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僅僅在中國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在過外茶一樣對他們有著深刻的影響。首先來說說亞洲的日本和韓國。他們或許是受中國影響最深的國家了,在古代他們的文化制度都受中國的影響,他們不斷的吸收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茶文化也就傳到這兩個國家。
日本受中國茶文化影響較早的國家,最早大概是在唐朝的時候,至今已經(jīng)有了上千年的歷史,隨后南宋的“抹茶” 被鐮倉時代的榮西禪師傳入日本;到了明代的“煎茶” 是江戶初期的隱元禪師傳入日本的。日本茶道在戰(zhàn)國時代得以迅速發(fā)展和普及,是與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大力提倡分不開的。茶傳入日本后形成了一些具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如他們的有樂茶碗屬于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藥。
茶文化在韓國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在我國的宋元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為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后,中華茶文化進一步為韓國理解并接受,而眾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為時興、普及。茶文化在韓國不斷發(fā)展中形成了比較繁瑣的禮節(jié)主要的有以下四種即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
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歐洲國家的交流茶也因此傳入了歐洲大陸,英國是受茶影響較大的國家,說起英國人與茶的親密關系,有無數(shù)的事實為佐證一首英國民謠這樣唱到:“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在英國茶葉是身份的象征,茶盒被鎖起來,鑰匙由女主人保管,只有在宴會待客時才能飲用。即使是客人喝剩的茶渣,女仆們偷著拿到街市去賣,還能換回外快。直到18世紀英國在印度發(fā)現(xiàn)大片茶園,英國的茶葉才開始普及到每個民眾。“下午茶”就是英國的一大特色。
俄過在歷史上茶文化不算太長,但茶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卻占有重要位置。這里我們不得不提,俄國人不但喜歡飲茶,而且逐步創(chuàng)造并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歷史上,茶從中國經(jīng)西伯利亞直接傳入俄羅斯,這一過程沒有西歐國家的介人。但是茶葉要從遙遠的中國運到俄過時相當?shù)钠D難,因此在俄國喝茶曾經(jīng)一度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征。直到18世紀末,茶葉市場才由莫斯科擴大到少數(shù)外省地區(qū),如當時的馬卡里葉夫,如今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qū)。到19世紀初飲茶之風在俄國各階層始盛行。
縱觀歷史國外每一個飲茶國家的茶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而當在國外飲茶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在了茶的國度,能夠更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我們也應該努力發(fā)揚我們的茶文化,不能讓它沒落在歷史中。
德國的絕大多數(shù)茶葉都是來自于印度、中國,絕大多數(shù)的綠茶是來自中國。近20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主要的茶葉供應商,但是去年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可能是因為食品安全方面的規(guī)則,包括化學殘留問題,造成了中國綠茶出口量下降。
中國出口到德國的產(chǎn)品接受的檢查比其他國家多,來自中國的每10個產(chǎn)品中會有1份產(chǎn)品要接受包括殺蟲劑和其他農(nóng)藥殘留的合規(guī)檢查。
圖片
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茶葉,拼配后再出口到新加坡和香港。即使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更便宜,但新、港的客戶還是希望在澳大利亞拼配生產(chǎn),然后購買。因為人們擔心中國茶的農(nóng)藥殘留。即便知道中國的茶葉質(zhì)量很好,但是他們?nèi)匀挥羞@樣的擔憂。
圖片
歐洲人也頗愛喝茶。只是他們的茶具多以玻璃和瓷為主,喜歡紅茶和水果茶。
圖片
德國的“花果茶”
德國也產(chǎn)花茶。但他們的原料不是我國的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熏制過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干做成的,里面一片茶葉也沒有。其實稱為“花果茶”更為恰當。中國花茶,講花味之遠香;德國花茶,求花瓣之真實;德國之花茶,須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澀酸味。
圖片
英國的“下午茶”
英國人專用下午茶分為大吉嶺與伯爵茶、錫蘭茶等幾種。一般都是直接沖泡茶葉,再用茶漏過濾掉茶渣才能倒入杯中飲用。透明的玻璃茶壺,當熱水傾注而下,可以看到在水中慢慢蘊開的茶葉尖。
圖片
印度的“薩馬拉茶”
印度人喝茶,先在鍋里煮上紅茶葉,然后加入牛奶和糖,之后再加入姜和小豆蔻,就是“薩馬拉茶”。印度人的傳統(tǒng)飲茶方式也很特別,他們會先把茶倒在盤子里,然后用舌頭去舔飲。
圖片
日本的“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F(xiàn)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guī)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nèi)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圖片
俄羅斯的“茶飲料”
俄羅斯人常喝紅茶,他們習慣先在茶壺里泡上濃濃的一大壺,要喝時,倒出少許在茶杯里,沖上開水,根據(jù)個人習慣,靈活地調(diào)濃或淡。當有客人來時,把茶壺里的濃茶一倒,沖上開水,在往里面加入蜂蜜或果醬,就變成了可口的茶飲料。
茶在國外的流行相對較晚。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并轉(zhuǎn)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饋贈茶葉。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nèi)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zhí)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chǎn)制,并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制作技術和方法。在清朝末年,茶大量的對外出口。為中國的國庫堆砌了不少銀兩。
英國人鐘愛紅茶,下午茶已成為一種習慣。18世紀初的英國幾乎沒有人喝茶,可到了18世紀末幾乎全國上下人人皆在飲茶,無論貧富貴賤幾乎每人每天都可以喝上一兩杯茶,有人在1757年注意到,“夏日里,經(jīng)常可以在里奇蒙的某個胡同看到乞丐端著杯子在喝茶,修路工人在喝茶,趕灰渣車的車夫在喝茶,還可以看到曬干草的工人在買茶?!毕挛绮鑾缀跏怯癖姷摹氨匦拚n”。一到下午3點鐘,很多辦公室都大門緊閉,掛上小牌子:“Teatime”。此時,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等喝完下午茶再說,這是雷打不動的規(guī)矩。英國的下午茶起源于1840年的維多利亞時代,當時達觀貴族紛紛醉心精致的生活品位,特別是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時刻便百無聊賴,因為距離晚餐尚有不少時間,就請女仆準備些面包、奶油、茶,邀請三五知己,以此打發(fā)一個午后的愜意光陰。很快,下午茶在貴族社交圈內(nèi)流傳開來,名媛仕女趨之若鶩,形成一種優(yōu)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為正統(tǒng)的“英國紅茶文化”。即使在下午茶簡化的今天,下午茶的沖泡方式、考究的茶具擺設、豐盛的茶點,都成為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
美國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香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遺憾的是,由于這茶以飲、以涼為主,便沒有中國茶沏出的那種品種,那種溫馨,那種悠閑,喝茶的情調(diào)也大打折扣。茶葉傳入美國 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后,隨著英國移民的大量涌入,英國人的飲茶習慣也帶入北美。約在1690年,麻省的波士頓開設了北美大陸上第一個出售中國茶葉的市場。1720年后,北美開始正式進口茶葉。18世紀中葉,飲茶習慣也遍及北美殖民地社會各階層。一個游記中寫道“在北美殖民地,人們飲用茶水,就象法國人喝酒一樣,成為須臾不可離的飲料”。
日本雖然不是茶葉的起源地,但他卻有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fā)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nèi)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從諗禪師曾經(jīng)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后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guī)則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進入茶道部,有身穿樸素和服,舉止文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來,簡短地解說:進入茶室前,必須經(jīng)過一小段自然景觀區(qū)。這是為了使茶客在進入茶室前,先靜下心來,除去一切凡塵雜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開宗明義的一番話,就能領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茶起源于中國,卻受到不同國家、不同人群的喜愛。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
每日一個茶知識。
茶在國外的傳播: 1.茶葉茶文化起源于中國茶文化茶最早向外傳播據(jù)史料記載,我國茶葉最早傳入朝鮮半島。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南北朝時期),茶葉隨佛教由中國傳入高麗國(今朝鮮和韓國)。到了唐代,朝鮮半島已開始種茶。《東國通鑒》載有“新羅(國)興德王之時,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賜予茶籽,始種于金羅道之智異山?!惫?28年,朝鮮派到中國的使者金大廉由中國攜回茶籽種于智異山下華巖寺周圍。到公元12世紀,高麗國的松應寺和寶林寺等寺院大力倡導飲茶,使飲茶風氣普及民間。
2.茶東傳日本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師人華求法;公元805年,他師滿回國時帶去茶樹種子,種植于近江(今日本滋賀縣境內(nèi))的比睿山麓。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到南宋時期,日本榮西禪師分別于公元1168年和1187年兩次來我國學習佛經(jīng),并在我國學茶,親身體驗宋代的茶藝及飲茶的效用。榮西還用漢字撰寫了兩卷《吃茶養(yǎng)生記》。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人宋求法,在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斗茶等飲茶習俗,帶回中國茶典籍多部及徑山茶宴用的茶臺子及茶道器具多種,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3.茶南傳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從公元7世紀起即與我國有往來。1684年,印度尼西亞開始引人我國茶籽斌種,以后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印度阿薩姆種試種。歷經(jīng)坎坷,直到1826年,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從我國引進茶種,才真正奠定了茶業(yè)基礎;1827年由爪哇華僑第一次試制樣茶成功。
4.茶傳入印度印度是紅碎茶生產(chǎn)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1780年歐洲人開始提倡印度植茶運動,英屬東印度公司幾次運去中國茶籽種植,未獲成功。1834年,印度到我國購買茶籽、茶苗種植于大吉嶺,并請中國種茶制茶專家指導,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chǎn)技術。在此基礎上,紅碎茶才開始出現(xiàn),并成為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5.茶傳入俄羅斯明朝萬歷四十六年(1618),時的中國公使曾攜帶幾箱茶葉饋贈俄國沙皇;1638蒙古的也曾攜帶茶葉返回俄國。此后,飲茶就在俄國流行起來,茶葉也成為中俄貿(mào)易中的主要商品之一。1833年,俄國向我國購買茶籽、茶苗,栽植于格魯吉亞的尼基特植物園內(nèi),后又擴展其他植物園,并依照我國制法制成茶葉1884年索洛左夫從漢口運去茶苗和茶籽,在外高加索巴統(tǒng)附近,開辟茶園,從事茶樹栽培。1893年波波到我國訪問了寧波一個茶廠,購買了大量茶種和茶苗,聘請了10名茶業(yè)工人到高加索,并且完全按照我國形式建設一座小型的茶廠,依照我國的制茶法生產(chǎn)茶葉,從此俄國有了茶業(yè)。
6.茶傳入斯里蘭卡錫蘭(今斯里蘭卡)在公元4~5世紀就與中國有文化交流。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從我國引茶籽試種,復于1780年試種。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和聘請技術人員;1869年,斯里蘭卡的咖啡業(yè)遭受蟲災失敗后,決心以茶業(yè)來替代,從而茶葉生產(chǎn)迅速發(fā)展起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8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買好茶買對茶
下一篇: 早取為茶晚收為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