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縣劍山村的張福金一家種植白茶已有20多年,在當?shù)匦∮忻麣?。春日,朋友們相約來到他家品評新茶。沒想到,慕名而來的外地客戶也湊巧趕來,緊俏的安吉白茶就在自家門口銷售一空。聚會還在繼續(xù),白茶的話題似乎永遠也聊不完。
“安吉白茶,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為六大茶類之一?!睆埜=鹦ρ?,但安吉白茶,是用綠茶加工工藝制成,屬綠茶類,其白色,是因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種嫩葉全為白色的茶樹。所以安吉白茶,極為稀有。春季發(fā)出的嫩葉純白,在“春老”時變?yōu)榘拙G相間的花葉,至夏才呈全綠色。如此珍奇的茶樹品種,孕育出品質(zhì)超群絕倫。
安吉白茶,茶中奇葩,迷失了千年的味道,卓而不群,不似龍井般蕩氣回腸,霸氣沖天,也不似碧螺春淡雅清新,回味無窮,更不似鐵觀音醇香溢口,經(jīng)久不衰。許是千年不為人知的孤寂成就了萬中無一的口味--嬌嫩清純,讓人憐惜。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工藝傳承人陳守彬一邊演示著,一邊說:白茶的制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和干燥兩道工序,而其關鍵是在于萎凋。萎凋分為室內(nèi)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兩種。要根據(jù)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采取室內(nèi)萎凋或復式萎凋為佳。其精制工藝是在剔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之后,以文火進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襯托茶香,待水分含量為4~5%時,趁熱裝箱。白茶制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xiàn),湯味鮮爽。
而徑山茶宴源自對茶的一種信仰,體現(xiàn)了最古老的禪宗思想。至今在日本民間還有這樣一個來自中國的民間傳說。
將徑山茶與徑山茶宴傳到日本的是日本鐮倉幕府時代,即公元1199年。當時的日本執(zhí)權者為擺脫舊佛教勢力對教權的控制,派僧侶到徑山求取禪理,并邀請徑山高足赴日弘教。徑山的茶宴儀式就是這樣隨著徑山弟子東傳佛教而傳至日本的禪院,名曰茶禮,為禪院中僧侶務必遵守的清規(guī)之一,成為日本茶道的雛形。
“所以我們從現(xiàn)行的日本茶道中可以追溯和探知徑山茶宴的原始。”省民俗專家、浙江大學教授呂洪年如是說。
人間仙境何處是,顧渚春山采茶時。眼前,歷時3年而新建的大唐貢茶院,又讓茶圣陸羽欣喜地看到陸羽閣、吉祥寺,手捧《茶經(jīng)》漫步東西長廊……當我走出貢茶院,聽陸羽閣翹檐鈴語清越,隨風飄散,仿佛是大唐遺韻,縈繞在顧渚山下。時見一行游人,手提紫筍,笑聲與鈴語相交融,那是范成大田園雜興的畫面: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
其實,到大唐貢茶院喝茶是最明智的選擇。開心時,有鳥語花香為你同樂;寂寞時,有竹影松濤為你消愁。邀約知己一二,紫筍一杯,過濾心境,遠離塵世,可享一時之樂,可忘一時之憂。
傳奇在夏日,隨著杯中溢出的縷縷清香,陸羽《茶經(jīng)》沁人肺腑。那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內(nèi)涵,那以清、寂、敬、和為代表的品茗思想,很好地向世人闡述了“禪茶一味”的理念。
在夏日,你該手捧《茶經(jīng)》,去安吉喝白茶、去余杭品徑山茶宴、去長興吃紫筍茶……這些獨一無二的制茶技藝,無與倫比……問茶葉:千年的味道安吉白茶誰也不曾想到,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躲在深宮畫室,金戈鐵馬之聲絲毫不影響這位皇帝的雅興,他一如繼往地端坐書案,纖細的兔毫筆舔上磨好的上好松墨,在他撰寫的《大觀茶論》上筆走飛龍,文思如潮噴涌而出:“安吉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閘,其葉瑩……運度相宜,則表里昭砌,如玉在璞,它無與倫也……”
和其他茶類不同的是,越是上品白茶,茶湯越是清淡,看似無味,只是氤氳的茶香早已滋潤感動你脆弱的神經(jīng)。細啜一口,入口清醇淡雅,若有若無,如皈依入道的女子,清秀脫俗,一塵不染?;淙牒?,但覺兩肋生風,通體舒坦。如果說美酒下肚讓人血脈賁漲,熱血沸騰,而此時的你如同洗凈污血,解甲歸田的將軍--氣定神閑,心如止水。
畢竟,她有大宋朝的味道!
問茶人:日本茶道之源徑山茶宴2009年,徑山禪茶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國際茶文化專家們經(jīng)過百般周折、廣泛搜尋,最后在日本關西大學圖書館查到了決定性文獻:日本18世紀重要的百科全書《類聚名物考》明確記載,日本高僧南浦紹明于正元年中(1259年)將徑山茶宴傳入日本。這一發(fā)現(xiàn)為進一步實證徑山茶宴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
18世紀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1726年-1780年)在其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四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边@一史料記載清晰地點明了日本茶道源于我國徑山茶宴,成為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鐵證。
山岡俊明是18世紀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國學大師,尤精于日本古代典籍。他所編著的《類聚名物考》囊括了日本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各方面,是一部反映日本歷史生活原貌的百科全書,在日本具有極高文獻價值。書中短短幾行字,清晰地點明了日本茶道源于我國徑山茶宴,由僧人南浦紹明于正元年中傳入日本。因此它的記載,成為了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鐵證。
問茶樓:大唐貢茶院長興紫筍茶陸羽終老顧渚山,是在大唐貞觀二十年。
臨終之前,他讓童子沏了一壺紫筍茶,隔著窗欞,陸羽看見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皇家茶廠--貢茶院正在烘焙紫筍茶。
這是一種怎樣的茶呢?以至于唐朝的皇帝將它列為貢品,在清明之前,快馬送至長安,趕赴朝廷一年一度的清明宴。
在浙北偏北的地方,有座橫亙于浙江長興和江蘇宜興之間的顧渚山,相傳因春秋戰(zhàn)國時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登此山東顧渚水而得名。然顧渚揚名天下者,則源于唐朝,歸功于茶圣陸羽。唐大歷五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專門為朝廷加工茶葉的皇家茶廠誕生了,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唐貢茶院。
站在陸羽閣的陸羽雕像前,陸羽凝眸紫筍茶葉的神情,讓我想起《陸文學自傳》的聲音:常扁舟往山寺,隨身惟紗巾、藤鞋、短褐、犢鼻,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jīng),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
顧渚茶文化的歷史,就展示在大唐貢茶院的東廊之中,從貢茶制作到唐皇品茶,從品茗三絕到茶文化的流傳四方,其茶史、茶藝、茶道、茶具、茶事歷歷在目。
記憶自宋以后近千余年,雖幾逢盛世,眾人尋他千百度,安吉白茶依舊不知魂歸何處,如同書法瑰寶《蘭亭序》般,讓人牽腸掛肚,魂牽夢縈。
1979年,安吉縣林業(yè)局技術調(diào)查人員在海拔800多米的深山密林中發(fā)現(xiàn)一蓬樹齡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葉茶樹。神品現(xiàn)世,茶界震驚,眼光獨到的安吉人即刻撥巨資予以栽培,經(jīng)過數(shù)十年苦心經(jīng)營,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當年的那一蓬古茶樹,早已專人保護,依舊是養(yǎng)在深閨人難識,只是她的徒子徒孫,現(xiàn)已遍布竹海安吉,安吉白茶大名近幾年在茶界已是如雷貫耳,價格更是名列高檔茶之首。
研究發(fā)現(xiàn)表明,徑山茶宴是徑山寺接待貴賓時的一種大堂茶會,起源于唐朝中期,盛行于宋元時期,傳承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此前,包括日本學者在內(nèi)的眾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日本茶道源于徑山茶宴,但是一直沒有確鑿無疑的文獻史料加以佐證,成為禪茶文化研究的一道硬傷。
2009年7月,杭州市余杭區(qū)文廣新局與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中國民族學學會、杭州陸羽與徑山茶文化研究會、浙江工商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聯(lián)手,數(shù)次來到徑山,探訪徑山禪寺高僧,搜尋歷史遺跡,查閱大量的寺院藏書典籍,經(jīng)仔細分析、比較、摸排徑山茶宴相關線索,基本廓清了徑山茶宴傳承脈絡,并重新恢復徑山茶宴各項禮儀規(guī)范。
作為中國禪門清規(guī)和茶會禮儀結合的典范,徑山茶宴歷史悠久,體制完備,蘊涵豐富,意境清高,程式規(guī)范,是祖國禪茶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中國禪文化史、茶文化史和禮文化史上享有至高地位,尤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地位突出,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紫筍茶,顧名思義,茶的顏色與眾不同,葉芽略帶紫色,這在中外茶史上獨一無二,也因陸羽力薦紫筍,才拉開了顧渚山長達876年的貢茶史序幕;才吸引了袁高、杜牧、楊漢公等文人留下了摩崖石刻;才有了顏真卿、崔元亮、源重等28位刺史先后來到顧渚山修貢。
據(jù)說最早的種茶者是高山上的寺廟和尚,故有“茶禪一味”之說,想當年貢茶院設在吉祥寺,將東廊30間作為貢茶院,是“茶禪一味”的最好佐證。難怪唐代僧人皎然會常常到顧渚山找尋陸羽: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真有點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或許,這正是大唐遺風,顧渚山千年貢茶的精髓之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66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浙江:普陀山僧種佛茶
下一篇: 唐貢茶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