養(yǎng)。
(五)溫潤茶芽 采用“回旋斟水法”向杯中注水少許,以1/4杯為宜,溫潤的目的是浸潤茶芽,使干茶吸水舒展,為將要進行的沖泡打好基礎(chǔ)。
(六)懸壺高沖 溫潤的茶芽已經(jīng)散發(fā)出一縷清香,這時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著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復(fù)三次,讓茶葉在水中翻動。這一沖泡手法,雅稱鳳凰三點頭。鳳凰三點頭不僅為了泡茶本身的需要,為了顯示沖泡者的姿態(tài)優(yōu)美,更是中國傳統(tǒng)禮儀的體現(xiàn)。三點頭像是對客人鞠躬行禮,是對客人表示敬意,同時也表達了對茶的敬意。
(七)甘露敬賓 客來敬茶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也是茶人所遵從的茶訓。將自己精心泡制的清茶與新朋老友共賞,別是一番歡愉。讓我們共同領(lǐng)略這大自然賜與的綠色精英。
(八)辨香識韻 評定一杯茶的優(yōu)劣,必從色、形、香、味入手。龍井是茶中珍品,素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佳茗之稱。其色澄清碧綠,其形一旗一槍,交錯相映,上下沉浮。通常采摘茶葉時,只采嫩芽稱“蓮心”;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則稱為“旗槍”;一芽兩葉,葉形卷曲,形似雀舌,故稱“雀舌”。聞其香,則是香氣清新醇厚,無濃烈之感,細品慢啜,體會齒頰留芳、甘澤潤喉的感覺。
(九)再悟茶語 綠茶大多沖泡三次,以第二泡的色香味最佳。龍井茶初品時會感清淡,需細細體會,慢慢領(lǐng)悟。正如清代茶人陸次之所說:“龍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后,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為益于人不淺故能療疾,其貴如珍,不可多得也?!逼焚p龍井茶,像是觀賞一件藝術(shù)品。透過玻璃杯,看著上下沉浮的茸毫,看著碧綠的清湯,看著嬌嫩的茶芽,龍井茶仿佛是一曲春天的歌、一幅春天的畫、一首春天的詩。讓人置身在一派濃濃的春色里,生機盎然,心曠神怡。
(十)相約再見 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西湖美景、龍井名茶,早已名揚天下。游覽西湖,品飲龍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龍井茶產(chǎn)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質(zhì)特點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內(nèi)質(zhì)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葉色綠,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稱著。
篇一:茶藝表演的解說詞 各位嘉賓,大家好!下面您將欣賞到的是來自中國茉莉花之鄉(xiāng)廣西茉莉花茶茶道表演:
茉莉花茶是再加工茶類,以綠茶茶作茶坯,用新鮮茉莉花窨制而成,茶引花香,花增茶味,茶香與花香相得益彰,因茉莉花香氣為廣大飲者喜愛,被列為窨制花茶的四大名花之首,宋代詩人江奎在《茉莉》詩中贊日: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廣西橫縣是全國最大的茉莉花茶生產(chǎn)基地,被譽為“中國茉莉花之都”,這次為你表演的是以大佛龍井為原料,通過傳統(tǒng)的窨花工藝窨制而成的茉莉龍井,請欣賞。
1、潔具凈心。
清泉可清心,用開水把所有的茶具清洗一次,既有潔凈茶具的作用,也利于茶具的升溫,對于泡茶器來說,更有激發(fā)茶香,醒茶的作用。同時通過細心的清潔茶具,也利于我們把在這個塵俗世界流浪的心收回來。
2、玉潔冰清。
素手仙顏重出世,一片冰心在玉壺。經(jīng)過精心的清潔,所有的茶具都潔凈無比,仿若剛剛出山的仙子一樣,一塵不染。
3、佳期有約。
與每一個人的相遇是一種緣分,與每一杯茶的相遇也是一種緣分。茉莉龍井作為花茶中的極品,具有龍井茶的王者之氣,經(jīng)過窨制之后,更添一種溫柔之香,既保持了濃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鮮靈芬芳的花香,沖泡品啜,花香襲人,甘芳滿口,令人心曠神怡。今天,讓我們與茉莉龍井展開美麗的約會吧。
4、飛天神韻。
飛天是佛教中的天樂神,是主管奏樂歌舞的神。她給人總是帶來愉悅和快樂?,F(xiàn)在,美麗和快樂的飛天即將開始給我們一段美麗的視覺和精神之旅。茉莉龍井講究香醇,我們投茶3克。該茶香氣濃郁,外形秀美,滋味醇和,爽口宜人,一面世,就深受愛茶人的熱愛。
5、春光乍現(xiàn)。
仙子降臨人間,帶來了人間最美麗的季節(jié)——春天。以回轉(zhuǎn)手法將少量的水注入杯中,使茶葉充分浸潤,輕柔溫暖的水象春風使茶芽舒展,宛如人間綠色漸染,給我們無限的遐思。春天已來,期待我們與滿目春色與燦爛春光的親密接觸吧。
6、碧波生風。
用搖香手法令茶葉充分被水浸潤,此時杯中的花茶散發(fā)出陣陣香味。而杯中晃動的茶湯就像春風吹動一池碧水,蕩起陣陣漣漪。
7、美人沐浴。
滿眼春色醉八方,一杯香茗待佳賓。泡茶的水溫因茶而異,沖泡花茶的水溫宜控制在95撮氏度左右。
依次向蓋碗內(nèi)注入約容量1/4的開水,此時的茶葉在水的浸潤下完全展開。此時再沖入熱水至七分。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茶主和,性儉。茶斟七分,留下三分是人情。也就是說,我們喝茶的時候,講究的是和,是人和人之間的情誼。
8、情深款款。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茶能提神,可清心茶中有道。茶已泡好,安靜候君來。
9、顧盼生輝。
現(xiàn)在我們?yōu)槟钌线@次沖泡的茉莉龍井。
10、天姿國色。
一握春山翠欲滴,香自天然情滿懷。我們可以輕輕地抬起蓋子,輕嗅茉莉龍井誘人的香氣,小抿一口,慢慢體會她對我們口腔,乃至心靈的呵護和體貼。
11、回眸一笑。
有緣再相聚,所有的別離都是為了將來的相聚而準備的。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與大家相遇,相聚;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茶,與茉莉龍井相遇相聚。更期待大家與茶相知,相惜,甚至相愛。
篇二:茶藝表演的解說詞 風景秀甲的武夷山是烏龍茶的故鄉(xiāng)。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寫詩贊美武夷巖茶:"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自古以來,武夷山人不但善于種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現(xiàn)在由茶藝小姐為各位嘉賓表演武夷山的功夫茶茶藝,請大家靜下心來,和其一起共享茶藝的溫馨與愉悅。功夫茶茶藝共有十八道程序,前九道由其操作表演,后九道請各位嘉賓和其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武夷山功夫茶茶藝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炷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愿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jié)泡茶的經(jīng)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們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借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序,向嘉賓們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鑒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制作的紫砂壺被后代茶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后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并提高壺溫。烏龍入宮,把茶葉放入壺中。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nèi)沖水,使壺內(nèi)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刮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nèi)的茶湯更加清澈潔凈。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沖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原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里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后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nèi)外加溫,有利于茶香的散發(fā)。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巖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于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于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F(xiàn)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干凈后,趁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中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yīng)將巡回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jié)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征著向嘉賓們行禮致敬。
當海壺中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yīng)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序稱之為"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后,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zhuǎn)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借助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yè)發(fā)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右側(cè)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并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yīng)當也恭恭敬敬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并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得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后再從左側(cè)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鑒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wěn),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的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制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成五彩。這時還要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巖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托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wěn)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三品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后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側(cè)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干茶味兮輕醍醐,干茶香兮薄蘭芷。
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云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岸吩齐椤奔凑埧腿似返诙啦琛6分饕凡铚淖涛?,看茶湯過喉是否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蕩氣回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后人常用來代替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蕩氣回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巖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后從鼻腔呼出,連續(xù)三次,這樣可全身心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征。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蕩氣回腸"。第三次聞香還在于鑒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lǐng)悟巖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巖茶時說"品茶應(yīng)含英咀華并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里含著一朵小蘭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lǐng)悟到武夷山巖茶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比美妙的韻味。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
之味恰似在品了三道濃茶之后,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地咽下去,應(yīng)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后,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shù)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序反應(yīng)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巖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匆豢磯刂械牟枧莸降趲着葸€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后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后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巖茶是半發(fā)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nèi)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于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玩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dǎo)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jié)束時,請賓主起立,同干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jié)束這次茶會
篇三:茶藝表演的解說詞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五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孕育出不同風格的茶藝文化。今天我們?yōu)榇蠹冶硌莸氖枪Ψ虿杷?,請大家靜下心來,品茗賞藝,和我們共享茶藝的溫馨和怡悅。
一、展示茶具。
1、茶船主泡小姐端起的底盤部分叫做茶船,是用來盛放茶具和方便接水的。茶船上的是一套造型古樸別致的紫砂茶具。
?。?)茶壺:是用來沖泡茶葉的。
?。?)茶盅(公道杯):是用來傳遞茶湯和均勻茶湯濃淡的公用器具,意為啟發(fā)做人公正,隨遇而安。
(3)聞香杯:杯體細長,便于籠住香氣,是用來聞香的。
?。?)品茗杯:用來品茶湯和觀色之用。
2、隨手泡:用來保溫或增溫,因沖泡不同的茶對水溫的要求是不同的。
3、茶具組合:
?。?)茶則:撮取干茶和觀賞茶葉之用。
(2)茶匙: 用來輕輕撥取干茶的。
?。?)茶針:是疏通壺口的備用品。
?。?)茶漏:放在壺口上以免茶葉外漏的。
?。?)茶筷:用來夾洗杯子的。
所有這一切,放在茶盒里就是一套茶具組合。
最后是茶巾,用來擦干茶汁。
二、鑒賞佳茗。
茶小姐用茶則從茶盒里取出干茶,置于賞茶盤中。有請茶藝小組以示各位來賓觀賞干茶。我國茶葉種類繁多,琳瑯滿目,有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今天茶藝表演所選用的茶葉是烏龍茶的一種——安溪鐵觀音。鐵觀音茶條卷曲、沉重勻整、色澤油亮,有沙綠帶白霜的特征。還有“青蒂綠腹蜻蜓頭,美如觀音重如鐵”之說。
在泡茶之前,我們的茶藝小姐要先凈手,以示尊敬和圣潔之意。
三、燙壺溫杯。
因沖泡烏龍茶需100℃高溫,所以在泡茶前先用開水燙壺,提高壺溫,將壺水倒入茶盅內(nèi),再依次倒入聞香杯和品茗杯內(nèi)。
四、烏龍入宮。
用茶則從茶盒中撮取干茶,用茶匙輕輕撥入茶壺內(nèi)約1/2。
五、烏龍初展。
這是初泡也叫溫潤泡。用開水浸泡茶葉使茶葉舒展,并提高壺溫,然后迅速將茶水倒入茶盅內(nèi),又叫洗茶。
六、高山流水。
用懸壺高沖法激蕩茶葉,使茶葉上下翻滾,茶湯濃淡均勻,味道純正。
七、抽眉推泡。
用壺蓋將壺口泡沫推掉,雅稱——春風拂面。
八、重洗仙顏。
用剛才的茶湯再次淋壺,既可以將茶渣茶沫沖掉又可以提高壺溫。
九、清潔茶具(此程序約3分鐘)。
現(xiàn)在開始清洗杯子,要用茶筷來夾洗。清雅幽玄,是中國茶藝追求的意境美,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氣質(zhì)上追求含蓄,在茶藝上追求清幽,以清為美,表現(xiàn)為茶的清香、水的青純、器的清潔、境的清雅、心的清閑。
十、烏龍入海。
經(jīng)過一道清洗茶具程序,我們的茶也泡好了。將茶湯倒入茶盅內(nèi),最后幾滴是精華部分,也要滴入茶盅內(nèi)。
十一、祥龍行雨。
將茶盅內(nèi)的茶湯依次斟入聞香杯中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之意,茶只倒七分左右,俗語有云“七分茶,三分情”。
十二、鯉魚翻身。
將品茗杯蓋在聞香杯上稱夫妻和合,食指和中指夾緊香杯,拇指摁緊品茗杯,翻轉(zhuǎn)手腕,這個過程又稱“倒轉(zhuǎn)乾坤”。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在座的各位求賓家庭和睦,事業(yè)發(fā)達。
十三、敬奉香茗。
請茶藝小姐為各位來賓奉茶。我國是“茶的祖國”,飲茶之久,茶區(qū)之廣,茶藝之精,名茶之多,堪稱世界第一,是我們祖國的光榮,品茶也稱為一門藝術(shù)。茶類不同,色澤不同,香氣也不同,聞聞鐵觀音的香氣,那天然馥郁的蘭香、桂花香、清香四溢,飲后讓您雅盎然,超凡入圣,心曠神怡。
先將聞香杯緩緩提起,沿杯沿收集香氣,再移至鼻端嗅聞茶香,雅稱——喜聞幽香。用三龍護鼎手法端起品茗杯,先觀色金黃明亮,再分三口飲下這懷好茶:先潤唇 柔軟含香再潤舌 鮮醇清香后潤喉 三口品下,回喉甘甜。
結(jié)束語最后,敬勸各位來賓“少吸煙,少喝酒,多飲茶,飲好茶”。
我們的茶藝的表演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杭州龍井路茶人村是一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景區(qū),位于杭州市西湖區(qū)龍井路與南山路之間,占地面積約50畝。該景區(qū)由21棟古色古香的茶館和茶房組成,是杭州茶文化的代表之一。
茶人村內(nèi)有各種茶館和茶房,供游客品嘗茶葉和體驗茶文化。其中,茶菊齋、松花堂、小綠茶館等茶館歷史悠久,建筑古樸,裝飾雅致,環(huán)境清幽,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杭州龍井茶藝館是景區(qū)中唯一一家官方認證的龍井茶藝表演館,游客可以在這里了解龍井茶的制作工藝和品茶技巧。
此外,茶人村還有竹林小徑、花園小徑、茶鄉(xiāng)古巷等景點,讓游客體驗到濃郁的自然氣息和浪漫的人文氛圍。
總之,杭州龍井路茶人村是一個集茶文化、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是體驗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理想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75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六色茶養(yǎng)生之抗癌提神增記憶
下一篇: 太平猴魁的品飲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