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和酥油茶的佳品,要說一路喝出的精彩紛呈
,那當屬茶馬古道的福澤
。
把調查改革開放的民族影響,與茶馬古道相關聯(lián)
,那是我歷史學的功底與設計;茶馬古道的重新發(fā)掘者
,大概我們也算得上先驅的一行。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
,恐怕還沒有哪一條道路
,能夠象茶馬古道那樣,橫貫四川盆地
、云貴高原、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陸四大地形區(qū)的千山萬水
,穿越熱帶
、亞熱帶、溫帶和雪域高原極寒區(qū)四大氣候帶的旖麗風光
,跨過20多條大型山脈和世界屋脊
、30多條大型江河的萬千氣象,串聯(lián)起境內境外沿途50多個民族豐姿萬千的迷人風情
。
在四川盆地
、云貴高原、西藏高原和南亞次大陸的崇山峻嶺之間
,綿延著一條世界上地勢最高
、落差最大,路況最為險峻
、實用歷史最為久遠的交通驛道——茶馬古道
。
那是一條承載了千年歷史興衰
,承載了千年來漢藏民族和中外文明交往,因現(xiàn)代交通而塵封半個多世紀的古道
。
茶馬古道
,千百年來,鋪撒著那么多壯美和絢麗
,負荷著那么多險峻和艱辛
,承載著那么多期望和風情,溝通著那么多民族和文明的交往
。
茶馬古道
,是用川、滇的茶葉
,與西藏的馬匹
,因互市在歷史上形成的三條驛道:一在青藏線,因唐蕃古道變遷而廢
,二在滇西北至藏東南
,三在川西至藏東南,三者至此合而為一
,越喜馬拉雅山
,出境到尼泊爾、印度等地
,于今印度加爾各答
,商旅以茶葉、絲綢為利器
,大量行銷歐亞
,使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
唐蕃道烽火塵埃中已煙消云散
,惟川藏線覓歷史風云
,滇藏線看風光風情。對學歷史的我
,走過的是川藏線
,心寄的是滇藏線。
川藏線從四川雅安出發(fā)
,經打箭爐(今康定)
、巴塘到昌都左貢,至拉薩
,再至后藏日喀則
,出境到尼泊爾、印度等地。到印度加爾各答的茶葉
,大量行銷歐亞
,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
雅安是川藏古道起點
,古稱雅州
,是自古以來內地溝通西藏、云南和攀西地區(qū)的交通咽喉
,商品集散地和貿易中心
。
早就聽說雅安三大雅:“雅雨,雅魚
,雅女”;早就聽說雅安是茶的故鄉(xiāng)
,茶祖吳理真植茶和香火之地;早就聽說四川出美女,雅女冠四川
,云蒙極品茶
,盡是美女采。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緣
、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
,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故多雨多霧
,出好茶
,也出美女。
世人都曉三絕好
,唯有端詳說不了
。卻看我來描特色,心動神迷受不了
。
雅安有三絕:雅雨
、雅魚、雅女
。雅雨:輕
、柔、綿;雅魚:嫩
、鮮、爽;雅女:白
、嫩
、粉。
( 白
、嫩
、粉、鮮、純的雅女)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緣
、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
,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故多雨多霧
,出好茶
,也出美女。
于好茶如我輩者
,饗雅魚
,賞雅女,但更緊要的是品雅茶
。
(天蓋寺茶神殿)蒙頂山為蜀茶發(fā)源地
。上得蒙頂山,先拜天蓋寺
,那里供奉的茶神
,一是“茶祖”吳理真,二是“茶圣”陸羽
。為“茶祖”和“茶圣”燃一柱香火
,奉一瓣心香,那是茶道中人念念于心的榮幸
。
公元前53年
,藥農吳理真在蒙頂山發(fā)現(xiàn)野生茶的藥用功能,遂于五峰之間
,移植種下七株茶樹
,至今仍被視作茶中極品。清《名山縣志》載:這七株茶樹
,“二千年不枯不長
,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
,色黃而碧
。”吳理真開中國植茶史
,被后人尊為“茶祖”
。
白居易有詩為證:“語里聞知唯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宋代文彥博盛贊說:“舊譜最稱蒙山味
,露芽云液勝醒醐”。茶圣陸羽詩曰:“揚子江心水
,蒙山頂上茶”
。
( 白
、嫩、粉
、鮮
、純的雅女)因人緣際會,有幸飲得美麗“雅女”
,為我精心烹制的天蓋寺“茶祖”茶
,其香氣清雅持久,滋味醇厚鮮爽
,色澤碧綠光潤
,令人齒頰留香詩興起,醇和回甘到如今!那是我得以傲視茶友群雄
、意遂茶道極境的因緣
。
雅安是川藏古道發(fā)源地,歷代茶馬互市之重鎮(zhèn)
。在雅安名山
,還保留了中國惟一現(xiàn)存的“茶馬司”,那是我心向神往的真跡
。
茶馬互市源于唐朝
,至宋代制度化。藏民需茶
,漢地求馬
。宋朝和北方遼、金
、西夏爭戰(zhàn)不斷
,急需戰(zhàn)馬,而藏區(qū)對茶葉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朝廷實行“以茶治邊”政策
,先后在蘭州、成都
、雅安
、漢源設立茶馬互市,換取吐蕃、回紇
、黨項等族的優(yōu)良馬匹
。茶葉成為結交并控制西北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手段。李杞入蜀置“買馬司”
,在各路設置官茶場
。
南宋“關陜盡失,無法交易”
,茶馬互市轉移到西南的四川五場、甘肅三場。
明太祖為加強與西藏各部關系
,縮短運距
,方便茶運,命四川官府劈山開道
,開辟了自碉門(雅安天全)
,經昂州(巖州,今瀘定嵐安鎮(zhèn))
,逾大渡河至長河西(康定)的茶道
,并于昂州設衛(wèi),駐軍保護茶道暢通
。成化六年(公元1476)
,又規(guī)定烏思藏、朵甘思各部朝貢必須從“四川路”來京
。四川形成黎(今雅安漢源)
、雅(今雅安雨城區(qū))、碉門(今雅安天全)
、巖州
、松潘五大茶市口岸,雅州即占其四
,交易規(guī)模居全國之首
,為茶馬互市主要貿易區(qū)。
(嫩
、鮮
、爽的雅魚)名山茶馬司建于宋神宗熙寧七年,屬成都府路統(tǒng)領
,承擔以茶易馬公務
。鼎盛時達“歲運名山茶二萬馱”(每馱50公斤)之多,占官方統(tǒng)籌茶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
。
茶馬司接待茶馬貿易通商隊伍
,有時高達日兩千余人。站在“茶馬司”門前
,想象當年名山繁盛時萬商云集
,騾馬如潮;“茶馬司”門庭若市,各地茶馬商
,為領執(zhí)交易
,隊伍常常排到十幾里外,茶馬商們往往以銀子打點官員
,以免主管官員刁難的情況
,能不令人頓生對古往今來官僚壟斷無孔不入
,敲骨吸髓的腐敗之風千古不絕,禍國殃民頑癥痼疾何時得滅的興亡之嘆!
馬幫出雅安
,滎經至漢源一帶
,沿途都有腳店(宿騾馬)和客店(宿背子)。清代
,在大路上設置烹壩
、沈村兩驛站,每隔十里設“鋪”
,以通郵傳
。
大渡河是川茶進藏的第一道天險。當年
,客商靠藤蘿竹編“溜索懸渡”和幾處渡口渡河
。
公元1700年,打箭爐駐地營官昌側集烈叛亂
,康熙派兵平叛
。1704年3月,四川巡撫能泰奏:“瀘河三渡口
,高崖峽峙
,一水中流,雷犇矢急
,不可施舟楫”
,擬距化林營八十余里坦平處,“仿鐵索橋規(guī)制建橋
,以便行旅”
。得到康熙認可:“朕嘉其意,詔從所請
,于是鳩工構造
。”
僅用了一年多
,建成鐵索橋
。康熙欣然命筆“瀘定橋”
,意叛亂已平
,瀘河各族,可安定也!
鐵索橋便利了來往行商
,多數(shù)騾馬和茶背都走滬定橋一線
。
滬定橋更因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沒,和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兩大事件而名動青史
。
1857年5月
,太平天國再次內訌
。翼王石達開率十幾萬精銳之師離南京出走,數(shù)年間轉戰(zhàn)東南
、西南各省
。1863年5月,石達開率部由滇入川
,欲開拓四川。部隊抵達安順場
,其十四王妃生子
,遂放假三日慶賀。而四川總督駱秉章調兵遣將
,完成攔截合圍
。上游暴雨河水陡漲,大渡河瞬間成天塹
。石軍匆忙組織木船
、竹筏強行登渡,遭清軍重炮轟擊
,數(shù)千將士無一生還
。又強攻松林河,欲北上奪取瀘定橋
,河上索橋早被松林土司斬斷
。石軍披發(fā)銜刀作最后一搏,遭清軍炮火打擊
,人筏俱焚
。最后,石達開自投清軍大營
,以圖保全數(shù)萬將士;五位妻妾攜兩幼子投河
,部屬相率自溺者上萬人。官軍將翼王押至成都凌遲處死
。南椏河畔
,被圍的太平軍被砍頭殺戮,血流成河
。
瀘定橋頭笑翼王
,血光龍子滅三軍!
大渡河也是當年紅軍長征生死攸關的名勝。站在鐵索橋上
,我和同行的朋友們熱烈討論起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當年,紅軍西岸部隊首先占領了橋西
。槍林彈雨
,烈火濃煙中
, 22勇士冒著敵人炮火,攀橋欄
,踏鐵索
,迅速攻占瀘定橋,為后有追兵
、前有阻擋的大部隊打通求生的通道
。
望著橋下滾滾的波濤,我放聲高論:如果紅軍被強敵所阻
,歷史定當改寫!必然性是對過去的歷史線性的描述
,而偶然性則是在巨大的社會事變中,鮮活地開辟自己的通道
。
瀘定橋前行三十多公里
,就是地處大雪山的打箭爐。相傳諸葛亮南征孟獲,其將郭達在此安爐打箭,故名打箭爐
。光緒年間設康定府
,今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即設在康定。
(藏族姑娘的服飾)史學涵養(yǎng)
,讓人在旅途中更有歷史與現(xiàn)實交融的見景生情親臨感
,那是太史公治學風范。
大清朝實行民族融和
,放棄前朝對藏區(qū)茶葉限制
。打箭爐故址前,我仿佛看到:為強化對藏貿易
,通暢川藏大道
,加強對西藏交流和控制,當年
,康熙對著地圖御筆一揮:“準行打箭爐市
,番人市茶貿易”。
騾馬無法適應青藏高原
,西來的馬幫
,在打箭爐轉運牦牛馱,或就地茶馬貿易
,打箭爐成為當時最大的貿易中轉站交通樞紐
。據史書記載,清乾隆年間
,僅在打箭爐改包轉口的南路邊茶
,每年超過1200萬斤。
身臨其境,你能夠想象到當年的打箭爐
,物積如山
,商旅如云,人聲鼎沸的場面
。
打箭爐為漢藏過渡區(qū)
,這里的藏民稱康巴人,藏語“大地之子”之意
,大多身材魁梧
,相貌堂堂,傳說是格薩爾王的后代
。陪同的翻譯
,正是一位虔誠向佛、積善積德
、開朗好爽的康巴漢子。
打箭爐的鍋莊
,把茶馬古道的商旅文化
,演繹到浪漫境界,也給我留下終生難忘的浪漫情致
。
鍋莊
,三個石頭架在火塘支鍋代灶,即“支鍋之樁”
。打箭爐原為荒蠻之地
,商人來到這里,自搭帳蓬
,支鍋莊
,燒水煮飯。在鍋莊邊喝茶飲酒
,繞鍋莊翩翩起舞
,以派遣勞苦,成為世風
。
(康巴鍋莊舞)明中葉后
,明正土司的大小管家在司職時,一些人先是以家招待
,后是以家為店
,接待客商。很快
,打箭爐出現(xiàn)了由美麗大方
、聰慧能干女主人操持的鍋莊。在川藏古道口傳里
,鍋莊又叫“阿佳卡巴”
,即“住著美麗能干
、能說會道女主人的地方”。鍋莊漸漸集旅店
、商棧
、牙行、錢莊為一體
,漢藏客商的交易
,大多在鍋莊進行。
在清代中葉漢藏貿易的鼎盛時期
,康定城有48家鍋莊
。其中最大的包家鍋莊,好年景
,年交易額達80萬大洋
。
如今的鍋莊,成為歡快自然
、輕盈飄逸的藏族男女群舞
。在當?shù)厝耸堪才畔拢覀円恍腥艘娮R了鍋莊的韻味
,感悟到藏族兄弟姐妹的樸質和善的人性,和浪漫純真的風情
。
越野吉普開出幾十公里,來到一個康巴人族聚的村莊
。走進一家又一家雕梁畫棟的藏式石木樓
,我們看到的是富庶、美滿
、和樂
、知足、感恩
、熱情和風情
。
踏進村邊木樓,熱情美麗的女主人
,和她那純情美麗的妹妹們
,讓我們留住了腳步。
現(xiàn)實中的藏族姑娘
,美麗
、純潔、善良
、大方而熱情
。女主人是27歲的少婦,精明能干,魅力四射;4個16~24歲的妹妹
,如花似畫
,青春含情。喝著端上的酥油茶
,聽著女主人用不大標準的四川漢話
,講述她們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打破人民公社大鍋飯
,家家戶戶分到幾十頭牛羊
。藏民以蓄牛羊為財富象征,經過這些年放牧
,她家有牛50多頭
,羊300多只。跟以前比
,日子好得一個天上
,一個地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н\輸困難
,1頭牛才賣300多元錢,1只羊才幾十元
。聽說在成都,1頭牛能賣上千呢!
我心算一下:她家牛羊總值3萬多!在那個萬元戶稀罕的年代
,我工資一月才70多;那差不多是我一輩子所得
。一路調查走來,比她家富裕的有的是!難怪藏族兄弟要真心誠意“感謝黨的政策好”了
。
這酥油茶
,越喝越有滋味!
康巴人,是一個優(yōu)秀的種族
,康巴少女
,是美麗、魅力
、動人的姑娘
。大概是游牧民族財富隨身的習俗吧,藏族姑娘的服飾
,真讓人大開眼界
。綴著貓眼、紅寶石和綠松石的長長項鏈
,流光四溢;寬厚結實的銀腰帶
,鑲嵌著和闐玉、雞血石、田黃石
,千金難求
,那是她們祖輩的留傳,有幸逃過了“文革”劫難
。尤其是美麗的三妹
,項鏈垂胸、腰帶束身的婀娜身姿從身邊飄過
,帶來一陣陣淡淡的處女之香
,令人神思睱往……茶美歌美人更美,佳茗須得美人炊!美麗的三妹
,是茶馬古道上
,一道最美最靚的風景線!
紅酥手,青稞酒
,滿面春色腰如柳
。豐盛的飯前,姑娘動情地唱起請酒歌
,未飲人先醉
。
飲過久聞盛名的青稞酒,吃過姑娘們在燕語鶯聲中爭先恐后備好的家宴
,半熏半醉中
,再飲姑娘茶。
按漢地風氣
,三妹把茶罐在火塘煨熱
,放進茶葉,沸水入罐
,一股迷人的茶香
,即刻在屋中飄升。豐隆如膽的鼻梁上
,泛起細汗珠
,豐美柔麗的臉蛋上,泛起紅潤色
,豐嫩柔荑的一雙手
,端上香噴噴的姑娘茶,豐美如畫的少女站在你對面
,粉嘟嘟的紅唇間
,為你唱起清脆嘹亮、情動人心的請茶歌
,情怯怯的大眼睛
,為你泛起真情熱辣
、秋水麗色的知春曲,近眼玉峰三兩尺
,奉茶酥手萬千情
,四位姑娘隨歌起舞,長袖飄飛
。
斯情斯景
,你能不未飲先醉,心亂神迷?你能不樂如神仙
,今夕何年?你能不恨不生當巴蜀漢
,香茶美女醉人間!
夜晚,屋外的坪壩
,升起篝火
。我們圍坐在火堆邊,少男少女們漸漸聚合而來
,清純激越的藏族歌聲一起
,不由得人即刻興奮激動起來。男男女女
,圍著院壩火堆
,跳起歡樂的鍋莊舞。一首首天籟之聲
,在鍋莊舞中響起;一圈圈激情洋溢的舞蹈后
,我也漸入佳境。汗流浹背時
,我出退圈外
,和美麗的三姑娘唱起《康定情歌》。其樂幾何
,惟當事者知。
在艱險辛勞的川藏苦旅中
,康定鍋莊
,成為我心中溫馨無比的港灣。人當其中
,真有樂在巴蜀
,演繹一生的浪漫情懷。
茶道 與茶知識
1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
。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
,它通過沏茶
、賞茶
、聞茶、飲茶
、增進友誼
,美心修德,學習禮法
,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喝茶能靜心、靜神
,有助于陶冶情操
、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
、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臇|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分六種:紅茶
、綠茶
、黑茶、黃茶
、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xiàn)一定的禮節(jié)、人品
、意境
、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
,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
。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
、明代
,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
,即茶葉
、茶水、火候
、茶具
、環(huán)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
,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被稱為美學宗教
,以和、敬
、清
、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
、別
、器、火
、水
、炙、末
、煮
、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
,“三點”為新茶
、甘泉、潔器為一
,天氣好為一
,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反之
,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笆恕睘橐粺o事、二佳客
、三獨坐
、四詠詩、五揮翰
、六徜徉、七睡起
、八宿醒
、九清供、十精舍
、十一會心
、十二鑒賞
、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
、二惡具
、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
、五葷肴雜味
、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三種
。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
,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yōu)劣的一種品茶藝術
。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
,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
。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
,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
,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
、香
、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勝利
。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qū)流行的工夫茶是唐
、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
、漳州
、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后來在安徽祁門地區(qū)也有盛行
。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
,特別是待客
,更為講究。茶藝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