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關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亂的現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問題,什么是茶道問題,什么是茶藝問題,茶道和茶藝的關系問題,都存在誤區(qū),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需要加以探討,以求得共識。
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什么是文化。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fā)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制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wèi)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fā)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p>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guī)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tǒng)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tài)文化。
物態(tài)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tài)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
1. 茶文化的四個層次物態(tài)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fā)展,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qū)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后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征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保ā杜f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后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qū)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tài)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fā)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qū)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tài)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tǒng)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于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于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范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2.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目前,關于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qū)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需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統(tǒng)一的認識。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茶藝、茶道和茶德問題。
茶藝“茶藝”一詞最早出現于七十年代的臺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后,開1978年醞釀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的時候,接受臺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茶藝”一詞,成立了“臺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1982年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至于為什么要稱茶藝,臺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宣讀的《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臺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為日本專美于前,如果現在繼續(xù)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臺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于嚴肅,中國人對于“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的,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么產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并無統(tǒng)一而明確的定義。如臺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于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季野:《茶藝信箱》98頁,臺灣茶與藝術雜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于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保ǚ对銎剑骸杜_灣茶文化論》280頁,臺灣碧山巖出版公司出版)臺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v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huán)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蔡榮章:《現代茶藝》202頁,臺灣中視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還認為:“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完美發(fā)揮的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發(fā)展個性的表演藝術。借著泡茶、品茗的過程,因為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將茶泡好,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幫能表現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系,結果達到了修身養(yǎng)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頁)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保ㄍ趿幔骸吨袊栉幕?7頁,中國書店出版)陜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是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薄安杷囀遣璧雷钪匾慕M成部分。”(丁文:《中國茶道》46頁、49頁,陜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在綜合各家學說之后,認為茶藝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制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保ā恫杷嚦跽摗?,載于《農業(yè)考古》1997年4期)我們贊成按狹義的定義來理解,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談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正如丁文先生所說,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便成為一門藝術。因此,我們不但要科學地泡好一壺茶,還要藝術地泡好一壺茶。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鑒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guī)范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薄安璧钠闩菟囆g之美表現為儀表的美與心靈的美。儀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tài)、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tài)、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保ㄍ瘑c:《習茶》110頁,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誠如蔡榮章先生所說,茶葉沖泡過程“本身也是一促發(fā)展表演藝術?!比绻杷囸^的從業(yè)人員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將自己等同于一般飲食服務員,而是自覺在從事一項普及茶文化知識、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活動,是項很有意義的社會工作。
那么,茶藝與茶道有什么區(qū)別呢?茶藝與茶道是什么關系呢?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jié)則無精、無神?!杷?,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果?!辈虡s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fā)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保ú虡s章:《現代茶思想集》410、408頁,臺灣玉川出版社出版)我們認為,王玲教授和蔡榮章先生的這些話已經將茶道、茶藝的區(qū)別和關系講得很清楚。茶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因此,陳香白教授認為:“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yǎng)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保愊惆祝骸吨袊栉幕?9頁,山西人民出版社)不過,以這樣的高度來要求茶人畢竟過于嚴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藝大量和專家們便以精練的哲理語言加以概括,提出許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這些基本精神就是飲茶的道德要求,亦稱為茶德。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奔达嫴枵邞亲⒁獠傩芯哂袃€樸美德之人,陸羽已經對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梢?,早在唐代就已經喝茶有道了??梢詫⒇懥撂岢龅牟璧乱暈閷υ娙损ㄈ辉凇讹嫴韪?誚崔石使君》詩“三飲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爾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詮釋和充實。由此可見,茶道應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當然,它還不如后代如日本這茶道那么明確具體。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制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介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昂?、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guī)”。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jié)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huán)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huán)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并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guī)”的,較為缺乏一各寬松、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禮——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chuàng)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么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tài)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準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chuàng)造》,載于《農業(yè)考古》1997年2期)。后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茶德——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fā)揮的余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guī)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于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yè)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fā)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fā)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yǎng)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8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藝·茶道·茶文化(下)
下一篇: 中國彝族烤茶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