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民窯青花瓷器的鑒定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一、官民窯的關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國陶瓷王國中的主要品種之一。它不僅與玲瓏
、色釉
、粉彩一道并稱景德鎮(zhèn)“四大名瓷”
,而且還享有“國瓷”美譽
。明清時期官民窯皆大量生產(chǎn)
。 官窯生產(chǎn)不惜成本
,價值在于精
。而民窯則變化多,紋飾生動活潑
,以商品生產(chǎn)為目的
。產(chǎn)品粗細兼有,產(chǎn)量很大
。不僅滿足了國內(nèi)市場的需求
,而且還大批外銷。官窯是在民窯基礎上的提煉和升華
,其反過來又會影響和推動民窯的發(fā)展
。官民窯這種相輔相成且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時代風格又各具自身特點的狀況
。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時代風格為民窯斷代提供了依據(jù)
。 民窯通常按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用方法的進步和民間藝術觀念的漸變等客觀因素自然地變化和過渡
,這是民窯普遍存在的承襲性特點
。歷史文獻中關于民窯的可靠記載幾乎為空白,與官窯研究相比
,景德鎮(zhèn)民窯青花的研究還處在為解決斷代問題獲取資料的初始階段
。民窯青花面貌的多樣性,發(fā)展演變的復雜性決定了民窯斷代研究的難度
。 處于歷史最高水平的清康雍乾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chǎn)中
,康熙民窯可謂具有重要影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醭瘹v61(1662——1722)年
,經(jīng)濟業(yè)旺發(fā)達,對外貿(mào)易繁盛
,國力強大
。由于采取了減免賦稅,“官搭民燒”和廢除“匠籍”制等一系列舉措
,使民窯生產(chǎn)得以大力發(fā)展
。鑒于時代跨度較長,目前學術界一般將其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系元年至二十年(1662——1681年))
,中期是二十一至四十五年(1682——1706年),晚期為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年)
,作者今以康熙朝景德鎮(zhèn)民窯青花瓷器鑒定為題進行探討
,以期“拋磚引玉”。 二
、造型
、胎、釉和工藝 康熙民窯青花造型古樸
、端莊
,整體比例協(xié)調(diào),線條流暢
,充滿陽剛之美
。型制、規(guī)格眾多難以計數(shù)
。這恰映證了梁同書《古銅瓷器考》所云:“官窯器純
,民窯器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饕娪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方瓶、觀音瓶
、梅瓶
、筒瓶、棒槌瓶
、膽瓶
、玉壺春瓶、琵琶瓶
、花觚
、蓋罐、將軍罐
、粥罐
、高奘罐、蓮子罐
、盤
、六方盤
、八方盤、花口折沿盤
、攢盤
、碗、侈口碗
、收口碗
、墩式碗、笠式碗
、蓋碗
、高足杯、提梁壺
、缸
、花盆、筆筒
、洗
、硯、盒
、繡墩
、熏爐、缽式爐
、筒式爐
、洗式三足爐、鼎式爐和瓷板畫等
。其中
,以花觚、梅瓶
、筒瓶
、棒槌瓶、蓋缸
、將軍罐
、粥罐、盤
、碗
、提梁壺、軍持
、缸
、筆筒及缽式爐等最為多見。 花觚除沿襲崇禎、順治時筒式觚形制外
,還新創(chuàng)了上短下長二截
,大口外撇,長頸漸收
,鼓腹下斂
。足底外傾式觚,因其口頸外撇呈鳳尾狀
,又名“鳳尾尊”(其高度通常在45厘米左右)。對此《飲流齋說瓷》曾載:“口大腹小者謂之花觚
,明制者身段直下絕無波折
,康熙以后則腰際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菲看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短頸,豐肩至下漸斂于脛部外撇
。筒瓶別稱“象腿瓶”
,口沿外傾收頸,溜肩
,柱形往下慢收
。棒槌瓶在筒瓶后面因狀似中國江南農(nóng)家洗衣所用的棒槌,故名
。有方
、圓棒槌瓶之分,以后者居多
。蓋缸直口露胎
,豐肩鼓腹,底有施釉
、露胎二種
,蓋見饅頭形和蓋面下凹兩式。將軍罐直口
,短頸
、豐肩、鼓腹下收
,分無釉平底
、圈足二類,蓋頂飾寶珠鈕
。粥罐直口
、溜肩、圓腹、底微收
、平底
。蓋為圓形鈕或有孔,可加銅環(huán)飾
。肩部具對雙孔洞
,可穿裝金屬環(huán)以利提系。盤通常是唇邊
。碗侈口圓腹至下緩收
,釉底圈足。軍持喇叭口
、束頸
、球腹,流似乳頭狀
,一般系外銷產(chǎn)品
。提梁壺中以肩部飾面相清晰的四個鋪首用于提系者最為多見。缸普遍制作較精細
,常見直口
、里外兩邊有唇邊呈滾圓狀,鼓腹下收
,底部無釉一類
。筆筒見有直筒、撇口束腰
、竹節(jié)形等
。口徑大者可至34厘米曰“大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缽式爐與明末、順治朝器物基本一致
,均呈撇口
、鼓腹、下斂
、平底
、圈足狀。 胎土淘洗得很純凈
,胎體堅致縝密
,斷面似糯米糕,份量較重
。還流行用精細淘洗之漿泥制成的質(zhì)輕松軟瓷胎
,俗名“漿胎”。該胎體始于明代,通常用于細路瓷器
。早期胎體兼有明末遺風
,較之中晚期手感略重。釉汁享有“堅白釉”
,“粉白釉”
、“亮白釉”的美稱。表面光潤具緊披光亮感
,一般見有桔皮紋
、棕眼。器內(nèi)外釉色調(diào)基本一致
,底部釉面多數(shù)泛白且薄
,與器身有別。早期釉色白中閃青
,中期釉白光亮,晚期呈硬亮青色
。早期器物常見芝麻醬釉口
。口沿及足部釉面多見有自然的毛邊或爆釉點
,此乃原施加的一層具凸起感含粉質(zhì)的白釉遭風化而破裂之故
。胎釉結(jié)合緊密,修胎較規(guī)整
,旋胚痕較明顯
。少量砂底及厚胎器的露胎處見黃褐色火石紅。早期圈足多系兩面斜削狀
,中晚期(尤其精細品)圈足處理光滑謂“泥鰍背”
,粗者一般底足粘砂,打磨欠平滑
。器足分為平足
、寬厚圈足(盤、碗類常見)
、雙圈底(筆筒
、印盒、小碟
、盞托等多見))
、二層臺底(琢器類為主)、拱壁底(筆筒為多)和圈足等數(shù)種
。 愛
茶網(wǎng)(aichaw.com) 三
、紋飾 康熙民窯青花早期的紋飾仍保留著明末、順治時的繪畫風格,豪放粗獷和精細工麗并存
。中晚期受明末清初書畫家董其昌
、陳洪綬、劉泮源
、華喦及“四王”等人的影響
,構(gòu)圖舒朗,意境深遠
。早期畫法流行單線平涂
,有明末遺風。中晚期以流暢工細
,勾
、染、皴
、擦并用為主流
,多可分出陰陽面及層次。主要使用浙料和珠明料作畫
。 裝飾題材豐富多彩
,不勝枚舉。均是當時社會習俗和文化觀念的直接反映
。這種來源于民間現(xiàn)實生活并充滿活力的題材
,其情趣盎然的內(nèi)涵與粗獷灑脫熱情奔放的藝術表現(xiàn),可說是青花中獨特且最具藝術魅力的部分
。 常見圖案有:山水庭園
、望江興嘆、人物
、嬰戲
、羲之愛鵝、西廂記
、三國故事
、水滸故事、無雙譜
、天仙送子
、麒麟送子、一琴一鶴
、十八學士
、周處斬蛟、指日高升
、十八羅漢
、飲中八仙、八仙慶壽
、加官晉爵
、刀馬人物
、耕織、御溝拾葉、云龍、魚龍變化
、夔龍、海水龍
、二龍戲珠
、蟠螭、四福
、龍鳳
、麒麟、云鳳
、丹鳳朝陽
、鳳穿牡丹、柳馬
、松鼠葡萄
、松鹿、錦堂富貴
、太獅少獅、玉兔
、花鳥
、纏枝牡丹、纏枝蓮
、四季花
、冰梅、四君子
、月影梅
、三友、花籃
、皮球花
、壽字、梵文
、赤壁賦
、蘭亭序、騰王閣序
、圣主得賢臣頌
、博古
、饕餮及四藝雅聚等。上述題材大致分為山水
、人物
、瑞獸、花鳥
、書法及圖案等幾類
。 山水類圖案早期流行披麻皴法,中晚期除多見斧劈皴法外
,還應用西洋畫法借鑒光線的強弱來體現(xiàn)陰陽面
。它充分證實清初山水畫皴法較為見長,尚有宋元遺意
。清朝山水畫面一般繪工精美且數(shù)量較多
,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由此可見一斑
。早中期人物畫面高大
、用筆豪放,晚期則趨于清秀
。人物面大多為側(cè)面
。整體比例協(xié)調(diào),繪工精致
,簡練清晰
。仕女發(fā)髻高聳,臉龐豐滿
,眉似彎月
,唇如朱點,端莊穩(wěn)重
,姿態(tài)婀娜多姿
。余者人物線條明快、勁捷
,大多見于輪廓線內(nèi)輕點口目
,少數(shù)涂染面部。嬰戲圖一改明代流行的武戲
,盛行文戲畫篇
。此時著重于人物狀貌和神情的表現(xiàn)。其形象的概括和提煉達到了不可再簡的地步
。對此我國老一輩古陶瓷研究專家童書業(yè)先生曾這樣評價:“清初的花紋最為精工
,人物多作細筆,康熙以人物為著
,康熙青花高過雍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皤F形態(tài)逼真,較之明代更為寫實
。有的加繪噓氣噴霧紋樣
,更襯托出異獸的兇猛雄健。最常見的龍紋被刻畫為頭大細身(以四爪為主)
,龍麟呈“八”形
,像拳師般勇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類題材豐富多樣
,花卉俯仰、向背
、聚散
、飄逸等姿態(tài)各異。其中以雙犄牡丹(外緣處留白)與折冰梅(畫面較小且排布齊整)和對視呼應感較強的鳥雀最具時代特色
。書法類作品以楷書為主
,書藝高超,排列有序
。圖案類紋飾似一筆一畫中規(guī)中矩
。多種圖案中流行于上部點畫一小太陽(寓意指日高升)及水渦狀云紋。幾種輔助邊飾也頗具時代特征
,常見有人字形錦紋(亦名竹編紋)
、萬字形錦紋、垛形紋
、山字形與連貫如意紋等
。開光紋飾作品較少見(以二道彎菱形開光為主),繪畫一般較精細
。各種圖案所占篇幅與后世相比通常較大。 各類紋飾的點
、線處理得恰到好處且特色鮮明
,其中山水、書法類文人氣息濃厚
,人物類多反映傳說或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
。瑞獸、花鳥類充滿祥和之兆
,圖案類則仿古氛圍濃郁
。整朝紋飾通過借喻、比擬
、雙關
、象征和諧音等表現(xiàn)手法
,構(gòu)成“一句古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換言之
,“有圖必有意
,有意必吉祥”。 早期青花呈色一般系灰藍或黑藍
,中期通常鮮艷清翠
,晚期則以灰暗、淺淡為多
,有的暈散不清
。在同一時期也有發(fā)色好壞并存的情況,在鑒定中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不可一概而論
。主要品種見有白地青花、豆青地青花
、哥釉青花
、黃地青花、青花堆粉漿胎青花
、藍釉青花
、青花地留白(于留白處加繪紋飾)、青花暗刻和青花釉里紅等
,以前者為主流
。 同樣使用浙料或珠明料作畫的瓷器,為何會分別出現(xiàn)不同的青料呈色
?筆者認為其原因有二:首先
,兩種青料皆存在上、中
、下料之分(氧化鈷含量高者為精)
。再則,燒造時受技術
、窯位
、窯溫和其它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浙料
,也稱“浙青”
,產(chǎn)于浙江紹興、金華一帶
,國料中以此為上乘
,萬歷朝始用。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七《陶埏》載:“凡饒鎮(zhèn)所用
,以去衢
、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
,名曰浙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濉赌细G筆記》說:“料有數(shù)種
,產(chǎn)于浙江、江西
、兩廣
。其浙產(chǎn)有元子、紫料
、天青各種……總之浙料為上
。”珠明料
,產(chǎn)于云南會澤
、宜良與宣城等縣,但成份不一
,以宣城所產(chǎn)為上
,含鈷量最高,康熙時始用
,云南將其所產(chǎn)上等青料為“金片”或“珠窯”
,“珠明”即由“珠窯”轉(zhuǎn)音而來。清朝民窯青花重點所用浙料
、珠明料雖呈色有別
,但終以發(fā)色鮮明者為主流,其當為青花的標準色彩
。竊認為青料色澤的變化和裝飾紋樣實系青花鑒定的首要依據(jù)
。 四、款識 康熙民窯青花瓷器款識種類豐富多樣
。大致可分為紀年
、家藏、人名
、吉語贊頌
、圖記及寄托款等數(shù)類。書體以楷書為主
,篆書(較硬的鐵線篆)為輔。排列嚴謹且書法精良者較少
。
怎樣才能辨別青花瓷器的真贗?官窯和民窯怎樣辨別啊?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jù)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
,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chuàng)新之作獨樹一幟
。琢器中如琵琶尊
、馬蹄尊
、象腿尊、鳳尾尊
、觀音尊
、太白尊、蘋果尊
、杏葉尊
、棒棰瓶、布布橙
、倒載
、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
,如雙陸尊
、三羊尊、虬耳尊
、鹿頭尊
、絡子尊、牛頭尊
、蒜口綬帶如意尊
、撇口橄欖瓶、太白壇
、菊瓣盤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
、紋飾維妙維肖
,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zhuǎn)頸瓶
、轉(zhuǎn)心瓶
、轉(zhuǎn)帶瓶、花籃
、扇子及書式印盒
、書式金鐘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chuàng)新
、仿古都達到了高潮
,所仿銅、石
、漆
、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慶
、道光以后,則大多因襲舊制
,很少見有創(chuàng)新之作
。造型從精美蛻變?yōu)榇直浚阎饾u失去前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區(qū)別并不顯著
,以后漸漸變得笨拙
,到同治、光緒
、宣統(tǒng)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
,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
、明
、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后,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
、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
,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
。例如明代中期瓶
、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
,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
,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
。如此所謂一線之差
,往往在斷代辨?zhèn)蔚墓ぷ髦衅鹬喈斨匾淖饔谩S秩缭蟊P盤身弧度較小而淺
,明代永
、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
,后者底大
。特別是永樂造型
,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
,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nèi)墻向外稍撇
,較外墻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
,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
。至于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
,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征
。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zhèn)螘r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jù)。
有些時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
,由于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
,常常很不容易區(qū)分。例如永
、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
,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
,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重要區(qū)別在于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
,即永樂碗腹較豐滿
,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
,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
。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jù)實物仿制時
,因成型
、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qū)別
,因仿制時雖按真品原器制造
,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jīng)過高溫燒成后
,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
。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jīng)高溫后縱橫收縮膨脹的結(jié)果
,為鑒別器形的關鍵)
。至于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
、萬間開始越仿越大
,甚至后來的已不成杯而變?yōu)榇笸?,只要見過真的實物
,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且由于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
,無論在題材內(nèi)容及表現(xiàn)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
,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zhèn)蔚囊粭l有力線索
。
大體說來
,瓷器紋飾的發(fā)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
,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尤其元代青花
、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xiàn),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
,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diào)局面
。明、清以后各種色彩的發(fā)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
,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xiàn)都有其產(chǎn)生
、成長、發(fā)展過程
,因此也可據(jù)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
,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
,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diào)灰暗或變?yōu)榻{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
、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
,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xié)調(diào),而且慣用多層連續(xù)的花邊紋飾
,無論山石
、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種畫法漸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