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人對茶之愛和對茶最早的記載,早在第一部詩歌專業(yè)集《詩經(jīng)》中,即有「采茶薪樗,食我農(nóng)夫」、「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周原朊朊,董荼始始」等記述。經(jīng)考證,其「荼」字,即指「茶」也,而且贊美了茶像糖一樣甘美。文人對茶功效的記述,在《神農(nóng)食經(jīng)》中即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故而茶一直受到文人學(xué)士們特殊的青睞。正有鑒于此,千百年來,文人為茶著書立說,記茶、述茶、繪茶、品茶等歌詠其間,層出不窮。唐人陸羽,即寫下了我國第一部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jīng)》,唐人張又新、又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專論茶湯與水質(zhì)關(guān)系的專著《煎茶水記》,為文人述茶專著開了先河。唐宋以來,詩詞文風(fēng)大盛,文人雅士崇茶之舉,又開一時新風(fēng),因而涌現(xiàn)出許多品茶辨水的名流行家,一時茶詩、茶詞、茶賦、茶錄、茶歌、茶畫等,相繼繁富問世,成為我國研究茶史,茶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的史料,為中華民族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文人與僧結(jié)斗茶之緣 「從來名士喜評水,自古山僧愛斗茶?!惯@是「揚州八怪」鄭板橋,為揚州青蓮齋六安山僧茶葉館寫的一副對聯(lián)、十分精確地道出了文人與僧評水斗茶的殊好。何謂斗茶,斗茶是一種比試茶湯質(zhì)量的活動,又稱茗戰(zhàn)。興于唐代,盛于北宋。具體說來,斗茶要掌握五個要素。文人與僧斗茶活動,非?;钴S。他們常常聚會在一起,切磋茶葉色、香、味、形和飲茶的方法,因而對推動名茶品類的增加與質(zhì)量的提高,均帶來很大的效益。僧人為什么愛斗茶呢?這與佛教的盛行有關(guān)。因為各大寺廟皆興植茶,制茶。稱之為「佛茶」。僧人亦善茗,稱為「茶佛一味」,也即「茶宴」的由來。而文人歷來喜游名山大川,佛寺是他們足跡必到之處。且寺廟高僧,又不乏工于詩畫者,稱為「詩僧」,這使文人與山僧結(jié)為方外交與詩文茶友有了共同的基礎(chǔ)。文人與僧共結(jié)茶緣事例很多,如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就與靈隱寺韜光禪師結(jié)為詩朋茶友,他們常在一起品賞芥茶與品飲名茶。再如宋代文學(xué)家蘇東坡,亦遍飲寺廟香茗,與杭州寶云山僧怡然相交甚密,怡然方丈以寶云山所產(chǎn)的白云茶與之共品,可見,文人與僧人所品之茶皆蓋世名茶。后人有一詩曰:「凈侶得二炒,林問斗茶座。吟詩送美景,試茗煮山泉。山僧夸水味,掃石置茶杯?!勾嗽姺浅I鷦拥馗爬ǔ鑫娜伺c山僧斗茶的情致,真堪為人間的一種「清賞緣份」吧! 文人精于品泉辨水古代文人在品茶中,十分講究水質(zhì)之重要。由于水質(zhì)的不同,對茶湯的色、香、味的影響也不同。唐代陸羽在論水質(zhì)時,定為「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唐代劉伯鄒又把山水、江水、井水合并起來評定名次。「稱較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钖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江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由此可見,文人對品泉辨水是相當精到的。正有鑒于此,唐代有「蒙泉水沏蒙頂茶」之贊,謂之「仙茶」。明代有「虎跑泉泡龍井茶」之說,稱為雙絕??梢娒璋槊廊?,二者不可缺一。宋代文人陸游有「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詩句,即謂此中道理。蘇東坡亦識水,以「谷簾泉與雪芽雙井茶相配堪為雙美也」。揚州有「天下第五泉」,配以蜀崗貢春茶,其味甘香如蒙頂。歐陽修品過此水之茶后,有「春入壺觴蜀井,風(fēng)回談笑落蕪城」詩句,贊五泉水泡春茶之好,并寫了《大明寺水記》,還在井旁建了一座《美泉亭》。文人在品水中,還喜以雪水煎茶。「雪者,天地之積寒也,為五谷之精」。故雪水,又稱靈水,堪為俊味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即寫有妙玉用五年前收藏梅花上的積雪水,來烹老君眉茶的記述。大文人袁枚亦有以梅花雪水煎茶的雅興,品時自有一種「秋江欲畫毫先冷,梅水才煎腹便清」的感受?!笓P州八怪」汪士慎向好友焦五斗乞雪水煎茶的軼事,就足以說明文人對水殊愛的情感吧!鄭板橋喜以天水煎茶。他常飲「瓦壺天水菊花茶」,此茶質(zhì)清味淡,可清除心肺之熱。但黃梅天暴雨水不可食。由此可見,茶與水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名茶伴好水,為文人飲茶之道中最為精辨的一宗內(nèi)容。 文人烹飲茶藝之趣文人在飲茶活動中,十分講究茶藝之趣。所謂茶藝,即在飲茶活動中,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shù)性,與飲茶方法的科學(xué)性,這二者無疑是一種飲茶藝術(shù)。這一藝術(shù)特色,體現(xiàn)在飲茶活動中,與詩書畫融為一體的文化特性,古時有「酒壯英雄膽,茶引學(xué)士文」詩句,即充分道出了這一文化特色。此外,表現(xiàn)文人在飲茶中,特別講求飲茶方法的科學(xué)性。這是隨著制茶工藝的不同,而有所改異,但總起來分煎法和泡法二種。對煎茶之法提出:「茶須緩火炙,活火煎」。這樣,煎出的茶湯也才有味。這種活水烹茶還得講求火候。通常茶湯有「三沸」過程,一沸時,湯嫩、茶香未溢,三沸湯老,茶葉已熟,故以二沸最佳,精于煎水者,聽水聲即知茶沸的程度。對泡茶之法,明清盛行。為區(qū)別煎茶,把注水入壺的泡茶技巧,稱為分茶。提出「煎用活水,候湯眼鱗起,沫餑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湯少許,俟湯茗相投即滿注」的泡茶方法。且要求以熱水滌茶葉,但水不可太滾,夏天則先貯水,后入茶葉,冬天則先貯茶葉,再入水。對于茶器,講究「以上品泉水滌烹器,務(wù)鮮務(wù)潔」?!笁匾孕橘F,每一堂則一壺,任其自斟自飲。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見到恰好,一瀉而盡」。其是痛快淋漓,非親身實踐者,是不能體會如此深刻,可見文人對烹飲茶藝的見解不凡也。綜上所述,文人在茶事活動中,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與茶趣,無論是品茶、辨水、候湯、滌器等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生活情致。充分地體現(xiàn)出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二者合一。隨著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這一特色,將愈來愈顯示出它無窮的魅力,為中華民族燦爛的茶文化而增光添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94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鐵觀音茶樹品種種植的適應(yīng)條件
下一篇: 不同茶類采摘標準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