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楊萬里與茶的故事:茶癡嗜茶如命
南宋著名的詩人楊萬里(1127年~1206年)是南宋與陸游同時期的一位著名的詩人,字廷秀,號誠齋,世稱誠齋先生
,8歲喪母
。父親楊芾精通易經(jīng)
,他常忍著饑寒購買書籍
,積十年
,得藏書數(shù)千卷
。他指著藏書對楊萬里說:“是圣賢之心具焉
,汝盍懋之
!”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小讀書非常勤奮
,廣師博學(xué)
,鍥而不舍。紹興二十 四年(公元1154年)春
,楊萬里進士及第
,時年二十七歲。楊萬里在朝中做了幾十年的官
,官至尚書
、右司郎中、左司郎中
。做了高官
,仍保持儉樸的家風(fēng)。他生性耿直
,遇事敢言
,因而雖然學(xué)問出眾,文采超人
,做的官卻都是有職無權(quán)
,無法施展抱負(fù)。年未70
,便告老還鄉(xiāng)
。回家后
,他布衣赤腳耕耘田野
,住的房屋也是破爛不堪,三世不加增飾
。楊萬里自始至終以清廉持身
,前來看望他的人,見他破屋漏房
,不能防御風(fēng)雨,無不深為感動
。史良叔當(dāng)時任廬陵郡守
,特來拜訪楊萬里,走進門見廳堂如此陳設(shè)
,“蓋知謀國而不知營家
,知恤民而不知愛身,其天性然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zhàn)
,為官清正廉潔,后遭弄權(quán)之人排斥
,憂悶而死
。他才學(xué)淵博,他的詩與陸游
、范成大
、尤袤齊名,稱“南宋四大家”
,留有《誠齋集》
。他一生作詩兩萬多首,而傳世者僅一部分
。
楊萬里留下的詩文中有很多是關(guān)于茶的
,他一生嗜茶,有時竟然達到不顧自己身體的程度
。他有一首《武陵源》的詞
,其中有:“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
。瘦骨如柴痛又酸
,兒信問平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驗椴栊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飲茶過量對身體并不好,但楊萬里為了飲茶
,不顧使身體受寒以至獲病
,這一點他在這首詞的序中已然承認(rèn):“老夫茗飲小過,遂得氣疾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送猓炔枞缑男愿裨谄洹恫凰吩娭性僖淮潍@得體現(xiàn):“夜永無眠非為茶
,無風(fēng)燈影自橫斜
。”由于嗜茶
,“茗飲小過”
、“頻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
,但他仍不愿與茶一刀兩斷
,他在另一首詩中說:“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猶堪坐秋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彪m病不絕
,只是少喝點罷了。此外
,楊萬里由于夜里也好飲茶
,故常常引起失眠,但他決不責(zé)怪飲茶
。他在《三月三日雨
,作遣悶十絕句》中說:“遲日何緣似個長,睡鄉(xiāng)未苦怯茶枹
。春風(fēng)解惱詩人鼻
,非菜非花只是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睏钊f里嗜茶如命可見一斑
。但其嗜茶如命絕非是口腹之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
。
楊萬里還取飲茶作為他的讀書之法
,他在《誠齋集·習(xí)齋論語講義序》中說:“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
,而曰我讀書者
,否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秶L(fēng)》詩曰:‘方便謂荼苦
,其甘如薺’,吾取以為讀書之法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艜r“荼”即為茶。楊萬里認(rèn)為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但讀書后的獲益卻如同茶一樣甘甜
,這與飲茶是一樣的道理。
楊萬里嗜茶如命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為人處世之正道
。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記載說,楊萬里從常州知府調(diào)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時
,將萬緡積錢棄于常州官庫
,兩袖清風(fēng)而去。在廣東任官時
,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錢代貧戶納稅。其子楊伯儒也以清廉著稱,在廣東任官時
,病入膏肓
,臨終之際,卻連入殮的衣衾也沒有
。
楊萬里一生
,為官清正廉潔,他歸隱回鄉(xiāng)后
,兩袖清風(fēng)
,詩人徐璣稱贊他“清得門如水,貧唯帶(皇帝所賜的玉帶)有金”
。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
,只能擋擋絲風(fēng)片雨。這也說明他品茶
、愛茶
,也欣賞茶的清澈澄明的品性,而作為人之道
。此外
,他還以茶之清明,贊譽朋友的氣質(zhì)豐骨:“故人氣味茶樣清
,故人豐骨茶樣明
。”這是楊萬里《謝木韞之舍人賜茶》中的詩句
,他將茶的清雅
、明澈,來稱道知心朋友的氣質(zhì)
、豐骨
,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而即以其詩還頌其人
,足見楊萬里品茶更是從精神層面體味茶的味外之味。
說茶文言文茶經(jīng)
1. 《說茶》一文中,茶文化有哪些 明末清初山陰史學(xué)家張岱
,對茶甚有研究
,他在《茶史序》一文中寫了他對品茶的切身體會,同時他又是精于茶藝的行家
,曾幫助茶農(nóng)創(chuàng)制了受人歡迎的“蘭香茶”
,當(dāng)時民間有“茶飲蘭香”之傳,是日鑄茶中的精品
。
古人對平水珠茶的評價一直很高
。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浙東以越州上。”宋代吳處厚的《青箱雜記》說:“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
。日鑄茶芽纖白而長
,味甘軟而永,多啜宜人
,無停滯酸噎之患
。”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說:“兩浙之品
,日鑄第一
。”宋高似孫在《剡錄》中也說:“會稽茶以日鑄名天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舊時紹興的茶館,可稱是綜合性的民間文化場所
,聽說書
、聽蓮花落,情趣盡在品茗之中
,那情味
,那濃郁的古越風(fēng)采,使它成為紹興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唐代茶圣陸羽
,以畢生精力撰寫了《茶經(jīng)》,這是一部全面論述茶的性狀
、功用
、品質(zhì)、產(chǎn)地
、水質(zhì)
、采制、烹飲
、茶具的“茶事大全”
,全書三卷十章,文筆精簡
,僅7000余字
,曾三易其稿,于唐大歷八年完成
。在三卷《茶經(jīng)》中
,說述到平水珠茶的有多處,且贊譽有加
。
古今茶人浙江多
,浙江茶人數(shù)紹興
。著名的園林專家、上海同濟大學(xué)教授陳從周祖籍紹興
,他也是愛茶崇茶
,在長期從事茶事的經(jīng)歷中
,他深深感受到茶文化是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他在《說茶》一文中說:“飲茶,中國人稱之為品茶
,重在品字
,這是真正的東方文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苯B興茶文化源遠(yuǎn)流長
,它是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模仿愛蓮說寫一篇關(guān)于愛茶說的文言文 亦瀹茶而非煎茶
。
余少好攻雜藝
,而性尤嗜茶,每閱《茶經(jīng)》
,未嘗不三復(fù)求之
,久之若有所悟。時正伺先君于維揚
,因精茶所集也
,乃購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
,為得茶之正味
,后人之瀹茗,何異帶皮食哀家梨者乎
。
閑居多暇
,撰為一編,用貽同嗜
。 一擇器 器之要者
,以銚居首,然最難得佳者
。
古人用石銚
,今不可得,且亦不適用
。蓋銚以薄為貴
,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不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今人用銅銚
,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
,所以全其味也
,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禁火
;而砂銚尚焉
。
今粵東白泥銚,小口甕腹極佳
。蓋口不宜寬
,恐泄茶味,北方砂銚
,病正坐此
,故以白泥銚為茶之上佐。
凡用新銚
,以飯汁煮一二次
,以去土氣,愈久愈佳
。次則風(fēng)爐
,京師之石灰木小爐,三角
,如畫上者
,最佳。
然不可過巨
,以燒炭足以供一銚之用者為合宜
。次則茗盞,以質(zhì)厚為良
,厚則難冷
,今江西有仿郎窯及青田窯者佳。
次茶匙
,用以量水
,瓷者不經(jīng)久,以椰瓢為之
,竹與銅皆不宜
。次水罌,約受水二三升者
,貯永置爐旁
,備酌取,宜有蓋
。
次風(fēng)扇
,以蒲葵為佳
,或羽扇,取其多風(fēng)
。
3. 茶經(jīng)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jīng)全文陸羽(733--804)
,唐復(fù)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
,字鴻漸
,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
。自幼好學(xué)
,性淡泊,閉門著書
,不愿為官。安史之亂后
,盡心于茶的研究
。撰成《茶經(jīng)》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yè)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后人為了紀(jì)念陸羽在茶業(yè)上的功績
,祀他為“茶圣”。
《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分上
、中、下三卷
,包括茶的本源
、制茶器具、茶的采制
、煮茶方法
、歷代茶事、茶葉產(chǎn)地等十章
,內(nèi)容豐富
、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
,輯錄了自上古
神農(nóng)氏到唐代中葉數(shù)千年間有關(guān)茶事的記錄
,系統(tǒng)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fā)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
一之源
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一尺
、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
;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
,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
,葉如梔子
,花如白薔薇,實如[木并]櫚
,蒂如丁香
,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
,出廣州
,似茶,至苦澀
。[木并]櫚
,蒲葵之屬,其子似茶
。胡桃與茶
,根皆下孕,兆至瓦礫
,苗木上抽
。]
其字,或從草
,或從木
,或草木并。[原注:從草
,當(dāng)作“茶”
,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
,當(dāng)作“[木茶]
,其字出《本草》。草木并
,作“荼”
,其字出《爾雅》。]其名
,一曰茶
,二曰[木賈],三曰[上艸下設(shè)]
,四曰茗
,五曰[下艸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賈]
,苦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睏顖?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艸下設(shè)]。郭弘農(nóng)云:“早取為荼
,晚取為茗
,或曰[上艸下舛]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盷
其地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dāng)從石為礫]
,下者生黃土
。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
。法如種瓜
,三歲可采。野者上
,園者次
。陽崖陰林,紫者上
,綠者次;筍者上
,芽者次
;葉卷上,葉舒次
。陰山坡谷者
,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
,結(jié)瘕疾
。
茶之為用,味至寒
,為飲最宜
。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
、凝悶
、腦疼、目澀
、四肢煩
、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
,與醍醐
、甘露抗衡也
。采不時,造不精
,雜以卉莽
,飲之成疾。茶為累也
,亦猶人參
。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
,新羅
,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
、易州
、幽州、檀州者
,為藥無效
,況非此者!設(shè)服薺[上艸下尼]使六疾不[冫廖]
。知人參為累
,則茶累盡矣。
注釋:
1.伐而掇之:伐
,砍下枝條
。《詩經(jīng).周南》:伐其條枚
。掇
,拾揀。
2.[木并]櫚:棕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墩f文》:“[木并]櫚,棕也”
。[木并]讀音bing
。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
,在地下滋生發(fā)育
。兆,裂開
,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fù)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
。早佚
。
5.[木賈]:讀音jia。
6.[上艸下設(shè)]讀音she
,本為香草名
。《玉篇》:“[上艸下設(shè)]
,香草也”
。
7.[上艸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zhí)戟:即楊雄
。西漢人
。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nóng):即郭璞
。晉時人
。注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
10.藝而不實
,藝,同“藝”
,指種植技術(shù)
。
11.葉卷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zhì)量好
,舒展平直者質(zhì)量差
。
12.性凝滯,結(jié)瘕疾:凝滯
,凝結(jié)不散。瘕
,腹中腫塊
。《正字通》:“腹中腫塊
,堅者曰癥
,有物形曰瘕”。
13.醍醐
、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味甘美
。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
14.卉莽:野草
。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
,長子
、潞城一帶。
16.百濟
、新羅:唐時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
,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
,即今朝鮮。
18.澤州
、易州
、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
。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
、河北易縣、北京市區(qū)北
,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
19.薺[上艸下尼]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上艸下尼]
,讀音ni
。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
、陽
、風(fēng)、雨
、晦
、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
,痊愈
。
4. 幫忙尋幾段與茶有關(guān)的古文或古詩 止為荼荈據(jù),吹噓對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秼膳姟?-- 左思
下面的題目自己去找內(nèi)容
(一)札、傳
1
、劉琨《與兄子演書》
2
、《陸羽傳》
3
、陸羽《陸文學(xué)自傳》
4、蘇軾《葉嘉傳》
(二)記
1
、《顧渚山記》
2
、歐陽修《大明水記》
3、歐陽修《浮槎山水記》
4
、唐庚《斗茶記(1)》
5
、楊維禎《煮茶夢記》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記》
7
、張潮《中泠泉記》
(三)序
、跋
1、呂溫《三月三日茶宴序》
2
、皮日休《茶經(jīng)》序(1)
3
、歐陽修《龍茶錄》后序
4、蔡襄 進《茶錄》序
5
、陳師道《茶經(jīng)》序(2)
6
、黃 儒《品茶要錄》序
7、李維貞《茶經(jīng)》序(3)
8
、魯 彭《茶經(jīng)》序(4)
9
、陳文燭《茶經(jīng)》序(5)
10、徐同氣 《茶經(jīng)》序(6)
11
、曾元邁《茶經(jīng)》序(7)
12
、常 樂《茶經(jīng)》序(8)
13、歐陽修《陸文學(xué)傳跋尾》
(四)賦
1
、杜育《舛賦》
2
、顧況《茶賦》(1)
3、吳淑《茶賦》(2)
4
、梅堯臣《南有嘉茗賦》
5
、黃庭堅《煎茶賦》
(五)頌、銘
、檄
1
、周履靖《茶得頌》
2、李贄《茶夾銘》
3
、張岱《瓷壺銘》
4、張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壺銘》
5
、張岱《斗茶檄》
(六)表
、啟
1、韓 《為田神玉謝茶表》
2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賜新茶第二表》
3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4、丁謂《進新茶表》
5、王安石《謝賜銀盒
、茶
、藥表》
6、楊萬里《謝傅尚書惠茶啟》
7
、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
、張岱《閔
老子茶》
2、張岱《蘭雪茶》
3
、范煙橋《茶煙歇》
4
、魯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
、梁實秋《喝茶》 (2)
7
、林語堂《談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
、冰心《茶的故鄉(xiāng)和我故鄉(xiāng)的茉莉花茶》
10
、楊絳《將飲茶》
11、楊絳《孟婆茶》
12
、徐映璞《清平茶話》
13
、王曾祺《尋常茶話》
14、黃裳《茶館》(2)
15
、陳從周《“香”思》
16
、鄒荻帆《我和茶神》
17、賈平凹《品茶》(2)
18
、何為 《佳茗似佳人》
19
、蘇烈 《茶香》(2)
20、楊羽儀 《水鄉(xiāng)茶居》
21
、王景山 《茶館與情味》
22
、江藝平 《茶緣》(2)
23、陳學(xué)昭 《夜雨沉思》
24
、陳學(xué)昭 《龍井隨想》
(八)小 說
馮夢龍《趙伯升茶肆遇仁宗》
2
、蘭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說技》
3、蘭陵笑笑生《吳月娘掃雪烹茶》
4
、李漁《生二女連吃四家茶》
5
、吳敬梓《馬二先生游湖訪茶店》
6、曹雪芹《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7
、李汝珍《小才女亭內(nèi)品茶》
8
、劉鶚《三人品茗促膝談心》
9、李綠園《盛希僑地藏庵品茶》
10
、曾樸《清茶話舊侯夫人名噪賽工場》
11
、李慶辰《醉茶志怪》
12
、李 《死水微瀾》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館里》
14
、陳學(xué)昭《春茶》(2)
15
、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壺里乾坤》
17
、穎明《茶圣陸羽(2)》
18
、章士嚴(yán)《茶與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5. 關(guān)于茶的一個古文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
口云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 開緘宛見諫議面
,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
, 蟄蟲驚動春風(fēng)起
。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
仁風(fēng)暗結(jié)珠琲瓃
,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 至精至好且不奢
。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 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
,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fēng)吹不斷
, 白花浮光凝碗面
。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
三碗搜枯腸
,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 平生不平事
,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靈
。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
, 乘此清風(fēng)欲歸去
。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fēng)雨
。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 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 到頭還得蘇息否
? 盧仝,自號玉川子
。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jīng)》齊名的玉川茶歌
。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著力之處
,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
。第四段忽然轉(zhuǎn)入為蒼生請命,轉(zhuǎn)得干凈利落
,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
頭兩句:送茶軍將的扣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
。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
,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讀過信
,親手打開包封
,并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
、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
;開緘、手閱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
。
字里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 第二段寫茶的采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
。
頭兩句說采茶人的辛苦
。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
,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樹而開花
。
接著說帝王的“仁德”之風(fēng),使茶樹先萌珠芽
,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
。以上四句
,著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
,說象這樣精工焙制
、嚴(yán)密封裹的珍品,本應(yīng)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
,現(xiàn)在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
。在最后那個感嘆句里,既有微諷
,也有自嘲
。
以上兩段,全用樸素的鋪敘
,給人以親切之感
。詩中雖然出現(xiàn)了天子、仁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