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生長在山野之中,察山川之靈氣,得天地之精華,具有獨特的察性,被人們視為“草木之靈者”而備受鐘愛。身為灌木,默默生長在山野丘陵,寒冬不凋,四季常青,無論是艷陽高照,還是云遮霧罩,綠色的葉片總閃耀著光亮。它既不似蒼松迎風(fēng)而掀怒濤,也不像翠竹臨空搖曳而引人注目,天然地富有謙謙君子之風(fēng),為裝點錦繡河山,為造福人類而默默奉獻。
客觀的自然條件決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使人提神醒腦而不過度興奮以至迷惘、狂躁。早在庸代,裴墳在《茶述》中就指出茶葉:“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表f應(yīng)物在《喜園中茶生)詩中也說:“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心靈味,本自出山原?!背鲎陨皆牟枞~,天然具備精清、浩潔、雅靜的品性,微寒、味醉的特性,與一般烈性飲料大不相同,飲后會使人更為寧靜、冷靜、閑靜。因為它對人類文明進程所發(fā)揮的作用,曾被譽為“智慧的靜穆”。飲茶的這種效應(yīng),也體現(xiàn)在茶藝操作的過程中,使得茶藝也具有同樣的功能。這一現(xiàn)象自然會引起儒家的注意和重視,因為與其學(xué)說思想有共通之處。
濡家是由春秋時期的孔子所創(chuàng)立,經(jīng)過戰(zhàn)國時期孟子、茍子等人的豐富和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析學(xué)思想體系,至西漢武帝時期,罷RLl百家,獨尊儒術(shù),給儒家確立了正統(tǒng)地位,兩千多年來成為中困的正統(tǒng)哲學(xué)思想,也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人生觀的核心,對他們?nèi)烁窭硐氲男纬僧a(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卞业娜松^是積極的,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他們的人生信條和奮斗目標(biāo)。孺家積極人世的思想使得古代文人非常關(guān)注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高度重視人們道德教化和人格理想的建設(shè)。儒家認為人格、道德的建立要從自身做起,然后推己及人去影響社會、改良社會。即先要修身、齊家完善自己,然后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目標(biāo)。因此也使儒家具有較強烈的功利思想,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要賦予倫理道德的理想色彩。當(dāng)他們介人茶事活動中,很快就發(fā)現(xiàn)茶的特性與儒家學(xué)說的主要梢神是很接近的,是儒家思想在人們?nèi)粘I钪械囊粋€理想載體。他們不但自己陶醉于茶事之樂,而且還要使之發(fā)揚光大,推向社會,讓更多的人從中得到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受到儒家教化的熏陶。
儒家是農(nóng)耕社會的產(chǎn)物,相對于游牧社會而言,農(nóng)耕社會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是屬于靜態(tài)的,農(nóng)耕文明是一種靜態(tài)的文明,因而儒家哲學(xué)的特點之一就是靜。《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闭x曰:“言人初生,未有情欲,是其靜察于自然,是天性也?!彼匀寮艺J為靜是人的天性。因此儒家以靜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禮記·大學(xué)》一開篇就強調(diào)指出:‘’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禮記·儒行》也說:“儒有澡身而浴德……靜而正之?!笔柙?“靜退自居,而尋常守正。”《淪語·雍也》又說:“仁者靜?!弊⒃?
“無欲故靜?!笔柙?“一仁者本無貪欲,故靜?!笨梢娙寮液軓娬{(diào)靜的作川。孺家不但以靜作為修身養(yǎng)性、澡身浴德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方法,還以虛靜之態(tài)作為人與自然萬物溝通的智慧渠道。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審美觀曾主張“閑和、嚴靜、趣遠”的高逸境界。這里的“靜”與“和”結(jié)合在一起,是典型的儒家之“靜”。北宋理學(xué)家程頗在《秋日偶成》詩中也寫道:
閑來無事不從容,
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風(fēng)云變態(tài)中。
富貴不淫貧戲樂,
男兒到此是豪雄。
以靜觀之態(tài)與四時萬物(包括眾人)溝通.是典型的孺家觀察事物的態(tài)度和方法。因此宋徽宗就發(fā)現(xiàn)茶葉具有這個難得的特性,他在《大觀茶論》中指出“茶之為物”其品性和功效之一就是“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即沖淡閑潔的茶性和高雅的神韻會將人們最終導(dǎo)人“靜”的境界。孺家的藝術(shù)觀也就由此而導(dǎo)人茶道精神中去。
茶葉的平和、沖淡、閑潔的特性很早就被儒家文人們所注意,并將之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lián)系起來。如北宋文人晃補之在《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古塔寺烹茶》詩中就說:“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jié)?!北扔魈K軾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氣節(jié),如同珍貴的名茶,即使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
中和是儒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思想。孺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禮記·中庸》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馑际切牟粸楦鞣N感情所沖動而偏激,處于自然狀態(tài),就是中。感情發(fā)泄出來時又能不偏不倚,有理有節(jié),就是和。這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共同規(guī)律,
能達到這種狀態(tài),自然會天地有序,萬物欣欣向榮。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朱熹《中庸章句》注釋:“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薄昂汀币簿褪侵覆煌挛锘?qū)α⑹挛锏暮椭C統(tǒng)一。它涉及世間萬物,也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包括人際關(guān)系的協(xié)調(diào),因此“和”也就成為儒家禮儀中的最高原則,故《論語·學(xué)而》強調(diào):“禮之用,和為貴?!薄抖Y記·儒行》也指出:“禮之以和為貴?!笔杩?“濡者用之,則貴賤有禮而無間隔,故云‘以和為貴’也?!?/p>
《周禮·輻人》說:“和則安?!薄敦SL記·樂記》則說:“和,故百物不失?!薄昂?,故百物皆化?!薄吨芤住ふf卦》:“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笔枞铡笆ト擞弥弦院蛥f(xié)順成圣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斷人倫之正義。”可見,“和”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極為突出,它擴展到社會文化范疇,其內(nèi)涵非常豐富,包括了中和、和諧、寬和、和勉、和合、和光、和衷、和平、和易、和樂、和緩、和謹、和煦、和霧、和售、和羹、和戎、交和、和勝、和成等諸多概念。這些思想意識在儒家文人的腦海中是根深蒂固的,當(dāng)他們在沏泡其性中和的茶葉時,會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共鳴,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茶藝操作中體現(xiàn)出來,自然就會反映到茶道精神的觀念中去。
儒家不但將“和”的思想貫徹在道德境界中,而且也貫徹到藝術(shù)境界之中,并且兩者是統(tǒng)一的。但儒家總是將道德擺在第一位。他們首先要求自己保持高潔的情操,然后在茶事活動中刁‘能體現(xiàn)出高逸的中和美學(xué)境界。因此無論是煮茶過程、茶具的使用,還是品飲過程、茶事禮儀的動作要領(lǐng),都要不失儒家端莊典雅的中和風(fēng)韻。儒家也就將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陶冶心性的方式,體驗天理的途徑③。正如有學(xué)者指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意味著宇宙萬事萬物的有機統(tǒng)一與和諧,并因此產(chǎn)生實現(xiàn)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諧之美?!耙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nèi)核、涵蓋中國茶道文化精神的字眼了?!?/p>
山上可證,“和”確實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國茶道的靈魂。
雅是在“靜”“和”基礎(chǔ)上形成的一種氣質(zhì),或者說所體現(xiàn)的一種神韻。它也是中國茶藝及茶道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
江西姿源茶藝的(文士茶),講究的就是“三清”“三雅”?!叭濉笔侵笢?、氣清、心清?!叭拧笔侵妇逞?、器雅、人雅,也就是品茗的環(huán)境要幽雅,泡茶的器具要高雅,品茗的人士要儒雅。⑤福建安溪“功夫茶”所追求的精神理念是“純、雅、禮、和”,其“雅”的具體內(nèi)涵為:“茶藝之韻:雅。沏茶之細致,動作之優(yōu)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神韻?!雹薷鞯氐牟杷囇菔疽泊蠖囿w現(xiàn)這一特點,如湖南醫(yī)科大學(xué)茶藝隊所編創(chuàng)表演的《清明雅韻》茶藝,表現(xiàn)的是一群明清時期的大家閨秀在一邊彈琴吹簫一邊品飲香茗,非常文靜典雅。用“雅韻”作為標(biāo)題,可見編創(chuàng)者也是認為中國茶藝的神韻就是“雅”。
顯然,茶之“雅”與儒家學(xué)說所講究的“雅”有共通之處,因而儒家將茗飲稱為“雅尚”。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就說過:處于太平盛世的“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雅是濡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儒家的許多著作經(jīng)常喜歡取名為雅,《詩經(jīng)》有大雅、小雅,經(jīng)書有《爾雅》《廣雅》《爾雅》:“雅,正也?!毖诺谋疽獍ㄕ_、高尚、文明、美好、規(guī)范等內(nèi)涵,與雅組合在一起的詞語全都是褒義詞,如:高雅、儒雅、典雅、文雅、風(fēng)雅、幽雅、優(yōu)雅、閑雅、清雅、淡雅、素雅、秀雅、古雅以及雅觀、雅馴、雅量、雅致、雅潔、雅尚、雅鑒、雅囑、雅志、雅言、雅趣、雅正、雅號、雅人、雅士、雅意、雅座等。雅的對立面就是“俗”。與‘’俗”組合的詞語多半是貶義詞,如俗氣、俗套、俗子、俗人、庸俗、粗俗、惡俗、陋俗、鄙俗、俗不可耐等。
孺家最忌俗,“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認為俗人是不大懂得品茶,不會欣賞茶的芬芳?!盾髯印穼Α八兹恕钡亩x是:“不學(xué)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奔床粚W(xué)無術(shù)、不講正義、唯利是圖者就是俗人。即使是讀過書有文化的儒者,如果品格低下,心術(shù)不正,胸?zé)o大志,(荀子》也稱之為“俗儒”。一沽“俗”字,就不能成為茶人。明代屠隆(考梁余事》卷三“茶箋”曾說:“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灌篙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在儒家看來,俗人不懂品飲之道,只有脫俗的雅士才能成為茶人?;蛘叻催^來說,品茗實踐(茶藝)可以使人脫俗、文雅、高尚,因而儒家就特別重視飲茶之道。這是因為濡家不僅是將“雅”作為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目標(biāo),而且更重視將“雅”普及于社會群體,以提高大眾的道德修養(yǎng),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品茗之迸。最典型的就是唐末劉貞亮《茶十德》中所指出的:“以茶利禮仁,以茶可雅志(心),以茶可行道?!辟嚬W先生對劉貞亮的“雅志”說給予很高評價:“‘以茶可雅志(心)”’乃古今絕妙之提法,非通儒無以出此命題,非高道無以出此概念?!拧c‘志’一聯(lián)結(jié),生發(fā)出許多極有意義的思想,這無疑首先是因為它與濡家的人格思想發(fā)生了最為直接的聯(lián)系?!雹?/p>
“志”在孺家經(jīng)典中是指人格精神趨向于一個較恒定的、具有真正價位的目標(biāo)。同時,“志”又是“道”的體現(xiàn),是心之本體。所以孔子提侶“志于道”?!傲⒅尽本褪且馕吨爸琳\一心,以道自任”。的孟子認為不動心就是“持其志”,“不動心有道”?!爸尽弊鳛槿说馈⑿岳淼呢撦d者,既是個體與群體親合的心靈紐帶,又是保持個體相對獨立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柱石。而從個體的人來看,“志”又與人的后天修養(yǎng)密切相關(guān),因而就有一個“養(yǎng)志”的問題??鬃犹岢觥[居以求其志”,孟子稱贊過曾子善養(yǎng)志,至宋二程開始形成“養(yǎng)志說”,認為天理本存于心,所以主張養(yǎng)。人而無志,則類于禽獸,故需大力培育、養(yǎng)護。儒家的養(yǎng)是指自律的意志的鍛煉,著重以至誠之道養(yǎng)其志,使人的品格更加高雅、圣潔,即通過“熏陶德化”來建立儒家的理想品格。在長期的品茗過程中,儒家自然會發(fā)現(xiàn)品茗實踐和茶道精神的形成正是“雅志(心)”的一種理想途徑,以茶之雅來培育人志之雅,使茶性與人性相契合,使茶道與人道相交融。于是由茶性之雅到茶藝之雅,再到茶道之雅,最后造就茶人之雅,這是孺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一大貢獻。第二節(jié)中國茶道與道家思想
道家與茶的關(guān)系歷史久遠,至少可迫溯至漢代。《茶經(jīng)·七之事》中開列歷代茶人名錄時,指出:“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又引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針,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闭f明漢代的一些道士們經(jīng)常服用茶葉以達到修煉成仙的目的,因為他們早就發(fā)現(xiàn)茶有“輕身換骨”的功效。(茶經(jīng)》又引《神異記》:“余姚人虞洪,如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爆布山,曰:‘子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四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LVP犧之余,乞相遺也?!蛄⒌祆?,后常令家人人山,獲大茗焉?!睂⒋蟛铇涞陌l(fā)現(xiàn)歸功于道士的指引,也表明道家與茶的關(guān)系歷史久遠。道教強化了“道”的超越性和絕對性,變成無限力量,與茶關(guān)系也非常密切,在修煉中飲茶以圖“輕身換骨”,在道教的壇蘸中就有一道“獻茶”的程式。
道家不但在茶葉的藥用和飲用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中的“靜”“和”“清”等觀念,對中國茶道精神的形成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對于道家來說,“靜”更是其重要哲學(xué)范疇。與儒家一樣,道家也把“靜”看成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zhì)特征。靜虛則明,明則通?!盁o欲故靜”,人如無欲,則心虛自明,所以道家
講究去雜欲而得內(nèi)在之精微。如(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日復(fù)命?!?莊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老莊認為致虛、守靜達到極點,即可觀察到世間萬物成長之后各自復(fù)歸其根底。復(fù)歸其根底則曰靜,靜即生命之復(fù)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人虛靜的狀態(tài),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像明鏡一樣反映世間萬物的真實面目。
《莊子·天道》又說:“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謂之天樂。”如果人們能夠以虛靜空靈的心態(tài)去溝通天地萬物,就可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地,也就是“天樂”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別重視“人靜”,將“人靜”視為一種功夫,也是一種修養(yǎng),只有素樸虛心,靜養(yǎng)人生,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賜予,達到“無我”境界。老子(道德經(jīng))中經(jīng)常提到“靜”,如:
孰能濁以靜之徐生?(第十五章)—誰能夠以靜制動,讓濁流徐徐漸清?
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沉靜克服浮賺。
不欲以靜,天下自歸正。(第三十七章)—寡欲則心靜,天下自安定。 靜勝操,寒勝熱。(第四十五章)—靜能克服躁,寒可降溫。
圣人曰:我好靜,而民自正。(第五十七章)—圣人說,我好靜,則民風(fēng)自正。
化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第六十一章)—善居其源者,常以靜勝猛,而柔靜之道則在于謙下。
《莊子》中也經(jīng)常強調(diào)“靜”的作用,提出“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意思是:心靈靜止下來,就能成為玄圣;自然感動,就是天下圣主;無所作為而順應(yīng)自然,便是天下之至尊,就是樸素,就是人生之最高境界。又如: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行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在宵))—不外聽,不外視,抱守精神,處于清靜,形體自然康健。一定要寧寂、清靜,不要勞累你的身體,不要耗費你的精神,這樣就可以長生。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天道》)—靜時和陰氣同隱寂,動時和陽氣同波流。
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天道》)—動時如天運轉(zhuǎn),靜時如地寂然,一心安定而天地正位。 必齊以靜心。(《達生》)—必定齋戒來靜養(yǎng)心靈。
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擾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天道》)—水面靜止時可以清楚照見須眉,水的平面也合乎測
量標(biāo)準,可以讓大工匠取法。水面靜止時,還會顯得明亮,何況是人的粉神呢!圣人的心是清靜的,可以作為天地的明鑒,萬物的明鏡。
由此可見,“靜”確實是道家的一個重要概念。道家在養(yǎng)生修煉過程中已經(jīng)非常熟悉茶葉的藥用性能,當(dāng)然也會發(fā)現(xiàn)茶葉的自然屬性中的“靜”,與他們學(xué)說中的“虛靜”是相通的。他們自然也會將道家的思想追求自覺和不自覺地融人到茶事活動中去,也會為茶人們所吸收而成為中國茶道精神的豐富營養(yǎng)?!叭藗円坏┌l(fā)現(xiàn)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靜、清、虛、淡的一面時,也就決定了茶的自然本性與人文精神的結(jié)合,成為一種實然形態(tài)。也就是說,決定了一種文化—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的出現(xiàn)?!?。
所以,道家思想對中國品茗藝術(shù)境界的影響尤為深刻?!安枞诵枰恼沁@種虛靜醉和的境界,因為藝術(shù)的鑒賞不能雜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極其自然而真摯。因而必須先行‘人靜’,潔凈身心,純而不雜,如此才能與天地萬物‘合一’,亦即暢達對象之中,不僅‘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達到形神相融的情態(tài)。”公
由此可見,中國茶道精神中的“靜”的形成,與道家學(xué)說中“靜”的觀念,關(guān)系極為密切。
“和”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就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的“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宇宙之源,人類之本,由它衍生萬物。萬物都具有陰陽兩個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特性,發(fā)展變化后達到和諧穩(wěn)定的狀態(tài)。道家認為人與自然界萬物都是陰陽兩氣相和而生,本為一體,其性必然親和,故“圣人法天順地,不拘于俗,不誘于人,故貴在守和”。在第五十五章又說:“知和曰常,知常日明。”意思是均和為天地之常道,能知常道,就是明悟。第五十六章提到:“和其光,同其塵。”意思是韜光蓄勢,明而不耀;安身塵世,潔而不傲。老子思想中的“和”,不僅體現(xiàn)了自然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充氣以為和”),也是為人處世與修身養(yǎng)性的原則(“和其光”)。也就是說,“和”既為自然之常道,也應(yīng)為人生之常道。因此,知“和”就是要求同于常道(“知和曰?!?,而求同于“道”者,才能真正明悟人生的意義(“知常曰明”)。
可見,“和”確實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范疇。與儒家相比,儒家的“和”更注重人際關(guān)系的和睦、和諧與和美。道家則更強調(diào)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強調(diào)要“法天順
地”,將自己融人大自然中去,追求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道家的“和”是與“靜”連在一起,(莊子·繕性》在描摹遠古社會的情景時說:“當(dāng)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驚,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dāng)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痹凇肚f子·山木》中說:“一上一下,以和為最?!边@里的“和”是指以順應(yīng)自然為原則,與天地協(xié)和。
所以道家在發(fā)現(xiàn)茶葉的藥用價值的同時,也注意到茶葉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導(dǎo)和”的功能,遂將它作為迫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載體和一種易于常人操作掌握的手段,于是道家之道也就與品茶之道非常和諧地融在一起。同時,道家的“和”與儒家的“和”也因為有共通之處而產(chǎn)生互補作用,在儒生的腦海中產(chǎn)生共鳴,而為其吸收消化,故道家的“和”也就融人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疇之中,共同豐富了中國茶道核心的思想內(nèi)涵。
此外,“清”也是道家的一個重要概念,老莊著作中也常提到“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老子)第三十九章)—天為一體,有序乃清。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老子》三十九章)天不清將傾裂,地?zé)o以寧將崩壞。
清靜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清靜無妄,天下歸正。
《莊子》中也承繼《老子)的“清”:
天無為以之清,地?zé)o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至樂))—蒼天無為卻自然清虛明激,大地?zé)o為卻自然濁重寧寂,天地皆無為,萬物就自然變化生長。
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田子方》)—順應(yīng)外物而能保有真性,心境清寂而能包容外物。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刻意))—水本性,不含雜質(zhì)就會清激,不去攪動就會平靜,但是閉塞而不流動,也不會清激;這是自然所賦予的現(xiàn)象。
“清”有清寂、清靜、清凈、清虛、清明、清純、清澈、清醇、清淡、清高、清寒、清朗、清麗、清廉、清涼、清亮、清冽、清爽、清心、清新、清雅、清逸、清瑩、清幽、清湛、清真諸義,道家經(jīng)常將“清”與“靜”連在一起,如“清靜為天下正”“必靜必清”等,用以表達經(jīng)過修行得道后的一種清虛明澈的精神狀態(tài)。它與茶人所追求的品茗意境有共通之處,如唐代皎然茶詩的“再飲清我神”,裴墳的《茶述》序指出茶的特性是“其性精清”。崇信道教的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強調(diào)茶的功效是“致清導(dǎo)和”,并把飲茶習(xí)俗稱為“清尚”。同樣崇信道教的朱權(quán)在《茶譜》的序中也是非??粗剡@個“清”字的:“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nèi)煉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修養(yǎng)之道矣,其惟清哉?!币话愕牟鑼W(xué)家也很重視這一特點,如明代的徐}}(茗譚)指出:“茶事極清?!秉S龍德《茶說》認為:“品茗最為清事?!辈虖?fù)一(茶事詠)也說:“茶神清如竹。”
因此當(dāng)代的品茗藝術(shù)都強調(diào)“清”的特性,除了要求水清、茶清、器清、境清之外,還要求人清、心清。如江西贅源(文士茶)就強調(diào)三清:湯色清、心境清、氣韻清。一些專家學(xué)
者在概括中國茶道精神時也常常提到“清”。如吳振鐸的“清、敬、怡、真”,周渝的“正、靜、清、圓”,程啟坤等“理、敬、清、融”等,這些都說明道家思想對品茗意境及茶道精神的確產(chǎn)生過深刻的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5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道的社會功能(二)社會
下一篇: 當(dāng)代的茶道精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