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又名三生湯(用生姜、生米、生茶葉為原料),擂茶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宋代,兩宋京都均流行擂茶。現(xiàn)在仍流行湖南、廣東、江西、福建等部分地區(qū),其中又以湖南安化、廣東潮汕地區(qū)最為有名,可謂“古風猶存”。
擂茶一般為清水擂茶,基本上采用茶葉、芝麻、陳皮等生料,以及青草藥擂制。
雖然各地在食材、制作工序上有所不同。但因其主要原料相差無幾,故而其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延年益壽等功效大體是相同的。只是地域不同,安化擂茶冬季更注重防風驅(qū)寒,潮汕擂茶則更注重清涼解暑。
擂茶即擂即用,講究鮮美。擂茶配方種類繁多,有養(yǎng)顏美容型、清涼解毒型、去滯消食型、補中益氣型等。擂茶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天然的中草藥,具有多種保健功能,常飲擂茶具有強身健體,美容養(yǎng)顏之功效。
潮汕擂茶:
1、把茶葉、芝麻、花生、炒米倒入擂缽中,加入少量開水,用擂棍研磨。
2、擂到快好的時候,加入幾片薄荷葉增加香味。
3、一邊倒入開水,一邊攪拌磨好的擂茶漿,加入適量的鹽。
在安化,鄉(xiāng)村農(nóng)家大都做擂茶、喝擂茶,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治療方法有關(guān)。在民間,擂茶有“藥茶”之說,加上安化一帶地處偏遠山區(qū),過去是個窮地方,人們看不起病,采些對癥的藥草來擂茶喝,既解渴治病也不花錢,所以直到現(xiàn)在人們?nèi)砸源朔啦∪ゲ?。許多老人由于從小喝這茶,到八九十歲還很少生病。安化農(nóng)村長壽老人高于其它地方,不能不說是與長期喝擂茶有關(guān)。
“月光光,月嬤嬤,下來吸擂茶……”樸實的《擂茶謠》伴著節(jié)奏時而急時而緩的開擂聲音,微瞇雙眼的主人緊握擂茶棍的手悠然旋轉(zhuǎn)。稍頃,一絲淡淡的清香飄蕩在擂缽上空,擂愈久香愈濃。一聲“吸(喝)茶嘍”,讓人怦然心動。在主人熱情的吆喝聲中,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紛紛走出家門,有說有笑地嘮著家常,走進擂茶飄香的院落。
擂茶和西山紙、龍池硯被譽為將樂“三絕”。眼下,將樂文化部門正著手為當?shù)鬲毺氐睦薏栉幕暾埛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
請喝擂茶是將樂最普通又最隆重的待客禮節(jié)。當?shù)厝瞬还苁侨⑵奚樱€是升學參軍、婚喪喜慶都要請喝擂茶。這一習俗的起源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相傳有位叫馬援的大將軍帶兵途經(jīng)武陵(現(xiàn)湖南一帶)時,士兵們突染瘟疫,幸好有當?shù)剞r(nóng)戶及時提供祖上相傳的除瘟良方:取清明茶、生姜、生米各十石,磨成粉末后以開水沖服。士兵們茶到病除,擂茶的神秘功效也由此流傳開來。據(jù)考證,將樂擂茶是在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遷時傳入的。
下料、開擂、沖泡、過濾、成茶……將樂擂茶用料頗為講究,制作獨特。其器具有竹制笊籬和內(nèi)壁布滿溝紋的陶制擂缽,以及70余厘米長的上等茶樹枝做成的擂茶棍等。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葉、陳皮為主,并根據(jù)需要變換不同配料,如雞爪草、魚腥草、藿香、川芎、鳳尾草等。制作時,先將配制好的原料放進擂缽里,加少許山泉水,兩手握住擂茶棍,沿著缽壁有節(jié)奏地作慣性旋轉(zhuǎn),待缽內(nèi)的原料被擂成細漿后,將滾燙的開水徐徐倒入,再用笊籬濾渣,反復研磨二到三次,一缽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擂茶的藥用功能頗多,酒足飯飽之后喝上幾口,頓感油膩盡退;炎炎酷暑喝擂茶,更是神清氣爽。據(jù)驗證,常喝擂茶還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利尿、降血壓、潤肺健胃、潤膚美容等功效。
不久前,一個到將樂參觀的外國學生團隊應邀到好客的農(nóng)家喝擂茶。起初,他們看到冒著熱氣、乳白色的擂茶,都不敢喝,因為那天天氣太熱了,都想喝冷飲,誰還喝熱茶?在主人一再“吸呀吸呀”聲中,禮貌的學子們開始品茶。不喝不知道,一喝都來勁了,個個樹起拇指直“OK”。10多人連喝3 杯擂茶,忙煞了主人。老阿婆說,不喝擂茶,枉到將樂啊。
客家文化是正統(tǒng)漢族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客家有很多古漢文化保存下來,是古漢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遍布整個東南亞,而在客家文化中客家茶文化中的擂茶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想要更加的了解擂茶,那么本期飲茶文化為你科普。
客家擂茶文化是漢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即有擂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而且其制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xiàn)了客家人對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之傳承。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yǎng)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現(xiàn)今在大陸福建省將樂縣、寧化縣、泰寧縣,廣東省陸豐市、陸河縣、揭西縣,江西省,湖南省,及臺灣省新竹,桃園,臺北,花蓮,臺中縣東勢,高雄美濃...等地的客家莊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
由其以新竹縣,湖口、竹東、北埔等地,于臺灣光復時期,隨政府由大陸遷臺的那群客家人更是到地的原味,當年雖然隨著戰(zhàn)亂及貧窮,但那群客家人從大陸來臺時依然不忘每天必用之吃飯工具『擂缽』,至今仍有老一輩的仍寶貝著他的吃飯工具保存至今。
此為將樂傳統(tǒng)飲料。其做法是以白芝麻、茶梗為主料,置于刻有直紋的陶制擂缽中,以擂茶棍旋磨,研磨成漿狀后加開水沖泡、稀釋,用笊籬濾出渣再擂再沖。擂茶棍以茶樹或百花蛇藤做成,磨損的木質(zhì)溶入茶水可食,既是工具又是原料。擂茶時,可根據(jù)四時變化和人體狀況的不同需要,分別加入陳皮、甘草、白芍、艾葉、葛藤、雞腳草、金銀花等中草藥一起擂,制成防暑祛寒、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等功效不同的擂茶。
您也許還喜歡:
仙茶故鄉(xiāng):蒙頂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去湖州必點的湖州特色菜
吃貨必看:蘭州牛肉面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gongxiao/4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