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詠茶詩之《七碗茶歌》
小小茶農(nóng)
2023-11-22 11:51:35
中國詠茶詩之《七碗茶歌》
中國歷代詠茶詩歌絢麗多彩
。詩人們以茶遣興
,以茶抒情
,以茶交友
,以茶聯(lián)誼
,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在洋洋大觀的茶詩中
,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詠茶名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又名《七碗茶歌》。
盧仝(795—835)
,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
,生于河南濟源市武山鎮(zhèn)(今思村)。自號玉川仙子
。家境貧寒
,少時隱居少室山,刻苦讀書
,博覽經(jīng)史
,工詩精文,不愿仕進
。他曾作《月蝕詩》諷刺當朝宦官專權
,因此招來宦官怨恨。唐文宗“甘露之變”時
,宦官仇士良誅殺文武百官
,株連者達千人以上,當時盧仝留宿宰相王涯家
,與王同時遇難
。遺有《玉川子詩集》傳世。
盧仝好飲茶
,有“茶癡”之號
。邑有盧仝煮茶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蹲吖P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之作
。全詩共262字(不含標點),詩人直抒胸臆
,一氣呵成
,盡情抒發(fā)了對茶的熱愛與贊美: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
口云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
。
碧云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蓬萊山
,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
山中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
詩人以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
,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開頭寫孟諫議寄來的新茶至精至好
,如同獻給天子王公的貢茶一般珍貴
。中間部分是全詩的重點
,寫得瀟灑浪漫,不同凡響
。詩人以排比句法
,從一碗到七碗
,寫下了詩人獨特的靈感
,直至兩腋生風,飄然若仙
。最后四句對“墮在顛崖”受苦的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希望統(tǒng)治者慈悲為懷,讓他們得以休
養(yǎng)生息
。
是好友贈送的新茶引發(fā)了詩人的詩興
,欣賞《七碗茶歌》,我們還要贊美諫議大夫孟簡與處士盧仝的真摯友誼——沒有他的贈茶
,中國
茶文化也許就不會有這首《七碗茶歌》
。
優(yōu)美空靈稱絕唱
在唐代燦若群星的詩人中,盧仝的詩名極為普通
,但這首《七碗茶歌》獨領風騷
,堪稱絕唱。它優(yōu)美空靈
,給讀者以無窮想象
,廣為傳誦,歷久不衰
,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走向世界
。可以這樣說:哪里流行茶飲
,哪里就有《七碗茶歌》的傳播
。
《七碗茶歌》對后世的茶文化產(chǎn)生過較大的影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安耖T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的詩句和“七碗茶”詩意,曾被歷代文人雅士廣為引用
、化用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多篇茶詩,都曾化用《飲茶歌》的詩意
,可見他對盧仝茶詩的仰慕與推崇
。
當代很多茶人文友撰文解讀“七碗茶”時
,認為盧仝是從一碗到七碗連飲七碗,筆者在1992年出版的《名人茶事》盧仝一章中
,也寫他連飲七碗
。筆者后來認識到,這樣就碗論碗實際是對詩意的誤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侦`與想象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七碗茶”極言飲茶之后的愉悅與美感
,如果意猶未盡
,他還會寫上八碗、九碗
。因此不能就碗論碗認為他一氣飲下七碗
。大碗小盞,古代的碗一般都比較大
,即使是盧仝這樣的茶癡
,一般也很難一口氣喝下七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鋸埵窃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作家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
、“白發(fā)三千丈”等等
,都是典型的夸張與浪漫主義,如果拘泥于文字
,就會曲解了文學藝術的美好創(chuàng)意
,也阻斷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七碗茶”可謂把飲茶的愉悅與美感推到了極致
,酒或其他飲料都無法與之相比
,當代毒品雖然能使人飄飄欲仙,但那是慢性自殺
,毀滅自我
。這是“七碗茶”的成功之處與藝術魅力。
“亞圣”遺德救鄉(xiāng)親
因為嗜茶
,更因為這首膾炙人口的茶歌
,盧仝在茶界的大名僅次于陸羽,被尊為“亞圣”
。與中國茶文化一脈相承的日本
,對這位“亞圣”也非常尊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谷掌陂g
,他的家鄉(xiāng)還因此避免了一次被日寇殺光
、燒光、搶光的“三光”之災
。
據(jù)舒順義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農(nóng)業(yè)考古·中華茶文化》上介紹
,在1941年前后,兇殘的日寇在敵后根據(jù)地大掃蕩
,一次掃蕩到了盧仝故里
,鄉(xiāng)親們眼看就要大禍臨頭。但令他們驚訝的是
,當日寇在村口一塊石碑前駐足觀看片刻后
,便調(diào)頭返回了。事后
,鄉(xiāng)親們才知道,是盧仝的遺德使他們免遭一劫
。原來這塊石碑正面刻著“盧仝故里”
,背面刻著《七碗茶歌》。據(jù)說盧仝在日本被奉為煎茶道祖師爺
,在祖師爺故里
,這些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還算有點良心發(fā)現(xiàn)
,動了惻隱之心
,使盧仝的鄉(xiāng)親僥幸逃過一劫。從此
,故鄉(xiāng)人民對這位“亞圣”更加崇敬
。
盧仝《七碗茶歌》是什么
中國歷代詠茶詩歌絢麗多彩。詩人們以茶遣興
,以茶抒情
,以茶交友,以茶聯(lián)誼
,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
。在洋洋大觀的茶詩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詠茶名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又名《七碗茶歌》
。 盧仝(795—835),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
,生于河南濟源市武山鎮(zhèn)(今思村)
。自號玉川仙子。家境貧寒
,少時隱居少室山
,刻苦讀書
,博覽經(jīng)史,工詩精文
,不愿仕進
。他曾作《月蝕詩》諷刺當朝宦官專權,因此招來宦官怨恨
。唐文宗“甘露之變”時
,宦官仇士良誅殺文武百官,株連者達千人以上
,當時盧仝留宿宰相王涯家
,與王同時遇難。遺有《玉川子詩集》傳世
。 盧仝好飲茶
,有“茶癡”之號。邑有盧仝煮茶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蹲吖P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之作。全詩共262字(不含標點)
,詩人直抒胸臆
,一氣呵成,盡情抒發(fā)了對茶的熱愛與贊美: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起
。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龍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合得蘇息否? 詩人以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
,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
。開頭寫孟諫議寄來的新茶至精至好,如同獻給天子王公的貢茶一般珍貴
。中間部分是全詩的重點
,寫得瀟灑浪漫,不同凡響
。詩人以排比句法
,從一碗到七碗,寫下了詩人獨特的靈感
,直至兩腋生風
,飄然若仙。最后四句對“墮在顛崖”受苦的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希望統(tǒng)治者慈悲為懷
,讓他們得以休養(yǎng)生息。 是好友贈送的新茶引發(fā)了詩人的詩興
,欣賞《七碗茶歌》
,我們還要贊美諫議大夫孟簡與處士盧仝的真摯友誼——沒有他的贈茶,中國茶文化也許就不會有這首《七碗茶歌》
。 優(yōu)美空靈稱絕唱 在唐代燦若群星的詩人中
,盧仝的詩名極為普通
,但這首《七碗茶歌》獨領風騷,堪稱絕唱
。它優(yōu)美空靈
,給讀者以無窮想象,廣為傳誦
,歷久不衰
,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走向世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赃@樣說:哪里流行茶飲
,哪里就有《七碗茶歌》的傳播。 《七碗茶歌》對后世的茶文化產(chǎn)生過較大的影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安耖T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的詩句和“七碗茶”詩意
,曾被歷代文人雅士廣為引用
、化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昂雾毼旱垡煌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且盡盧仝七碗茶”,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多篇茶詩
,都曾化用《飲茶歌》的詩意
,可見他對盧仝茶詩的仰慕與推崇。 當代很多茶人文友撰文解讀“七碗茶”時
,認為盧仝是從一碗到七碗連飲七碗
,筆者在1992年出版的《名人茶事》盧仝一章中,也寫他連飲七碗
。筆者后來認識到
,這樣就碗論碗實際是對詩意的誤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侦`與想象是文學藝術的生命
,“七碗茶”極言飲茶之后的愉悅與美感,如果意猶未盡
,他還會寫上八碗
、九碗。因此不能就碗論碗認為他一氣飲下七碗
。大碗小盞
,古代的碗一般都比較大,即使是盧仝這樣的茶癡,一般也很難一口氣喝下七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鋸埵窃娙恕⒆骷页S玫氖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
、“白發(fā)三千丈”等等,都是典型的夸張與浪漫主義
,如果拘泥于文字
,就會曲解了文學藝術的美好創(chuàng)意,也阻斷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 “七碗茶”可謂把飲茶的愉悅與美感推到了極致
,酒或其他飲料都無法與之相比,當代毒品雖然能使人飄飄欲仙
,但那是慢性自殺
,毀滅自我。這是“七碗茶”的成功之處與藝術魅力
。 “亞圣”遺德救鄉(xiāng)親 因為嗜茶
,更因為這首膾炙人口的茶歌,盧仝在茶界的大名僅次于陸羽
,被尊為“亞圣”
。與中國茶文化一脈相承的日本,對這位“亞圣”也非常尊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谷掌陂g,他的家鄉(xiāng)還因此避免了一次被日寇殺光
、燒光、搶光的“三光”之災
。 據(jù)舒順義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農(nóng)業(yè)考古·中華茶文化》上介紹
,在1941年前后,兇殘的日寇在敵后根據(jù)地大掃蕩
,一次掃蕩到了盧仝故里
,鄉(xiāng)親們眼看就要大禍臨頭。但令他們驚訝的是
,當日寇在村口一塊石碑前駐足觀看片刻后
,便調(diào)頭返回了。事后
,鄉(xiāng)親們才知道
,是盧仝的遺德使他們免遭一劫。原來這塊石碑正面刻著“盧仝故里”,背面刻著《七碗茶歌》
。據(jù)說盧仝在日本被奉為煎茶道祖師爺
,在祖師爺故里,這些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
,還算有點良心發(fā)現(xiàn)
,動了惻隱之心,使盧仝的鄉(xiāng)親僥幸逃過一劫
。從此
,故鄉(xiāng)人民對這位“亞圣”更加崇敬。
采納哦
《茶經(jīng)》《七碗茶詩》如何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茶文化
1
、《茶經(jīng)》體現(xiàn)中國古代茶文化具體分析:
《茶經(jīng)》
,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
、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
,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
。此書是一部關于茶葉生產(chǎn)的歷史
、源流、現(xiàn)狀
、生產(chǎn)技術以及飲茶技藝
,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
。它不僅是一部精辟的農(nóng)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
。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類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恫杞?jīng)》全文分為十個部分,分別是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飲、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十之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恫杞?jīng)》是陸羽在各大茶區(qū)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guī)律、觀察了茶農(nóng)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zhì)的優(yōu)劣
,并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guī)律
,此外陸羽還留心于民間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恫杞?jīng)》系統(tǒng)地總結了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
,黃色粘土最差
。當時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jīng)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
、生產(chǎn)
、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yè)科學知識
,促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
,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jīng)》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
,除茶法外
,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nèi)容,都有敘述
。以后茶書皆本于此
。
2、《七碗茶詩》體現(xiàn)中國古代茶文化具體分析: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中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這一部分,寫的是軍將送來孟諫議的書信與新茶
,信中提到:最新的陽羨茶(陽羨即江蘇宜興
,古稱陽羨縣。陽羨茶即陽羨紫筍茶
,此茶經(jīng)陸羽的發(fā)現(xiàn)和推薦
,自唐肅宗時便正式列為貢品),每年都要趕在清明節(jié)之前送到皇宮
,以備宮中“清明宴”之用(“月團”喻指茶餅
。用最好、最新
、最嫩的茶葉制好封存之后
,立即送往皇宮,剩余的才是王公貴族享用
,作者感慨道:好茶
、新茶什么時候才能到達這些種茶的山人家呢?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
七碗吃不得也
,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
,在何處
?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這是第二部分
,是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
,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破孤悶
;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
,揚揚灑灑
,神思敏捷;第四碗
,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拋到九宵云外
,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大胸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
,欲乘清風歸去
,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
,讓詩人潤喉
、除煩、潑墨揮毫
,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寫出了茶之美妙。其中從“一碗喉吻潤”到“七碗吃不得
,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一部分
,又常被提取吟詠,并被單獨命名為《七碗茶歌》
。
有沒有誰能提供有關茶的古詩及賞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除了《七碗茶歌》
謝謝大家嘍~
提問者: 波波可愛淘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最佳答案
宋代蘇軾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
大瓢貯月歸春甕
,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
,松風忽作瀉時聲
。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
盧仝
,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
,被后人尊為茶中亞圣
,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起
。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蓬萊山
,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
。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
,為世人稱奇
。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
,獨自煎茶品嘗,茶湯明亮清澈
,精華浮于碗面
。碧云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
詩人剛飲一碗
,便覺喉舌生潤,干渴頓解
;
兩碗下肚
,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
,精神倍增
,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后
,身上汗水漫漫冒出
;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著毛孔散發(fā)出去了
;
喝了第五碗
,渾身都感到輕松、舒服
;
第六碗喝下去
,仿佛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
,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
,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
,“蓬萊山
,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
優(yōu)美的詩句
,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
,于是后代詩作反復摹擬其意。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
,來試人間第二泉
。”“明月來投玉川子
,清風吹破武林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貏e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
,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北R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
。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
,君合前身老玉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
,同時對帝王們憑借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
,既把貢茶采制的季節(jié)(在百花開放之前采摘)烘托顯示出來
,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yōu)美五言排律
。
百草讓為靈
,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
,貴占火前名
。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
封題從澤國
,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
,嘗知骨自輕
。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
賦客秋吟起
,禪師晝臥驚。
角開香滿室
,爐動綠凝鐺
。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
。
松黃干旋泛
,云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
,尤宜別柜盛
。
曾尋修事法
,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
,潭之益陽人
,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岳東林
,自號衡岳沙門
。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lián)。前二聯(lián)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
,后十聯(lián)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
、采摘、入貢
、功效
、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
,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
,除首尾二聯(lián)外,每聯(lián)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
,極顯語言的優(yōu)美整飭
。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
開時微月上
,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
,孤吟對月烹
。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
六腑睡神去
,數(shù)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
,留伴肘書行
。
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
蜀茶倩個云僧碾
,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
,舊架憂生醭
。
旋旋續(xù)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
,東籬菊也黃
。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
,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云正護幽人塹
,似雪才分野老家
。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
相如病渴今全校
,不羨生臺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
,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
。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
龜背起紋輕炙處
,云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
,舊客過從別有之
。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
,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
,照出菲菲滿碗花
。
大云寺茶詩
【唐】呂巖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
兔毛甌淺香云白
,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
,增添清氣入肌膚
。
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