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道審美文化的最顯著特征之一,即乃虛靜之美也。
追溯歷史,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對于虛靜之說,就曾經有過種種論述,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也……虛靜之說,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審美學說。虛者,即虛無之謂也。就大處來說,天地本是從虛無而來,萬物本是由虛無而生。至于就小處來說,即如我國道審美文化中的這個虛靜之美,其“虛”與“靜”之間的辯證關系則亦不例外。這就是說,靜乃始于虛也。有虛才有靜,無虛則無靜。虛靜之間的辯證關系之真諦,即在于此。
中國道的虛靜之美,極富我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道四規(guī)”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稱沉寂之美、靜寂之美,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這是因為,日本道文化屬于禪道文化,亦即佛門文化的性質。故爾就日本道來說,他們在事操作的程式中,在道審美的過程中,其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需要表達佛門的教義并教規(guī)。這就正如日本禪師寂庵宗澤所說的那樣: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之外,就沒有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味。這證明,日本道就其本質來說,它只不過是一種禪道模式。他們奉行的道美學,則是禪味至上主義的禪道美學,始終至虔至誠地追求充滿禪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道來說,他們很難體悟中國道的虛靜之美。試想,若讓心界的全部空間充滿宗教的教義、教規(guī),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如此境況,怎能有感悟道的虛靜之美可言呢。當然,日本道的宗教信仰,本是無可厚非的。這里作出兩種不同性質的道審美文化的比較,旨在說明因兩國國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道審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異。正視這一點,則更有利于彼此之間開展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關于中國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對于日常品茗審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細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獲得審美感悟。其實虛靜之說并不玄奧,只需明白一點,即靜乃始于虛也,在內心世界的空間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時,在品茗審美之前,需把心靈空間的擠軋之物、堆壘之物,盡量排解開去,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靜靜領悟之色、之香、之味、之形的種種美感,以及賞鑒道文化生活中的擇器之美、擇水之美、擇侶之美、擇境之美。這一切,不正是屬于虛靜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歷代詩人兼人在從事詠的創(chuàng)作生活中,在道審美的感悟并吟詠中,自然皆離不開亦虛亦靜的精神氛圍與精神境界。尤其當心靈世界的靜氛形成之時,則更給道審美感悟并詠創(chuàng)作營造了最佳契機。禪有禪悟,有思。就道審美與詠創(chuàng)作來說,悟出思,悟出情,悟出的是不失氛的靈氣,悟出的是不失韻的美感,這一切皆跟所謂禪悟迥乎其異。需知,由悟而升華,即堪達于無窮美妙的藝術境界,甚至達于像盧仝在《七碗詩》中所謳歌的那般如夢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靈,如御清風的詩性境界。這正是中國道及其審美文化,包括虛靜之美所達到的一種最高精神境界和藝術境界。
或問,這虛靜之“靜”,是不是意味著自始至終需“靜”得鴉雀無聲,需“靜”得肅穆莊嚴,如日本道那般地枯寂呢﹖當然不是這樣。中國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實質上是指心靈世界的虛靜,至于外界環(huán)境的寧靜,兼顧即可。只要自我心靈不失虛靜,則茗敘也罷、說笑也罷、聽曲也罷、賞戲也罷,在啜茗中興之所至,或則朗吟,或則放歌,或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無不可。無怪蜀都一帶館,歷來盛行擺龍門陣,那就叫做靜中有鬧,鬧中有靜,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我想,這可以說是虛靜之美的一種動態(tài)樣式,動態(tài)風貌罷。
中國茶道的精髓 中國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guī)范。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guī)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guī)范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qū)別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蛴行聛硗夥饺俗【?,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于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征,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yǎng)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云、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鑒,體道入微??梢哉f:“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chuàng)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yǎng)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yǎng)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qū)別于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袊瞬惠p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zhí)著于“道”,追求道的“真”?!罢妗笔侵袊璧赖钠瘘c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罢妗辈蝗钦婕俚恼?,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罢妗笔菂⑽颉⑹峭笍?、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huán)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閑。茶事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認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求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耙簧鸀槟?,幾世作茶仙”的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并能夠融合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憋嫴璨恢皇且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yǎng),陶冶情操,養(yǎng)成茶人品格。茶圣陸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tài)平衡學。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閑云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為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通過品茗、琴棋書畫等修身養(yǎng)性方法加深涵養(yǎng),以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穩(wěn)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欲,就會表現為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后,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chuàng)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堿、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yǎng),能調節(jié)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瘺,療饑,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辟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于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钡臇|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碧啤恫杞洝ひ恢础?br>:“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痹诓┐缶畹闹袊栉幕?,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tǒng)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guī)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于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寓
于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tǒng)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于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泄和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并能夠融合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憋嫴?br>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yǎng),陶冶情操,養(yǎng)成茶人品格。茶圣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tài)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閑云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為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通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yǎng)性方法加深涵養(yǎng),以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wěn)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欲,就會表現為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后,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梢哉f:“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chuàng)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云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捌咄氩琛睂Σ璧乐庇X體驗的細節(jié)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著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的表現形式有哪些?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yōu)劣的一種品茶藝術。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qū)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M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璧缹儆跂|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薄 〔璧雷钤缙鹪从谥袊V袊酥辽僭谔苹蛱埔郧?,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边@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yǎng)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yōu)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yǎng)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于復雜或是過于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并沒有僅僅滿足于以茶修身養(yǎng)性的發(fā)明和儀式的規(guī)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chuàng)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y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并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03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滇紅的保存
下一篇: 白雞冠的選購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