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人劉禹錫以《陋室銘》聞名於世,其中有名句“山不在高
山僧後檐茶數叢
,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兩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盅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雖嘗未辨煎,桐君有錄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同為詠茶之詩
,劉禹錫之異于盧仝,乃在前者賦與茶更豐富的形而上意涵,一則為天地靈氣的結晶,二則為有德之士方能識得的極味。試看,一開頭的山僧即點出詩人寄居山林寺院,與僧人寢息相關的生活環(huán)境;這是一種哲學的生活,思考的生活,於是茶也成為哲學與思考的投射物。詩人續(xù)寫茶半卷而未舒,有如鷹喙
,僧人采摘之後,在陽光、水、雨聲與白云之中煎制新茶,這整個情境運用到眼耳口鼻等感官意象,直截喚起讀者對於美感(或者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反應,而在另一方面,又將鏡頭拉高拉遠,寫到崖嶺、炎帝與桐君劉禹錫是一個不得志的文人
,終其一生,我們可以說,如果他就是那滿懷等待的茶蕊,那麼他是帶著失望而死去了。他一生窮困,柴米可能都不太足夠了,茶作為一種休閑飲料,顯然并不能提供他口腹溫飽,而是扮演著精神食糧的角色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22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